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1页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2页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3页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4页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TOC\o"1-2"\h\u610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 2260091.1编制目的与依据 2308751.1.1编制目的 3126271.1.2编制依据 3314601.1.3适用范围 3102981.1.4适用原则 34746第二章应急组织体系 328951.1.5应急指挥部设置 335381.1.6应急指挥部职责 4174091.1.7应急救援队伍 471061.1.8任务分配 419270第三章预警与监测 5264511.1.9预警信息发布原则 5262531.1.10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5136181.1.11预警信息发布内容 5207291.1.12监测系统建设 6246881.1.13数据收集与处理 6235031.1.14监测系统运行维护 613785第四章灾害应急响应 699811.1.15划分原则 6273271.1.16划分标准 7233241.1.17预警与信息报告 750001.1.18启动应急响应 7226341.1.19应急响应措施 7243831.1.20应急响应结束 810880第五章灾害救助与救援 8186661.1.21救援物资准备 8201831.1.22救援设备准备 8134441.1.23救援人员调度 831581.1.24救援协调 923747第六章灾害转移与疏散 9195891.1.25疏散计划 9245961.1.26疏散路线 9110291.1.27疏散安置点设置 10282771.1.28疏散安置点管理 1022234第七章医疗卫生与防疫 11263841.1.29医疗救治 11305731.1.30卫生保障 11275921.1.31疫情防控 1294891.1.32卫生监督 1225111第八章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 12114111.1.33信息收集 12214821.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制度,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内容、方法和责任单位。 12264171.2信息收集应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种、受灾范围、受灾人口、经济损失、救援力量部署等情况。 13308231.2.1信息报告 13283772.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当在接到自然灾害报告后,立即启动信息报告程序。 13111892.2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流程: 13310352.3信息报告应采用电话、传真、邮件等多种形式,保证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1357012.3.1信息处理 13144653.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设立信息处理中心,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1318413.2信息处理中心应建立信息数据库,对自然灾害信息进行归档和查询。 13221843.3信息处理中心应根据上级指令,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所需信息。 13252483.3.1新闻发布 1322591.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范围、方式和责任单位。 13195461.2新闻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 13251061.3新闻发布形式包括: 13143211.3.1舆论引导 1424132.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1448992.2舆论引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4218102.3舆论引导措施包括: 149317第九章应急恢复与重建 1476432.3.1基本目标 14181062.3.2工作原则 14279142.3.3具体措施 14136302.3.4基本目标 1544552.3.5工作原则 15276622.3.6具体措施 159827第十章应急预案演练与培训 1544702.3.7演练目的 15223222.3.8演练计划 16126872.3.9演练组织 1678022.3.10培训内容 16101502.3.11培训方法 16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明确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组织体系、响应流程、资源配置和职责分工,保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救助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1.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和规划,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和实践经验,制定而成。第二节适用范围与原则1.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划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1.1.4适用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分级负责,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明确各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职责。(2)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3)快速响应、科学调度。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合理地调配救援资源,保证救援工作有序、高效进行。(4)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提高预警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5)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构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6)依法救助、规范操作。遵循法律法规,保证救助工作依法进行,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第二章应急组织体系第一节应急指挥部及其职责1.1.5应急指挥部设置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应急指挥部由以下成员组成:(1)指挥长:由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全面领导应急指挥部工作。(2)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协助指挥长开展工作。(3)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工作。1.1.6应急指挥部职责(1)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指挥部成员及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3)接收、汇总、报告自然灾害信息,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4)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灾害救助工作。(5)根据灾害发展态势,调整应急响应级别,保证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6)指导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第二节应急救援队伍与任务分配1.1.7应急救援队伍(1)专业救援队伍:由消防、武警、公安、卫生、地震等部门组成,负责灾害现场救援、人员搜救、物资抢运等任务。(2)社会救援队伍:由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组成,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灾害救助工作。(3)群众自救队伍:由受灾地区的居民组成,负责协助救援队伍开展自救互救工作。1.1.8任务分配(1)专业救援队伍:(1)消防队伍:负责火灾扑救、人员搜救、建筑物坍塌救援等任务。(2)武警队伍: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交通管制、治安巡逻等任务。(3)公安队伍:负责现场警戒、交通疏导、信息收集等任务。(4)卫生队伍:负责伤员救治、防疫消毒、心理健康干预等任务。(5)地震队伍:负责地震监测、震情分析、次生灾害预警等任务。(2)社会救援队伍:(1)志愿者队伍: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人员搜救、物资分发、心理疏导等任务。(2)企业队伍:提供物资、设备、技术等支持,协助救援队伍开展灾害救助工作。(3)社会组织队伍:协助部门开展灾后重建、社会救助等工作。(3)群众自救队伍:(1)协助救援队伍开展自救互救工作。(2)协助部门做好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等工作。第三章预警与监测第一节预警信息发布1.1.9预警信息发布原则预警信息发布应遵循及时、准确、全面、权威的原则,保证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达至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1.1.10预警信息发布流程(1)预警信息采集:各级预警部门应密切关注气象、地质、水利等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信息采集。