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02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_第1页
押题02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_第2页
押题02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_第3页
押题02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_第4页
押题02全球气候变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题02全球气候变化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格陵兰岛冰盖夏季表面温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2000~2020年期间,冰盖东南部和西南部区域较其他区域具有较高的温度,但是却具有较小的温度变化率。图1为格陵兰岛位置及冰盖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格陵兰岛冰川及冰盖表面低洼处的冰面湖数量持续增加,导致冰盖质量损失加剧,汇入海洋的淡水增多。周边海域的海水运动、海水性质及生物资源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图2为冰面湖剖面结构示意图。(1)格陵兰岛冰盖东南部和西南部较其他区域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小的温度变化率,简述其成因。(2)分析冰面湖增多导致冰盖质量损失加剧的原因。(3)用图1中的图例完善北大西洋环流,简述格陵兰岛附近汇入海洋的淡水增多对周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答案】(1)冰盖海拔较低;纬度较低;西南部有暖流;面积小,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2)湖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于冰面;冰面水系发育,侵蚀切割加强;冰面湖的融水渗入冰盖底部,冰盖和基岩间润滑加剧。(3)画图如下:影响:引发海水盐度下降;阻碍格陵兰岛附近的寒流下沉;减弱北大西洋环流的循环速度;导致鱼类活动范围发生变化。【分析】本题以格陵兰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气温的因素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的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由图可知,格陵兰岛冰盖东南部和西南部较其他区域海拔低,气温高,温差小;位于南部,纬度低,气温高,气温变化幅度小;西南部有暖流,增温增湿,温度高,云雨天气较多,温度变化小;格陵兰岛往南面积缩小,受海洋调节作用增强。(2)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于湖面,湖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于冰面,导致冰面融化;冰面湖形成后,流水侵蚀冰川,冰盖受到破坏;冰面湖的融水顺着冰盖裂隙渗入冰盖底部,加大冰盖运动、消融。(3)画图:用正确的图例绘制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的位置和流向。影响:汇入海洋的淡水增多会降低附近海洋的盐度;盐度下降,海水密度降低,阻碍格陵兰岛附近的寒流下沉;从而减弱北大西洋环流的循环速度;海洋环境变化,导致鱼类活动范围发生变化。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江平原地区现存大片的针叶林和草场,冻土广布,低温将大量的有机质锁定在冻土之中。此外该地区冬季积雪深厚、沼泽众多,土壤的含水量影响冻土的厚度,沼泽中存在大量的泥炭(主要由植物残体沉积在低温、缺氧的环境下形成),泥炭具有保水保肥等功能,有机肥的主要添加原材料,历史上当地农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种植肥料。下图示意三江平原地区。(1)三江平原冬季深厚积雪对冻土层厚度影响有双面性,试分析其原因。(2)分析三江平原沼泽泥炭形成的自然条件。(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三江平原地区旱生植物增加,试从土壤和气候角度分析原因。(4)说出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1)冬季,积雪能阻隔寒冷空气,起到保温作用,冻土层厚度减小;积雪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地温低,冻土变厚;积雪深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加大夏季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冻土层融化。(2)针叶林和草原等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3)全球变暖导致冻土退化,有机质被释放出来,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物生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植物生长期延长;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利于旱生植物生长。(4)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分析】本题目以三江平原为背景材料,考查冻土、沼泽泥炭形成、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三江平原冬季深厚积雪带来的影响较大,冬季积雪能阻隔寒冷空气,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冻土层厚度减小;积雪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地温低,导致冻土变厚;积雪深度的增加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加大夏季蒸发,使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夏季冻土层融化。(2)三江平原沼泽泥炭形成的有利条件是三江平原针叶林和草原等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原料丰富;当地纬度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当地有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表积水多;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三江平原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3)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导致冻土退化,有机质被释放出来,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利于植物生长期延长;气温上升,蒸发变强,土壤水分减少,趋于干旱,利于旱生植物生长。(4)农民大量采挖泥炭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导致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面积减少,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调查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使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发生逆转。青藏高原土壤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71—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气温变化幅度)变化。(1)指出1971—2013年冬季青藏高原东西部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土地沙化逆转的影响。【答案】(1)差异:西部增温幅度大于东部。原因:与东部相比,西部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气候更为干旱;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更低,气温升高幅度更大。(2)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下垫面增温,对流增强,局部对流雨增多,山地降水增加;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加快,(冻结层变薄,冻土退化)短期内使土壤浅层含水量增加,随着水分的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固沙增强。植被增加,气温增温幅度减小,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湿度增加,进一步促进植被的恢复与生长,造成土地沙化的逆转。【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1971~2013年冬季的气候倾向率变化图和土地沙漠化的逆转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土地荒漠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由图可知,青藏高原西部增温幅度大于东部。由材料“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可知,与东部相比,青藏高原西部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气候更为干旱;因水分条件差,青藏高原西部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更低,导致气温升高幅度更大。