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精神系列——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这种精神品质是在75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
几代敦煌研究院文物工作者共同创造和凝练的。它代表了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
条件下,对于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的坚持不懈和卓越成就。这种
精神不仅是敦煌研究院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文化遗产行业科学保护、精心管理
的典范,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甘肃河西走廊大漠深处,记录着古丝路灿烂文明的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曾数
经磨难,濒临毁灭。70多年来,以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院
长为代表的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坚持不懈奋斗,在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
中取得显著成绩,让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同时也凝练形成了
可贵的莫高精神。莫高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开拓进取”。
坚守大漠
院长的坚守
1.第一任院长常书鸿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
的守护神”;
2.第二任院长段文杰1945年刚毕业就来到魂牵梦萦的敦煌,敦煌艺术的精
美与损毁,让他在惊喜和痛心之间下定决心,把后半生交给了莫高窟;
3.第三任院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1963年北大毕业后就一直坚守莫高窟,
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敦煌:
4.第四任院长王旭东,积淀千年的敦煌文化让他的心开始在敦煌落地生根,
做了30年莫高窟“扫地僧”;
5.现任院长赵声良毕业后就决心去敦煌。他怕回家被家人劝说改变主意,索
性毕业后直接踏上了开往甘肃的火车,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守护敦煌的生活。
史苇湘、欧阳琳夫妇1946年来到敦煌,一辈子临摹壁画,做了很多奠基之
作。
甘于奉献
常书鸿创建“敦煌研究所”:逆境中的坚持1943年,法国留学归来的常书
鸿长途跋涉来到莫高窟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从第一天起,“就感到有种遭遗弃
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但他仍然信
念不改。1945年,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所因财力紧张被政府解散,他仍坚持领导
大家干下去:“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全凭自己的力量干起来的。”
段文杰:奉献终生无怨无悔去世前一年,93岁的段文杰在病床上己经认不出
老友面容,却依然常念“敦煌”的名字,他一生奉献敦煌却从未后悔。
樊锦诗:我是敦煌大树上的枝条“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我已经
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
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
在敦煌。”“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无数莫高人的奉献1李贞伯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转学摄影,为了保存石窟影
像贡献了许多力量;2怀揣画家梦的娄婕在敦煌甘愿做一名临摹壁画的“描摹
匠”;387岁的文物修复师李云鹤今天仍在20多米脚手架上坚守修复一线。
勇于担当
樊锦诗不负重托1998年,年近60的樊锦诗再一次选择接受组织的重托,在
即将退休的年纪又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一干又是17年。上任不久她就多方奔
走呼吁,避免了将莫高窟捆绑上市的悲剧;2014年,她凭着“宁可丢了乌纱帽,
也要保护莫高窟”的信念,顶住压力连连上书,阻止莫高窟纳入“敦煌莫高窟一
月牙泉”大景区,保持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最原始的面貌。
开拓进取
常书鸿组建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为中国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先驱。他让
敦煌艺术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更吸收了大批艺术家和学者,培养了大批人才。
段文杰从1982年起便频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我国敦煌学研究开拓道路。
在他和其他学者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数字化时代的莫高窟莫高窟率先开启了网络预约参观模式,数字敦煌网站上
三维立体中英文双语呈现了30个洞窟;开展“数字供养人”计划,鼓励年轻人
通过等多元化数字创意方式,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中来;计划引入AI
病害识别技术,通过深度学习让AI学会为壁画“看病”;2021年3月,敦煌研
究院启动“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示范”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旨
在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敦煌文化传承与传播。
使命召唤担当,榜样引领前行。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守护者,无悔扎
根大漠,奉献青春年华,自觉担负起敦煌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任。从文物修缮保护,
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敦煌文化守护人们一代代接过接力棒,从未停下
前进的脚步。正是有了他们,今天的敦煌,如飞天盛装,曳裙而立。“莫高精神”
代代相传,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也不断激发新时代青年坚
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鼓舞每一位中华儿女做勇敢的追梦人.
