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手册_第1页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手册_第2页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手册_第3页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手册_第4页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手册TOC\o"1-2"\h\u17460第1章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概述 4215821.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4270511.2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 422914第2章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141832.1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576652.2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54179第3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548873.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5228493.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步骤 518135第4章风险识别与评价 5316244.1风险识别 5276534.2风险评价与控制 56668第5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204655.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原则 5294475.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 528009第6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5321326.1安全生产教育 543196.2安全生产培训 51916第7章安全生产投入与装备 5242007.1安全生产投入 54867.2安全生产装备 521173第8章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5210538.1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 5219428.2作业过程安全管理 532075第9章职业卫生管理 520489.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5238649.2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520599第10章应急预案与处理 52590810.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51792410.2处理与调查 518219第11章安全生产绩效评价 5585911.1安全生产绩效评价方法 51341411.2安全生产绩效评价实施 625416第12章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 63073912.1持续改进机制 62823912.2创新发展策略与实践 62533612.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展望 624405第1章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概述 6312061.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243611.2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 69386第2章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7306502.1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7188202.2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74644第3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8249523.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836673.1.1职业健康安全政策 8132913.1.2规划和实施 821973.1.3检查和纠正措施 872793.1.4管理评审 8176113.1.5员工参与和沟通 950353.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步骤 9133413.2.1领导决策 9155523.2.2成立组织机构 9290243.2.3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96673.2.4培训和宣传 9126813.2.5体系试运行 9279233.2.6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9207103.2.7体系评审和认证 921449第4章风险识别与评价 10109984.1风险识别 1013094.1.1风险定义 1066714.1.2风险来源 10270634.1.3风险识别方法 1095294.2风险评价与控制 10126614.2.1风险评价方法 10219934.2.2风险控制措施 1115556第5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1154865.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原则 11198755.1.1合法性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制度内容合法、合规。 1186165.1.2实用性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保证制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操作和执行。 1197045.1.3全员参与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中来,共同维护企业生产安全。 1151665.1.4持续改进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不断完善,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关内容,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193385.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 11157825.2.1安全生产目标: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包括控制目标、职业病防治目标等。 11168045.2.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11322795.2.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1127295.2.4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1234965.2.5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满足。 12325695.2.6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 1273675.2.7处理与应急预案:建立处理和应急预案,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的能力。 1219325.2.8安全生产奖励与惩罚:设立安全生产奖励与惩罚制度,激发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12282595.2.9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生产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 12123135.2.10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121336第6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12726.1安全生产教育 1210876.1.1安全态度教育 12111636.1.2安全知识教育 1291396.1.3安全技能培训 1264226.2安全生产培训 13264586.2.1新员工入职培训 13232826.2.2在职员工定期培训 13266066.2.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13166076.2.4管理人员培训 1320688第7章安全生产投入与装备 13167367.1安全生产投入 13318647.1.1安全生产资金保障 1369227.1.2安全生产费用使用 14115787.2安全生产装备 14216717.2.1安全生产装备的分类 1434147.2.2安全生产装备的配置与使用 1415250第8章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14144528.1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 14147858.1.1环境检查与评估 15250718.1.2环境改善与维护 15269718.2作业过程安全管理 1517008.2.1作业前准备 15148008.2.2作业实施 15200058.2.3作业结束 1623238第9章职业卫生管理 1677999.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68569.1.1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行业 16160699.1.2氮肥制造行业 1683239.1.3水泥行业 1622229.1.4金属冶炼行业 1629889.2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16258899.2.1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行业 16129669.2.2氮肥制造行业 17309389.2.3水泥行业 1793829.2.4金属冶炼行业 1717915第10章应急预案与处理 172150110.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172953910.1.1应急预案的编制 17681110.1.2应急预案的实施 181219710.2处理与调查 181628910.2.1处理 18532710.2.2调查 1828302第11章安全生产绩效评价 192339911.1安全生产绩效评价方法 192170811.1.1指标体系法 192412911.1.2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法 1916411.1.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法 191590511.1.4安全生产审计法 201354611.2安全生产绩效评价实施 201107211.2.1制定评价方案 201608811.2.2收集评价数据 201950511.2.3进行评价分析 20203511.2.4提出改进措施 201349811.2.5实施改进 2011248第12章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 201346312.1持续改进机制 202328712.1.1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201773712.1.2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202116812.1.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212235912.1.4强化过程监控与评价 211970712.2创新发展策略与实践 2169212.2.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13105312.2.2推进管理创新 213151912.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13225912.2.4拓展市场渠道 212885712.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展望 211053312.3.1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21157812.3.2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12980812.3.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22436212.3.4加强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 22第1章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概述1.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发展历程1.2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第2章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1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成2.2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介绍第3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3.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3.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步骤第4章风险识别与评价4.1风险识别4.2风险评价与控制第5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5.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原则5.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第6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6.1安全生产教育6.2安全生产培训第7章安全生产投入与装备7.1安全生产投入7.2安全生产装备第8章作业现场安全管理8.1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8.2作业过程安全管理第9章职业卫生管理9.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9.2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第10章应急预案与处理10.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10.2处理与调查第11章安全生产绩效评价11.1安全生产绩效评价方法11.2安全生产绩效评价实施第12章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12.1持续改进机制12.2创新发展策略与实践12.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展望第1章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建设概述1.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发展历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以下是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发展历程:(1)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进行立法和制定标准的摸索阶段。