(2)预警信息分析:预警部门应对采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程度,为预警信息发布提供科学依据。(3)预警信息发布:预警部门应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4)预警信息更新与撤销:预警部门应密切关注灾害发展态势,对预警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当灾害预警解除时,应及时撤销预警信息。1.1.11预警信息发布内容(1)灾害类型:明确指出预警的灾害类型,如洪水、地震、台风等。(2)预警级别: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设定相应的预警级别。(3)预警区域:详细描述预警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划分等。(4)预警时间:明确预警信息的发布时间、有效时间及更新时间。(5)预警措施: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引导人民群众进行自救和互救。第二节监测系统与数据收集1.1.12监测系统建设(1)监测站点布局:合理规划监测站点,保证监测数据全面、准确。(2)监测设备配置:选用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精确性。(3)监测信息传输: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保证监测数据能够迅速、安全地传输至预警部门。1.1.13数据收集与处理(1)数据收集:各级监测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次,收集气象、地质、水利等监测数据。(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为预警信息发布提供数据支持。(3)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数据共享。(4)数据存储:对监测数据进行长期存储,便于查询、分析和研究。1.1.14监测系统运行维护(1)定期检查: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故障排除:发觉设备故障时,及时进行维修和排除。(3)软件升级:定期更新监测软件,提高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4)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应对能力。第四章灾害应急响应第一节灾害等级划分1.1.15划分原则灾害等级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损失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灾害等级。(2)实用性原则:灾害等级划分应便于实际操作,为应急响应提供明确依据。(3)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灾害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适时调整灾害等级。1.1.16划分标准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如下:(1)特别重大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的灾害。(2)重大灾害: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灾害。(3)较大灾害:造成3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或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灾害。(4)一般灾害: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灾害。第二节应急响应流程1.1.17预警与信息报告(1)预警:各级自然灾害预警机构应根据气象、地质、水利等部门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发布自然灾害预警。(2)信息报告:各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保证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1.1.18启动应急响应(1)特别重大灾害:由国务院启动I级应急响应。(2)重大灾害:由省级人民启动II级应急响应。(3)较大灾害:由市级人民启动III级应急响应。(4)一般灾害:由县级人民启动IV级应急响应。1.1.19应急响应措施(1)组织协调:各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响应工作。(2)救援力量调度:根据灾害等级和需求,合理调度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3)受灾群众安置: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救助工作,保证基本生活需求。(4)灾后重建:组织力量开展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5)信息发布:及时向社会发布灾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1.1.20应急响应结束(1)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2)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3)各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结束应急响应的建议。(4)经上一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结束应急响应。第五章灾害救助与救援第一节救援物资与设备准备救援物资与设备的准备工作是灾害救助与救援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保证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提供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1.1.21救援物资准备(1)救援物资的种类:主要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衣物、帐篷、毛毯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消毒液、防护服等防疫物资。(2)救援物资的采购与储备:各级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合理确定救援物资的采购和储备计划,保证救援物资的供应。(3)救援物资的调配:灾害发生后,各级应根据灾害情况,及时调配救援物资,保证受灾地区得到有效救助。1.1.22救援设备准备(1)救援设备的种类:主要包括救援车辆、通讯设备、无人机、搜救犬、医疗器械等。(2)救援设备的采购与维护:各级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合理确定救援设备的采购和维护计划,保证救援设备的功能和数量。(3)救援设备的调度:灾害发生后,各级应根据灾害情况,及时调度救援设备,提高救援效率。第二节救援人员调度与协调救援人员的调度与协调是灾害救助与救援工作的核心,关系到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和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1.1.23救援人员调度(1)救援人员选拔:各级应选拔具备相关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救援人员,组成救援队伍。(2)救援人员培训:各级应对救援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其救援技能和应对灾害的能力。(3)救援人员调度:灾害发生后,各级应根据灾害情况,合理调度救援人员,保证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1.1.24救援协调(1)救援协调机构:各级应设立救援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2)救援协调机制:建立救援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保证救援资源的高效利用。(3)救援协调沟通:各级应加强与上级相邻地区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第六章灾害转移与疏散第一节疏散计划与路线1.1.25疏散计划(1)制定原则灾害转移与疏散计划的制定应遵循快速、有序、安全的原则,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人员转移和疏散。(2)计划内容(1)确定疏散对象:根据灾害类型和影响范围,明确需要疏散的人员范围,包括居民、企事业单位员工、学校师生等。(2)制定疏散时间:根据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疏散时间,保证在灾害发生前完成疏散。(3)确定疏散路线:根据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规划疏散路线,保证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到达疏散地点。(4)明确疏散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疏散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疏散工作有序进行。1.1.26疏散路线(1)路线规划(1)选择安全的道路:避开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选择宽敞、平坦的道路作为疏散路线。(2)设置指示标志:在疏散路线上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引导人员快速、准确地找到疏散方向。(3)保持路线畅通:保证疏散路线上的交通畅通,避免因交通拥堵导致疏散受阻。(4)预留备用路线: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备用疏散路线,以应对突发情况。第二节疏散安置点设置与管理1.1.27疏散安置点设置(1)设置原则(1)安全性:选择地理位置安全、不易受灾害影响的区域作为疏散安置点。(2)便捷性:尽量选择交通便利、易于疏散人员到达的区域。