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南二中2026届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智学号);2.在答题卷上答题时,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对应题号的答案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指定区域作答,超出规定区域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只需提交答题卷,试题卷学生自己保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曾有不少理论盛极一时而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们同样是建成科学殿堂不可缺少的基石。比如:自然发生说。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污水会滋生蚊子,垃圾会滋生蚂蚁,尸体会滋生蝇蛆……由此提出,生命是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的。1688年,弗朗切斯科·雷迪首先对自然发生说提出异议。他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是蝇类产卵的结果,由此提出,生命源于生命,没有先前的生命就不会有新的生命。这被后人称作生源论假说。雷迪的生源论假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服。同时代的科学家列文·虎克等人,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通过某种微生物进行繁殖的规律。然而,就在这时,新的瓶颈产生了,显微镜制造技术达到了极限,没有办法观察到直径不足1/40000英寸的微小生命。1845年,约翰·尼达姆对于雷迪的假说是否适用藻类微生物表示怀疑。他设计一个实验:先把瓶子里的浸液煮沸,再用软木塞塞住瓶口并用树脂封好,然后加热整个容器,以杀死其中所有的细菌。如果雷迪的假说正确,当浸液冷却下来之后,其中不会再出现新的微生物才对;但事实正好相反,经过一段时间,浸液中总会出现微生物。尼达姆得出结论:微生物并不依赖于已存在的细菌,而是从浸泡的物质中产生。尼达姆的实验结果在科学界轰动一时。就这样,快被挤下历史舞台的自然发生说又被硬生生地拽了回来。关键时刻生理学家阿贝·斯帕兰扎尼扭转了局面。他对尼达姆的实验提出质疑:有没有可能,通过软木塞和树脂并没有完全排除空气,或者对浸液和上面的空气的加热并不足够?他用实验证明,如果将玻璃器皿颈部热熔来实现密封,然后把它放在沸水中加热45分钟,浸液中就不会再有微生物出现。斯帕兰扎尼虽然对尼达姆的实验和论证给予彻底的反击,但是我们经常忘记,驳斥一个命题,并不等于证明与此命题相矛盾的学说的正确性。批评者宣称,斯帕兰扎尼将浸出液在密闭管内煮沸45分钟,杀死了管内空气中的“活力”,因而影响了自然发生。于是,战斗不得不再一次打响。有必要在确保空气中氧气和有机物质的构成成分不改变,并且没有干扰生命存在的物质的情况下,再次重复这些实验。争论了近两百年后,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完美解决了这场争端。首先,巴斯德用脱脂棉来过滤空气,处理过的空气不含有任何能够促进生命发育的物质,煮沸的浸液接触这样的空气后,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发酵。接着,巴斯德用显微镜检测了作为过滤器的脱脂棉,发现被过滤掉的固体颗粒中,有各种可以被明确识别为细菌的物体。他证明,这些微生物散播到适合发育的溶液中能够产生生命。他还证明了通过脱脂棉过滤的空气不能产生生命,并不是由于其成分发生任何超自然变化。如果不用脱脂棉,而是把长颈瓶的颈部拉长并向下弯曲(后世称之为“鹅颈瓶”),然后将其中的液体小心煮沸,再将管子充分加热以破坏进入管子空气中的细菌的话,那么无论将装置放置多久,其中的液体都不会产生生命。原因很简单。尽管充满着微生物的大气和鹅颈瓶中的无菌空气间存在自由的流通,但是细菌不能朝上落,永远到达不了鹅颈瓶的内部。如果从鹅颈瓶弯曲处将管子截短,外界空气中的细菌就可以自由地垂直下降,那么原本放置数月仍然保持清澈且无生命的液体在几天内就会变浑并且充满生命。赫胥黎对巴斯德的研究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实验和逻辑推理都堪称典范。由此,生源论有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据,而自然发生学说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科学的舞台,从此在科学史上销声匿迹。(摘编自《<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材料二:过去大家都以为地球是平的,他们错了。现在不少人头脑里地球是个圆球,这批人也不对。但如果你以为前后两种认知错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你错的程度比他们加起来还深。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他们认真推论,且证据也不是光靠眼看所得,毕竟不少人的住地有杂乱山河、悬崖峡谷。但是地平说有些地方跟现实的观察无法对齐,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三点质疑:(1)各地星空不同;(2)月亮被遮挡时形成的阴影总是圆的一部分;(3)远方的船出现时都是桅杆先于船身。他认为:如果地球是平的,就无法解释这三点;但如果地球有弧度,一切就说得通。地平说实际上没有这么不堪,因为地球的弧度每英里非常接近0。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完美球体的曲率,每英里约是0.000126。从0到0.000126,这就是人类花费千百年岁月走过的距离。那么,世界是球状的吗?答得对,但它不是严格的几何球体。好多代科学家耗费无数心血,算出地球的扁率为0.0034。——人类又往前走了一点点。更严格地看,椭圆地球观同样有瑕疵。1958年,卫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了我们这颗行星的形状,地球更像一个长得有点遗憾的水果。在对错绝对两分的想象里,或许所有理论都注定是全错。可真正的过程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块理论木胎,就捧着它一直轻轻削扫,好传给下一代人。随着我们手艺越渐精纯,它的形状也在慢慢接近真相的模样。诚然,它从未完整,但不完整不等于全错。(摘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错的层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尼达姆的实验结果在科学界轰动一时,他根据这一结果推出的结论,使得当时广受信赖的生源论假说遭受沉重打击。