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1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2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3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4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简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哥伦布交换(名词):哥伦布交换是全球性交流的一种重要模式,由于哥伦布及其他水手的远洋探险,导致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现象被称为“哥伦布交换”。欧洲的航海探险在东西半球和大洋洲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病菌杀死了大量土著,成了欧洲殖民者最强大的征服武器;动物和经济作物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存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新世界的金银对世界存量和货币流动也具有重大贡献。宗教战争(名词):宗教战争泛指以宗教名义发动的战争,16、17世纪是宗教争论的年代,天主教和新教势均力敌,冲突持续了两个世纪。宗教的对立导致了新教社会和罗马天主教社会之间的战争。不仅包括国家的内部动乱,比如法国由1562年到1598年的八次宗教战争;还包括新教和天主教国家之间的战争,如英国与西班牙海战、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的斗争和三十年战争。宗教战争使欧洲生灵涂炭,损失了大量人口的同时也确立了各国主权平等、包括宗教事务的内政自主等原则。宗教战争(论述)16-17世纪,宗教的对立导致了新教社会与罗马天主教社会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法国自1562—1598年的八次宗教战争持续了36年之久,让人民饱受折磨,也使新教和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1588年,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组建了一支拥有130条军舰,3万大军的西班牙舰队,浩浩荡荡驶向英国,试图以武力把信仰新教的伊丽莎白女王赶下王位,让英国重新成为天主教国家。英国军队点燃了一无人驾驶的船只,将他们推到西班牙舰队中间,而后一阵狂风将西班牙舰队吹得七零八落,散布于北海。最终英国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宗教信仰问题是荷兰与西班牙之间关系恶化,当时尼德兰的一些省份发生了反抗西班牙领主的斗争。1567年,菲利普二世派遣军队,试图通过武力镇压加尔文派运动。但人们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彻底的反叛。1610年,7个北部省份成功地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尼德兰联邦。宗教战争的高潮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试图以武力将波希米亚重新划入天主教的版图。战事主要发生在德国境内的皇帝领地。很快,西班牙、荷兰、法国、瑞典、丹麦、德国、波兰、波西米亚、和俄国军队等其他势力都卷入这场战争,战争以1648年达成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而宣告结束。这些国家加入宗教战争的原因虽然常常是出于对政治和经济的考虑,但宗教对立无疑使问题更加复杂和棘手。抛开战争的动机不谈,“三十年战争”本身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宗教战争除了荼毒生灵、残忍野蛮的暴行之外,欧洲的经济也受到重创,德国失去了1/3的人口。欧洲作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武器装备精良的、国家之间竞争激烈的地区,他的升级在积聚破坏的宗教战争之后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除了结束了大规模的宗教冲突之外,也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使欧洲各国承认了彼此主权平等,相互承认各国有权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宗教战争也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对比,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的衰落和法国、瑞典、荷兰、勃兰登堡的兴起,是各国力量的重新分配,为近代欧洲格局确立打下基础。虽然各国走向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道路,但宗教战争无疑是各国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促进了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三角贸易(简答):17世纪中叶,随着贩卖黑奴规模的扩大,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体制逐步建立起来。所谓三角贸易,就是参与黑奴贸易的船在一个贸易循环中经历三段航程:第一段是他们满载着马匹与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去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海地区,到达之后将活人货物以买时2-3倍(一说30-50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第三段是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奴隶贸易的每个过程都是残忍兽性的:随着欧洲人对奴隶需求的增长,一些非洲首领组织的猎奴队,抓捕邻近地区的平民;还有一些通过发动战争为奴隶贸易抓获战俘。