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嘉陵一中高2023级高二上期11期中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下地幔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2.示意图中的大陆是()A.亚欧大陆 B.美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答案】1.D2.B【解析】【1题】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A错误;②位于大洋板块以下,属于地幔,由于距离大洋板块较近,可能是上地幔,B错误;a为海沟,读图可知,a处两侧板块相对运动,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b在大陆架处,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D正确。故选D。【2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A错误;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为大洋且距所在板块的边界较远,与图示不符,CD错误。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B正确。故选B。【点睛】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某年8月1日,北京某旅行社安排一批游客乘坐美国联合航空∪A889航班直飞旧金山(37°N,122°W)。北京时间8月1日16:25,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向东飞行11小时50分钟后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完成下面小题。3.飞机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时,当地时间为()A.8月1日0:25 B.8月1日12:15 C.8月2日4:15 D.8月2日20:154.UA889航班在穿越国际日界线时()A.日期加一天 B.区时加一小时 C.日期减一天 D.区时减一小时【答案】3.B4.C【解析】3题】材料显示,旧金山位于122°W,属于西八区,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两地相差16个时区,西八区比东八区晚16个小时。北京时间8月1日16:25飞机起飞,飞行11小时50分钟抵达旧金山,此时北京时间为8月2日4:15,经计算,此时当地时间(西八区区时)应为8月1日12:15,B正确,ACD错误。故选B。【4题】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为东12区,以东为西12区,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因此向东越过日界线应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应加一天。材料信息表明,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向东飞行抵达旧金山国际机场,因此飞机是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因此日期应减一天,但飞过国际日界线时还在同一个时区内,因此区时不应加1小时或减一小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时区和区时: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5.关于甲天气系统及水平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旋

顺时针辐合 B.反气旋

顺时针辐合C.气旋

逆时针辐散 D.反气旋

逆时针辐散6.图中①乙锋面锋前多降水②乙锋面锋后多降水③丙锋面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④丙锋面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5.D6.C【解析】【5题】图中甲地气压较四周高,为高压、反气旋;南半球的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为逆时针辐散,D正确,ABC错。故选D。【6题】南半球的气旋为顺时针辐合,图中乙锋面为冷锋,降水多在锋后,①错,②正确;丙为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③正确,④错。②③正确,故选C。【点睛】南半球的锋面气旋与北半球的区别:根据水平方向上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呈逆时针辐合;南半球的锋面气旋呈顺时针辐合;根据锋面运动方向判断:北半球的冷锋自北向南运动,暖锋自南向北运动;南半球的冷锋自南向北运动,暖锋自北向南运动。杞麓湖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明珠,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盆,无明显的地表径流出口,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图1为湖畔农田景观图,图2为研究人员绘制的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研究发现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A.降水量远超蒸发量 B.湖中有泄水暗河 C.气温低,蒸发弱 D.多冰雪融水汇入8.Ⅰ时期,湖区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A.冷湿 B.冷干 C.湿热 D.干热9.研究发现,Ⅱ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原因最可能是()A.气温显著下降 B.引湖灌溉增多 C.径流汇入增加 D.入湖泥沙减少【答案】7.B8.A9.B【解析】【7题】根据材料,该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而其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盆,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物质成分以碳酸盐为主,可能断层中有泄水暗河,使得湖泊盐分外泄,形成淡水湖,故B正确;结合材料可知沿湖为重要的农耕区,如果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又没有明显地表外泄出口的话,湖水水位应该呈上升状态,农耕区将不会存在,A错;气温低蒸发弱不代表该湖就是淡水湖,因为湖水中的盐分累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青藏高原上很多湖泊气温低蒸发弱却成了咸水湖。C错;该湖位于云贵高原,湖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多冰雪融水汇入不符,D错;故选B。【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从图示信息判断,可知I时期湖区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偏低,因此该时期湖泊的水位应该偏高。而气候呈现干或者热的状态时,将会出现降水少、蒸发量大的现象,由此而造成的是湖泊水位下降变浅;如果气候呈现冷湿的特征时,蒸发弱、降水多,此时湖泊的水位才能保持较高。故选项中气候有干及热内容的均不会形成图中时期湖泊的特征,故BCD错,A正确。故选A。【9题】Ⅱ时期降水丰富,气温显著下降,蒸发减弱,水位会上升,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材料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不符,A错误。II时期降水丰富,则湖泊水位高,碳酸盐含量应较低,但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最有可能农业引湖灌溉,使湖泊水位下降,B正确。径流汇入增多则湖泊水位升高,碳酸盐含量应下降,C错误。从湖泊沉积物粒径变化来看,粒径基本无变化,说明入湖泥沙变化不大,并未明显增加或减少,D错误。故选B。【点睛】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高原封闭型断陷湖泊,位于北纬24°08′—13′,东经102°43′—49′之间,在云南高原西南边缘的通海县境内。杞麓湖水资源对生态平衡、物种保护、气候调节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湖属珠江水系。杞麓湖没有明河出口,镇海岳家营的落水洞是杞麓湖唯一的排洪口,仅有伏流通过外泄。