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_第1页
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_第2页
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_第3页
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_第4页
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TOC\o"1-2"\h\u1140第1章引言 4154431.1背景与意义 4142411.2目标与范围 47332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5270802.1风险识别 5192042.1.1资产识别 5219632.1.2威胁识别 5206642.1.3脆弱性识别 5230662.1.4影响评估 5111752.2风险评估 564832.2.1风险分析 6263732.2.2风险量化 6165772.2.3风险排序 657052.2.4风险监控 6112432.3风险处理策略 6115272.3.1风险规避 655302.3.2风险降低 6169942.3.3风险转移 6189322.3.4风险接受 61324第3章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6109223.1设计原则 635703.1.1完整性原则:保证体系覆盖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 774903.1.2动态调整原则:体系设计应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安全威胁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7262493.1.3分级防护原则:根据互联网企业内部业务的重要程度,实施分级防护策略,保证关键业务和核心数据的安全。 7320043.1.4最小权限原则:对用户和系统进行权限管理,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降低安全风险。 768643.1.5预防为主原则:强化安全预防措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 7135993.1.6透明性原则:保证体系设计、实施和运维过程透明,便于监管和审查。 712273.2总体架构 733093.2.1物理安全:包括机房安全、设备安全、供电安全等方面,保证硬件设施安全可靠。 7220793.2.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手段,实现网络层面的安全防护。 7162743.2.3主机安全:通过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病毒防护、漏洞扫描等措施,保障主机安全。 7134253.2.4数据安全:实施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策略,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等过程中的安全。 73193.2.5应用安全: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保障应用层面的安全。 778753.2.6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策略、安全运维、安全培训等,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7265933.3技术选型 7243773.3.1物理安全:选用高功能、高可靠性的硬件设备,采用冗余电源、UPS等保障供电安全。 766673.3.2网络安全:选用具备高功能、高可靠性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审计产品。 7317953.3.3主机安全:选用知名厂家的操作系统和安全加固产品,部署病毒防护和漏洞扫描系统。 8323403.3.4数据安全: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加密算法,实施定期数据备份和恢复演练。 873843.3.5应用安全:采用安全开发框架,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测试,部署应用防火墙。 8139543.3.6安全管理:采用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安全事件、安全策略的统一管理。同时开展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87694第4章物理安全防护 8197724.1数据中心安全 8173904.1.1建筑安全 8292064.1.2环境安全 851384.1.3设备安全 8161804.1.4人员管理 818494.2网络边界安全 873884.2.1边界防火墙 8299634.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9150154.2.3虚拟专用网络(VPN) 9294494.2.4流量清洗 949174.3办公环境安全 9266024.3.1物理访问控制 9221624.3.2办公设备安全 9243084.3.3人员培训与意识提高 9145094.3.4环境保护 917174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 9195955.1网络架构安全 9101865.1.1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966915.1.2安全域划分 10138315.1.3网络设备安全 10194595.2边界防御 10178685.2.1防火墙部署 10315315.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0125605.2.3虚拟专用网络(VPN) 1048085.3内部网络安全 1048885.3.1终端安全管理 10211685.3.2网络准入控制 10326365.3.3数据保护 10283655.3.4安全监测与审计 1022120第6章系统与应用安全 11314546.1操作系统安全 11183976.1.1安全策略制定 1133746.1.2安全配置 11261086.1.3安全监控 1162066.1.4漏洞管理 11262736.2数据库安全 11149596.2.1数据库安全策略制定 11304216.2.2数据库安全配置 11317796.2.3数据库安全监控 11222466.2.4数据库漏洞管理 11307256.3应用安全 11276846.3.1应用安全开发 1216066.3.2应用安全部署 1275686.3.3应用安全测试 1228396.3.4应用安全运维 1215106第7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2188617.1数据分类与分级 12272887.1.1公开数据:对外公开,无需特别保护的数据,如企业新闻、产品介绍等。 12267577.1.2内部数据:企业内部使用,非公开的数据,包括部门间的业务数据、员工信息等。 12139217.1.3敏感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数据。如用户个人信息、企业核心算法等。 12309297.1.4关键数据:对企业业务运行的数据,如系统配置信息、核心数据库等。 12257667.2数据加密与脱敏 1287467.2.1数据加密 13223397.2.2数据脱敏 13238077.3数据安全审计 13212197.3.1数据访问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访问行为,包括访问时间、访问数据、访问结果等,以便对异常访问行为进行排查。 13146867.3.2数据修改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修改行为,包括修改时间、修改内容等,保证数据修改可追溯。 13218027.3.3数据删除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删除行为,包括删除时间、删除原因等,防止数据被非法删除。 1364087.3.4审计日志分析:定期对审计日志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331423第8章用户身份与访问控制 1389118.1身份认证 13222608.1.1身份认证概述 13147808.1.2常见身份认证方式 14182268.1.3身份认证策略 1489828.2权限管理 14208678.2.1权限管理概述 14212768.2.