接下来就是可怕的“中程”,这段旅程中,炎热、寒冷和疾病使活人货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整个大西洋奴隶贸易史上,约有四分之一的被捕获为奴的非洲人在横跨大西洋的“中程”里失去了生命。从整体上说,非洲因奴隶贸易受到了严重损失。仅大西洋奴隶贸易就从非洲社会掠去了1600万人口,靠近贩奴港口的西非民族特别容易受到猎奴活动的摧残;伴随着劳动力离开非洲,奴隶贸易也造成了非洲男女比例的失衡。大约三分之二的输出奴隶是男性;奴隶贸易给非洲社会带来的还有混乱.暴力冲突在17世纪晚期升级了,此时非洲人不断以奴隶交换火药武器。柏林会议(名词):1884年11月15日,德、英、美、法、比等欧美15国在柏林开会,达成《总决议书》,规定:“国际协会”占有的刚果河流域改称“刚果自由国”,属利奥波德私人领地,刚果河附近为自由贸易区,输入的货物免征进口税;任何国家在非洲进行新的土地占领时,必须通知与会各国,同时建立维护自由贸易的统治机构,即“有效占领”原则;与会各国主张禁止奴隶贸易。柏林会议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分割欧洲领土争端的先例,反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及力量对比变化,也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阿克巴的宗教政策(简答):莫卧儿帝国的宗教十分多样,大多数莫卧儿帝国的臣民是印度教教徒,但还有相当多的穆斯林和人数相对较少的着那教教徒、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基晋徒以及那些信仰锡克教这样的折衷主义宗教的信徒。作为一个王者,阿克巴无可挑剔,同时他还喜爱思考,对宗教和哲学有很浓厚的兴趣。他推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希望能以此缓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紧张局势。他没有在国民中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而是鼓励一种名为“神圣宗教”的折衷调和主义宗教的发展,并抬高其地位。这个宗教主张,皇帝是印度境内所有宗教、种族和社会团体的共有统领,同时调和性地借鉴了许多其他宗教的传统。神圣宗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还反映了一些什叶派和苏菲主义的思想痕迹。但它同时也崇拜皇帝,阿克巳甚至自称为“智慧之主”,声称自己将引导民众理解造物主。神圣宗教尽力消除莫卧儿帝国统治下不同的宗教、文化团体之间的隔阂,它对印度教很宽容,还从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中获取灵感。莫卧儿帝国任用大量穆斯林政府管理职位,其精英部队也大多由穆斯林组成,但在管理日常事务时,穆斯林和印度教的联系是很紧密的。阿克把特别注意消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精英分子的隔阂。英国革命原因(简答):詹姆士一世及其后继者查理一世固守君权神授加强君主制的理念与英国原有的有限君主制传统的冲突;法治与制度建设落后,习惯法不能应对现代商业的程序,保护私人权利功能尚不健全。财政组织已经过于陈旧,无法承载政府功能;斯图亚特王朝由于苏格兰的起义等原因面临财政危机,征收新税、恢复星室法庭引起议会和民众的不满,查理一世召开的长期国会,揭开了英国革命的序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贵族分化成榨取农民地租的旧贵族和以资本主义经营农牧场或把土地租给资本家经营、投资工商业的新贵族,包括新贵族、农业资本家、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小工商业者的资产阶级实力壮大,足以和封建势力抗衡;斯图亚特王朝的外交失败,在处理与荷兰、法国和西班牙的外交关系中,斯图亚特王朝放弃了“联荷打西”政策,詹姆士一世交好西班牙,谋求与西班牙的政治联姻,国人担心英国复辟天主教体制;查理虽迎娶法国公主,但却支持法国胡格诺派新教,使得联法抗西政策也无法实行。英国与荷兰在经济上竞争互为敌手,17世纪两者进行三次大战,外交关系限于尴尬;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无法与新兴商业合流造成了经济生活的失序,如“圈地运动”与商业垄断公司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宗教矛盾突出,一方面清教徒的活动削弱了英国国教教堂收取什一税以及教堂则对信众的出生、婚姻、死亡以及遗产继承所有民事负责登记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斯图亚特王朝强制推行国教、迫害清教徒也引起了以不满。《独立宣言》(简答):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一份宜言,名为《美利坚十三联合邦的一致宣言》,这个独立宣言受启蒙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宜言主张,个人建立了政府以保障上述权利,并坚持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与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产生了共鸣。“当任何形式的政府侵犯了个人权利.,《宜言》继续论述,“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独立宣言》列举控诉了英国的累累罪行,之后再次宣称北美殖民地是“自由独立的国家“,“它有足够的能力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硬行动”。