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3鲁科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3鲁科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3鲁科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3鲁科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3鲁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一、教学内容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其次节,本节教学内容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其次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介绍以及预料未知天体等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圆周运动规律等学问的实力。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问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应渗透科学探讨方法、思维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的教化,在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脉络。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之后编排的,学生已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是一节学问应用与扩展的课程,所以设计时留意加大学问含量,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留意方法的培育,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探讨问题的习惯,避开套公式的不良习惯。围绕第一宇宙速度的探讨,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卫星运动图景。三、设计思想美国教化家G.玻利亚指出,不要把你的全部秘诀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要让他们先猜想一番,引导他们独立地思索,找出尽可能多的东西,然后再讲给他们听。在这种教化思想的启发下,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因此教学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每个环节,先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动身,然后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才智开的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大胆思索、主动参加,引导学生探讨沟通、通过自己的分析推导来驾驭并获得相关的学问和方法,即课堂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思索→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在设计中突动身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四、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放射原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4.经验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5.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学问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实力,培育学生科学探究实力。6.通过对卫星运动规律的探讨,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各种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帮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探讨问题的习惯,7.了解人类探究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了解,渗透爱国主义教化。8.感知人类探究宇宙的幻想及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忱,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对人造地球卫星原理的理解;探讨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难点: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放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人造卫星的速度、周期的比较。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一>、人造卫星上天探究宇宙的奇妙,奔向广袤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幻想娥奔月”“神七问天”“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标记着我国驾驭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2012年6月16日,我国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神舟九号胜利放射并胜利与天宫一号对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一精彩瞬间。(播放神九放射视频)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本节课我们就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学问对宇宙航行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探讨。学生回顾神九放射的过程,依据所学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的学问,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好,引入课题二、推动新课[思索与探讨](1)从空中由静止释放的物体,会因为地球的吸引而落回地面。(2)同样是受地球吸引的月球,为何它却没有落回地面上呢?课件展示月球与物体的数据比较项目物体月球初速度V=0m/sV=1km/s受力万有引力万有引力运动类型自由落体圆周运动学生经沟通探讨得出结论:物体能成为卫星必需具备足够大的速度[历史探究]展示牛顿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牛顿人造卫星原理图牛顿人造卫星原理图[提出问题](1)、如何让卫星或飞船获得足够大的初速度呢?火箭。课件展示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图片和神州六号的模拟放射过程(2)、必需给物体多大的速度,它才不会落回地面呢?[思索与探讨](1)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万有引力供应向心力(2)设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距离为r,试导出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的表达式 (3)若地球质量M=5.98×1024kg,G=6.67×10-11m3/kg·s2,地球半径为R=6.38×106m。求卫星在近地轨道的运行速度?MMRrm近地轨道:r=R近地轨道:r=R(4)由卫星的速度公式 ,你能看出卫星速度和什么有关吗?V只和轨道半径r有关,v∝课件展示在不同轨道上卫星运动的快慢1、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km/s含义:是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最小放射速度运行速度与放射速度的区分:VV运行V放射(2)其次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km/s卫星脱离地球束缚变成小行星的最小放射速度(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6.7km/s卫星摆脱太阳束缚的最小放射速度课件展示:2、卫星的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学生自主推导:分析比较V,w和T和什么有关分析比较V,w和T和什么有关 <二>、预料未知天体1、课件展示九大行星图,介绍九大行星的发觉过程,让学生比较水、金、火、土、天王星与海王星、冥王星发觉的不同之处。2、观看八大行星的报道,让学生对此提出看法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学生观看和了解火箭的结构与放射过程学生思索与探讨,回答相应问题学生观看并与结论对比,获得感性相识区分两种速度,驾驭第一宇宙速度的内涵详细感知三大宇宙速度的含义学生自主推导学生观看并提出看法详细给出月球和物体的数据,让学生从中找出不同点得出结论,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通过历史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相识卫星上天的原理,并感悟科学发展的漫长过程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通过探讨与沟通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并学会这一思想方法,达到突破这一重难点的目的通过动画展示卫星在不同轨道的运动快慢,克服本节学问较为抽象的缺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联系开头观看的火箭放射过程,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动画展示,引导学生驾驭这一较为抽象的学问通过学生自主推导卫星的V,W和T的表达式,进一步驾驭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详细问题的实力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课堂练习](1)人造卫星的天线偶然折断,天线将做()A.自由落体运动B.平抛运动C.远离地球飞向太空D.接着和卫星一起沿轨道运动(2)人造地球卫星以地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半径越大,速度越大,周期越小B.半径越大,速率越小,周期越大C.全部卫星的角速度相同,与半径无关D.全部卫星的速率均相同,与半径无关(3)近地卫星的周期是多少?我们能否放射一颗周期为50min的卫星呢?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通过习题巩固前面全部的重点学问三、小结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索深邃而广袤。宇宙有没有边界?有没有起始和终结?地外文明在哪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备和最剧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你想加入破解他的行列吗?努力学习吧!七、教学反思

这一节重点讲解并描述了人造卫星的放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其次、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折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学问的力气,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学问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许多探讨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探讨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