B.提出地平说的人们同样讲求证据,也并没有被眼前的复杂地貌束缚其思维,而是认真进行了推论,这些是值得肯定的。C.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优化了密封方式,确保了加热时间,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微生物必须依赖于已经存在的细菌才能产生。D.材料二最后一段,“理论木胎”是指那些虽原始粗糙却孕育着科学灵感的理论,“捧着它”体现科学家对这些理论的重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实验相比自然观察具有明显优势,前者可以让人观测到被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被观察到的特性。B.巴斯德依靠严格的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解决争端;自然发生说的败退说明其支持者对科学与逻辑存在排斥心理。C.高精度的显微镜能观测更微小的生命,卫星能精准测量地球的形状,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科学知识随时间的推移和证据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对地球真相的探索也不会因地球精准绘形的完成而走到尽头。3.对于材料中使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通过观察有限的自然现象推出自然发生说,其推理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方法本身是不够严谨的。B.材料二讨论地球形状时使用排除法:逐一否定地平说、球状说、椭圆说等学说,进而得出地球像水果的结论。C.批评者认为斯帕兰扎尼破坏空气中“活力”影响了自然发生,隐藏前提是自然发生需借助空气中的“活力”。D.尼达姆与亚里士多德在推理时都使用反证的方法:先假设反面论题为真,再设法推翻它以推出正面论题为真。4.巴斯德实验观测到的一系列证据,有些指向驳斥自然发生说,有些指向证实生源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5.怀特黑德曾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错误并从中获得进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前文情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艰困。盲眼收藏家的妻女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瞒着他贱卖了他珍藏的画作,并央求“我”这位艺术古董商帮忙保守秘密。……他小心翼翼地,就像人家平时拿易碎品似的,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了的白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仔细端详了好几分钟,而实际上他什么也没看见。他叉开手指兴高采烈地把这张白纸举到眼前,整个脸上十分迷人地表现出一个看得见的人的那种凝神注视的神情。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的反光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怎样,”他颇为自豪地说,“您曾见过比这更精美的版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都是那么清晰,轮廓那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翻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以致我不由自主地望过去,看那儿是否真的还盖有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的藏画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厄斯代勒的图章。”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一丝凉意掠过我的背脊。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我真的感觉到有些不寒而栗。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激动而颤抖地高举着的双手和满怀祈求的神情。于是我镇定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您还得看看《忧愁》。您瞧瞧,”说着,他的手指十分轻柔地抚摸着一幅他想象中的画——“这颜色多么新鲜,笔力多么遒劲,色调多么温暖。”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我和他一起看了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蚀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我越赞扬,这个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的老人就越开心,显出一股发自内心的深情。“总算来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朝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大战以来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临别时,他握住我的双手,他的手指带着一个盲人的全部表达能力,爱抚似的沿着我的手一直抚摸到我的手腕,似乎想多了解我一点,并且向我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感情。“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让我太太作证,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一直管理到它四散到世界各地之日为止。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也不需要更好的墓碑了。”我望了一眼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两个紧紧地挨在一起,有时候一阵战栗从一个人的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仿佛两个人是一个身体,在那儿同受震动,一齐发颤。