(3)容纳能力:根据疏散人员数量,保证疏散安置点具备足够的容纳能力。(4)基础设施:保证疏散安置点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如供水、供电、卫生设施等。(2)设置类型(1)临时安置点: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搭建的临时住所,用于短期安置受灾群众。(2)固定安置点:在灾害结束后,为受灾群众提供长期安置的场所。1.1.28疏散安置点管理(1)人员管理(1)登记造册:对疏散安置点的人员进行登记,保证每一名受灾群众都有详细的信息记录。(2)生活照料: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物、饮水、衣物等。(3)心理健康: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疏导服务。(2)环境管理(1)卫生清洁:保持疏散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清洁。(2)安全巡查:加强疏散安置点的安全巡查,保证人员安全。(3)设施维护:对疏散安置点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信息管理(1)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灾害信息、疏散安置点相关政策等信息。(2)信息收集:收集受灾群众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疏散安置工作。(3)信息沟通:加强与受灾群众、部门、社会组织等的信息沟通,保证疏散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七章医疗卫生与防疫第一节医疗救治与卫生保障1.1.29医疗救治(1)确立医疗救治原则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迅速启动医疗救治预案,确立以救治伤员为中心的原则,全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2)建立医疗救治网络构建覆盖灾害发生地及邻近地区的医疗救治网络,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救治任务和分工,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3)加强医疗资源调配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根据灾害情况,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证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重点加强急救药品、器械和医疗设备的供应。(4)医疗救治流程制定医疗救治流程,包括伤员分类、救治、转诊、康复等环节,保证救治工作有序进行。1.1.30卫生保障(1)生活饮用水保障保证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生活饮用水安全。对饮用水源进行监测,及时处理水质问题,防止水源污染。(2)食品卫生保障加强对受灾地区食品卫生的监管,保证食品来源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3)居住环境卫生保障加强对受灾地区居住环境的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垃圾、粪便,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节疫情防控与卫生监督1.1.31疫情防控(1)疫情监测与报告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疫情监测,发觉疫情及时报告。对受灾地区进行疫情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2)疫苗接种与预防根据灾害情况和疫情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受灾地区人群的免疫力。(3)疫情防控措施采取隔离、消毒、防护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散。1.1.32卫生监督(1)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受灾地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等违法行为。(2)卫生监督与监测对受灾地区医疗机构、饮用水、食品等进行卫生监督与监测,保证卫生安全。(3)卫生宣传教育加强受灾地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第八章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第一节信息报告流程1.1.33信息收集1.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制度,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内容、方法和责任单位。1.2信息收集应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种、受灾范围、受灾人口、经济损失、救援力量部署等情况。1.2.1信息报告2.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当在接到自然灾害报告后,立即启动信息报告程序。2.2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流程:(1)灾害发生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当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报告。(2)当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在1小时内向上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报告。(3)上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报告。(4)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在接到报告后4小时内向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报告。2.3信息报告应采用电话、传真、邮件等多种形式,保证信息传递迅速、准确。2.3.1信息处理3.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设立信息处理中心,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3.2信息处理中心应建立信息数据库,对自然灾害信息进行归档和查询。3.3信息处理中心应根据上级指令,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所需信息。第二节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3.3.1新闻发布1.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范围、方式和责任单位。1.2新闻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发布自然灾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2)准确发布信息,避免发布虚假信息。(3)注重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1.3新闻发布形式包括:(1)新闻发布会。(2)新闻通气会。(3)媒体采访。(4)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1.3.1舆论引导2.1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2.2舆论引导应遵循以下原则:(1)积极主动,引导舆论走向。(2)关注民生,回应社会关切。(3)正确引导,防止负面舆论扩散。2.3舆论引导措施包括:(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谣言。(2)组织专家解读自然灾害相关信息。(3)通过媒体宣传自然灾害救助政策、措施和成效。(4)加强与网络自媒体的沟通,引导其正确传播信息。第九章应急恢复与重建第一节临时恢复措施2.3.1基本目标临时恢复措施旨在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秩序,为长期重建创造条件。2.3.2工作原则(1)紧急救助:及时开展临时恢复工作,保证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2)分类实施:根据受灾情况,合理划分恢复类别,有序推进恢复工作。(3)协调配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提高恢复效率。2.3.3具体措施(1)临时住所: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住所,保证其基本居住条件。(2)生活保障: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饮水、衣物等。(3)医疗救护:开展医疗救护工作,保证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4)交通恢复:修复受损交通设施,保障受灾地区的交通秩序。(5)信息传递: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保障受灾群众与外界的沟通渠道。(6)环境卫生:加强受灾地区环境卫生管理,预防疫情发生。第二节长期重建规划2.3.4基本目标长期重建规划旨在全面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提高受灾地区的抗灾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2.3.5工作原则(1)科学规划:结合受灾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2)生态优先: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保证重建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3)持续发展:注重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促进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