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CPI-PPI背离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8241关于CPI-PPI背离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76991.1CPI-PPI背离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1326191.2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及影响 223800二是技术进步偏向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王班班和齐绍洲(2014)[20]利用 313441.3偏向型技术进步对CPI与PPI的影响 3144761.4文献评述 43439参考文献 61.1CPI-PPI背离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CPI与PPI的研究都是从两者的价格传导关系开始的。在早期研究中,Clark(1995)REF_Ref20114\r\h[1]从生产链的角度对CPI与PPI之间的传递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下游消费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来上游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上游的生产价格越高意味着下游的产品价格也将越昂贵,这种分析更多地考虑了成本的推动作用。Caporaleetal.(2002)REF_Ref20513\r\h[2]采用VAR模型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着PPI到CPI的长期因果关系。刘敏等(2005)REF_Ref20558\r\h[3]学者采用相关系数矩阵对山东省的CPI和PPI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二者是线性相关关系。杨子晖等(2013)REF_Ref20637\r\h[4]认为中国面临着“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这些学者认为PPI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表现为成本推动型,但是从PPI到CPI的传导路径受到另外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条路径是不顺畅的。贺力平等(2008)REF_Ref21058\r\h[5]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了CPI指数领先PPI指数1至3月的结论。苗杨等(2014)REF_Ref21234\r\h[6]也认为CPI向PPI存在反向倒逼传导机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CPI与PPI之间存在双向传递关系(崔惠民等REF_Ref21277\r\h[7],2012;Dick&PanchenkoREF_Ref21319\r\h[8],2006)。关于二者近年来的背离,部分学者从定性角度展开研究。吕光明和金娇(2015)REF_Ref21420\r\h[9]的分析给出了三个解释:一是因为PPI不能正常传导至CPI;二是由于全球经济优化调整引起外需疲软从而导致PPI连续下降,进而出现背离;三是由于国内相对低端的产品供给与相对高端的产品需求不相匹配,这种供需的结构性差异是造成目前两者持续分化的深层原因。莫万贵和袁佳(2016)REF_Ref11480\r\h[10]重点分析了2012—2015年间CPI和PPI的走势情况,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产能过剩等因素是二者走势分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学者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陈建奇(2008)REF_Ref21649\r\h[11]结合中国具体的市场结构,采用VAR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非对称供求结构是造成PPI和CPI背离的主要原因。刘康(2014)REF_Ref28285\r\h[12]研究发现CPI的上涨是成本推动而非需求推动。吕捷和王高望(2015)REF_Ref21682\r\h[13]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CPI与PPI出现背离。刘元生等(2016)REF_Ref21757\r\h[14]从流动性冲击角度切入,发现其对CPI有更为明显的影响,并且这种冲击从产业链下游往上游的价格倒逼效应逐渐变弱。刘金全和张都(2017)REF_Ref32070\r\h[15]通过OLS模型和TVP-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阶段货币政策对CPI与PPI产生背离的影响,发现两个价格指数对货币冲击反应的差异性是引起CPI与PPI背离的原因。1.2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及影响有关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研究最早出现在国外。在早期,国外的学者们大多是通过先计算出要素替代弹性来间接测算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的,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David和Klundert(1965)REF_Ref21982\r\h[16]利用美国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美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Klumpetal.(2007)REF_Ref22011\r\h[17]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得到了与David和Klundert相同的结论。Leno-Ledesmaetal.(2010)REF_Ref22067\r\h[18]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实验发现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是估计要素替代弹性最稳健的方法。目前国内研究主要有三种主流的方法用来测度技术进步偏向,第一种是生产函数法,该方法一般选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的生产函数形式,其基本步骤是:首先估计出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在根据Diamond(1965)REF_Ref18294\r\h[19]的思路来计算技术进步偏向。有些学者选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来估计技术进步偏向(王班班和齐绍洲REF_Ref22100\r\h[20],2014;郑猛等REF_Ref22126\r\h[21],2017),也有部分学者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杨振兵REF_Ref22178\r\h[22],2016;朱芳芳REF_Ref22201\r\h[23],2019;杨传明REF_Ref21217\r\h[24],2020)。