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方案TOC\o"1-2"\h\u29048第一章能源互联网概述 3190271.1能源互联网的定义与特征 3146841.1.1定义 350341.1.2特征 345931.2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495281.2.1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 4245761.2.2能源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 4135631.2.3跨行业融合加速 4154911.2.4需求侧响应管理日益重要 438931.3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495221.3.1信息感知技术 469621.3.2通信技术 4109381.3.3控制技术 469681.3.4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4208481.3.5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 410465第二章需求侧响应管理概述 5165632.1需求侧响应的定义与作用 5147132.1.1定义 5323592.1.2作用 546252.2需求侧响应管理的重要性 579732.2.1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44552.2.2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5228062.2.3提高电力市场竞争力 596862.2.4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657902.3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关键环节 6143052.3.1需求侧响应资源调查与评估 6202732.3.2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设计 6220542.3.3需求侧响应实施与监管 6245912.3.4需求侧响应效果评估与优化 65546第三章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机制 6112033.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互动关系 6291623.1.1能源互联网概述 6160113.1.2需求侧响应概述 646313.1.3互动关系分析 6263923.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策略 7177503.2.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7282363.2.2实施差异化电价政策 7220273.2.3加强储能系统建设 7117383.3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优化 752383.3.1优化能源结构 712713.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151413.3.3强化政策引导 7254663.3.4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 79226第四章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建设 8100164.1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的设计原则 8151604.2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891694.3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的实施与运营 817556第五章需求侧响应市场建设 9140975.1需求侧响应市场的运营模式 9296925.1.1市场主体构成 920565.1.2市场运营流程 950395.1.3市场运营机制 9247755.2需求侧响应市场的交易规则 948675.2.1交易主体资质 9129815.2.2交易合同签订 10265305.2.3交易方式 10100465.3需求侧响应市场的监管机制 10158545.3.1监管机构 10264385.3.2监管内容 1064535.3.3监管手段 1022255第六章需求侧响应资源开发与优化 10191686.1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0124516.1.1类型 1081326.1.2特点 114066.2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开发策略 11238596.2.1政策引导 11233116.2.2技术创新 11132016.2.3市场机制 11264246.2.4信息支持 11149546.3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优化配置 11177436.3.1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11272306.3.2优化配置措施 1228773第七章需求侧响应项目实施与管理 12274957.1需求侧响应项目的实施流程 12197277.1.1项目启动 125727.1.2项目实施 1276117.1.3项目监控 12322237.2需求侧响应项目的风险管理 12231697.2.1风险识别 13201267.2.2风险评估 1342677.2.3风险应对 13312427.3需求侧响应项目的绩效评估 13202957.3.1评估指标体系 13316657.3.2评估方法 1344807.3.3评估结果应用 1424735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4236998.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政策法规 1471528.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标准体系 14139808.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与监督 1417663第九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1511659.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人才培养 15132999.1.1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543579.1.2人才培养策略 15224489.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技术创新 16191899.2.1技术创新的现状 16144719.2.2技术创新策略 165459.3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16299669.3.1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 16227939.3.2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策略 1613060第十章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发展前景 17787010.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市场前景 17313310.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产业布局 17631310.3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17第一章能源互联网概述1.1能源互联网的定义与特征1.1.1定义能源互联网,是指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的高效互联、协同优化和智能化管理的一种新型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将电力、热力、气体等多种能源形态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多能互补、信息交互、动态平衡的能源生态系统。1.1.2特征(1)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网整合了多种能源形态,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智能化:能源互联网通过先进的传感、通信、控制等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预测分析和智能调度。(3)网络化:能源互联网将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能源网络。(4)动态平衡:能源互联网能够根据能源供需关系,实时调整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策略,实现能源系统的动态平衡。1.2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1.2.1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能源结构的调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占比将不断提高,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1.2.2能源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将不断成熟,为能源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1.2.3跨行业融合加速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促进能源、信息、交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1.2.4需求侧响应管理日益重要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需求侧响应管理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需求侧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互联网的优化运行。1.3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1.3.1信息感知技术信息感知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主要包括传感器、智能终端等设备,用于实时监测能源系统的运行状态。1.3.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纽带,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式,用于实现能源系统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交互。1.3.3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主要包括分布式控制、集中控制等,用于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调度。1.3.4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大脑,通过对能源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为能源互联网的优化决策提供支持。1.3.5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预测分析和智能调度。第二章需求侧响应管理概述2.1需求侧响应的定义与作用2.1.1定义需求侧响应(DemandResponse,DR)是指在电力市场运营过程中,通过激励措施引导用户在特定时间调整其用电行为,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负荷的有效管理。需求侧响应管理是指对电力需求侧的响应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协调,以实现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的过程。2.1.2作用需求侧响应在能源行业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优化电力供需结构:通过需求侧响应,可以实时调整电力需求,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需求侧响应有助于引导用户合理使用电力资源,降低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促进新能源消纳:通过需求侧响应,可以促进新能源发电的消纳,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4)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需求侧响应有助于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2.2需求侧响应管理的重要性2.2.1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侧响应管理能够通过实时调整用户用电行为,降低电力系统的峰值负荷,缓解电力供需压力,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2.2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需求侧响应管理有助于引导用户合理使用电力资源,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2.2.3提高电力市场竞争力需求侧响应管理可以促进电力市场的竞争,提高电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低价的电力服务。