《独立宣言》的发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旗帜和重要转折点,美利坚合众国就此独立为殖民地的独立找到了合理的理论依据,有利地推动了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向更高阶段发展;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了人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美国联邦制的确立与完善(论述):根据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约》,美国实行邦联制度,各州保留较大独立性,实际上是个由13个州组成的松散联盟,从而造成了财政困难、效率低下、自由贸易困难以及缺乏统一的国防保障等问题,令有识之士感到失望。邦联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所颁布的土地法令引起下层民众的不满,而各州的苛捐杂税比英国统治时期还要多,有的人因交不起税而坐牢或举家出走。1786年,北部诸州爆发了多起农民、工人起义,其中以谢斯起义规模最大。谢斯于9月在马萨诸塞州走上起义道路,围攻法院,释放因欠税而被捕的穷人,1787年2月起义失败,谢斯等十三位领导人被判处死刑,后因受到广泛同情和人民广泛反对而将他们释放。谢斯起义加速了美国由邦联向联邦制的转变,起义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需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1787年5月至9月,来自各州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对美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制宪会议,确立了《1787年宪法》。宪法正文共7条,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为各州的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较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1)最高立法机构过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二人,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总数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众议院的法案只有经过参议院签署后才能成为法律。(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有权缔约,有权任命大使、最高法院法官和政府其他官员的权利,但须国会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对国会立法具有否决权,但国会复议后仍可以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有解释司法的权利。《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确立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的先例,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和统一,促进美国经济发展。(《1787年宪法》简答)南方和北方的关于奴隶制去留的矛盾在西进运动中,逐步加剧。1860年12月,南卡罗来纳州等11个州相继独立,林肯带领北方诸州最终战胜南方取得胜利。北方的胜利不仅宣告了奴隶制度在美国的结束,而且确保了美国在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了联邦政府在合众国中的权威。就这样,正当欧洲国家在革命理想、自由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时,美国也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组织了西进运动,并解决了国家分裂问题。经过南方重建,南方个州废除了奴隶制,监理了民主混合政权,废除了种族歧视的黑人法典,资本主义在南方迅速发展随着南方产业革命的开始,南北资产阶级携起手来,一致维护其共同利益。南方重建(简答):当南北战争还未结束之时,林肯总统就已经考虑到战后重建问题,1863年底,他正式发表《大赦与重建宣言》,申明除了曾经辞职加入南方同盟的高级军政官员外,所有叛乱者只要宣布效忠联邦,承认废除奴隶制,都可获得赦免;任何脱离了联邦的州,只要有1/10在1860年选举中选民愿意效忠并停止蓄奴,即可组成新的州政府加入联邦。其继任者安德鲁.约翰逊一面表示“对叛逆行为一定要严惩”,一面却推行对南方宽大无边的重建计划,许多反动的南方奴隶主仍继续享有权利。不久,前南方叛乱个州均出现反动势力回潮和奴隶主复辟,对此,共和党激进派通过国会和约翰逊总统展开斗争,1866年12月,共和党激进派在美国国会选举中获得胜利,约翰逊总统的重建计划被激进共和党人的方案所取代。共和党激进派的重建取得了许多成果,在两年时间里,南方十个州先后通过了新宪法,废除了种族歧视的黑人法典,保证黑人白人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通过强制法令,打击针对黑人的恐怖活动,建立混合民主政权,实现黑人参政议政。后来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开始互相融合,重建完成了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化种植园取代了奴隶制种植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南方迅速发展,南北资产阶级携起手来,一直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人民和公民权宣言》(名词):1790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民和公民权宣言》。。