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后限时集训(二)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心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快速形成地方割据 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心垂直管理 D.敬重各地原有传统D[依据材料“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敬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敬重各地原有传统,而非形成地方割据,且敬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解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解除B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心垂直管理,解除C项。]2.(2024·茂名月考)汉朝时期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心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起先,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更()A.标记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C.揭示出解决君相冲突的必定走向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C[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巨大,中朝官较多地参与机要事务有利于逐步剥夺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的决策权,从而加强皇权,故选C项;隋唐三省六部制标记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解除A项;材料主旨是皇帝通过中朝官较多地参与机要事务、逐步剥夺外朝官决策权的方式加强皇权,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3.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汉代的选官制度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材料“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说明孝、廉是选官时两个不同的依据标准,故选B项;材料“初行孝廉之举”说明选官制度仍在探究之中,还未形成成熟的选官体制,解除A项;“完全形成”说法欠妥,解除C项;秦朝完成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解除D项。]4.西汉对官员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如上计考课、设刺史以察地方、任官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对官员的约束较为有效C.出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B[依据材料“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可知,西汉政府对官员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B项正确;西汉时期官僚制度还在不断发展,A项错误;西汉时皇权专制,不会出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项错误;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D项错误。]5.(2024·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据《南史》载,刚担当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旧在流行D.世族子弟干脆继承父祖官爵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当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旧在流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才能与人品及名士对人才的举荐,而是出身门第,解除A、B两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官爵的干脆继承关系,解除D项。]6.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心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德的考查 B.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C.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C[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心政府委任,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在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心集权,故选C项;A、D两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解除;“彻底”说法过于确定,解除B项。]7.(2024·深圳二模)据贾谊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运用黄金之印。据司马迁记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运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目的是()A.企图减弱宰相权力 B.加强中心政府权威C.挑起王国内部冲突 D.逐步分割诸侯封地B[由材料“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运用银印”可知,汉武帝此举减弱了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的地位,加强了中心集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A项;材料中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与“挑起王国内部冲突”无关,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减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分割诸侯封地的是推恩令,解除D项。]8.(2024·茂名一模)到(汉)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A.违反了历史潮流 B.确立了思想统一C.减弱了中心集权 D.有利于社会稳定D[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减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心集权,使“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D项,解除C项;“至此才算解决”说明作者对推恩令持确定看法,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解除B项。]9.某学者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其观点的是()A.变更了欧美选官制度 B.带来社会公正与公允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D[A项说法夸大了科举制对西方的影响,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弊端而非其主动性,故B项错误;该学者观点强调的是科举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实质,而非其束缚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说明科举制没有突破封建制度的藩篱,没有体现近代化的内涵,其实质是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封建制度,故D项正确。]10.(2024·中山调研)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当,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尖锐B[材料“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只反映出枢密院地位的明升,故A项错误;统治者利用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相互牵制,体现了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相权的减弱,但没有反映出皇权与相权冲突尖锐,故D项错误。]11.(2024·珠海月考)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冲突尖锐C.中心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D[依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枢密院与兵部都拥有军权,二者相互牵制,说明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确定提出看法,题干未涉及谏议制度的完善,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军事的改革,而非部院间的冲突,解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心官制,不是中心和地方的关系,解除C项。]12.(2024·河北保定月考)宋代,宰相向皇帝“进呈”并协商与政务相关的各类文书,然后向皇帝请示处置看法,即“取旨”。就此,宰相吕蒙正说:“今陛下躬决万机,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这反映了宋代()A.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B.宰相职权形同虚设C.决策机制日益完善 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D[宋代宰相处理政务听取皇帝的看法,并依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增加以及宰相权力的减弱,故选D项;A、C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解除;宰相在宋代仍是百官之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B项。]13.(2024·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A.礼部减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D[材料显示,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给事中干脆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刚好制止、订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项;明代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只是皇帝的秘书询问机构,解除A、B两项;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解除C项。]14.(2024·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实行“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与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赐予盘缠补助。这体现出()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B.官员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C[依据“生员、举人参与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赐予盘缠补助”可以看出,明朝科举中进一步优化考生应考的流程,不让考生因盘缠问题而耽搁考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考生,而不是民众,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考试过程,而不是官员素养,解除B项;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员并没有扩大,还是“生员、举人”等人,因此基础并没有扩大,解除D项。]15.有学者指出,“皇帝几十年不见大臣,这在过去是不行想象的,而在明代却成为一个现实。在日常政务处理中,皇帝好像可以不必亲自出面,好像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其缘由就在于六部行政权的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该学者意在强调明代()A.皇权的强大、皇帝的专制独裁B.内阁制发展完善,维护专制统治C.官僚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完善D.六部权力膨胀,威逼到君主专制C[依据材料可知,明代有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国家政权还能够正常运行,其缘由是中心决策群体的扩大、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即官僚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整个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没有涉及内阁制,B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现象不会威逼皇权,D项错误。]16.(2024·山东荷泽月考)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C.加剧了清朝吏治的腐败 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B[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记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达到顶峰,故选B项;军机处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处理公开性政务,因此无法体现制衡,解除A项;军机处和内阁的设立与吏治如何没有必定关系,解除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机构,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特别重视,宋太祖确定在殿上实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德、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终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唯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同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同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干脆主见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允,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爱好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缘由。(6分)[答案](1)削减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留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允;丰富考试内容,比较留意好用。(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同等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事实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