2.2.4推动能源科技创新需求侧响应管理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3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关键环节2.3.1需求侧响应资源调查与评估对需求侧响应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了解用户用电需求、负荷特性等信息,为需求侧响应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3.2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设计根据不同用户类型和需求,设计合理的需求侧响应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活动。2.3.3需求侧响应实施与监管对需求侧响应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实施效果,并对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用户进行监管,防止违规行为。2.3.4需求侧响应效果评估与优化对需求侧响应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需求侧响应管理策略,提高实施效果。第三章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机制3.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互动关系3.1.1能源互联网概述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系统架构,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通过多种能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能源互联网通过集成分布式能源资源、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为能源系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3.1.2需求侧响应概述需求侧响应(DSR)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实现能源消费的优化和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作为一种有效的能源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3.1.3互动关系分析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能源互联网为需求侧响应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需求侧响应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另,需求侧响应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效果直接影响到能源互联网的运行效率。3.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策略3.2.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过程中,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关键。通过实时、准确的信息共享,需求侧响应能够更好地了解能源市场动态,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策略。3.2.2实施差异化电价政策差异化电价政策是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协同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设定电价,引导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能源消费,低峰时段增加能源消费,实现能源消费的优化。3.2.3加强储能系统建设储能系统是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协同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储能系统建设,可以提高能源系统的调节能力,满足需求侧响应的需求。3.3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优化3.3.1优化能源结构在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优化过程中,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降低传统能源消费,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3.3.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协同优化的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3.3强化政策引导在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协同优化过程中,强化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协同发展的政策,推动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深度融合。3.3.4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是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协同优化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能源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的协同发展。第四章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建设4.1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的设计原则在构建能源行业能源互联网的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用户导向原则: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参与度。(2)数据驱动原则: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协同优化原则:强化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响应速度和效果。(4)安全可靠原则:保证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保护用户隐私,防止数据泄露。4.2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的注册、登录、信息管理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访问渠道。(2)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实时采集用户能源消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需求响应策略模块:根据用户需求、能源市场价格等信息,制定相应的需求响应策略,实现能源消费的优化。(4)需求响应执行模块:根据需求响应策略,向用户发送响应指令,指导用户进行能源消费调整。(5)效果评估与反馈模块:对需求响应效果进行实时评估,向用户提供反馈,优化需求响应策略。(6)统计分析模块:对需求响应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4.3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的实施与运营在实施与运营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1)加强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用户积极参与需求侧响应。(2)完善技术支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平台的技术水平,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3)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需求侧响应中的作用,推动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4)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备能源、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为需求侧响应管理平台提供人才支持。(5)强化宣传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户对需求侧响应的认识和参与意愿。(6)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运行情况,不断优化平台功能,提高用户满意度。第五章需求侧响应市场建设5.1需求侧响应市场的运营模式5.1.1市场主体构成需求侧响应市场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需求方、响应服务提供商、电网企业、调度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需求方是指具备响应能力的电力用户,响应服务提供商则是专门从事需求侧管理业务的企业。电网企业和调度机构负责市场的运营和调度,监管机构则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5.1.2市场运营流程需求侧响应市场的运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需求方申报响应能力、响应服务提供商组织需求方实施响应、电网企业调度响应资源、调度机构对响应效果进行评估以及监管机构对市场进行监管。5.1.3市场运营机制需求侧响应市场的运营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激励机制和信用机制。价格机制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响应价格,激励需求方参与响应;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奖励措施,鼓励需求方和响应服务提供商积极参与市场;信用机制则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保障市场公平、公正、有序运行。5.2需求侧响应市场的交易规则5.2.1交易主体资质参与需求侧响应市场的交易主体需具备相应的资质,包括需求方、响应服务提供商、电网企业和调度机构。需求方需具备响应能力,响应服务提供商需具备相应的业务资质,电网企业和调度机构需具备市场运营和调度资质。5.2.2交易合同签订需求侧响应市场的交易合同主要包括需求方与响应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同、响应服务提供商与电网企业之间的合同以及电网企业与调度机构之间的合同。合同内容应明确响应能力、响应时间、响应价格等关键条款。5.2.3交易方式需求侧响应市场的交易方式包括双边协商、集中竞价和拍卖等。双边协商是指需求方与响应服务提供商直接进行交易;集中竞价是指多个需求方和响应服务提供商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报价,按照价格优先原则确定交易双方;拍卖是指通过公开竞价方式确定响应资源的使用权。5.3需求侧响应市场的监管机制5.3.1监管机构需求侧响应市场的监管机构主要包括国家能源局、地方能源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市场规则、监督市场运行、处理市场纠纷等。5.3.2监管内容需求侧响应市场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交易行为、信息报送、信用管理等。监管机构需对市场主体的资质、交易合同、交易行为等进行审核和监督,保证市场公平、公正、有序运行。5.3.3监管手段需求侧响应市场的监管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主要包括审批、核准、备案等;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补贴、奖励、罚款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监管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维护市场秩序。第六章需求侧响应资源开发与优化6.1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类型与特点6.1.1类型需求侧响应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可调节负荷资源:包括工业、商业、居民等用户可调节的电力负荷,通过调整用电行为实现削峰填谷。(2)储能资源:包括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热能储能等,具有快速充放电、调节能力强等特点。(3)分布式能源资源:包括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分布式能源。(4)节能资源:包括高效节能设备、节能技术等,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6.1.2特点(1)多样性:需求侧响应资源种类繁多,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2)非集中性:需求侧响应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较强的分散性。(3)时变性:需求侧响应资源受季节、气候、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时间波动性。(4)可控性: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可以实现对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有效调控。