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教师用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其次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一、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斗争统一天下。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拓“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行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心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吩咐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以“朝议”等方式探讨国家军政,由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确定程度上削减决策失误九卿中心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心,“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②特点: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意义:是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心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心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干脆有效的限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化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加军国大事,以减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2.中心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心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4.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减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番限制朝政。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心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更“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汉承秦制”的影响①“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②“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确定作用。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复原发展,国力增加,为中心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诸侯国力力膨胀,土地兼并猛烈,匈奴为患,威逼西汉的稳定。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意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2)内容①为加强中心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当职务。(2)思想:全面确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3)教化: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化系统。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须要。(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政治须要。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宏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纳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合很多算术命题。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记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建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代表:《夫妇宴饮图》。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更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独创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1.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宽阔的国家。(2)统一中心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定,也是客观须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主动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斗争,限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2)为协作对匈奴的斗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开拓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心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秦朝走向“大一统”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合性,当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确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命题思索]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理念,都对中国的长期大一统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记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心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摘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索]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汉代在中心体制、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限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3.汉代的地方治理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景帝时期突然爆发的“吴楚七国叛乱”,把“郡国并行”体制的潜在危机,以最干脆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平定了叛乱之后,景帝挟战胜之威,接着推行削藩政策,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朝廷对封国的限制力已大大强化。经过景帝、武帝两代经营,汉初诸侯王国的威势和地位不复存在,“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国家政体复归为典型的郡县制。——摘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索]汉初郡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力气,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心集权。►探究1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寻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依据史料说明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史料以其次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其次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化为“官僚制”。[提示]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驾驭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依据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心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探究2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表中内容反映了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更状况。指出其中一种变更状况并说明其缘由。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更。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起先,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提示]变更状况: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的变更。缘由: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变更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化;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养。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心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心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确定问题以家国情怀感悟儒学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缘由,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同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供应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和更坚固的统治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供应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始终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了儒家学说取得成功的缘由。依据材料及所学学问,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提示】观点一:赞同其观点。儒家学说正是符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心集权、安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冲突的须要,才最终取得正统地位。如孔子“仁”的学说、“和为贵”,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及程朱理学等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观点二:不认同作者观点。儒家学说从创立就极力在道德上为统治者和社会不同等作辩护,为中国供应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但在战国时期、秦朝、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相反常常受到打击。统治者采纳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紧密联系,不完全取决于该思想本身。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确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还原历史情境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练点1:秦汉时期大规模的角抵表演(2024·全国卷Ⅱ)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曼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实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沟通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尝试解答]________B[依据材料中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的流行状况可知,角抵(摔跤)在秦汉时期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状况,而非戏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抵(摔跤)推动丝路文化的沟通,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角抵(摔跤)的流行状况,没有提及其起源,故D项错误。]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4·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尝试解答]________C[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峻破坏,老百姓养精蓄锐的须要,所以汉初实行以道家为主,汲取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峻威逼。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汲取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汲取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须要,故答案为C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创设情境从角抵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呈现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场景历史认知角抵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秦汉时期广为流传练点2史论推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汲取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法、道各家学派的思想,要求推断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3:汉代加强中心集权的影响(2024·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变更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冲突渐趋激化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尝试解答]________C[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并行,意味着封国力力被减弱,中心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建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渐渐增多,甚至包括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冲突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解除;材料未体现“中心行政体制”的变更,故解除B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3角度新奇不是传统的考查西汉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而是考查中心集权加强的影响呼应热点从加强中心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考向1“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2024·洛阳统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退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B[依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了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这些文化活动并不属于推行文化专制的手段,解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解除C项;“消退了”说法确定,解除D项。]2.(2024·甘肃诊断)东汉卫宏《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确立 B.等级制度的强化C.官僚政治的成熟 D.大一统国家形成D[材料“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可知秦时皇帝独尊,而皇帝独尊的背景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解除A项;材料中仅能体现出皇帝与其他人的不同,即皇帝独尊,不能体现出其他各等级之间的区分,解除B项;官僚政治成熟于隋唐时期,解除C项。]考向2汉代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3.(2024·广州模拟)《周礼》中掌朝聘礼仪的职官称为“大行”,朝聘意在“尊君敬上”。汉景帝时,以“大行”取代“典客”(本义为掌管外来者),作为汉朝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机构的长官名称。汉景帝这一做法意在()A.扩大官吏来源 B.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C.打击豪强地主 D.重塑中心与诸侯关系D[材料汉景帝以“大行”管理诸侯及归义诸夷事务,意在加强对诸侯的限制,重塑中心与诸侯关系,故选D项;材料做法意图加强对地方诸侯的限制,与扩大官吏来源无关,解除A项;树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解除B项;材料做法打击的是地方诸侯,而非豪强地主,解除C项。]4.(2024·惠州模拟)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这主要体现了()A.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B.社会安定依靠民众道德C.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必要性D.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