威尼斯(见下图),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早期建在威尼斯瀉湖(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中的岛上。风暴潮(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等引起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威尼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威尼斯早期选址在瀉湖岛上的主要原因是()A.取水方便 B.利于防卫 C.商业发达 D.交通便利11.风暴潮严重威胁威尼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该地风暴潮多出现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2.有学者认为100年内威尼斯可能会在无法挽救中消失。该判断的依据可能有()①过度开采地下水②全球气候变暖③板块运动④瀉湖泥沙淤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0.B11.D12.D【解析】【分析】【10题】早期城市建设会考虑防御,瀉湖岛四面环水,有利于防卫,B正确。瀉湖是被沙嘴、沙坝分割而与外海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水并不能为生产、生活直接利用;早期商业并不发达;瀉湖与外海分离交通并不是最便利,ACD错误。故选B。【11题】风暴潮由强风带动,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风暴潮,故答案选D。【12题】威尼斯建立在咸水瀉湖之上,城内各地离地表水都近,因此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湖水补充,影响水质,对地面沉降影响不大,①不符合;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继续,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②符合;威尼斯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抬升,③不符合;威尼斯泻湖湖底因淤泥而导致潟湖水位上升,④符合。故答案选D。【点睛】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专家分析,导致威尼斯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威尼斯泻湖湖底因淤泥而上升;第二,因开采天然气,威尼斯附近的岛屿遭受侵蚀;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下图中N点为北极点,AB为晨昏线并与80°N纬线相切,ACMDB为赤道,CND为北京时间9时的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A.(0°,160°E) B.(10°N,84°E) C.(10°N,165°E) D.(0°,165°E)14.此时,一架飞机自M机场沿赤道向东飞行,12小时后又回到M机场,飞机上的人观测到()A.一次日出,一次日落 B.一次日出,两次日落C.两次日出,一次日落 D.两次日出,两次日落15.下列有关此时的叙述,正确的是()A.MN经线上各地的影子都朝南 B.赤道上日落的方位为西偏南10°C.D点时刻约为17时20分 D.正值我国南方梅子黄熟的季节【答案】13.C14.B15.C【解析】【13题】图中晨昏线与80°N纬线相切,说明太阳直射10°N或10°S,AD错误;CND为北京时间9时的等太阳高度线,图示为北京时间9点,即120°E为9点,则地方时为12点的经度为165°E,该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根据选项设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10°N,165°E),B错误,C正确。故选C。【14题】该飞机12小时向东飞行了一周,又回到了原地,因此其相对于地面每小时飞了30°,那么其围绕地轴的速度是每时45°(角速度15°/h+30°/h),12小时飞机绕地轴转动540°。图中中心点为北极点,自转呈逆时针,由于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分布,由此可知,80°N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图示区域为白天,由此可判断晨线(晨昏线偏左侧弧线)和昏线(晨昏线偏右侧弧线),飞机自M机场沿赤道向东飞行,即从M逆时针转动540°,由此可知,飞机两次飞越昏线(两次日落),一次飞越晨线(一次日出),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10°N,MN经线此时处于昼半球上的中央经线上,MN经线上赤道到10°N以南地区影子都朝南,但该经线上10°N以北地区影子却朝北,A错误;太阳此时直射北半球,故赤道上日落的方位西北方向,B错误;该日太阳直射10°N,所以北极点太阳高度为10°,D点此刻太阳高度为10°,该日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80°,由于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赤道18点日落,从正午到日落经历6小时,太阳高度变化80°,所以1小时太阳高度变化约13.3°,D点此刻太阳高度为10°,由此可知该地距离日落大约还有45分钟,所以D点时刻约为17时15分,C正确。太阳直射10°N,时间约在4月末或8月中旬,而我国南方梅子黄熟的季节是在6、7月,D错误。故选C。【点睛】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二、非选择题:(包括第16-18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由物理磨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成。贵州绥阳县境内的阴河洞以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白云质灰岩为主,洞宽仅为10m,洞体面积较小,洞内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洞中壶穴数量众多,但个体规模相对偏小;垂直剖面形态上,洞中壶穴主要以“倒Ω形”和“碟形”壶穴为主,穴边多有向低处开口的缺口。下图示意阴河洞壶穴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据图描述阴河洞壶穴形成的地质过程。(2)分析阴河洞中壶穴个体规模较小但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3)推测壶穴发育最快的季节,并说明理由。【答案】(1)流水携带泥沙物理磨蚀基岩表面的凹陷处或裂隙处,再加上流水的溶蚀作用,产生许多小凹坑形成“蝶形”壶穴;随着侵蚀作用不断进行,凹坑逐渐变大变深,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凹坑底部随着水流不断旋转磨蚀坑壁,使得凹坑底部大于壶穴口,形成“倒Ω形”壶穴;随着壶穴深度和大小的增加,壶穴口部逐渐变得脆弱,很容易被侵蚀,因而壶穴口部开始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锅形”壶穴。(2)由于阴河洞洞道宽度较小,洞体面积较少,壶穴发育受限,使得壶穴个体规模相对偏小;同时由于阴河洞以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洞内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溶蚀作用强烈,故洞内壶穴数量较多。(3)夏季。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壶穴发育速度较快。【解析】【分析】本题以壶穴为背景,考查学生回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小问1】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由物理磨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成。如图所示,该地沉积岩层节理,裂隙发育,洪水期水位高,洪水携带泥沙物理磨蚀基岩表面的凹陷处或裂隙处,再加上流水的溶蚀作用,产生许多小凹坑形成“蝶形”壶穴;枯水季节,“蝶形”壶穴露出水面,受风化作用影响,壶穴内壁被破坏,洪水期进一步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进行,凹坑逐渐变大变深,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凹坑底部随着水流不断旋转磨蚀坑壁,使得凹坑底部大于壶穴口,形成“倒Ω形”壶穴;在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下壶穴不断加深,变大,壶穴口部逐渐变得脆弱,很容易被侵蚀,因而壶穴口部开始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锅形”壶穴。