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2 多元文化之古代亚洲和非洲(解析版)_第1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2 多元文化之古代亚洲和非洲(解析版)_第2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2 多元文化之古代亚洲和非洲(解析版)_第3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2 多元文化之古代亚洲和非洲(解析版)_第4页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22 多元文化之古代亚洲和非洲(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2多元文化之古代亚洲和非洲综合检测卷(中考真题+最新模拟)(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2023•泸州)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题干材料表明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文明,不同文明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即反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古典文化的再复兴、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文明进程的延续性,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2.(2023•乌鲁木齐)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金字塔和埃及文明,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无关,排除。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无关,排除。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无关,排除。D.根据材料“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和结合所学知识,尼罗河定期泛滥滋养了埃及文明,说明人类文明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记忆金字塔和埃及文明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3.(2023•株洲)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代埃及的是()A.金字塔 B.楔形文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司母戊鼎【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呈锥体状,下底为正方形,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故被中国人称为“金字塔”。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和高超的技术,表现出古埃及人令人惊叹的智慧。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A符合题意;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排除BC;司母戊鼎是中国的古代文明成就,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代埃及文明以及影响。4.(2023•西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每年定期泛滥,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这条长河哺育了()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中国文明 D.古印度文明【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A项正确;古巴比伦文明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黄河与长江,排除BC两项;古印度文明位于南亚,尼罗河位于非洲,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3•陇南)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古代亚非地区文明成果简表。表中“▲”处的内容最有可能是()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重要文明成果象形文字、金字塔楔形文字、▲梵文、佛教、种姓制度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荷马史诗》 D.《天方夜谭》【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亚非文明,需要考生掌握两河流域文明成就。【解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A项;《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排除C项;《天方夜谭》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亚非文明,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2023•齐齐哈尔)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文明成果中,古巴比伦王国创造的是()A.金字塔 B.《荷马史诗》 C.帕特农神庙 D.《汉谟拉比法典》【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故D符合题意;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排除A;《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排除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7.(2023•鄂州)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如图),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产生于图中的()A.A B.B C.C D.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A是尼罗河流域,C是印度河流域,D是长江流域,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8.(2023•贵阳)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出现在这里,为人类留下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的文明古国是()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下游,排除A。B.根据材料“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出现在这里,为人类留下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故B正确。C.古印度文明位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D.中国文明产生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2023•宁波)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对应正确的是()①古代中国——甲骨文和青铜器②古代印度——阿拉伯数字③古代巴比伦王国——狮身人面像④古代埃及——《汉谟拉比法典》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计数法,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故A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③④对应错误,排除含有③④的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亚非各国的文明成就。10.(2023•宜昌)在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奴隶因为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而被处以割耳之刑。此判罚的依据是()A.《查士丁尼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拿破仑法典》【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需要考生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律,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C项正确;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当今世界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编纂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项;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加冕称帝。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这部法典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23•济宁)某古代国家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如图所示),该古代国家是()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据题干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这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C项正确;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希腊均与种姓制度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史实。12.(2023•张家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忍耐顺从”等词语。这些词语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重点掌握佛教的创立。【解答】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创立”和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忍耐顺从”等词语均来自于佛教,B项正确;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排除A项;道教产生于东汉,排除C项;伊斯兰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的创立。13.(2023•阜新)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象征是()A.金字塔 B.青铜器 C.种姓制度 D.《汉谟拉比法典》【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文明的象征。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C项正确;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成就,排除A项;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文明成就,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14.(2023•湖北)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大和统一是指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与唐朝无关,排除A。B.根据题干“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可以得出,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的主要原因是大化改新,故B正确。C.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晚期,排除C。D.