——央广网《“莫高精神”代代相传鼓舞中华儿女做勇敢的追梦人》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没有他,就没有今日的敦煌
在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并自成体系,它们是希腊
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些文化曾交汇于一处,这个地方就
是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它有着4.5万平方米的壁画,每幅都是惊世
杰作。如果把敦煌的壁画按两米的高度连接起来,可以绵延25公里。世界上,
没有比敦煌更盛大、丰富、斑斓的文化遗产,敦煌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
甚至为此专门诞生了“敦煌学”(《读懂了敦煌,就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半》
带你领略敦煌魅力)。1900年,尘封千年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开启,
彼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
被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队盗窃掠夺,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在
一片狼藉之中,直到1943年,饱受摧残的敦煌终于盼来了它的守护神一一常书
鸿。
这个成长在西湖边的富家少年,因一场宿命般的邂逅,在更迭的乱世中,一
头扎进荒漠,修洞窟、纳贤才、摹壁画、护文物,倾尽毕生心血守护敦煌半个世
纪。徐悲鸿称赞他为“艺坛之雄”,季羡林赞他“箪路蓝缕,居功至伟”,“敦
煌的女儿”樊锦诗视他为“精神偶像”。
他是我国的第一代敦煌学家,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在日本,他更是被
称为中国的“人间国宝”。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日的敦煌,今天,我们就
来听一听他的故事,感受他那与千年敦煌同呼吸、共命运的波澜壮阔的人生。
人物小传
常书鸿(1904—1994年),满族,浙江杭州人。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
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1927年远赴法国学习西画,留法10年,
他的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的拓荒
之旅写下了难得的篇章。与敦煌艺术的邂逅,成为常书鸿人生道路的转折。1936
年,常书鸿毅然放弃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1943年,常
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
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
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他虽然承受了妻离子散、家
破人亡等种种磨难与打击,却仍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
研究和传播作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某种程度上,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模样。
名人评价
1.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能够得遇常书鸿这样的守护人,却不能
不说是敦煌之大幸,中国艺术之大幸。一一陈寅恪
2.隼路蓝缕,居功至伟,常公大名,宇宙永垂!一一季羡林
3.常书鸿太了不起了,献了青春献终生,整个敦煌就是他,他就是敦煌。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4.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开创者,正因为常书鸿的开创,我们一代一代
的敦煌人,一代一代的莫高窟人才得以坚守在敦煌。一一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赵
声良
人物特写
1.塞纳河畔的邂逅
1935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常书鸿偶然找到一本《敦煌石窟图录》,
这部图录是1907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中国古
代艺术的灿烂辉煌使常书鸿受到极大的震撼一一“奇迹,这真的是奇迹!我作为
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他越深入
了解西洋艺术,越感到一种保护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迫切。后来,他又在法国吉
美博物食言看到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掳去的大量唐代绢画,看到这些,他痛心疾首。
要放弃在法国的深造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彼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吗?辗转
反侧之后,常书鸿下定决心:回国,去敦煌。他对妻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巴黎
虽好,非久留之地,我的理想是将来能让全世界的人像知道巴黎一样知道敦煌,
让全世界的人像喜欢巴黎一样喜欢敦煌,我的这个理想只有回祖国去才能实
现。”
2.历经艰辛,终入敦煌
1937年,卢沟桥的一声炮响,震碎了无数人的幻梦。自1936年回国后,常
书鸿先是在艺术学校教书。后来被推选加入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去敦煌前,
常书鸿特意去了梁思成家,梁思成一听就连连击掌,“书鸿兄,你这破釜沉舟的
决心我太钦佩了!可惜我的身体太差了,要不然我也想再跟你去一趟!”
在战乱中,面对着“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局面,他靠举办个人画展筹集
经费。徐悲鸿为展览亲自作序,带头买画。当西行敦煌的计划有些眉目后,在筹
委会会议上,他提出要把研究所所址设在敦煌,这个想法刚说出口,会上竟一时
冷场,大家都像哑了似的。
常书鸿的理由很充分:“兰州离敦煌有一千多千米,这么远,怎么搞保护又
如何搞研究呢?要完成这项使命,我们是非到敦煌去不可的!”但是,没有人回
应C
最后,他带着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筹集的物资前往敦煌,一路上吃尽苦头:用
兽粪烧开水,戈壁滩上的严寒冻得鼻子嘴唇都麻木了,“捏着鼻子喝了水,皱着
眉头吃了黑乎乎邦邦硬的‘锅盔,就着几瓣大蒜,一碟辣椒盐……”
但当他看到敦煌的洞窟、壁画时,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很值!岂止
是很值?从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在心里说,哪怕以后为它死在这里,也值!”
3•弹精竭虑、呕心沥血,他是“敦煌的守护神”
谁来救救敦煌?
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还记得初到敦煌的第一顿饭:“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
的红柳枝制成的,一碗醋,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厚面片。那里的水碱很
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我们全家在中寺
住下,其实就是一间空无一物的土房子。”
1942年,此忖的常书鸿已是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他轻轻推开那扇形
同虚设的朽坏的大殿大门,看见原本画得龙飞凤舞的洞窟穹顶,被风沙掩埋,在
流沙中翘着一角,就像是一只呼救的手臂。敦煌400多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和
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积淀着1000多年的灿烂艺术,然而如今石墙被火熏得漆黑、
洞窟前室坍塌、栈道被毁……他从未想过,曾辉煌一时的莫高窟,遭遇数次洗劫
后,竟成了无人管理的废墟!他恨不能敲出震天动地的鼓声,呼吁全天下的人:
你们快来救救莫高窟!
常书鸿迅速制订计划:一是着手石窟初步调查;二是石窟内部清理;三是石
窟内遗物古迹的集纳。为洞窟清沙,迫在眉睫。然而放眼整个敦煌,满眼都是沙,
没有土,怎么筑土墙?常书鸿找了无数人讨教,最终从一个商贩那里学到拌沙筑
墙的方法:“含碱量大的水混合沙土,下死劲夯,就能筑成墙.”就这样,斯斯
文文眉目清秀的常书鸿开始挽起袖子跟民工们一起挑水和泥沙筑“土墙”。不久
后,一道千米长的沙土墙,整齐而又威风地矗立在莫高窟前。在常书鸿眼中,它
不是一道土墙,而是一道守护莫高窟的黄金带!