【小问2】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由物理磨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成。它的形成与壶穴自身基岩岩性有关,与外力作用强弱有关。贵州绥阳县境内的阴河洞,洞宽仅为10m,洞体面积较小,壶穴发育受限,使得壶穴个体规模相对偏小;阴河洞以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白云质灰岩为主,洞内节理、裂隙较为发育,溶蚀作用强烈,故洞内壶穴数量较多。【小问3】壶穴形成与壶穴自身基岩岩性有关,与外力作用强弱有关。季节的差异主要影响的流水作用的差异,影响了壶穴的发育速度。据此可知,云贵地区壶穴发育最快的季节是夏季,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水量大,物理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强,壶穴发育速度较快。【点睛】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弱与被侵蚀岩体的岩性和流水作用的强弱相关。一般来讲,被侵蚀岩体越脆弱,外力作用越强,流水侵蚀作用越明显。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袁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1)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的影响。(2)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3)从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原因。【答案】(1)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C0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02进入大气圈。(2)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3)全球变暖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或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面积下降;海冰面积减少,反射率降低,加上冻结期缩短,海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增强,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大气升温快;海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容量增多,大气对海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效果增强;对应的云量也会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造成北极地区升温较快。【解析】【分析】本题北极地区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溶解固碳和化学固碳能力减弱;同时,北极地区纬度高,地温低,冻土广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加剧,土壤层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进入大气的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增多。【小问2】首先,入海径流为淡水,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海水盐度下降;其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的流向由纬度相对较低地区流向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河流的流动也伴随着的热量的传输,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水温上升,进一步加剧海冰消融;且海洋的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导致海水的密度下降;最后,入海径流量增大,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大量泥沙携带入海,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也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有利于北冰洋地区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小问3】结合材料信息,北极放大现象使北极地区近地表快速升温。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北极地区原本多由海冰覆盖,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冰的消融期延长,而冻结期缩短,海冰面积减少,由于海冰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大,所以海冰面积减少后导致北极地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因此北极地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北极地区地面(海面)的温度升高,地面(海面)长波辐射量增强,该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能够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使大气逆辐射增加,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海冰进一步融化(且气温升高,海水蒸发增强,大气中水汽含量更大,水汽可以大量吸收海面长波辐射,且云量增多,保温效果更强)。地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正向反馈,加剧这一增温过程,导致北极放大现象的出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山体效应、逆温现象和差异性气温垂直递减分布显著,并对天山的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山体效应导致同海拔的天山山体内部气温(图示T₁)高于山体外部气温(图示T₂),天山北坡冬半年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天山夏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高达0.63℃/100m,而冬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仅为0.55℃/100m,都是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的具体表现。下图为天山气温格局研究区示意图和山体效应模型图。(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天山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2)分析天山北侧冬半年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析天山冬半年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夏半年的原因。【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且主要热源,天山山体高大,地面辐射效应显著;天山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内部同海拔高度大气的过程中,被经过大气吸收较多,热量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进一步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2)天山北侧为坡地地形,山坡处冷空气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形成逆温现象;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逆温现象;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空气湿度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3)冬半年地面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温差小,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