(2)本小题可从水分条件的改善、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有利于减缓或逆转土地沙漠化;下垫面水域面积增加,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对流增强,使局地地区对流雨增多,山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减缓或逆转土地沙漠化;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加快,冻土层的冻结层变薄、冻土退化,短期内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恢复和生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后,植被根系固定土壤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固沙,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由材料“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升高幅度呈负相关,植被覆盖度低,气温升高幅度大”可知,植被覆盖度增加后,气温增温幅度减小,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含水量、湿度增加,可进一步促进植被的恢复与生长,减缓甚至逆转土地沙漠化。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常有多年冻土存在,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退化,改变了地下冻土融化和冻结的深度,同时也改变了该地区的水循环与水文特征。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多年冻土退化的状况。(1)据图描述该地冻土退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融化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说明冻土退化对冬季河流径流量增加所起的作用。【答案】(1)多年冻结层厚度变薄、不连续;活动层厚度增大;出现融化夹层。(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变大;冬季冻结深度小于夏季融化的深度,达不到多年冻结层顶部,形成融化夹层。(3)多年冻土退化使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储水空间增大,地下储水量增加;冬季常年不冻土及融化夹层中储存的水,较冻土退化前补给河流水量变大,河流径流量增加。【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某地区多年冻土退化的状况为载体,主要涉及冻土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详解】(1)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可知,多年冻结层厚度变薄,且由连续变为不连续;活动层厚度增大;出现融化夹层;上下两个常年不冻土连在一起了。(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是融化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导致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变大,活动层变厚,多年冻结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温上升,就会出现冬季冻结深度小于夏季融化的深度,达不到多年冻结层顶部,在多年冻结层与活动层之间形成融化夹层。(3)根据上题分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变大;多年冻土退化使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储水空间增大,地下储水量增加;冬季冻结深度小于夏季融化的深度,达不到多年冻结层顶部,形成融化夹层。因此,冬季常年不冻土及融化夹层中储存的水,较冻土退化前补给河流水量变大,河流径流量增加。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巴基斯坦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伊斯兰堡的气候资料。材料二:水稻为该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期以来,该国水稻单产低、投入的劳动力多、化肥使用量也很少。甲地区是该国最大的水稻产区。2022年,该国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产量不断创下历史记录。材料三:水稻生长的最佳温度在30℃左右,一旦温度超过35℃生长受阻。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国水稻种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1)描述伊斯兰堡的降水特征。(2)从地形的角度,简析甲地区是该国水稻主产区的主要区位条件。(3)除种植面积外,推测该国2022年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4)说出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国水稻种植的不利影响。【答案】(1)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变化明显;7、8月降水量大;雨季短,旱季长。(2)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低平,利于多条河流汇入,灌溉水源充足。(3)水稻品种的改良,单产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化肥使用量的提高,促进水稻的生长。(4)气温变高,水稻生长受阻;气温升高,虫害增多;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灌溉用水量增加;极端天气增多。【分析】本大题以巴基斯坦地形、伊斯兰堡气候资料,水稻种植等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降水特征的描述,农业区位因素,全球变暖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详解】(1)根据伊斯兰堡的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降水总量超过800毫米,降水总量大;七八月降水多,雨季短,其他月份降水少,旱季长,降水季节变化大。(2)甲地位于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是河流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方便周边多条河流交汇,灌溉水源充足。(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育出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单产提高;农业机械的研发与使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增加了化肥使用量,促进水稻的生长。(4)根据材料“水稻生长的最佳温度在30℃左右,一旦温度超过35℃生长受阻”,全球变暖使气温升高,不利于水稻的生长;气温变高,病虫害增加,影响水稻生长;蒸发量加大,灌溉用水量需求增大;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影响水稻生长。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冰岛是位于北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冰岛为发达国家,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36.6万(2020年),其中农村人口为2.2万人,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冰岛除渔业资源和部分能源外,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粮食及大部分的蔬菜水果依赖进口。渔业一直是冰岛经济支柱,工业以炼铝等高能耗工业和渔产品加工业为主,目前旅游业已是第一大产业。冰岛没有铁路,主要靠公路运输,全国公路全长1339公里。(1)分析冰岛没有铁路,以公路运输为主,且公路主要位于沿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判断冰岛的城市化水平高低,并结合冰岛产业特征分析其原因。(3)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岛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1)冰岛国土面积较小,国内运输距离不长;冰岛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多分布在沿海;沿海地带多平原,便于建设;沿海便于海陆联运。(2)冰岛的城市化水平高(冰岛的城市化率为93.9%)。冰岛纬度高,光热资源不足(气候寒冷),海拔较高,地形崎岖,除了沿海地区渔业和部分地区畜牧业发展外,大部分地区不利于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冰岛经济发达,第三(二)产业发达,从业人员比重高。(3)全球变暖,使冰岛的冰原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冰岛沿海平原低地,沿海平原减少,土壤盐碱化,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影响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分析】本大题以冰岛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冰岛没有铁路,以公路运输为主,可从发展铁路运输的限制性条件和发展公路运输的有利区位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结合图片可知,冰岛国土面积较小,国内运输距离不长;铁路适合中长距离运输,公路适合中短途运输,且公路运输灵活性较强,故冰岛国内交通运输方式没有铁路,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主要分布于沿海可从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冰岛是岛国,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多平原,便于公路的建设;由图可知,冰岛的城市和人口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公路分布于沿海地区,便于海陆联运。