链接
逸事链接•张大千的“神秘图纸”
常书鸿到达莫高窟后,当时正在莫高窟的张大千非常高兴,亲自下厨做菜,
设宴款待。后来,张大千启程离开莫高窟前,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地对常书鸿说:
“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无期徒刑呀!”
说着就拿出一个纸卷,并说:“我走后你再打开。”后来常书鸿打开看,发现是
一幅寻找蘑菇的路线图。莫高窟地处沙漠边缘,生活非常艰难,很难吃到新鲜蔬
菜,这幅“蘑菇图”帮常书鸿找到了一片蘑菇生长地,不时地可以采点鲜蘑菇,
改善生活。从此常书鸿也很钟爱蘑菇,还作了一首蘑菇的打油诗:“敦煌苦,孤
灯夜读草蘑菇。人间乐,西出阳关故人多。”
我来守卫敦煌!
在敦煌,常书鸿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国民政府拨发的经费很少,又常常
拖延不发,常书鸿变卖了许多自己的油画作品,以弥补经费短缺。甚至有时他还
得面对土匪和军阀的勒索……为了给洞窟装上门,他常常去县城动员官员、商人
们做功德。不到两年,他的妻子陈芝秀因为生活艰辛和种种家庭矛盾而离开了他。
当时只有14岁的女儿常沙娜只好退学回到敦煌,照顾工作繁忙的父亲常书鸿和
弟弟。
1945年,敦煌艺术研究所被教育部撤销了建制,导致许多人离开莫高窟,人
力也短缺了°为了讨说法,常书鸿变卖了大多数家当前往重庆,经过近一年的斡
旋终于保住了研究所。
敦煌的生活条件不好,为了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常书鸿把皇庆寺后院的一
排马厩改造成一个个小房间,家具都就地取材,用土砌成土桌、土凳、土沙发……
蔬菜奇缺,他弄来菜籽,亲自带领大家开地种菜、养鸡,从城里弄来奶牛给大家
挤牛奶喝。
为了保护壁画,常书鸿规定研究所职工临摹壁画不许上墙拓稿,一律对临。
人手有限,他要求女儿常沙娜与大人一样每天上班去洞窟临摹壁画。他还组织人
员对洞窟调查,制定洞窟内容表,将莫高窟的洞窟系统地重新编号。今天的莫高
窟还能看到三种编号,P开头的是伯希和的,C开头的是张大千的,正式编号则
是当年常书鸿组织编订的。
常书鸿像生根一般驻扎在这穷乡僻壤,1949年,他拒绝了国民党兰局将敦煌
展品运往台湾的命令,又组织保卫小组使石窟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面下免受洗劫。
敦煌1944—1949年这段时期,后来被称作“看守式保护”,常书鸿苦行僧一般
的执着,最终使这座巨大的文化遗产没再受到更多的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全面的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正式展开。1950年,敦煌
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担任所长。敦煌不再是以往的粗放式
看守,修建栈道、加固崖壁,保护工作终于像模像样地展开。常书鸿的足迹开始
遍布全世界,他先后赴印度、缅甸、日本办展,向全世界展示敦煌艺术之美。1957
年首次前往日本办展,就吸引了10万多人参观,创造了日本购票参观艺术展览
会的最高纪录。
晚年的常书鸿仍旧对敦煌念念不忘,撰写了《敦煌壁画艺术》《敦煌艺术》
诸多文章,编辑和组织出版了《敦煌彩塑》《敦煌唐代图案》《敦煌叵忆录》等
书籍。1978年起他被调任北京,当时国内敦煌学研究水平仍不及日本和欧洲一些
国家,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季羡林、常书鸿等专家联名制定了敦
煌学研究的具体任务。
“如果真的还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
女儿常沙娜有次问父亲:“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常书鸿泰然作答:“为的
是保护好这些在荒烟无际戈壁滩上沉睡了千余年的瑰宝,不让伯希和之辈在莫高
窟肆意掠夺的悲剧重演。”
建于北魏时期的第254窟,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窟内南壁前部
阙形龛下,是著名的《萨墟太子舍身饲虎图》。常书鸿一生之中,不止一次地表
达过对这幅壁画的喜爱,他称赞这幅画作在莫高窟壁画中最为精彩,也一次次为
画作中展现的舍身忘我的精神所动容。他要像舍身饲虎故事中的这位主人公一样,
为守护莫高窟这座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义无反顾,矢志不渝。
1994年,在莫高窟皇庆寺,常书鸿魂归于这个他曾经度过了无数年月、给予
他无数欢乐和悲伤的家。在常书鸿的灵骨栖地,一方黑色的花岗岩大碑上镌刻着
赵朴初为之撰写的大字: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在这个充满神佛的地方,被称为“神”
的凡人,只有他一个。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样
的职业呢?”常书鸿回答:“如果真的还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
我想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敦煌石窟
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此再未分离。
【素材运用】
他,在风雨飘摇之际,以几乎一己之力支撑起破碎的千年文明.没人知道,
假如没有常书鸿,敦煌的命运会如何。他给予敦煌的很多,索取的却很少。从常
书鸿到段文杰、樊锦诗,敦煌重焕光彩的路上,凝聚的是儿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一一
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
特质,这就是“莫高精神”。
【适用话题】
莫高精神;守护的故事;呕心沥血;民族瑰宝;矢志不渝
樊锦诗一一,口归处,是敦煌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感动中国》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
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人物事迹】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上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戈壁大漠深处
的敦煌莫高窟,从此再未离开。她用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
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领域开拓创新,
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敦煌学者。
于樊锦诗而言,对敦煌的热爱,让她把一辈子的时光,都留在了这个漫漫黄
沙的荒凉之地,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
2019年,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2023年7月10R,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樊锦诗
星”,这是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人物语录】
1.“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
2.“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
3.“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相
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
4.“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一敦煌莫
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
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我无怨无悔。”
【人物评价】
樊锦诗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
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
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
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
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
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
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人物素材运用】
角度一:坚守初心,甘于奉献
她曾是家境优越的江南女子,她曾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却奉献了一辈
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里的敦煌莫高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她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
坚守。她,是樊锦诗。从青春少女到华发老人,如今的樊锦诗虽已退休,却仍在
为敦煌四处奔走。“让我自己说,我这一辈子已,经不能离开敦煌了,这么了
不起的一一处遗产,能让我为它服务也是我的幸运。”她那份守护敦煌的勇气,
是一瞬间的闪念,更是一辈子的执念!
角度二:择一事,终一生
古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造就红楼-梦,今有樊锦诗凝--生光阴
