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署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

以起其弱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幸,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尊去文字常体,力多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唏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冬所

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拉明,是以

圣人堂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耨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

不期工而工;理讪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煤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

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中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

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可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

鼓为涛波,激‘为风糊■,怒之为雷龙,是水之百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

强。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

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曷:又取古书训诂布于见闻者,挣扯

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幸。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

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岁足下陈之,愿无弓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生碓的一项是()

A.揖去文字常体捐:舍弃,抛弃

B,是以圣人裳之贵:贵重,重要

C.使脉理不属属:连续,连贯

D.古书训诂承于见闻者希:稀少,罕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力为瑰奇险怪故预为足下陈之

B.抑耒之所闻激之为风飙

C.如列五味助不能调和如知文耐不务理

D.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氐碰的一项是()

A.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

口使是巧妙的粉饰也会漏洞百出

B.横斜反覆,自中节目

不管横说顺说,正说反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C.因其所适而变生焉

这是因为它适应了外在环境而发生变化

D.捋扯而牵合之

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事雁的•项是()

A.张耒写作木文是为了回应李推官的邀约,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

B.沟渎所激之水连青蚌蚂蛾都轻视,说明一味求奇但内容空洞的文章徒有其表。

C.文章写作不能“以奇为主”,这与唐代占文运动"文以贯道''的观念内在相通。

D.作者对李推官的文风有肯定之君,但更多的是对他提出善意的提醒和规劝。

5.作者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强调文章写作重在阐明道理。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对此是如何逐层展开

论述的。

(2024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

用,内尽心尽.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履

臣;邦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工业于南策;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丁。若及梁不弁于伊尹,项羽垂

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

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若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隆恩之厚薄,然

则为入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泰、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

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

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多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

恶.方之前圣.一无所用。然但宽于大事,图于小非.临时责怒,未免分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

禁,臣条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室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指其手足?安可不深

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

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中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本责

小臣以大体,或贡大臣以小事;小臣兼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段罚。

职非其位,罚非其事,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睁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夫上年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

矣。夫学四海之广,上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

乎?夫以一介盾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

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可致也。

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及、殷、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科,不本碓的一项是()

A.夫君臣相迺遇:投合、契合

B.当缪恩之厚薄缘:依据凭借,以……而定

C.一无所回间:差别、不同

D.0于小罪急:急速、迅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之有也②夫上之不信于下

B.①臣或犯之②今或责小臣以大体

C.①信其所轻②待之过薄之用致

D.①小臣不可委以大事②夫以四海之广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事碘的一项是()

A.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

B.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C.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

D.五帝可俯而六矣

就可以俯瞰五帝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中项的一项是()

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左,成就帝王新业。

B.如果臣子得过旦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

C.让大臣负货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

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

1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

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二

(2024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臣相覆,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

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

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

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

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若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孥恩之厚薄,然

则为入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

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

则名利不兴.名机不兴,而可与因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冬本也.又闻国家更惜功叵,不念旧

恶,方之前圣,一无所用。然但宽于大事,名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

禁,臣W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去,川塞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指其手足?安可不深

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

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中■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W责

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来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

职非其位,罚非其尊,欲其无私,求W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大事,大臣不可贪以小罪。

夫上名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

矣。夫a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

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耸,臣为稷、

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学致也。

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瓦、般、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事项的一项是()

A.夫君臣相承遇:投合、契合

B.当缪恩之厚薄缘:依据凭借,以……而定

C.一无所回间:差别、不同

D.急于小罪急:急速、迅猛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之有也②夫上之不信于下

B.①臣盛犯之②今或责小臣以大体

C.①信其所轻②待之过薄之所致

D.①小臣不可委以大事②夫以四海之广也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走碰的一项是()

A.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

B.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C.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

D.五帝可俯而六矣

就可以俯瞰五帝了

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F州的一项是()

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

B.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开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

C.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

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

1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

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

(2024北京丰台高三一模)阅读下而文言文,完成各题。

务本

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于远数,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

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②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幸,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

心通乎短言小说川之文,手习于射御书数之巧,体鹫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数者,现之足以尽人之心,学

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划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

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

③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杀之权者,其势固足以胜人也,而加以胜人之能,怀?己之心,谁敢犯之者

乎?以匹夫行之,犹英之敢规也,而况人君哉?故罪恶若山,而己不见也;谤声若雷,而己不闻也,岂不

甚矣乎!

④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脸,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

惑于巴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3,而不能及于所难。是以承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

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教者,为仁足以覆幡侬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智足以统理万物,堵足

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

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

⑤夫人君非无治为也,失用•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轻重,圣人之异于人者无他焉,盖如此而已

矣。鲁昭公仪之习以史,其朝晋也.礼无违者,然而不恤国政。政在大夫.贤不能用.公室四分.不图苏

终,卒有出奔之祸。故《春秋外传》日:“国君者,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

明。”何技艺之尚战?

⑥今使人君聪如师旷,射如夷羿,走追郸马,力折门键,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何益于治乎?必以废

仁义、妨道德,何啰?小器弗能豪容c治乱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丰舒、晋智伯瑶之亡,

皆性其三才、恃其五贤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艺、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适足以距谏者之说,

而钳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国之迹,而背安家之口也。不若然耶?

