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加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大气中的CO2即可维持稳定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淌2.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加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运动D.由于生物养分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缺少一个由甲到大气中的CO2的箭头B.③④过程均可产生ATPA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C.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及乙的数量都可缓解温室效应D.丙是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并从中获得能量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图解,正确的是()A. B.C. D.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为什么要向农田中施加N、P、K等肥料?()A.在没有物质输出的状况下,物质在某一个封闭生态系统中是循环的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自给自足的前提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C.一块农田中的一些无机盐会随着农产品输出而导致农田中的无机盐削减D.一块农田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物质不能循环利用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C.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种间竞争关系8.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下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9.生物富集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汲取了有害物质进入生物群落B.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汲取一些有害物质(如铅),进入植物体内C.动物肯定是通过捕食获得了有害物质D.生物富集的有害物质同碳循环过程相像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加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11.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来回C.在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体富养分化时出现蓝细菌“水华”现象,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B.流经全部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其次养分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养分级捕食D.运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13.某生物爱好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试验材料,探讨土壤微生物在相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状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组别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潮湿潮湿较干燥较干燥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C.为了限制试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试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该试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试验中的比照组是1和314.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①②等序号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问题:(1)生产者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物中的碳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可用图中序号_______________表示。(2)图示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3)图中仅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环节,缺少的环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内容和箭头表示)。(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15.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______处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处可以分解为CO2。(4)除化石燃料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为光合作用,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能参加碳循环过程,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维持稳定须要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CO2的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等,CO2的去路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C错误;物质是能量流淌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正确。2.答案:D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流淌,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参加碳循环过程,C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3.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运动,C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错误。4.答案:A解析:分析图形可知,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属于消费者,分解者要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A正确。③④过程分别是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这两个过程都可以产生ATP,但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化学能,光合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化学能,B错误。削减生产者的数量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C错误。消费者主要是动物,但某些细菌也属于消费者,D错误。5.答案:A解析: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物质和能量释放到无机环境;消费者可通过捕食、寄生等从生产者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A项正确;消费者中的物质不能干脆进入生产者,B项错误;分解者不能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C、D项错误。6.答案:C解析:在没有物质输出的状况下,物质在某一个封闭生态系统中是循环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一块农田是开放的生态系统,农田中的一些无机盐会随着农产品输出而导致农田中的无机盐削减,所以要施肥,C项正确。7.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乙、丙、丁都指向甲,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依据双向箭头可推断出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项正确;⑦过程表示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CO2,B项正确;①过程将CO2输入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项正确;丙中多种生物之间还可能存在捕食关系,D项错误。8.答案:A解析: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离不开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题目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值最大;b代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CO2;c代表通过食物链流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CO2;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等流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f代表动物的遗体残骸等流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CO2。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依据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在夏季,处于稳定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植物流到动物体内的能量+植物流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其余的是未利用的能量。9.答案:B解析: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汲取CO2合成有机物,有害物质不参加光合作用过程,A项错误;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汲取一些有害物质(如铅),进入植物体内,植物的叶片可以干脆摄入吸附在叶片上的有害物质,B项正确;动物可以通过饮水摄取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C项错误;生物富集的有害物质同碳循环过程不同,很难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参加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A项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可以利用光合作用把CO2和H2O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是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项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同时将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项正确。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O2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所以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图中能量①④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能量②③表示通过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应为散失的能量和留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总和,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缺少生物体内的能量,C项错误。12.答案:A解析:富养分化水体出现蓝细菌“水华”的现象是蓝细菌汲取氮、磷等矿质元素,快速繁殖的结果,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等,如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氨释放出来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B项错误;其次养分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养分级同化,C项错误;运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D项错误。13.答案:D解析:1、2组土壤潮湿,3、4组土壤较干燥,试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的湿度,可知探究的是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项正确。由于1、3组经过灭菌处理,土壤不含微生物,可预知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可预知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B项正确。本试验是探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作为试验材料的落叶上也有很多微生物,须要进行灭菌,否则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C项正确。若该试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则试验中的比照组是2和4,1和3是试验组,D项错误。14.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①(2)①⑦⑧;②③④⑤⑥(3)Ⅱ→Ⅰ和Ⅲ→Ⅰ(4)全球性和循环性解析:(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自身体内的有机物,即图中的①过程。(2)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淌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3)图中缺少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并将碳返还大气中的环节,即缺少Ⅱ→Ⅰ和Ⅲ→I。(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15.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3)c;a和b(4)微物的分解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黄冈市荆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验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可编程控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省闽南四校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3次练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数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2025届数学五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江苏警官学院《虚拟现实脚本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英语公共演说与辩论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外国语学院《形势与政策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科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综合实践活动《我和水果交朋友》55
- 关羽单刀赴会
- 2020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公共基础组-市级一等奖-(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报告
- 论王安忆小说《米尼》的女性悲剧
- 暂缓执行申请书
- 国际海事组织标准航海通信用语中英文对照
-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雀巢并购徐福记)
-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讲义
- 药物开发时的晶型研究详解演示文稿
- 幼儿园课件:《不动手打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