守护莫高窟的精美恢弘。这启示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终--生去做好。只有
专注手,上所承之事,心无旁鹫,才可在漫长而又迅疾的光阴中游刃,找到光阴
的意义。而且,一个人的一生就需要这种精神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樊锦诗总
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她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所以不觉得寂寞,不
觉得遗憾,因为做好敦煌文化传承值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无怨无悔。择一
事,终一生,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角度三:平凡的岗位上有不平凡的成功
示例一:她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用她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
者的平凡与伟大,尽到了“敦煌的女儿”的责任。质朴的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望
出不平凡的成功,磨炼出不平凡的意志。她承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枯燥与沉寂,在
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成功。
示例二:平凡是一首质朴的诗,有着单纯、朴素的美。它不似落红那般无情,
不像骄阳那般灿烂.樊锦诗,名中有诗,人如其名,她的生活中也蕴含着一首令
人回味无穷的诗。她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从青春少女到华发老人。在这半个多
世纪里,樊锦诗用她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尽到
了“敦煌的女儿”的责任。她见证了许多敦煌的重要时刻,她的一生就是一一部
“敦煌现代史”!质朴的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望出不平凡的成功,质朴的她在平
凡的生活中磨炼出不平凡的意志。她承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枯燥与沉寂,在平凡的
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成功。
角度四:传承创新
1987年,敦煌的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座中国古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因为经历了动荡、战乱、炮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里几乎成了废墟。樊锦诗,一位出生在北平、成长在上海的瘦弱姑娘,毕业之后
却与敦煌结下一生的缘分。为了让沙漠中的艺术瑰宝经得住时光雕琢,樊锦诗大
胆构思“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为历经千年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
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敦煌的艺术瑰宝得以真实地、完整地、可持续地保
管,让古老石窟焕发出熠熠生辉的时代光彩!
联系自己的句子:
有人会问,这些名人,这些事迹到底与“我〃有什么关系?走得路越长,越能
咂摸出来一那里有青春:那些事迹那些言论,被揉进作文安放在最好的年华里。
那里有信仰:能在你坠落时托住你,令你深信人间值得的温热。那里还有“我”,
有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在,关乎爱与良善,正义与风骨,以及山海可平
的执着,无问西东的付出,九死不悔的勇。
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到“艺术导师”段文杰,
再到“敦煌女儿”樊锦诗。
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就是“莫高精神”。
李云鹤:躬耕沙漠的“壁画医生”
荣誉成就:
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事迹回放:
1956年的一天,年仅23岁的李云鹤为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踏上
了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因看望在研究院工作的舅舅,他在敦煌停留了几日,未
承想,这一停便是一辈子。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年轻人。在他的邀请
下,李云鹤从打扫洞窟和清理积沙做起,开始了保护石窟、修复壁画的漫长生涯。
大漠深处,满目荒凉,戈壁寒风凛冽,空气中弥漫着沙尘。
三个月后,许多同行者受不了寂苦黯然离开,李云鹤却在物质条件匮乏、人
手不足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毫无基础的李云鹤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和学习修复壁画。汗水没有白
费,他不仅逐步掌握了修复壁画的技能,还对现有的修复材料进行思考和改进,
搭配出了自己原创的“修复套装”。
钻研时常会遇到瓶颈,但李云鹤一直在寻找更好的修复方法,力求成本可控,
效果更好,对文物本身的破坏更小。经过不懈的努力,李云鹤完成了石窟整体异
地搬迁复原,还成了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枯燥的修复工作像是在面壁,又像是在绣花,在洞窟里拿着修复刀、除尘器、
胶水等,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六十余年,李云鹤都在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等修复工作,使4000多平方米
岌岌可危的精美壁画和500余身彩塑再露“花容月貌”。
李云鹤如今已至耄耋,依然穿着深蓝色工作服,提着手电筒,背着磨得发亮
的工具箱,每天穿行在各个洞窟之间。一生与千年文物打交道的他说:“我这辈
子问心无愧,因为我对文物绝对没有三心二意。”
【试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千
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为敦煌石商的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
献了毕生心血,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
教授,年近50岁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主持拟定了我国《汉语拼音方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
有人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择一事终一生:有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选择职业,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
怎样的选择和期许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审题
【文题解析】:本题的材料以两位杰出人物樊锦诗和周有光为例,展示了他
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精神。材料要求考生针对这两种
不同的职业选择,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和期
许。
从审题角度看,首先需要考生理解材料中提到的两位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他
们分别是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和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的典型代
表。然后,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将会
选择哪一种方式,或者如何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最后,
在立意方面,考生可以站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职业选择和
期许,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本题的审题立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分析樊锦诗和周有光的事迹,理解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精神和适应国家
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的担当。
思考个人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和期许,如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
做出明智的选择。
论述在职业发展中,如何将个人兴趣和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