(2)城市化水平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材料“总人口为36.6万(2020年),其中农村人口为2.2万人”可知,冰岛的城市化率为93.9%,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可从当地第一产业(农业)规模小,从事农业人口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大,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多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和图片可知,冰岛纬度高,光热资源不足,且岛屿中部为山地,海拔较高,地形崎岖,除了沿海地区渔业和部分地区畜牧业发展外,大部分地区不利于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较少。冰岛经济发达,炼铝等高耗能工业和渔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规模较大,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规模较大,从业人员比重高,且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城市中,使得冰岛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3)全球变暖对冰岛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气候变暖对自然过程的影响以及通过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威胁人类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冰岛是岛国,全球变暖,使冰岛的冰原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冰岛沿海平原低地,沿海平原减少;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易造成土壤盐碱化,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后,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物种可能灭绝;降水和水循环发生改变,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冰岛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冰雪减少和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后,影响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7.多年冻土作为冰冻圈要素之一,因其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而倍受关注。图为50°N以北地区冻土分布图,图为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图中冻土分布的影响因素。热融湖是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多年冻土层局部融化,地表塌陷形成凹坑,集水形成的湖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区热融湖迅速增加。(2)运用温室效应原理,说明图中b阶段热融湖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各个圈层之间的循环过程。(3)比较图中b、c阶段碳循环过程的差异。【答案】(1)纬度位置、地形、洋流(海陆位置)。(2)释放出甲烧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加,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使气候变暖加剧。(3)b段热融湖吸收少量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增加碳排放,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热融湖成为碳源;c阶段随着水生植物增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碳从大气圈进入到生物圈和岩石圈,热融湖成为碳汇。【分析】本大题以冻土分布图和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冻土形成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和碳循环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详解】(1)图中冻土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地区,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亚欧大陆北极圈附近地区东部冻土分布多,因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西部因为主要为平原,分布少,影响因素为地形;亚欧大陆北部同纬度地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冻土分布少,东岸受寒流影响大,冻土分布多,主要因素为洋流(海陆位置)。(2)b阶段热融湖较a阶段面积增加,释放出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气候变暖加剧。(3)根据图中箭头的粗细,可以看出,b阶段热融湖吸收二氧化碳少,向空气中释放甲烷气体多,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使热融湖成为碳源;c阶段水生植物增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增加,使碳从大气圈进入到生物圈和岩石圈,汇集大量碳,使热融湖成为碳汇。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的结晶物质。冻土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双重意义,不仅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而且还是一种会引起环境效应的不稳定因素。天然气水合物在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会分解释放甲烷气体。甲烷捕获热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3倍。下图示意气候变暖引起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的演变。(1)分析冻土层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说明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3)说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储量的变化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答案】(1)冻土层厚度大,提供巨大压力;冻土层温度低,提供低温环境;冻土层不透气,可封盖住天然气的上升通道。(2)意义:拓展能源种类,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丰富能源储备,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3)储变化: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冻土融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造成储量减少。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出甲烷,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形成恶性循环)。【分析】本大题以天然气水合物为材料,涉及能源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由材料可知,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似冰状的结晶物质。因此,冻土可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足够低的低温环境,易于保存;另外,冻土层厚度大,压力大,为冻土提供高压的环境;同时,由于冻土厚度大,不透气,阻止天然气水合物外漏。(2)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份是甲烷和水,甲烷燃烧后变成水,因此是一次能源。开采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意义有:填补我国常规的能源不足;拓宽能源应用的领域;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可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由于污染少,可改善大气环境等。(3)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冻土融化,甲烷释放,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会减少。