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存浩院士:三次受命“改行”,毕生报国追光!科技日报记者张蕴“我一辈子为了国家转行多次,放弃自己的科研兴趣,我从不后悔。我回来就是为了报国的。”这句话,出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言犹在耳,7月12日13时08分,张老走了,享年96岁。国士远去,光芒不灭。这位一生矢志科研、心系报国的科学巨擘,从风华正茂到暮年余晖,为国家战略所需,三次受命“改行”,转换科研“赛道”,功勋卓著。很难用一个标签概括这位老者,他并不局限于某个研究领域,准确地说,他奠基并开拓了多个科研领域——他既是“追光者”,更是“发光者”。为中国摘掉“贫油国”帽子1928年2月,张存浩出生在一个科研世家。1950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后,他于当年10月回到祖国。婉拒了北京大学等4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他于1951年春天来到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科研生涯。1951年,张存浩接到第一项科研任务——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尚未发掘大庆油田。为使国家尽快摘掉“贫油国”的帽子,1951年到1958年,张存浩与楼南泉、王善鋆等先驱不分昼夜、艰苦攻关,创造性研制出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最终,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每立方米水汽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这一数字远超当时国际最高160克的水平,且关键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到而立之年的张存浩,因此荣获1956年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不仅是张存浩科研生涯的第一个艰巨任务,也是他攻克的第一道世界级科学难关。研制火箭推进剂张存浩接到的第二个科研任务是研制火箭推进剂。在上世纪6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在那个特殊时期,谁也没有见过火箭,更不用说了解发动机长什么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存浩临危受命,踏入火箭推进剂这一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成为我国研究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的负责人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率领团队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实验,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张存浩与合作者发展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的表面多层微火焰燃速理论,首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这一成果,不仅令美国科学家赞叹不已,还在1964年获得钱学森的高度评价。攻克化学激光关键技术1960年,随着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问世,激光技术因其卓越的高亮度特性和无需强大电能的优势,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激光技术已成为国际科研的前沿热点和国家重要的战略研究课题。1973年1月,在人财物匮乏的条件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化学激光研究室”,张存浩担任研究室主任。那一年,45岁的张存浩,再一次“转行”了。“愈是新的、难的、前沿的研究,就愈不要怕。”张存浩和团队开始了超音速氟化氢、氟化氘激光的研究工作。在经历了一段下放岁月后,重回岗位的他全力投入科研,率领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这之后,张存浩在化学激光领域不断耕耘,成为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开拓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回首这段经历时,张存浩曾言:“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研制化学激光的同时,张存浩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新“泵浦”反应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回顾60余年科研经历,张存浩历经多个阶段,从事多项“跨界”研究,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科技报国,急国家之所急。学有古风、科研报国,虽非一生衷于一事,他却将毕生报于一国。巨星陨落,但张存浩的科研报国精神,将浩然长存。大国脊梁:急国之所急,他曾三次转行他有着书香门第的家世,也曾有留学海外的光鲜学术背景,他在建设新中国的号角声中回国,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白手起家。一生中,他曾多次改行,而每次改行皆因国家所需。他,就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骄子出名门1928年,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张存浩的父亲张铸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伯父张锐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梁启超先生;三叔张镈是著名建筑师,曾主持设计建造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著名建筑;姑姑张锦23岁时在美国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姑父傅鹰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报国赤子心1947年,张存浩大学毕业后,在姑姑的安排下赴美留学。三年后,他如期获得了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十分紧张。张存浩意识到,美国很快将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而如果不能尽快回国,他的报国梦想也将破灭。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继续读博的机会,瞒着家里人买下船票,登上了开往祖国的轮船。回国后,张存浩谢绝了北京大学等北京四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邀请,只身前往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开始了科研报国的征程。