第二种是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也是先得到要素替代弹性再求技术进步偏向(戴天仕和徐现祥REF_Ref22224\r\h[25],2010;陈晓玲等REF_Ref22250\r\h[26],2015;刘慧慧和雷钦礼REF_Ref22286\r\h[27],2016;钟世川和蒋青嬗REF_Ref22312\r\h[28],2019)。第三种是非参数估计法,通过分解DEA-Malmquist指数得到TFP,再从TFP中分解计算得到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王云霞和韩彪REF_Ref22331\r\h[29],2018;杨翔等REF_Ref2534\r\h[30],2019)。目前关于技术进步偏向的研究文献基本都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分析的:一是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该研究方向又分为方法选择和要素选择两个方面。关于第一个方面,更多的学者选用的是生产函数估计法,较少的学者用DEA-Malmquist指数分解的方法来测度技术进步偏向。关于第二个方面,目前的多数研究只探讨了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的投入,部分学者考虑将更多地要素纳入他们的分析框架。戴天仕和徐现祥(2010)REF_Ref22224\r\h[25]根据Acemoglu(2002)REF_Ref23922\r\h[31]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定义推导得出了技术进步偏向指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测度了我国1978—2015年的技术进步,得出我国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结论。司建松(2016)REF_Ref22730\r\h[32]把能源要素纳入其分析框架,同时提出了三要素情形下技术进步偏向的判别方法以及量化测度的方法,判断了我国36个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和偏向程度。杨翔等(2019)REF_Ref2534\r\h[30]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于资本和能源。二是技术进步偏向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王班班和齐绍洲(2014)REF_Ref22100\r\h[20]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探究我国36个工业行业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陈晓玲等(2015)REF_Ref22250\r\h[26]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郭沛和冯利华(2019)REF_Ref22926\r\h[33]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作用。李太龙等(2019)REF_Ref13637\r\h[34]研究发现技术进步的能源偏向对能源强度起决定性作用。三是技术进步偏向对TFP的影响研究。董直庆和陈锐(2014)REF_Ref19260\r\h[35]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会通过改变要素结构影响TFP增长。雷钦礼和徐家春(2015)REF_Ref23027\r\h[36]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董直庆和徐晓莉(2016)REF_Ref23056\r\h[37]认为资本密集型要素配置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相适配共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常远和吴鹏(2019)REF_Ref21033\r\h[38]从理论层面探析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1.3偏向型技术进步对CPI与PPI的影响不同的技术进步偏向对CPI与PPI偏离的结果有所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至少存在以下两种影响途径。其一,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影响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影响部门产品价格。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和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差甚大,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差别。前者的技术进步集中于最终产品,目的是提高本国的工资水平;而后者的目的是降低出口价格,技术进步集中于初级产品。例如,中国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往往具有非弹性的需求,过量供应会导致出口价格下跌(Samuelson,2004)REF_Ref23148\r\h[39]。其二,部门生产率会影响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从而影响部门产品价格。吕捷与王高望(2015)REF_Ref23177\r\h[40]将生产分为基础工业品部门、基础农业部门和加工服务业部门,此时的均衡价格决定于三部门要素的产出弹性(要素的产出弹性决定着该要素对总产出贡献的大小)。该文认为加工服务部门的劳动力产出弹性要大于另外两个部门,因而劳动力不断从基础农业部门流向加工服务部门。从而CPI上升的速度快于PPI,而CPI-PPI背离处于扩大趋势(赵志耘等,2007)REF_Ref23288\r\h[41]。1.4文献评述对以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评述,进行以下总结概括:第一,目前的文献主要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探究CPI与PPI“背离”的原因,并且基本上是基于需求侧视角的分析。也有部分学者发现当前中国的供给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是,这部分学者考虑从定性角度来展开分析,但甚少文献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角度探寻CPI-PPI背离的原因。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可以考虑这样的影响路径——技术进步偏向对CPI-PPI背离的影响。第二,关于技术进步偏向的定义及测度的话题最早由国外学者开始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并在国内得到不断发展。目前对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度的研究虽然采用了较为丰富的测度方法,但更多的研究仅是关于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的测度,结果发现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都偏向于资本的使用,该研究结果基本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同认可。