6.2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开发策略6.2.1政策引导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居民参与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6.2.2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需求侧响应资源相关技术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2.3市场机制建立健全需求侧响应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合理配置。6.2.4信息支持构建需求侧响应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资源调度效率。6.3需求侧响应资源的优化配置6.3.1优化资源配置原则(1)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2)以效益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3)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持续发展。6.3.2优化配置措施(1)制定需求侧响应资源规划,明确资源开发目标和重点。(2)构建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现资源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化调度。(3)强化需求侧响应资源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资源策略。(4)加强与其他能源资源的协同,实现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第七章需求侧响应项目实施与管理7.1需求侧响应项目的实施流程7.1.1项目启动在需求侧响应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项目启动。此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立项目目标:明确项目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优化能源结构等目标。(2)确定项目范围:明确项目实施的地域、行业、企业类型等范围。(3)编制项目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表、预算、人员配置等计划。7.1.2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是需求侧响应项目成功的关键。此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技术调研:了解企业现有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潜在的节能潜力。(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技术调研结果,为企业量身定制节能措施和方案。(3)项目推广: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意识,促进项目实施。(4)项目执行:按照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节能措施,保证项目顺利进行。7.1.3项目监控项目监控阶段是为了保证项目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此阶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进度监控: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保证按计划进行。(2)质量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督,保证项目质量符合要求。(3)预算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费用进行监控,保证项目预算合理控制。7.2需求侧响应项目的风险管理7.2.1风险识别在需求侧响应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识别是关键。以下为常见的风险类型:(1)技术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技术瓶颈等。(2)管理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组织协调问题、人员配置不足等。(3)财务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预算失控等。7.2.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为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1)专家评分法:邀请行业专家对风险进行评分,确定风险等级。(2)概率分析法:根据历史数据,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7.2.3风险应对针对识别和评估出的风险,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风险应对:(1)预防措施:针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降低损失。(3)转移风险: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至其他主体。7.3需求侧响应项目的绩效评估7.3.1评估指标体系需求侧响应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节能效果:项目实施后的节能效果,包括节能量、节能率等。(2)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3)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7.3.2评估方法需求侧响应项目绩效评估采用以下方法:(1)数据分析法:通过收集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分析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前后的变化。(3)综合评价法:结合各项指标,对项目绩效进行综合评价。7.3.3评估结果应用需求侧响应项目绩效评估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1)改进项目实施:根据评估结果,优化项目实施方案,提高项目绩效。(2)政策制定: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3)企业管理:为企业提供节能管理改进方向,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第八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8.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政策法规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作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其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我国高度重视能源领域的政策法规建设,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为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如《电力需求侧管理暂行办法》、《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等,为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8.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标准体系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标准体系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在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领域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层面,主要包括《能源互联网技术规范》、《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等,为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行业标准层面,相关部门制定了《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规范》、《电力需求侧管理评价方法》等,为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8.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实施与监督为保证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明确各级部门、能源企业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监督能源企业执行;能源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负责落实政策法规,开展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业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推进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发展。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度和参与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普及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知识,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保证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上述措施,我国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得到了有效实施和监督,为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九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9.1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人才培养9.1.1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在能源行业的深入应用,人才培养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9.1.2人才培养策略(1)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特点,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2)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3)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9.2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技术创新9.2.1技术创新的现状能源互联网与需求侧响应管理的技术创新在能源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技术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理论与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政法学院《新闻算法与编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卫星通信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建筑工程造价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大学《新能源汽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历史试卷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新疆医科大学《高层建筑智慧施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建筑CAD》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岭南师范学院《高电压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作品集合同范本
- 保安员综合理论考试题库备考500题(含各题型)
- X证书失智老年人照护身体综合照护讲解
- 2025劳动合同法重点法条导读附案例详解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度花卉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合同2篇
- 2025年度花卉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合同3篇
- 小学班会-交通安全伴我行(共25张课件)
-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警示(案例)
- 《生产与运作管理 第4版》课件 第1、2章 概论、需求预测与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