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14281968.2.3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14108188.2.4权限管理策略 14184878.3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 15188438.3.1安全审计概述 15320228.3.2日志管理 1580378.3.3安全审计策略 1559248.3.4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工具 155388第9章安全运维与管理 15103289.1安全运维流程 15210199.1.1运维管理体系构建 15188919.1.2运维流程设计 15255979.1.3运维工具与平台 15125649.2安全监控与预警 16226489.2.1安全监控体系构建 16207989.2.2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1623759.2.3监控数据与分析 16277919.3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 1623679.3.1应急响应流程 16259899.3.2灾难恢复计划 16265959.3.3定期演练与优化 1620652第10章法律法规与合规性 162619710.1法律法规要求 16569510.2合规性检查与评估 172073510.3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17第1章引言1.1背景与意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我国互联网行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互联网行业,涉及大量用户隐私和数据资产,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护用户权益,促进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2目标与范围本文旨在研究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风险与挑战,为体系建设提供现实依据;(2)探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明确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3)研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技术,包括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安全响应等方面;(4)提出具体的体系建设方案,涵盖组织架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5)分析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聚焦于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不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具体实施与评估。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互联网行业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搭建方案,以期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1风险识别为了保证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首先需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1.1资产识别识别组织内的关键信息资产,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资源、网络设施等,并对其进行分类和重要性评估。2.1.2威胁识别分析组织可能面临的内外部威胁,如黑客攻击、病毒木马、内部泄露、系统故障等。2.1.3脆弱性识别评估组织的信息系统在硬件、软件、网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弱点。2.1.4影响评估分析潜在风险对组织运营、业务、声誉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2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2.1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各类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2.2.2风险量化采用适当的风险量化方法,如概率统计、损失期望值等,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2.2.3风险排序根据风险量化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以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2.2.4风险监控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测,以便及时发觉和应对新的风险。2.3风险处理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理策略:2.3.1风险规避对于影响程度大且发生概率高的风险,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如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停用存在漏洞的软件等。2.3.2风险降低对于无法完全规避的风险,采取风险降低策略,如加强系统安全防护、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等。2.3.3风险转移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等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2.3.4风险接受对于影响程度较小或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接受,但需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策略,为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第3章安全保障体系框架设计3.1设计原则为保证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章在设计框架时遵循以下原则:3.1.1完整性原则:保证体系覆盖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3.1.2动态调整原则:体系设计应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安全威胁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3.1.3分级防护原则:根据互联网企业内部业务的重要程度,实施分级防护策略,保证关键业务和核心数据的安全。3.1.4最小权限原则:对用户和系统进行权限管理,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降低安全风险。3.1.5预防为主原则:强化安全预防措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3.1.6透明性原则:保证体系设计、实施和运维过程透明,便于监管和审查。3.2总体架构3.2.1物理安全:包括机房安全、设备安全、供电安全等方面,保证硬件设施安全可靠。3.2.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手段,实现网络层面的安全防护。3.2.3主机安全:通过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病毒防护、漏洞扫描等措施,保障主机安全。3.2.4数据安全:实施数据加密、备份、恢复等策略,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等过程中的安全。3.2.5应用安全: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保障应用层面的安全。3.2.6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策略、安全运维、安全培训等,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3.3技术选型3.3.1物理安全:选用高功能、高可靠性的硬件设备,采用冗余电源、UPS等保障供电安全。