基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的研究往往倾向于探究技术进步偏向对能源强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对关于技术进步偏向的文献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关于三要素或多要素之间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大多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这三种投入要素,甚少的文献把中间投入作为生产要素,并且在测度技术进步偏向的方法上以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为主。第三,技术进步偏向可能会影响投入产出生产关系,而这种关系作为一种中间传导很有可能会引向CPI和PPI。目前大量文献视生产结构为上下游链接模式,这意味着上游的产品甚至不需要中间产品的投入,这违背了产业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许多研究认为影响单个厂商或行业的异质性冲击经过加总后会相互抵消,但考虑到这种单厂商或行业的异质性冲击可能对宏观经济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它不仅仅会影响自身的产出,还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辐射影响其他企业或行业的产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生产过程绝不是简单的线形,而这种生产结构必然会对CPI-PPI的价格波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综合以上评述,本文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来探究CPI-PPI背离的供给侧原因,考虑运用CES生产函数形式结合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测度我国工业行业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三者间的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和要素使用偏向,再探究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对我国CPI-PPI背离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参考文献ToddClark.DoProducerPricesleadConsumerPrices?[J].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EconomicReview,thirdquarter,1995,4(3):25-39.Caporle.G.M..M.Katsimi.andN.Pittis.“CausalityLinksBetweenConsumerandProducerPrices:SomeEmpiricalEvidence”[J].SouthernEconomicJournal,2002,6(8).703-711.刘敏,张燕丽,杨延斌.PPI与CPI关系探析[J].统计研究,2005(02):24-28.杨子晖,赵永亮,柳建华.CPI与PPI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研究:正向传导还是反向倒逼?[J].经济研究,2013,48(03):83-95.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43(11):16-26.苗杨,李庆华,赵孟翔.我国CPI对PPI只存在反向倒逼:理论分析与实证支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34(04):20-26.崔惠民,李文庆.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的PPI与CPI传导关系真相研究[J].经济学家,2012(02):13-21.Diks.C.andV.Panchenko.“ANewStatisticandPracticalGuidelinesforNonparametricGrangerCausalityTesting.”[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Control,2006,30(6).1647-1669.吕光明,金蛟.我国PPI与CPI背离的特征表现与成因分析[J].债券,2015(12):29-33.莫万贵,袁佳.我国CPI和PPI走势背离的原因浅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12):38-42.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4-34.刘康.PPI、CPI传导机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05):24-30.吕捷,王高望.CPI与PPI“背离”的结构性解释[J].经济研究,2015,50(04):136-149.刘元生,杨盼盼,王有贵.流动性冲击的行业价格传导效应[J].产业经济研究,2016(03):71-81+90.刘金全,张都.新常态下CPI与PPI背离的货币成因分析[J].经济经纬,2017,34(03):123-128.David,P.A.andKIundert,T.,BiasedEfficiencyGrowthandCapital-LaborSubstitutionintheUS1899-1969[J].TheAmericanEcononmicReview,1965,55(3):357-394.KlumpR,McadamP,WillmanA.FactorSubstitutionandFactor-AugmentingTechnicalProgressintheUnitedStates:ANormalizedSupply-SideSystemApproach[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2007,89(1):183-192.Leon-LedesmaMA,McadamP,WllmanA.IdentifyingtheElasticityofSubstitutionwithBiasedTechnicalChange[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0s100(4):1330-1357.DiamondP.A.,DisembodiedTechnicalChangeinaTwo-sectorModel[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5,32(2):161-168.王班班,齐绍洲.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中国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专助产毕业个人总结(11篇)
- 2024年度数据中心建设安装工程分包合同
- 七一二: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摘要
- 前台年终总结开头范本(3篇)
- 2024年血液净化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承包协议
- 2024年户外护栏安装合同
- 2024年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与股权转让合同
- 2024年影楼客户资料保密协议
- 节约用电主题班会教案(合集8篇)
- 蔬菜出口基地备案管理课件
- 子宫异常出血的护理
- 高考英语单词3500记忆短文40篇
- 《耳穴疗法治疗失眠》课件
- 询盘分析及回复
- 氯化工艺安全培训课件
- 指导巡察工作精细科学
- 企业法律知识培训消费者权益保护实务
- 快乐读书吧-读后分享课:《十万个为什么》教学案列
- 2024年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河上建坝纠纷可行性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