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联系自身实际,表达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期许,展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范文展示
追寻心中的那份坚守
在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如星辰般闪耀,用一生的执着书写着传奇。
他们或是为兴趣而奋斗,或是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挺身而出。他们的事迹激励
着我们,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着深深的思考。
敦煌女儿樊锦诗,北大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千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为
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她放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选择
了与戈壁大漠为伴,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一份怎样的坚守和执
着,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如一?我想,那一定是她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对中
华文化的敬仰。这份热爱和敬仰,让她在敦煌的石窟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就
了她一生的辉煌。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年近50岁,他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主持拟定了我国《汉语拼音方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他的人生轨迹充满
了转折,但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他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出的回应。他适应时代的
发展,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这是一种怎样的
职业精神,让他能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华丽转身?我想,那一定是他对国家的忠诚,
对社会的责任。这份忠诚和责任,让他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力量。
人生有无数的选择,有人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择一事终一生;有人适
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能将个人的
兴趣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坚守。或许,我的未来
不是那么辉煌,但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去做,我也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发光发
热。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学习樊锦诗和周有光的精神,
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
己的力量。无论我将走向何方,我都将坚守心中的那份热爱,那份责任,那份信
仰,用我的一生去追求,去奋斗C
最后,我想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让我
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的青春在祖
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在探寻生命热土的征途中
我曾无数次地描绘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画卷,然而现实往往不以我们
的想象为蓝图。然而,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都对未来的生活怀揣
着期待,都渴望自己的未来充满价值与意义。
我无比敬仰那些以兴趣为引路灯选择职业,择一事而终一生的人。例如“敦
煌女儿”樊锦诗,她舍弃了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毅然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
煌莫高窟,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管理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为弘扬中华文
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样,我也敬佩那些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选择职业,干一行
爱一行的人,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他早年专注于经济学研究,曾任复旦
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年近半百时响应国家号召调入北京,在中国文字改革
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成功拟定了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推动了语
文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我更敬仰那些既能够追求个人兴趣,又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
他们不仅能够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还能够将这份热情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结
合,使生活充满意义。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我希望自己能够
找到一份既能让我投入热爱,又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工作。
我深知,实现这个期许并非易事。但我愿意去努力,去尝试。我坚信,只要
我不懈坚持,终有一天,我会找到那片属于我自己的热土。在那里,我可以无拘
无束地挥洒热情,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想,这就是我对未来的期许。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既能够追求个人兴
趣,又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我深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
会实现这个期许,找到那片属于我自己的热土。
在寻找心中那片热土的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我愿意去尝试
各种事物,去涉猎不同领域,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因为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
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热土。
我也明白,寻找心中的热土并非坦途。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遇到重重困
难和挫折。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勇往直前,只要我不放弃,我一定能够找到那
片属于我自己的热土。
此外,我也清楚,找到心中的热土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我需要在热土上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愿意为此付出努
力,愿意为此奋斗。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我希望
自己能够找到那片心中的热土,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深信,
只要我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会实现这个期许,找到那片属于我自己的热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珍惜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个挑战。我会用心去体验生
活,用心去感受世界。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热土。
最后,我想说,寻找心中的热土是一件既美好又充满挑战的事情。但是,只
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我们一定能够找到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热
±o让我们携手努力,一起寻找心中的那片热土吧!