三次转行,急国家之所急学习化学工程的张存浩先是投身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然后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之后又带头成立化学激光实验室。三次转行,只为了急国家之所急,顺应国家需求办实事。第一次转行是他刚入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的时候。“当时中国缺油,可不管打仗也好,搞经济建设也好,没有油不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连分所承担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刚进研究所的张存浩也积极投身到这项事业中。经过数年研究,每立方米水煤气有效成分产率提高到了200克,显著超过当时国际上160克的最高水平,并且在产品分布、催化剂寿命等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56年,凭借这项研究,28岁的张存浩获得了我国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世纪50年代,政治封锁与核威胁让祖国倍感压力,造原子弹与人造卫星的任务迫在眉睫,而火箭推进剂作为“两弹一星”的重要燃料来源,也被提升到国防安全与尖端技术的层面上。面对这样紧迫的国家需要,张存浩毅然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火箭推进剂。上世纪50年代,张存浩(左一)在实验室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实验。(图片来源于经济日报)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存浩在对火箭、发动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带着一群人驻进了实验基地。火箭推进剂的实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灾难。张存浩明白这项研究有多危险,但是越是危险,他越觉得自己应该冲在最前面。“从事火箭推进剂研究是很危险的,燃料也有很大毒性,完全不出事故,除非你不干。我算是专业人员都免不了出事故,如果让别人去做就会更危险。”经过多年努力,张存浩与同事们首次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1964年,项目成功收官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激光,因亮度高、不需要庞大电能,在军事与工业方面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1973年,张存浩第三次转行。这一次,他发起组建了激光化学实验室。和上次一样,他们依旧是一无所有,没有文献参考、没有仪器设备、没有理论可借鉴,但45岁的张存浩选择再次成为开拓者。激光化学实验室第一批组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沙国河回忆当时的情况:“他非常着急,想尽快把化学激光搞上去。他也不说什么,但就是每天来检查工作,问你有什么进展。要是总没有进展的话,你自己也会不好意思的。”正因如此,张存浩得了一个“张着急”的绰号。正是由于张存浩的“着急”,实验室日以继夜地研究,半年内便将激光功率从0.3瓦提升至100瓦,大家的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张存浩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该机器整体性能指标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持平。从研究“合成石油”到研究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再到开创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张存浩一次又一次“改行”,无怨无悔。他的信念只有一个:急国家之所急,中国缺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花甲之年,再攀高峰上世纪80年代,已近花甲之年的张存浩又在化学激光领域掀起了一场波澜。1979年,张存浩提出要发展波长更短的氧碘化学激光,这在当时是国际上最为前沿尖端的课题。但这是一项不被看好的课题,不仅资料、仪器、设备缺乏,连科研经费都没有。没有钱怎么办?张存浩性子一急,借!张存浩回忆说:“当时跟国防科工委借过钱,三十万是有的,而且很准确。这是一条路,其他我还找过。”正是因为张存浩当年的坚持与奋力一搏,化学激光如今已成为我国应用激光的首要来源。在他和研究团队的坚持下,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世界首台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和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先后问世,我国的激光器整体性能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而这道高能化学激光也为张存浩带来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项殊荣。22岁回国,他和同事们一起研制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6岁,中国火箭技术面临从无到有的攻关,他又转行在火箭推进剂及其燃速理论上取得突破;1973年,45岁的他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组建了化学激光实验室……回顾几十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说:“我们当时胆儿比较大,很大的包袱倒也没有,就是觉得,别的国家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写作主题角度
角度一:国家角度。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只有以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角度二:社会角度。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讲好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让那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成为时代偶像,方能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
角度三:爱国、责任与使命。他们矢志报国,把个人选择融入民族发展的大潮中,成就国家成就自我。他们的成功启迪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角度四: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刻苦钻研,离不开发扬爱岗敬业精神。怀揣一颗火热的“科研心”,甘坐数十年“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攻坚克难,是他们在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角度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精神。他们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大力弘扬。