由于大量的甲烷释放,吸收热量增加,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又加剧甲烷的气体释放,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增强大气保温效果,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被视作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其进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我国西北某山地现代冰川分布面积广。研究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不同冰川面积等级有显著差异:冰川面积大小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成负相关性。下图示意该山地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和面积。(1)从面积等级角度概述该山地冰川数量和面积特征。(2)推测因全球气候变暖,该山地冰川消退后的裸地上土壤发育的过程。(3)对该山地的小冰川变化趋势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该山地的小冰川会较快消退;观点二:该山地的小冰川有增多的可能。你支持那种观点?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数量以<1km2(或0.5km2)的冰川为主;面积以介于1-5km2(或0.5-10km2)的冰川为主:以小冰川为主。(或面积等级小的冰川数量多,总面积小;面积等级1-5km2如数量适中,总面积最大;面积等级大的数量少,总面积小)(2)裸地受到风化作用,为土壤发育提供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在光照、热量、水分等作用下,会有低等生物发育,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多,土壤发育程度增大。(3)观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的小冰川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强,且面积小,其消退速度超过大冰川破碎解体的速度。观点二: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的较大冰川会逐渐消退,向面积等级较小的冰川演化,破碎解体为小冰川,小冰川数量可能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分析】本大题以某山地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发育的过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从面积等级角度来看,该山地冰川数量以<1km2(或0.5km2)的冰川为主,总量在2000条左右,占比很大;而冰川面积以1-5km2(或0.5-10km2)的冰川为主,即以小冰川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面积等级小的冰川数量多,总面积小;面积等级在1-5km2的数量适中,总面积最大;面积等级大的数量少,总面积小。(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覆盖在地面的冰川大面积消退减少,露出裸地。冰川所在山地海拔高,风力大,裸地受到强烈的风化作用,为土壤发育提供成土母质;并且在水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低等生物发育,使土壤有机质逐渐增多,发育程度随之增大。(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种观点,说明理由即可。观点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山地小冰川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强,且因为温度升高,面积减小,其消退速度超过大冰川破碎解体的速度,所以小冰川会快速消退。观点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较大的冰川因为温度升高而逐渐消退,破碎解体为小冰川,所以小冰川数量可能增多,分布范围扩大。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川南山区位于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显示出高山、峡谷、丘陵交错的地貌景观。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对川南地区地温(0cm土壤温度)和气温影响显著,该地区地温和气温在各分区的变化大体一致,其中Ⅱ区地表年均增温比大气增温小,Ⅱ区多种植水稻。该区域北部年均降水量大于800mm,南部的年均降水量则相对较少,6~9月温暖湿润的西南季风进入该区域,形成雨季,10月至次年5月西南季风减弱,降水量骤减。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该地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下图示意川南山区分区和各分区年均气温空间分布状况。(1)指出川南地区年均气温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Ⅱ区地表年均增温相比大气增温小的原因。(3)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川南地区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气温分布特征:大致自北向南,自高原、山地向河谷逐渐升高;I、Ⅱ、Ⅲ区气温相对较高,Ⅳ、Ⅴ、Ⅵ区气温相对较低。主要影响因素:纬度、海拔。(2)Ⅱ区地处安宁河谷断裂带,岩层间多裂隙水溢出,减缓了地表增温的趋势;在河谷地带种植水稻改变了,地表比热容,使地表增温减缓。(3)影响大气环流,导致降水异常;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加剧干热河谷地区干旱程度;加剧冰川、冻土融化,使该地区变得更加干热。【分析】本大题以川南山区为材料,涉及川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干热河谷地区地温和气温的变化、农业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地区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1)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结合图中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联想到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气温的分布特征直接通过图中信息进行判断,整体上气温由南向北、河谷向高原、山地逐渐降低,具体而言位于南部的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的I、Ⅱ、Ⅲ区气温相对较高,位于北部及地势较高的Ⅳ、V、Ⅵ区气温相对较低。根据前面分布可知,影响川南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和纬度。(2)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根据II区地表年均增温相比大气增温小。说明地表增温慢,大气增温块,应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下垫面进行分析据图可知Ⅱ区地处安宁河谷断裂带,由于多断裂分布,使得岩层发生断裂,而断层多地下水出露,使得地表水丰富,因而使得地表增温慢;同时,该地位于河谷地区,海拔低,热量充足,为农作物集中分布区,由于河谷地带有农作物分布,改变了地表比热容,使地表增温减缓。(3)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使得西南季风异常,进而影响该地的降水,使得降水的变化增大;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会使得本身干热的河谷地区更加干旱,加剧干热河谷地区干旱程度;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会加剧冰川、冻土融化,使该地区变得更加干热。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IPCC在202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人类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使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直接风险。下图示意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1)总结全球不同纬度气温变化特点。(2)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显著的原因。(3)调查发现,部分年份赤道东太平洋及沿岸地区出现气温异常偏低现象。试说明缘由。【答案】(1)全球各纬度基本上都呈增温趋势,但增温速率有所差异;北半球各纬度年平均气温增加速率均大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融化(或冰雪面积缩小);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大气湿度增大,保温作用增强。(3)(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上升补偿流加强,上升补偿流带来的冷海水,使海表温度和沿岸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布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异常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详解】(1)根据1981〜2019年全球不同纬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