追寻心中的敦煌
我曾无数次地想象,那敦煌莫高窟的模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远离尘
嚣的戈壁深处,那些沉默千年的石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千年沧桑。那里,有一
位被称为“敦煌女儿”的女子,樊锦诗,她为敦煌的保护、研究、管理事业奉献
了毕生心血,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樊锦诗,一个出生在北京的女子,有着北京、上海的工作机会,却选择了千
里迢迢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她放弃了繁华,选择了寂寞;她放弃了舒适,
选择了艰辛。是什么让她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对敦煌艺术的热爱,是对中华文化
的敬仰,是对历史的责任。她择一事终一生,把敦煌当作自己的家,把石窟中的
每一幅画、每一尊佛当作自己的亲人。
而在遥远的北京,有一位名叫周有光的老人,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
早年专攻经济学,曾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然而,在年近50岁时,
他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持拟定了我
国《汉语拼音方案》,推进了语文现代化进程。他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把
一生都献给了汉语拼音事业。
两位老人,一个在大漠深处,一个在繁华都市,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同,但他
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
爱一行。他们的事迹让我感慨万分,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学子,我对自己的未
来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期许。
我渴望像樊锦诗一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为它付出毕生的努力。我渴望
像周有光一样,把兴趣融入职业,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知道,这个
过程会很艰辛,但我愿意为之付出,因为我相信,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
的人生.
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无论面临多少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能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我希
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无论经历多少沧桑,都能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
我心中的敦煌,是那千年的莫高窟,是那沉默的石窟,是那悠远的驼铃。我
心中的敦煌,是那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付出一切的勇气,是那为了心中的热
爱而勇往直前的决心,是那为了理想而不断前行的信念。
我愿追寻心中的敦煌,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我愿追寻心中的敦煌,
为国家的进步,为民族的繁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精彩时评
樊锦诗: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
讲莫高窟首先要讲敦煌。敦煌,位于甘肃省西端。公元前138年、前119年,
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的陆上交通全线打通。公
元前121年,西汉王朝打败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采取“列四郡、据两关”
的举措,行政上将甘肃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纳入版图,由东向西设武威、张掖、
酒泉、敦煌四郡;军事上四郡之北修筑长城,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阳关,征召
大量士兵在此戍边和屯田。敦煌成为汉王朝西面的门户,进出汉王朝和西域的重
要关口。同时,汉王朝还采取积极开发边疆的措施,从内地向敦煌和河西走廊移
民;内地居民带来了中原的农耕和水利灌溉技术,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经济,又传
入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河西走廊全长1200公里,是一条天然的地理上的走廊,地势较为平坦,有
河流、水草和绿洲I,它的南边是祁连山和青藏高原,北边是北山和蒙古高原。公
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海运尚不发达,敦煌及河西走廊成为陆上中原通向欧
亚的主要交通干道。史书称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以汉代敦煌
为例,向东可通往首都长安、洛阳,继续东延,可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西
经过西域,可到中亚诸国、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乃至地中海的古埃及和古希腊。
汉唐王朝时期,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它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也是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知识交汇处。自东汉开始,东来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
景教、摩尼教、袄教的传教者,以及从中国出发、西行求法的佛教高僧,他们大
都要经过敦煌进出。由于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持续千年的交流,孕育了敦煌莫高
窟和藏经洞文物的硕果。
莫高窟的创建和主要内容
据唐代圣历元年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公元366年,有个名叫
乐傅的和尚,在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用于参禅。后来又来了一位
名叫法良的禅师,开了第二个洞窟。碑文记载,莫高窟的营建开始于二位僧人。
从此,莫高窟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连续十个世纪,直到14世纪的元代
以后才停止建窟。
迄今,莫高窟在1700多米长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保存了公元4世纪至14
世纪的735个洞窟,分成南北两区。南区的洞窟是供奉与礼佛的殿堂,里面共有
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画;北区的洞窟是僧侣修行和生活的场所。
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组合成的综合艺术。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
有不同的建筑形制;彩塑是接受膜拜的主体,置于窟内最显著的位置;壁画布满
全窟所有壁面,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的思想理义和丰富细致的内容。三者互相呼应,
交相辉映。
洞窟建筑的形制有十余种,今天主要讲三类。第一类是禅窟,是供修行者坐
禅修行的洞窟,正壁开龛塑像,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一人打坐修行
的斗室。第二类是塔庙窟,又称中心塔柱窟,平面长方形,在洞窟内凿出连地接
顶的中国式方形楼阁式塔形,塔柱的四面开龛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绕
塔观像礼佛。第三类是殿堂窟,平面方形,倒斗形窟顶,正壁开龛塑像,是供修
行者礼佛听法的场所。
彩塑题材主要表现的是具有最高智慧、大彻大悟的佛像,自身觉悟又能普度
众生的菩萨像,虔诚修行、求得自我解脱的弟子像,剽悍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
力士像。