语言素材积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司汤达作文实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材料一:“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防护工程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表示,将800万元奖金捐献,在家乡成立助学基金。材料二:2019年1月16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3周岁,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妻子都不知道他从事的是“这么高级的保密工作”。材料三:2019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活动。在公布的“科学家篇”候选人名单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共同入选。英国广播公司列出屠呦呦入选的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成就跨越东西。
为什么老一辈科学家能做出卓越的贡献?有人认为,这是源于其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有人认为这奠基于其坚实的科学文化素养,还有的则认为这取决于他们非凡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的融合。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参加“致敬科学前辈”主题演讲会。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科学精神: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题限制性内容限制。这三则材料写的都是克服种种困难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获赞誉的卓有成就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钱七虎院士,“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将800万元奖金捐献,在家乡成立助学基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入选“20世纪最伟大人物”“科学家篇”候选人的理由: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成就跨越东西。指导语“请根据材料”要求考生必须围绕以上三则材料生发立意,偏离材料即被视为跑题。
2.立意限制。“为什么老一辈科学家能做出卓越的贡献?”此引导语提醒考生在立意时必须回答这一问题,偏离此要求也被视为偏题或跑题。三个“有人认为”是题目提供的三个立意角度,此题为给命意作文。
3.价值取向限制。命题人对材料中三个人物的情感取向皆为赞美和歌颂,引导语对三位人物的评价是“卓越的贡献”,三个“有人认为”也都是正向的评价: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坚实的科学文化素养,非凡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的融合。演讲稿主题为“致敬科学前辈”,这些引导语都为考生提供了要选择的价值取向。
4.写作体式的限制。文章体式限定为演讲稿,写作时要注意格式。演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同学,应注意人称的使用,最好用便于交流、便于抒情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开放性1.内容开放。“请根据材料”写作,意思是应由这三则材料生发立意,但绝不是只写这三则材料。考生在简述材料之后的论证中,可以自由引述现当代同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且可多联系当代社会,如此会更有说服力。
2.立意开放。考生可以从指导语中“有人认为,这是源于其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有人认为这奠基于其坚实的科学文化素养,还有的则认为这取决于他们非凡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的融合”中选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自主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只要能回答“为什么老一辈科学家能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一问题即可。
3.思维开放。演讲稿可以叙述,也可夹叙夹议或抒情,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自由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或举例,或类比,等等。
解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设置了“‘致敬科学前辈’主题演讲会”的写作情境,考生必须注意演讲稿的写作格式,要有称呼语,本材料作文的称呼语可以写“亲爱的各位朋友”等。演讲稿的语言略偏重口语化,但考场作文不可忽略文采。
写作时要回答“为什么老一辈科学家能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一问题,可以从指导语中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入手立意,或论述一方面,或结合两方面来论述。立意较简单,不易偏题。“思想道德素养”可以具体化,如写爱国奉献,坚韧毅力等;“科学文化素养”也可以具体化,如写钻研精神,精益求精等。文章主题为“致敬科学家”,但考生写作时若仅仅停留在歌颂科学前辈的优秀精神品质这一层面,立意就浅了,“致敬科学前辈”最好的方式是向他们学习,并努力成为像他们一样有“卓越的贡献”的人,这才是题目对考生考查的目的所在。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德能并重,方臻佳境。2.道德为基,科学助力。3.修文德之光,就大国重器。……
偏题立意:1.少年壮志当拿云。2.我辈砥砺前行,成就辉煌中华。
范文展示:德能并重,方臻佳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班的###,很荣幸为大家做演讲。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致敬科学前辈,做德能并重之后学”。
