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1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2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3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4页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教案1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lo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

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

址。

2o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

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

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lo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

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

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

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

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

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

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

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o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蜗接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lo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

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io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

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o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

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

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

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

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o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

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播放《我国远占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七年级历史教案2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

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

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

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C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

“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教案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

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

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

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

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

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

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

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木课的重点。木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

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

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一一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

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

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问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

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

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

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

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受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

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教案4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己知

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

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知现代人已经没有

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

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

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相。陶

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o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

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己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

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

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

rWjo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

嫖祖养蚕缰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

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一一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一一筑堤堵水

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

群众同甘共苦。

七年级历史教案5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

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寿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

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

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

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

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

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

始。

七年级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

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

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

民族对世界义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

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

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

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

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

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

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

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

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

献。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

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

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

地。

(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

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

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

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

要的条件。

(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

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

和欧洲。

(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

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

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课的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

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

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

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通过对示

意简图的阅读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2、讲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

习。

(1)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

识,从己知的知识入手一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

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

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

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

印刷术的必要。

(3)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

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动

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

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

(4)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

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C

(5)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6)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7)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

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举例:今天印刷

出版的速度)

3、学习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插图的观察和

史料的理解,对指南针的发明过程(战国、北宋)、指南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北宋)、传播(南宋)的过程作出解答。

4、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司南模型时,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

指南仪器,它的发明是人类从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历史飞跃,并为简单实用

的指南针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提出设问引导观察: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

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

察、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时,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思

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

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

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又能加深对科技发明是时代

的产物的认识。

5、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K才中的材料,并用计算机大屏幕显示另外提供的资

料。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一北宋朱《萍州

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

之差,生死系矣。一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

么?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

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C两材料都说明指

南针已成为船舶航行辨别方向的护身法宝。“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

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

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

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它的传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

航行创造了条件。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现象,作出合理

的想象,并适时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

6、学习火药的应用和传播,首先要明确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火药在唐

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第二,引导学生观察

教材中的插图,出示材料: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

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学生依据材料描绘突火枪的外观、制造时间、结构及燃放时的特征。突

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

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至阿拉伯和

欧洲。第四,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比较金

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学习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后,不仅要能够分类概

括,还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组织学生

进行讨论,加深对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

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

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

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

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

历史进程。(通过大屏幕出示资料)英国近代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

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

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

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

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七年级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

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

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

识。

⑵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

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

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

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应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

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义字的演变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

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

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

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一一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

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

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

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

对义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字字体在进行不

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

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

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

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

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确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

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

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

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

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

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知识:

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

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七年级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

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

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

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

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

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

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

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

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

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

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

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

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

化的知识儿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

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

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

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

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

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

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婿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

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

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

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

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

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

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

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C教师再次向学生

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

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

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

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一一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

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

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

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

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

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

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

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某某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

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

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

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

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

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

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

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

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

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

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

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

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

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

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

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

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

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

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

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C)(北京人共同劳

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

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

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

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称

时间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

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

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七年级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

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木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

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

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

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

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唐太宗)对,那么唐

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

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

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

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

白,公私仓縻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甚苣;还出现

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

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

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

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

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

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

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

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

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

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

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

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

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

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

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壁

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

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

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

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

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

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

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谢谢第一小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时期手

工业也很发达,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

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

讨论)

你知道吗?一一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

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平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平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

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

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

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

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

荣的商业吧!

三、商业兴盛

播放长安城的影音资料。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给合地图册,你能说

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吗?整体看,长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初到长安,你自然要去市

集中购买一些必备品,等一切安顿妥当,你静下心来,去仰慕已久的国子监研

读,经过紧张的考试,结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参加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国

宴。宴后,众人豪情勃发,纷纷去大雁塔下题名留名・•・

在上述过程中,你都需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会遇

到哪些人?(有少数民族的人吗?有外国人吗?)

(说明: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长安城中“坊”为居民区,

“市”为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上百万,比我们现在镇江市市区人口还

多。贸易兴盛、交往频繁,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

都市。)

小结:

这段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

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七年级历史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

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

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

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

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

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

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

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

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

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

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

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

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

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

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

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

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

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耙、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

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

“河姆渡出土的骨相和装有木柄的骨耙复原图”,相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

物,骨耙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耨叫耒耙。用耒粗耕

作,叫耙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

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

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

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

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

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

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占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

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

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

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

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

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

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

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

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粗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

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

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

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

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

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

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

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

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

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

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

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

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

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

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

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

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

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

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

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

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耙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菜(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

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

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

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

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充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

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

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

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

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

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教案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

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

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

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

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

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由

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

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

发。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

何全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