壁画题材内容丰富,可以归纳为七类
第一类是尊像画。其题材与彩塑的题材基本相同,即佛、菩萨、弟子、天王、
力士等。比如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乾达婆、紧那罗,即千姿百态的飞天。盛唐第
320窟绘画的双飞天,在蓝天彩云中,互相追逐嬉戏,手撒鲜花,其飞舞的动作
轻盈舒展,飘逸优美,身上的长裙和披巾,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飘拂,翻飞展
卷,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令人流连忘返。乾达婆为天歌神,又叫香音神,是
以歌舞、香气、鲜花供养佛的护法神。紧那罗为天乐神,是专司奏乐的护法神。
第二类是释迦牟尼故事画。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具有最高智慧,是所有修
行者修行效仿的榜样,释迦牟尼的故事由此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这类故事
画包含三个内容,一是表现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从投胎出生到成为佛陀的佛传故
事;二是释迦过去世为救度众生而行布施、忍辱、牺牲等种种善事的故事,是为
本生;三是释迦成佛后传教说法、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
第三类是中国传说神仙画。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若要融入中国社会和文
化,一定要吸纳当时中国流行的精神需求,于是便把那时社会普遍信仰的传统道
家神仙形象画入了佛窟。如洞窟中采用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绘画了东王公、西王
母、伏羲、女婿等中国神仙形象。
第四类是经变画。简单说,就是将单部佛经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绘成一
铺大幅壁画。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经变画是由隋唐时期的著名
画家们,为以长安、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佛教寺庙创造的中国化佛教艺术。他
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
社会风情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理想中的佛国世界。
经变画的出现,与隋唐时期中国化佛教宗派思想的产生有关,反之,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的经变画,又推动了中国佛教宗派思想的传播。现在只有敦煌石窟群保
存了三十余类经变画的真迹,有成千铺之多,其他地方已见不到了。隋唐时期中
原名家创造的经变画不仅传到了敦煌,还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日本保存至今的
经变画,其艺术特征与敦煌的经变画十分相似。
第五类是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史上的一些传说或故事,以及佛教圣地、圣
迹的故事画。此类题材的壁画,在传播佛教、吸引信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果剔除其夸大和杜撰的成分,对研究历史、地理、佛教史和传播佛教都具有一定
价值。
第六类是供养人画像。为祈福禳灾、出资开窟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礼佛供养的
画像。供养人身份复杂,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僧官、僧尼、商人、工匠、
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千年供养人画像,反映了不同时代、不
同民族和不同身份者的衣冠服饰,供养人画像身旁书写供养者的姓名、籍贯、职
衔的文字题记,是研究敦煌历史和敦煌石窟营建史的重要史料。
第七类是装饰图案c用于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并分隔不同内容的
壁画。装饰图案纹样繁缗,色彩缤纷,并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它像一条精美的纽
带,将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连接成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
墙壁上的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百科全书式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艺术,融汇了本土多民族艺术,又吸收了来自西域艺术的养分,
形成了发展脉络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并彰显了恢宏的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它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其中壁
画艺术又包含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花鸟画等等不同画科的绘画艺术。莫
高窟艺术代表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对世界
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莫高窟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彩塑艺术,表现了中土佛教艺术和印度佛教艺
术相融合的特点。经过北朝和隋代的探索发展,进入唐代,融汇中外雕刻艺术的
优点后,雕塑艺术家以卓越的写实手法,展现了中国本土特色雕塑艺术的高超造
诣。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不仅比例准确、造型健美、色彩华丽、神态逼真,尤
其突出的是达到了细腻刻画人物内心的高度。如盛唐第45窟佛龛彩塑,以精湛
的技艺塑造一组精美的群像,虽同样是菩萨,同样是弟子,却表现了不同的年龄、
姿态、神情和个性。
盛唐第130窟弥勒佛说法像,又称南大像,高26米,是依山崖雕刻的石胎
泥塑,保存完好。观者自下向上仰观这身佛像,觉得他身躯雄伟高大、神情庄严
肃穆,并没有产生其头颅与躯体不合比例的感觉。其实此像头高7米,占全身高
度的四分之一还多,是不符合真人比例的。这是当时的艺术家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目的是为显示佛像的雄伟高大。因为如果按真人比例塑造,那么当观众由下往上
看时,就会感觉佛像头很小,无法表现佛的宏伟气势.
中唐塑造的第158窟长达15.8米的卧佛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像,艺术家
以精湛的技艺,精心塑造这身卧佛像,造型洗练、比例适度、睡态自然,面部神
情似睡非睡,庄重愉悦、恬静安详、超凡脱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大乘佛教所追
求的常,即永恒常在;乐,即永无苦痛,充满欢乐(大乐);我,即自在1大我),
谓远离世俗狭隘之“我执”“我见”,达到了自由自在境界的无所不在之“我”;
净,即断除一切烦恼(大净)的最高理想境界。毫不夸张地说,这身卧佛像是国
内外现存卧佛像中的佼佼者。唐代彩塑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成为经久传世的不
朽之作。
莫高窟壁画艺术极其珍贵。三国之后的六朝到唐代正是中国绘画艺术从发展
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可是现今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
传世绘画,多为五代、宋以后的卷轴画,那些六朝到隋唐名家的作品基本消失,
现在唯独敦煌壁画为我们保存了这个时期绘画的真迹,成为我们认识、研究六朝
到隋唐时期绘画仅有的珍贵资料。下面举几个例子:
十六国和北朝前期,即公元6世纪之前,壁画有西域和本土两种人物画风格。
一种是较多地受到西域和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又融入本土艺术因素。以莫
高窟早期的第272窟佛龛菩萨为例,人体比例适度,身躯微有扭曲,面相丰圆,
头戴宝冠,上身裸露,肩挂披巾,下穿长裙,采用西域凹凸晕染法表现肢体立体
感,明显表现了西域绘画艺术特征。北朝后期,人物画风格进一步本土化,出现
了另一种新的中原风格,如莫高窟第285窟北壁绘画的菩萨,人物面貌清瘦、眉
目开朗,嫣然含笑,身穿宽袍大袖衣服,举止潇洒飘逸,用本土平面涂色的晕染
法,表示立体感,是著名的东晋顾恺之、南朝刘宋陆探微的“顾得其神”“陆得
其骨”绘画风格的表现.