它深受启蒙学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以《独立宣言》为蓝本,主张在人们是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民享有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人权宣言》同时还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并主张三权分立。《人权宣言》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是反对封建制度的一面旗帜,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雾月政变(名词):拿破仑知道法国政局不稳的消息后赶回巴黎,受到群众和显贵名流们的赏识。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随即用武力控制了巴黎,宣布逮捕督政官戈伊埃和穆兰,并迫使另一名督政官巴拉斯辞职。第二天,拿破仑的军队驱散了立法议会,强迫剩下几十名议员通过废除督政府,成立由西哀耶斯、罗歇—迪科和拿破仑组成的临时执政委员会,实际上拿破仑独掌大权,这次政变被称为“雾月政变”,由此开始了执政府及拿破仑统治时期。拿破仑的统治(简答):与罗马天主教和解,1801年签订《教务协议》解决法国面临的复杂宗教问题。规定法国政府保留革命期间获得的教会土地,同意为教士支付薪水。承认罗马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将宗教自由的范畴扩大至新教和犹太教教徒。拿破仑的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大批拥护革命,支持社会和政治改革日标,但不赞同激进派用理性崇尚代替基督教的做法的支持者。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这对重建稳定的法国社会很有帮助。《民法典》规定所有成年男性在政治和法律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并宣称要建立以美德为基础的社会。法国的《民法典》成为魁北克省、加拿大、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法典范。拿破仑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拿破仑成为皇帝后,便把他的家庭于民众阶层之上,脱离了他所统治的人们。拿破仑在致力于稳定法国秩序的同时,还试图统治整个欧洲.他是天才的军事战略战术家,是他所在时代最无可争议的伟大将领,无人可与之媲美。先后进犯伊比利亚和意大利半岛、荷兰,击败奥地利、普鲁士等国。大革命的影响(论述):美国和法国大革命宜传的启蒙思想—自由、平等、人权—吸引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人们。在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地区,这些思想观念激起了革命运动:1791年8月,在布克曼的号召下大约12000名奴隶起义,仅仅几个星期内就聚集了将近10万名奴隶参加起义。布克曼发动起义后不久就死于战斗中,但奴隶军队最终战胜了白人、有色人种和外国的军队。他们的胜利很大程度归功于弗朗索斯多明尼克杜桑的领导,1791年奴隶起义爆发,他帮助主人逃到安全的地方后,离开种植园,加入起义者行列。1801年,他颁布了一部宪法,宣布岛上的居民都是平等的,都具有公民身份。在伊达尔戈领导的独立运动失败之后,1821年克里奥尔人将军奥古斯丁.德..伊图贝尔德宣布墨西哥脱离西班牙独立,1823年墨西哥成立了一个共和国;在南美洲,西蒙.玻利瓦尔建立了一个“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他试图让秘鲁和玻利维亚加入其中,但最终被巨大的地区差异拖垮;葡萄牙王室由于拿破仑的入侵曾建立里约热内卢政府,1812年返回葡萄牙,将王子佩德罗留在巴西摄政,次年把戏的克里奥尔人要求脱离葡萄牙的统治,佩德罗宣布巴西独立。美国和法国革命的理念还促使社会改革者组织更广泛的释奴运动。在美国、海地和法国革命结束后,废奴运动才获得真正的动力。1807年,国会通过了韦伯弗斯的废奴贸易法案》.在英国的压力下,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在1808年、法国在1814年、荷兰在1817年、西班牙在1845年都禁止了奴隶贸易.英国海军统御着北大西洋,他们常常巡弋非洲西岸以确保废奴法案的实施。但奴隶贸易的衰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非法的非洲奴隶贸易仍小规模模进行。1867年,一艘装运奴隶的责船穿越大西洋来到古巴,这是历史记载的最后一次奴隶贸易。同时,致力于禁止奴隶贸易的韦伯弗斯及其他人道主义者也发动了一场释放奴隶、废除奴隶制度的运动。1833年,韦伯弗斯去世后仅一个月,国会食出2000万英镑补偿奴隶主,并宜布废除大英帝国境内的奴隶制。此后,法国、美国、古巴、巴西分别在1848,1865,1886,1888年废除了奴隶制.。美国和法国革命只保证了白人男性公民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的平等权利,社会改革者试图将这些权利的范围扩展到女性。18世纪时期,倡导女权的运动在英国、法国和北美异常活跃。。女性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革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一些通过缝制文性和革命军服,管理财务,经营农场、商店和其他生意支持男性斗争,还有一些积极投身干革命事业。在国民大会和国民议会时期,法国革命让女性享受到更多权利。直到19世纪,社会改革者还是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奋斗不息。同时美国、法国革命还引发了新思潮的出现,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理论家的思考,导致认为社会作为一个代代相传的有机组织,其改变非常缓慢的保守主义、认为变化是常态并欢迎变化的发生,因为它代表进步的自由主义以及强调社会和社会集体福利的社会主义,认为管理独立民族政府,坚决贯彻民族利益是民族成员使命的民族主义这四种思潮的出现和斗争。