3.3.2网络安全:选用具备高功能、高可靠性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审计产品。3.3.3主机安全:选用知名厂家的操作系统和安全加固产品,部署病毒防护和漏洞扫描系统。3.3.4数据安全: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加密算法,实施定期数据备份和恢复演练。3.3.5应用安全:采用安全开发框架,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测试,部署应用防火墙。3.3.6安全管理:采用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安全事件、安全策略的统一管理。同时开展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第4章物理安全防护4.1数据中心安全4.1.1建筑安全数据中心选址需遵循国家相关规定,远离自然灾害高发区域,保证建筑物的抗震、防火等功能满足国家标准。同时建筑物应具备足够的承重能力,以支撑数据中心内设备的正常运行。4.1.2环境安全数据中心内部应设置严格的温湿度控制系统,保证设备运行在适宜的环境中。配备完善的消防系统,包括气体灭火系统、烟雾探测系统等,以应对火灾等突发事件。4.1.3设备安全数据中心内的设备应采用高品质的硬件设施,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对关键设备实施冗余备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安全。4.1.4人员管理加强数据中心的人员管理,设立专门的运维团队,对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实施权限控制,保证授权人员才能进入数据中心。4.2网络边界安全4.2.1边界防火墙在网络边界部署防火墙,对进出数据中心的网络流量进行过滤和控制,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4.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识别并阻止潜在的网络攻击行为。4.2.3虚拟专用网络(VPN)对远程访问数据中心的人员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加密,提高网络安全。4.2.4流量清洗部署流量清洗设备,对恶意流量进行识别和清洗,保障网络正常运行。4.3办公环境安全4.3.1物理访问控制加强办公区域的物理安全,设立门禁系统,对进出人员进行权限控制。同时配置监控设备,实时监控办公区域的安全状况。4.3.2办公设备安全办公设备应采用安全性高的产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对敏感数据实施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4.3.3人员培训与意识提高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提升员工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4.3.4环境保护办公区域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避免因环境污染导致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5.1网络架构安全5.1.1网络架构设计原则在网络架构安全方面,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层次化、模块化、冗余性和安全性。通过合理规划网络层次,实现业务系统与基础设施的分离,降低安全风险;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保证关键组件冗余部署,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同时将安全性作为设计核心,全面保障网络架构的安全性。5.1.2安全域划分根据业务特点和安全需求,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安全域,实现不同安全级别业务的隔离。在安全域边界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加强对跨安全域流量的控制和监测。5.1.3网络设备安全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无线接入点等。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定期更新设备固件,防止设备被非法入侵。5.2边界防御5.2.1防火墙部署在互联网出口部署防火墙,实现内外网的隔离,防止外部攻击者入侵内部网络。根据业务需求,设置合理的防火墙策略,对进出流量进行过滤和控制。5.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阻止恶意攻击行为。定期更新攻击特征库,提高系统的检测能力。5.2.3虚拟专用网络(VPN)为远程访问内部网络的用户提供VPN服务,保证数据传输加密,防止数据泄露。5.3内部网络安全5.3.1终端安全管理对内部终端进行安全管理,包括桌面操作系统、移动设备等。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定期对终端进行安全检查,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传播。5.3.2网络准入控制实施网络准入控制,保证符合安全策略的设备才能接入内部网络。对未授权设备进行隔离,防止潜在的安全风险。5.3.3数据保护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5.3.4安全监测与审计建立安全监测与审计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定期分析审计日志,提高内部网络安全管理水平。第6章系统与应用安全6.1操作系统安全6.1.1安全策略制定操作系统安全是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本节主要从安全策略制定、安全配置、安全监控和漏洞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包括用户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6.1.2安全配置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保证系统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限制远程访问,使用安全增强型操作系统版本等。6.1.3安全监控实施实时监控系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事件监测、报警和日志分析,以便及时发觉并应对安全威胁。6.1.4漏洞管理建立漏洞管理机制,定期进行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扫描,及时安装安全补丁,降低安全风险。6.2数据库安全6.2.1数据库安全策略制定制定数据库安全策略,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以保护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篡改和泄露。6.2.2数据库安全配置对数据库进行安全配置,包括设置强密码策略、限制远程访问、配置数据库防火墙等,以降低数据库安全风险。6.2.3数据库安全监控实施数据库安全监控系统,对数据库进行实时监控,包括功能监控、异常访问检测、安全事件报警等,保证数据库安全运行。6.2.4数据库漏洞管理定期进行数据库安全漏洞扫描,及时修复漏洞,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操作。6.3应用安全6.3.1应用安全开发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遵循安全开发原则,采用安全编程技术,保证应用系统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具备良好的安全性。6.3.2应用安全部署在应用部署阶段,采取安全配置、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措施,保证应用系统在运行环境中的安全。6.3.3应用安全测试定期进行应用安全测试,包括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提升应用系统安全性。