忆往昔,钱学森教授不畏美国的封锁阻挠,毅然回国,在火箭导弹领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今朝,“天眼之父”南仁东,几十年目不窥园,焚膏继晷……他们用卓越的才能掀起科学旋风;他们用崇高的品德,坚守爱国初心。科技兴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每当想到为科研事业呕心沥血的无数科学工作者们以其德能夯实祖国建设大厦的基础,我常常思潮翻滚:好儿女当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贡献卓越的爱国者,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德者,才之帅也”,我致敬前辈之德。钱七虎用国家奖金,助力家乡学子圆求学之梦;于敏,隐姓埋名几十年献身国防矢志不渝;屠呦呦,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科学前辈用亲身实践谱写了一首首“德能并重”的赞歌。今天更有钟扬潜心研究,奔波忙碌,将原本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在上海临港地区的滩涂上试种成功。他们为祖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折服人心、感动中国。我们当致敬前辈,以前辈为学习楷模,正心诚意,端正德行,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才者,德之资也。”我致敬前辈之才。只有德行,而无真才实学,也不能成就科学伟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科学成就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这才是其“根本”,才是其“泉源”。嫦娥探月背后的工作者们为了模拟月球环境,选择西北沙漠,试验队员煞费心思,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顺利探月。他们潜心钻研于实验室的身影令人感动,他们用“精”“专”的科学知识打造“他有我精”的独门秘籍,让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上空。
“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德才并重,才使科技工作者们把收获融进奋斗的战场,将预定的目标装入出发的行囊,助力中国奇迹,铸就辉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们新青年当向科学前辈们致敬,更应遵循他们的步伐,德能并重,以高尚的德行操守传后世之效用,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民族之芳魂。德能并重,全面发展,以自信饱满的心态迎接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文章立意准确,核心观点为“德能并重”,行文中能紧扣此观点进行论证。例证充足,说服力强;引证丰富,彰显文采。并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呼吁青年,致敬前辈,要立志做德能并重、全面发展之人,有激情,有鼓动性,符合题目的写作要求。(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四川沪定发生地震,人们纷纷逃生。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放弃逃生机会,反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村庄被淹。他俩说:“一命换几百条命,必须做。”泄洪后,两人在山上寻求救援,甘宇摔伤无法行走,罗永给他留下食物后找路求生,走了一天多被救出。救援队根据罗永的提示,连续12天搜救甘宇无果。当地58岁的村民倪太高听说这件事后,带着两瓶水和一些食品独自进山搜寻。倪太高说:“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经过艰难寻找,倪太高在一个陡坡下面发现甘宇,甘宇得救了。这是一个好人救助好人的感人故事。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平平无奇,但是到了危难关头,他们个个都会化身为超级英雄,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脊梁”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四川泸定地震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在这一灾难中挺身而出的“中国脊梁”。首先,材料第一段中展现了第一类“中国脊梁”形象。在这场地震中,甘宇和罗永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弃逃生机会,坚持逆行开闸泄洪,挽救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逆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脊梁”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奉献。材料第二段中,村民倪太高秉持着“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的感恩心态,不抛弃不放弃,经过艰难寻找最终成功找到甘宇。从倪太高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知恩图报的“中国脊梁”形象。而通过材料最后一段,则可以得知,“中国脊梁”并不仅仅是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轰轰烈烈的业绩的人,还有那些在危难关头敢于挺身而出,在和平时期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一个个善良的平凡人。试题要求以“中国脊梁”为主题进行写作。对此,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去叙写某一位“脊梁”的感人事迹进而讴赞之;当然,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知,选用的这一个形象最好是具备善良、奉献等精神的平凡人。如果写议论文,就要去论证何谓“脊梁”,中华民族为何需要“脊梁”,“脊梁”的价值所在,怎样做一个“中国脊梁”或“民族脊梁”。对此,还可针对材料最后一段话,论证平凡人只要心怀祖国、积极奉献、努力拼搏、知恩图报,同样可以成为“中国脊梁”,借此,可倡导人们去做“中国脊梁”等等。参考立意:1.“奋力拼搏”的人也是中国脊梁。2.为人民“攻坚克难”的人就是中国脊梁。3.向平凡的中国脊梁致敬。【优秀范文】青年之躯挺起中国脊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爱国与担当始终是中国有志青年的不变之魂。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回顾近百年的党史,青年始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蓄电池产品及零部件检验合同书
- 减肥店减肥合同范例
- 区块链服务合同范例
- 冷库保管合同范例
- 出资方买房合同范例
- 加工定作合同范例
- 个人沙石购销合同范例
- 中介信息报酬合同范例
- 2008用工合同范本
- 公益活动投资合同范例
- 充电桩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主要知识点
- 2025年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长期处方管理规范
- 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幼儿园大班数学PPT课件2、3、4的分解与组成
- API682机械密封冲洗方案(中文)课件
- 七年级上册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综合训练100题(含参考答案)
- DB35T 1345-2013兰寿系列金鱼养殖技术规范
- 祛痘产品原料配方与消费者祛痘方案选择建议
- 年产一万吨蓖麻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