考迪罗主义(名词):拉美各国独立后,政治上盛行的普遍特点是考迪罗主义。“考迪罗”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这种独裁统治制度或形式,则称为考迪罗主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同时也靠暴力维持其统治。考迪罗主义不利于拉美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它使拉美国家长期处于动当不安的状态,政变内战不断;在同邻国关系上,考迪罗往往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彼此发动战争;为了争夺巩固自己独裁统治,常常投靠某一外部势力,为欧美国家重新插足拉美创造了条件。意识形态(名词):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对人类本性、人类社会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的一种连贯的分析和看法,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主张某种特殊的政治、社会组织形式的理想模式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意识形态的冲突,曾经是20世纪最大的冲突之一。在美国和法国革命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涌动。民族主义(简答):19世纪,欧洲人普遍认同了他们称之为“民族”的实体。一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已出生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团体中,在这个团体中,人们使用相同的语言,遵守共同体的风俗习惯,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理念,分享共同的历史。他们还经常拥有同样的宗教信仰。民族主义坚待认为,民族是政治忠诚的焦点。主张每一个民族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管理独立的民族政府,坚决贯彻民族利益,由此获得最大的进步。理想的民族国家范围相当于民族共同体所居住的地区,其政府的职贵在于提高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即使在必要时通过和其他民族的冲突来实现这一目标.。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常以各种方式深化民族群体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情。利用本民族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来培养民族自蔽感。19世纪的民族主义则变得得越来魄尖锐。民族生义的倡导者们提倡民族成员的忠诚和团结。某些国家的少数族群,和尚处于外国统治下的人民致力于争取本民族的独立,保护并促进民族利益的发展。.民族主义鼓舞政治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本民族国家的同时,很有可能激起了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民族主义者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越强,他们就越是把自己与外国人和本国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区分开来。比如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打压。民族主义(名词):民族主义是19世纪开始流行的一种意识形态。认为民族是政治忠诚的焦点,主张民族成员的使命是管理独立的民族政府,坚决贯彻民族利益,由此获得最大的进步。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常以各种方式深化民族群体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情。利用本民族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来培养民族自蔽感。19世纪的民族主义则变得得越来魄尖锐。民族生义的倡导者们提倡民族成员的忠诚和团结。民族主义鼓舞政治领导人致力于建立本民族国家的同时,很有可能激起了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普鲁士道路(简答):在德意志范围内,普鲁士的农业资本主义改造获得极大成功,为其他各邦树立了典范,这就是普鲁士道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关键在于是传统农业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转变,使农村地区抛弃旧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要使农民摆脱封建义务的枷锁,成为独立的农业经营者。1807年,普鲁士首席大臣施泰因发布《十月敕令》,宣布在农村实行地产自由和农民解放。正式解除土地买卖和流通中的封建限制,允许市民、农民获得骑士庄园,容克贵族扩大自己的资产,可以到城市从事工商业。法令彻底废除农奴制。《十月敕令》在法律上承认了封建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转化,标志着普鲁士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继任者哈登贝格继续他的事业,于1811年颁布《调整敕令》,法令具有更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也以更有利于容克贵族贯彻执行。法令规定了各类农民对封建义务的赎买。自1808-1821年,普鲁士许多国有土地上的农户被无偿赋予地产,通过赎买的方法,封建义务被完全解除。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