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整本书阅读专题_第1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整本书阅读专题_第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整本书阅读专题_第3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整本书阅读专题_第4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整本书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专题

【考点概说】

《2023届高考适应性测试座谈会纪要》里指出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形式:基本不会命制考查名著

细节的识记类试题,会偏重做完整本书阅读后核心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名著也不仅限于《红楼

梦》《乡土中国》等教材内的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提升阅读量和阅读

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老教材共用了一些整本书的篇目,如《红楼梦》《大卫科波菲尔》《论语》,

大家需要适当回归教材,对相关作品有整体性的把握。

整本书阅读的命题形式,可以在选材卜下功夫,如2022年甲卷的作文题,新高考2卷信息性阅

读的选材,本次四省适用性考试文言文阅读语段一的选材:可以在文学性阅读中设题考查,如2007

年新课标卷的命题方式;还可以借鉴北京卷的命题方式,通过语用题或者微写作来考查。

目前全国卷中出现的涉及到整本书阅读的地方如下表:

考卷选材或题目设置对应教材考查方向

2022•新高考II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比较异同与概括

卷的翻译”)书阅读《红楼梦》)分析

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语言综合运用与

2022•全国甲卷写作(“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书阅读《红楼梦》)表达

【考题类型】

一、在信息类阅读中考查

(一)12023•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

里?日: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

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

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

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驹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日:

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

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

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

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

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

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

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

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

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饰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

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

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

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块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

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

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

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

特拉等主人公带人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

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

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

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扭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端、林如海、宝珠、秦钟、秦

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妞、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

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

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

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

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

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嚷,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

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脍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

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

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

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

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

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赤,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

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

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

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

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

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幺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

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

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

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

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

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

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

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

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纤楼梦》所体现的“直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

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4分)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

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二)【2022•德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

是假话存(贾雨村)、真事隐(妖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

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

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

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

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

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

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

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

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

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

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

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

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聂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

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

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

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

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

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权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

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

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

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睑来丰富和确认,在闵读理解

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治性的,作家

“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C薛宅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

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

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营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

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

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

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

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

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

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

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入、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

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

“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

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

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苗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

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

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

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苣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玛形象,

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

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

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

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被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

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吁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

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

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

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

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

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

读者探求直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C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

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

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乜没有”,

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

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舂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

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红楼梦》第力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

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

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

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

并对其简要说明。(6分)

(三)【2023•五省十二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

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

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

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

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喽梦》中

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

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

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

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现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

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

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C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

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

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

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

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

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

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

除,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春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春欢探春,最不喜欢

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

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

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干,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

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

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

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地寄养在

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

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

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潮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

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

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

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

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

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

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

文学本身。

B.材料二认为《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乂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

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材料三认为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

善良、顺从的性格C

D.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

境,去悲悯和包容。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

观方面。

B.《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

己的人生。

C.《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

达到了高峰。

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

郁浊的苦闷。

3.《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C.《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D.《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4

分)

5.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

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

如在缅句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

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

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

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

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

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芍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

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c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

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

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

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

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

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

铁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

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

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

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

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

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

秩序,更在亍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

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

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

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

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

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并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

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

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

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

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

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

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

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

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

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

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巨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

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H罐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

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

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

的观点一致。

D.《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

的压抑。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

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

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士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力说乡下

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庄,种地

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

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

社会囤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c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

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

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