盛唐第103窟绘画的维摩诘经变中的维摩诘,他是一位精通佛法的居士,他
用装病引来“问疾”的探望者,以促成双方辩论佛法,表达他精通大乘佛法的智
慧和神通。画中的维摩诘坐于帐内,毫无病态,身体前倾,手持廛尾,目光炯炯,
胡须奋张,嘴唇微启,仿佛正要开口讲话的模样。此画颜色用得极少,画家只在
衣服上略施点淡彩,主要以遒劲挺拔而又富于变化、出神入化的线描,表现出维
摩诘衣服飘举、神采飞扬、善于雄辩的精神风貌,这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一派
的“吴带当风”的特色。
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画利%莫高窟盛唐第217窟描绘的青绿山水画,画面描
绘重叠耸峙的群山山峦,蜿蜒曲折的河流,山上点缀艳丽青翠的花木,崇山峻岭
间穿行着取宝人,呈现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山水意境,为我们了解唐代李思训
“青绿山水画”的风貌特征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是一套繁复精深的独特系统,可惜得以留存的唐代
以及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实物极少,而敦煌壁画却保存着许多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
古建筑形象资料,如有城市、宫殿、寺庙、佛塔、民居、桥梁等等众多建筑类型,
并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成组古建筑平面布局作左右对称的中轴布置的特点,以及复
杂的建筑构件的细节,填补了建筑实例缺失的空白。
敦煌壁画当时为了弘扬佛教思想,力图通过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和具体形象
来希望达到教化目的,于是壁画中就展现出来当时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场面,表
现了各时代丰富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比如农业的农耕、播种、收
割,牧业的狩猎、捕鸟,手工业的打铁、酿酒,商业的肉铺、酒肆、旅店,军事
的战争场景,乐舞艺术,婚姻嫁娶,民俗风情等,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百科全
书式的壁画°
藏经洞:古代文化典籍的宝藏
1900年6月22日,寄居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号第16窟积
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出土了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初
5万余件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和少量印本,其内容主要有宗教典籍和文献、社会官
私文书、中国四部书,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藏经洞出土文物是极其珍贵的文
化宝藏,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新资料,大部分是失传的写本,
并且是古代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多方面的真实面貌。
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出土文物的主要内容:一是宗教典籍,其中占敦煌文献90%
的是佛教典籍,很多是失传的佛教典籍,如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所讲的《六祖坛
经》。还有数百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典籍,如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
等,还有外来的宗教文献,如用汉文书写的来自波斯的景教文献《三威蒙度赞》、
摩尼教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二是儒家经典,如《周易》《论语》(述而
篇)等。三是历史地理文献,如敦煌地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了敦煌县
河流、水渠、道路、学校、祠庙、名胜古迹等,是研究唐代敦煌地理的重要资料。
四是科技文献,如天文有唐代的《全天星图》,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位
置的所在,分十二段,把赤道带附近的星星画下来,共记载1348颗星;医学有
唐代针灸治疗的专著《灸法图》;印刷有唐代公元868年雕版刻本《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五是文学典籍,一类是传统文学作品,如唐代抄写的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诗经》、南朝前文学作品总集《文选》;更重要的另一类是许多通俗文学
写本,如变文、讲经文,五代写本《大目犍连变文》是讲佛弟子目犍连通过虔诚
修行救出在地狱受苦的母亲的故事。在藏经洞通俗文学写本发现前,很多人不知
通俗文学的渊源,藏经洞的发现对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受到
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六是官私文书,即各种官方和私家文书,如《张君义勋告》,
是唐代官府授予张君义等263名立功战士勋官的任命书等等。七是非汉文文献,
如中亚粟特文《善恶因果经》、西域回鹘文写的佛经祈祷文、吐蕃国吐蕃文《吐
蕃赞普世系谱》、印度梵文悉昙字《般若心经》,还有西域于闽文、突厥文、古
代以色列希伯来文等。八是绢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领域反担保合同示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饮料加盟销售合同范本3篇
- 专业货运司机雇佣合同样本2024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修订与推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建筑材料供应链采购合同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堂经营权转让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车位使用权转让合同解除条件与流程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停车场承包经营及智能管理系统合同3篇
- 2025年热镀锌卷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微信小程序开发者社区推广服务合同3篇
- 企业年会摄影服务合同
- 电商运营管理制度
- 2025年上半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协议
- 内燃副司机晋升司机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北京东城初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4设计院与职工劳动合同书样本
- 2024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电工高级工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村里干零工协议书
- 2024年高考八省联考地理适应性试卷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