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的改革,与唐朝无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2023•阜新)“部民”变“公民”,“大和”变“日本”,“奴隶制”变“封建制”,这些变化源于()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1861年农奴制改革【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公元646年,日本积极吸收中国隋唐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A项正确;17世纪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实行全面改革,使俄国成为欧洲大国之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政归天皇,年号改为明治,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16.(2023•绥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A.“百日维新” B.“大化改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卡德纳斯改革【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B符合题意;“百日维新”发生在我国清朝时期,排除A;彼得一世改革发生在俄国,排除C;卡德纳斯改革发生在墨西哥,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17.(2023•镇江)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阿拉伯民族。阿拉伯人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保存并传播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故C符合题意;埃及人、印度人、日耳曼人与“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不符,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相关史实。18.(2023•长沙)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题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这表明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上的角色,与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无关,排除A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传播是中国和印度文明,属于亚洲文明,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的相关史实。19.(2023•重庆)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能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人口密集、港口众多,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阿拉伯帝国贸易发达。20.(2023•西宁)阿拉伯帝国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A.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 C.统治者轻视人才教育 D.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材料“广泛吸纳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化,并加以创新和改造,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安定的环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教育,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的相关史实。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7分)(2023•歙县校级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在古代史上,日本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拜认的“第一位老师”的名称,并概括日本向这位“老师”学习而体现出的民族特点。材料二:现在,他给它带来了一个宗教和一部经典,带来了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武装、统治了整个半岛和社会的国家。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传播了他的教义。……如果以对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作出“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这一评价的原因。(3)从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发展的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中国;善于学习。(2)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并不断向外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为其发展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3)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文化来促进国家的进步;要加强民族团结。【分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主要考查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以及日本大化改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所以材料一中日本拜认的“第一位老师”是中国;由材料中的“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可知其民族特点是善于学习。(2)根据材料中的“统治了整个半岛和社会的国家。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传播了他的教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并不断向外传播,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为其发展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因而可以说“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可以从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原因以及意义等角度作答,如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文化来促进国家的进步;要加强民族团结。等等。故答案为:(1)中国;善于学习。(2)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被阿拉伯人接受并不断向外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为其发展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3)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文化来促进国家的进步;要加强民族团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运用伊斯兰教建立和阿拉伯国家兴起以及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22.(8分)(2023•金溪县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同学在学习了世界古代史后,对四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笔记一笔记二提供的学习内容文明:古代亚非文明制度特征:专制集权内容:①狮身人面像②《汉谟拉比法典》③④长城文明:制度特征:内容:①②③④查理曼帝国、幕府统治、公民大会、西欧庄园、亚历山大东征、基督教的传播、阿拉伯帝国、《十二铜表法》、大化改新、罗马帝国、伊斯兰教的创立、《罗马民法大全》(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2)请从表格右侧“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答案】(1)文明成果;伊斯兰教的创立。(2)古代欧洲文明;民主政治;文明成果;《十二铜表法》;亚历山大东征;基督教的传播;《罗马民法大全》。【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据表格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亚非文明的制度特征是专制集权;古代亚非文明的内容即文明成果有伊斯兰教的创立、甲骨文、青铜器、《汉谟拉比法典》。(2)笔记二可以填写古代欧洲文明,其制度特征是民主政治,内容即文明成果有《十二铜表法》、亚历山大东征、基督教的传播、《罗马民法大全》、查理曼帝国、公民大会、西欧庄园、罗马帝国、《罗马民法大全》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亚非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等相关史实。23.(7分)(2023•丰城市校级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材料二: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余秋雨《千年一叹》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01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等4点主张。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则发表“文明冲突”的谬论。(1)根据材料一,“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的人们”所创造的文明属于哪一文明类型?请再举一例同类型的文明。(2)材料二中,“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的古印度思想先哲是谁?他的思想与当时古印度哪一社会制度形成鲜明的对立?(3)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结合材料三,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答案】(1)大河文明或东方文明;古埃及。(2)释迦牟尼或乔达摩•悉达多;种姓制度。(3)阿拉伯数字;维护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和借鉴等。【分析】(1)本题考查大河文明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佛教以及种姓制度。(3)本题考查对不同文明的认识。【解答】(1)本题考查大河文明或东方文明,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故巴比伦、古印度及古代中国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独属于大河文明或东方文明;与其相似的有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2)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要求具备分析和理解材料信息能力。依据“在恒河边思考”的古印度思想先哲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追求平等;根据所学可知,他的思想与当时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形成鲜明的对立,因为种姓制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3)本题考查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要求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成果传到欧洲,其中包括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印度发明的0到9的数字符号(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等,此外印度的稻米、棉花和食糖等也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文明具有平等性和个性化,互相尊重,秉承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和谐;加强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取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