各国开始关注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体系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国际组织开始介入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工作。196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制定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导则》,为各国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制定本国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3)全球化与一体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逐渐走向全球化。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为全球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我国于2018年正式实施GB/T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与国际标准接轨。1.2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的意义与作用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对于企业、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劳动者健康与安全: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有助于企业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职业病和工伤的发生,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3)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4)促进监管: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为监管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部门加强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管力度,保障劳动者权益。(5)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有助于提高社会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关注程度,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6)促进国际贸易: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化为国际贸易提供了通用语言,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2章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2.1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成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职业健康安全具有根本性的规定,为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2)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这些法律对职业健康安全具有普遍约束力。(3)行政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这些法规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4)地方性法规、规章:各级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规和规章,如《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条例》等。(5)部门规章: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章,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的规章。(6)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GB/T15848200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等,这些标准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7)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职业健康安全的指导意见、通知、办法等。2.2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介绍(1)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健康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方针、原则和制度,规定了用人单位、及有关部门、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权利和义务。(2)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管理、应急救援、处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3)劳动法:保障劳动者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权益,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培训等。(4)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安全权利义务。(5)职业病防治条例:明确了职业病的诊断、鉴定、防治、治疗和赔偿等方面的具体规定。(6)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审查、颁发、监管等方面的制度。(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工伤保险条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从不同方面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权益。第3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3.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简称OHSMS)是企业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3.1.1职业健康安全政策职业健康安全政策是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承诺和宗旨,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政策应明确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承诺持续改进。3.1.2规划和实施规划和实施包括: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确定资源分配,制定和实施各项职业健康安全措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3.1.3检查和纠正措施检查和纠正措施包括: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监控,发觉不符合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保证体系持续改进。3.1.4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企业高层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评价,以保证体系持续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3.1.5员工参与和沟通员工参与和沟通是企业与员工共同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意识。3.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步骤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遵循以下步骤:3.2.1领导决策企业高层领导要明确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作出决策,并为体系建立提供必要的资源。3.2.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保证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3.2.3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职业健康安全政策、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3.2.4培训和宣传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内部宣传,提高员工参与度。3.2.5体系试运行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投入试运行,检查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发觉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3.2.6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查找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2.7体系评审和认证在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体系评审,如满足要求,可申请第三方认证,以证实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以上步骤,企业可以建立和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4章风险识别与评价4.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的过程。以下是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4.1.1风险定义风险是指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导致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风险识别要求企业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明确界定,以便为后续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提供依据。4.1.2风险来源风险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1)内部风险:如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资金运作等。(2)外部风险:如政策法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社会文化、自然灾害等。4.1.3风险识别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信息。(2)现场观察:实地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潜在风险。(3)安全检查表:运用安全检查表对企业各项安全管理活动进行梳理,查找风险隐患。(4)专家访谈:邀请行业专家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和指导。4.2风险评价与控制风险评价是对已识别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和严重程度。以下是风险评价与控制的主要内容:4.2.1风险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2)定量评价: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3)风险矩阵:结合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构建风险矩阵,直观展示风险状况。4.2.2风险控制措施(1)风险规避:避免涉及高风险业务或活动。(2)风险降低:通过改进管理、提高技术、加强培训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3)风险分担:与他人共同承担风险,如购买保险、签订合作协议等。(4)风险接受:在保证企业安全的前提下,接受一定程度的可承受风险。通过风险识别与评价,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风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保证企业稳健发展。第5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5.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以下原则应贯穿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之中:5.1.1合法性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制度内容合法、合规。5.1.2实用性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保证制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便于操作和执行。5.1.3全员参与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中来,共同维护企业生产安全。5.1.4持续改进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不断完善,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关内容,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5.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5.2.1安全生产目标: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包括控制目标、职业病防治目标等。5.2.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5.2.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监督。5.2.4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5.2.5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满足。5.2.6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5.2.7处理与应急预案:建立处理和应急预案,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的能力。