我的心情庄严肃穆,因为这位令人同情的毫无疑心的老人把他那看不见的、早已散失无存的收藏像个宝贝似的托我保管。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的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含着热泪,满怀无限的感激之情注视着我。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我不能用别的方法表达——一种敬畏的感情,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老人把身子探出窗外,挥动手绢叫道:“一路平安!”他的嗓音高高兴兴,像少年人一样清新爽朗。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上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人一开始向“我”夸耀画作时,“我”感到“恐怖”,是因为担心老人发现画已变成白纸。B.老人能精准入微地描绘和品评每一幅画作,说明他在以前无数次地欣赏过这些珍藏品。C.“我”用谎话得到了老人的信任,如愿以偿地从老人口中得到了管理这些珍藏品的权利。D.老人看不见现实的悲惨,因而才能远远脱离了残酷的现实世界,保持幸福开朗的心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老人进行大量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老人对自己珍藏画作的满腔热情和沉醉于艺术之中的幸福感。B.老人的妻女用真诚关爱为老人撑起虚幻的美丽世界,而“我”则带着商人谋利的目的到来,两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C.内心独白是西方小说常用的手法,这篇小说的结尾通过“我”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自我的反思和对老人精神的赞美。D.小说结尾老人的笑脸凌驾于愁眉苦脸的人群之上的这一特写镜头,将虚幻与现实、善意与严酷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思。8.叙述视角的选择是这篇小说的其中一个特色,请分析作者选择身为艺术古董商的“我”作为故事讲述者的好处。(6分)9.小说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注】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节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注】四凶:指饕餮、混沌、梼杌和穷奇四凶兽,是传说中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凶神。本貌应是四个部落的酋长,他们不服舜帝统治而被流放。四凶兽可能就是这四个部落的各自图腾。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B.“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中的“苟”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意思相同。C.“则臣位必当”中的“当”与《<老子>四章》中“当其无,有器之用”中的“当”意思不同。D.“此谓事能”中的“事”与《<论语>十二章》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中的“事”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获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4分)(2)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4分)1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注】①跣足:指赤脚、光着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用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晓色”窗已明则是由于大雪的映衬。B.颔联中的飞禽无影、竹折有声,从视觉角度烘托雪之大、雪之厚。C.颈联写景有高有低,“相似”“一般平”写出了大雪覆盖、苍茫一片的情景。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16.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思想?请结合《〈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几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相近的句子是“”。(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组织部门应,一方面畅通渠道,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最大程度释放人才引擎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对人才越重视、越追求,越能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之势,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扣乡村振兴需求,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清单,坚持缺什么就引什么,通过举办乡村发展论坛、乡土人才联谊等活动打好“乡情牌”,唤醒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新乡贤等人才的“乡愁”,引导和鼓励他们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业。思想束缚被破除,摒弃“大山意识”,再把地域和身份界限打破,吸引专业人才,推动形成引才聚才的“裂变效应”。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的工程,切不可急功近利。人才只有不断强筋壮骨、蓄能充电,发展效能才能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才能走上平稳、有序的发展。构建分类施策、覆盖全面、资源共享、梯次推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的培养思路,先对人才技能水平进行调研,摸清各自特点,再制定个性化培养清单,积极探索“党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