6.3.4应用安全运维加强应用系统的运维管理,包括安全事件监控、日志分析、安全更新等,保证应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通过本章对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以及应用安全的论述,为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搭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后续实践中,需持续关注并完善系统与应用安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安全威胁。第7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7.1数据分类与分级为了有效保障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首先应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与分级。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及其对业务的影响程度,将数据分为以下几类:7.1.1公开数据:对外公开,无需特别保护的数据,如企业新闻、产品介绍等。7.1.2内部数据:企业内部使用,非公开的数据,包括部门间的业务数据、员工信息等。7.1.3敏感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数据。如用户个人信息、企业核心算法等。7.1.4关键数据:对企业业务运行的数据,如系统配置信息、核心数据库等。针对不同级别的数据,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数据安全。7.2数据加密与脱敏为保护数据在存储、传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应采取数据加密与脱敏技术。7.2.1数据加密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具体措施如下:(1)数据传输加密: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2)数据存储加密:对存储在数据库、文件系统等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存储。(3)数据备份加密: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备份过程中泄露。7.2.2数据脱敏针对敏感数据,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实现对敏感信息的隐藏。具体方法如下:(1)静态脱敏:在数据存储阶段,对敏感数据进行替换、屏蔽等处理。(2)动态脱敏:在数据使用阶段,根据用户权限,实时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7.3数据安全审计数据安全审计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3.1数据访问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访问行为,包括访问时间、访问数据、访问结果等,以便对异常访问行为进行排查。7.3.2数据修改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修改行为,包括修改时间、修改内容等,保证数据修改可追溯。7.3.3数据删除审计:记录用户对数据的删除行为,包括删除时间、删除原因等,防止数据被非法删除。7.3.4审计日志分析:定期对审计日志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审计机制,实现对数据安全风险的及时发觉和防范,保证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第8章用户身份与访问控制8.1身份认证8.1.1身份认证概述身份认证是保证互联网行业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验证用户身份,保证合法用户能够正常访问系统资源,同时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本章将详细介绍身份认证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8.1.2常见身份认证方式(1)用户名和密码认证:要求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通过后才能访问系统资源。(2)双因素认证:结合密码和动态口令、生物识别等技术,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3)数字证书认证:使用公钥基础设施(PKI)技术,通过数字证书验证用户身份。8.1.3身份认证策略(1)设置复杂的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度、更换周期等。(2)采用多因素认证,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3)定期对用户身份进行审计,保证身份认证的有效性。8.2权限管理8.2.1权限管理概述权限管理是对用户在系统中的操作权限进行控制,防止非法访问和操作,保证系统资源的安全。8.2.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通过对用户分配角色,再将角色与权限关联,简化权限管理。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职责和需求,为用户分配适当的角色,实现细粒度的权限控制。8.2.3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通过定义用户、资源、环境等属性,实现对访问权限的动态控制。ABAC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复杂场景下的权限管理需求。8.2.4权限管理策略(1)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满足工作需求的最低权限,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2)权限动态调整:根据用户职责和需求,实时调整用户权限。(3)权限审计: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计,保证权限分配的合理性和安全性。8.3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8.3.1安全审计概述安全审计是对信息系统中的操作行为进行监控、记录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威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8.3.2日志管理(1)日志分类:根据系统需求和审计要求,对日志进行分类,包括操作日志、访问日志、错误日志等。(2)日志记录:保证日志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不可篡改性。(3)日志存储:合理规划日志存储空间,保证日志数据的安全存储。8.3.3安全审计策略(1)定期对系统日志进行分析,发觉异常行为和潜在安全风险。(2)建立安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范围、审计周期等。(3)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处理,保证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8.3.4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工具(1)采用专业的安全审计工具,提高审计效率。(2)利用日志管理平台,实现日志的集中收集、存储和分析。(3)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日志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第9章安全运维与管理9.1安全运维流程9.1.1运维管理体系构建本节主要阐述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运维管理策略、明确运维人员职责、建立健全运维制度等内容。9.1.2运维流程设计针对互联网行业特点,设计合理的安全运维流程,包括运维任务分配、运维操作规范、运维记录与审计等方面。9.1.3运维工具与平台介绍适用于互联网行业的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如自动化运维工具、配置管理工具、监控平台等,以提高运维效率和安全性。9.2安全监控与预警9.2.1安全监控体系构建从网络、系统、应用等多个层面,构建全面的安全监控体系,保证及时发觉并应对各类安全威胁。9.2.2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建立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