5.2.8安全生产奖励与惩罚:设立安全生产奖励与惩罚制度,激发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5.2.9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生产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5.2.10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第6章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6.1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防范安全的发生,企业应积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生产教育:6.1.1安全态度教育安全态度教育旨在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企业应通过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使员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中。6.1.2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案例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防范能力。6.1.3安全技能培训安全技能培训针对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等,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的能力。6.2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安全素质、降低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企业应开展的主要安全生产培训内容:6.2.1新员工入职培训新员工入职时,企业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公司级、部门级和班组级安全教育。让新员工了解企业安全生产规定、岗位职责及安全操作要求,提高其安全意识。6.2.2在职员工定期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在职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更新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6.2.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针对特种作业人员,企业应开展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保证其具备相应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特种作业设备的安全操作、维护保养、应急处置等。6.2.4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使其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通过以上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措施,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降低发生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第7章安全生产投入与装备7.1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投入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企业应合理规划和安排安全生产投入。以下是安全生产投入的几个重要方面:7.1.1安全生产资金保障企业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取一定比例的安全生产资金,用于安全生产活动。这些资金应专门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2)安全设施设备:购买、维修、更新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3)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4)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援预案;(5)安全生产奖励: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7.1.2安全生产费用使用企业应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保证资金用于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加强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合理、有效。7.2安全生产装备安全生产装备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对于预防和减少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安全生产装备的相关内容:7.2.1安全生产装备的分类安全生产装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个体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2)安全监测设备:如气体检测仪、粉尘检测仪、噪声检测仪等;(3)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网、防护栏杆、安全通道等;(4)应急救援设备:如消防设备、急救设备、现场处置设备等;(5)安全操作设备:如安全阀、限位器、防滑装置等。7.2.2安全生产装备的配置与使用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和作业环境,合理配置安全生产装备,并保证其正常使用。以下是配置与使用安全生产装备的要求:(1)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生产装备;(2)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安全生产装备,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3)为员工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指导其正确使用;(4)加强对安全生产装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装备管理制度,规范装备的使用、维修和报废。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投入和装备的配置与使用,企业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第8章作业现场安全管理8.1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作业现场环境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以下是对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措施:8.1.1环境检查与评估在作业现场开始工作前,应对现场环境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保证不存在以下安全隐患:(1)场地平整,无坑洼、积水等可能导致摔倒、滑倒的因素;(2)现场通风良好,避免有毒、有害气体积聚;(3)现场照明充足,无死角,保证作业人员视线良好;(4)现场设备、工具、材料等布局合理,不妨碍人员通行和作业;(5)对特殊环境(如高温、高压、高空等)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8.1.2环境改善与维护(1)定期对作业现场进行清洁、整理,保持环境整洁;(2)对现场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3)针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4)加强现场绿化,提高作业环境质量。8.2作业过程安全管理作业过程安全管理是防止发生、降低损失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作业过程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措施:8.2.1作业前准备(1)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其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技能;(2)制定详细的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3)检查作业设备、工具、材料等是否齐全、完好,并保证其安全功能;(4)办理作业许可手续,明确作业范围和作业要求。8.2.2作业实施(1)严格执行作业方案和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过程安全;(2)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3)对现场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处理;(4)作业现场应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5)做好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等。8.2.3作业结束(1)作业结束后,应对现场进行清理,保证无遗留隐患;(2)对作业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3)关闭作业许可,并对本次作业进行评价。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降低发生率,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第9章职业卫生管理9.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卫生管理的首要任务,准确地识别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以下是各类行业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9.1.1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行业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各种粉尘、毒物,特别是硫化氢;生物因素:有害生物接触;气象条件:不良气象条件。9.1.2氮肥制造行业粉尘、噪声、高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等。9.1.3水泥行业石灰石、粘土、砂岩、铁矿石等原料的粉尘;噪声;高温等。9.1.4金属冶炼行业一氧化碳、高温、噪声、二氧化硫、矽尘、铅尘、氧化锌、煤尘、汞、氯化高汞、砷及其化合物等。9.2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针对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各行业应采取以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9.2.1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行业(1)采取防噪声、防振动措施;(2)使用防尘、防毒物个体防护装备;(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4)采取高温、不良气象条件下的防护措施。9.2.2氮肥制造行业(1)严格控制粉尘、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2)采取防噪声、防高温措施;(3)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9.2.3水泥行业(1)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2)采取防尘、防噪声措施;(3)使用防高温个体防护装备。9.2.4金属冶炼行业(1)严格控制有害气体、粉尘的排放;(2)采取防高温、防噪声措施;(3)使用防毒物、防尘个体防护用品;(4)加强对汞、砷等有毒物质的管理。通过以上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第10章应急预案与处理10.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系列预防、准备和响应措施。编制应急预案是保证发生时能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降低损失的重要手段。10.1.1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社会参与,协同应对。(5)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如下:(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风险评估。(3)确定应急预案类型、级别和范围。(4)制定应急预案框架。(5)编写应急预案。(6)组织专家评审。(7)修改完善并发布。10.1.2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预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培训与演练。(2)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3)制定应急资源保障措施。(4)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系统。(5)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6)定期检查、评估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完善。10.2处理与调查处理与调查是发生后的重要工作,对于预防再次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0.2.1处理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2)及时报告信息。(3)组织现场勘查。(4)制定处理方案。(5)实施救援措施,控制扩大。(6)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7)做好现场保护工作。(8)配合部门开展调查。10.2.2调查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避免类似的再次发生。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成立调查组。(2)收集相关资料。(3)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4)分析原因。(5)制定防范措施。(6)编写调查报告。(7)落实责任追究。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水平,加强处理与调查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第11章安全生产绩效评价11.1安全生产绩效评价方法安全生产绩效评价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合理的评价方法有助于企业发觉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不足,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安全生产绩效评价方法:11.1.1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法是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绩效指标体系,对企业安全生产绩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处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评分,最终得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绩效。11.1.2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法该方法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训、现场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