(取材于徐斡《中论》)

注释:[1]短言小说:琐屑而偏颇的言论。【2】覆恃:施加恩惠。【3】服宠:重用贤人。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明前的一项是()

A.察于近物而崎于远数暗:不明

B.怀举己之心是:认为对

c.是以泠君世寡治:治理

D.皆恼其三才怙,依仗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圣人之异乎人者无他焉

B.则亦不能为也必以废仁义、妨道德,何则

C.故皆惑于年甘失用先后故也

D.不图名终不再然耶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小思娜的一项是()

A.莫不自悦乎其事

无不对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

B.权足以变应无端

权变足够用来应付无穷变化

C.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

可以说胜任专职官吏的工作了

D.而背安家之轨也

背负着使百姓安居的责任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硬的一项是()

A.详知事物本末轻重,把握做事先后次序,对普通人也有意义。

B.举鲁昭公出奔之例,是为说明君主执礼对于治国并无实际作用。

C.作者认为,利民任贤,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君主的治国之道。

D.作者认为,一般的君主执着于小技艺,舍本逐末,有害于治国,

20.按要求作答。

(I)本文题目“务本”中的“本”指的是什么?

(2)一般的君土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一④段概括。

(2024北京海淀高三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臣闻仲尼多称管仲日:“夺伯氏聊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

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臣每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嗟叹古人之不可及,而窃悯今世

之不能也。

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

下者,天子之天下也。赏罚之柄、予夺之事,其出于天子,本无敢言者。惟其不公,故有一人焉,受我而去,

虽其当罪,而亦勃然有不服之心。而上之人看其甚公于此,而亦畏其不服,而不敢显然明斥其罪。故夫天下

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

方今海内治安,外无诸侯之原,而内无执政之患。然臣窃观多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

者。此若故何也?夫朝廷之臣,无罪而留,有罪而黜,此为臣之常也。故若有罪,以为当黜,则官必削;以

为不当釉,则无故而置之外地,犹为不可也。今有罪而推之于外,反从而增其高■铁,是将以为赏耶?为刑耶?

是不可得而知也。盖曰:“姑以镇抚其耿呼之意。”彼其失为近臣而去也,堂赐之千金,而犹有所厚存于其心。

见天下之罪人,而皆欲满其所怀,则为天子安可以有所刑投裁?然而事之所不平者,义非特如此也.黜之者

一人,则必有排而辨之者一人,以为鼬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而使与之皆釉。夫此二人,其罪果谎在

乎?«其言而黜人,亦以其言而黜之,是为黜者报仇耳。是以天下虽无强臣之灾,而臣下窃揣天子之心,皆

有所持而邀之,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

《诗》云:”人亦有言,柔则登之,刚则吐之。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夫人惟能不侮鳏寡也,而后能不畏强御。臣故曰: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此其势然也。且夫古之因为君者有

所大乐冏而今世不知也©人君之乐非乐[0夫有天下6而乐得与天下⑹去恶而奖善以快吾志。今使天下有不

义之臣,诛之不获,又从而尊之。尊之不足以为悦,而又从而黜其所怨,乌慰其盛怒。此二事者,夫岂为君

之乐哉?

(取材于苏撤《进策•臣事二》)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无诸侯之虞虞:忧虑

B.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耿耿:忠诚

C.而犹有所悚然于其心懒然:不满

D.柔则茹之茹:吞下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B.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

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虽赐之千金

C.此其故何也D.以其言而黜人

故其有罪以慰其盛怒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

书上记载诂葛孔明贬黜李平、惩罚廖立

B.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

时常好像有所畏惧而不敢坚决执行

C.而皆欲满其所怀

都想要满足自己的心意

D.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

认为被贬黜的人心有不悦而为自己分辩

2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25.文章最后一段说“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向君主进言

的。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仲弓问古之刑教与今之刑机.孔孑日:“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者:

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C”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日:“吾闻告公父氏不能毋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

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奉、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日:

“齐冬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日:

“以礼齐民,冬之于御,平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千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

策,啰马失道矣。"文子曰:“右手执辔,左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

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醪如舞,非策之助也。”

材料二

《书》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日:“丹谓也?”孔子曰:“古之听公者,察贫贱,哀孤独及鳏寡老弱不

肖而无告者,虽得其精.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用。故宥过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

《书》日'大辟疑赦',又日‘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书》曰“若保赤子”。子张问曰:“听讼可以若此乎?”孔子曰:“可战。古之听讼者,恶其意,不恶

其人。求所以生冬,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今之听讼者,不恶其意而恶

其人,求所以杀,是反古之道也。”

材料三

孟氏之臣叛,武伯问孔子曰:“如之何?”答曰:“臣人而叛,天下所不容也,其将自反,子姑待之。”

三旬,果自归孟氏。武伯将执之,访于夫子。夫子曰:“无也。子之手臣,礼意不至,是以去子。今其自反,

罪以尽除,又停执焉?子修礼以待之,则臣去子将安往?”武伯乃止。

(取材于《孔丛子•刑论》)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巾聊的一项是()

A.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听:审理

B.是听之砥察:明晰

C.断者不可展属:连接

D.罪以反除反:反叛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之以礼B.则辔也

求所以生之则马失道矣

C.执辔乎此而动于彼D.自谓也

子之毛臣又■执焉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眄的一项是()

A.有罪者惧,无罪者耻

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

B.执辔如组,两修如舞

手执缁绳像握着丝带一样(自如),马跑起来像跳舞一样(轻快)

C.虽得其情,必哀矜之

即使查明了这些人犯罪属实,也一定会怜悯他们

D.爱民而重弃之也

爱护百姓,却又一次次地抛弃他们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无硬的一项是()

A.文子认为,刑罚尚不能制止不法行为,礼义教化则更无用。

B.孔子以驾车为喻,意在说明“礼”和“刑”应该相互配合。

C.孔子认为听讼者为人求生路,体现了“若保赤子”的理念。

D.孔子料到孟氏之臣会回归,并为武伯分析了其叛逃的原因。

30.请概括材料一、二中孔子关于刑罚的观点,并阐释这些观点在材料三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4北京东城高三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为柳敬亭⑴募葬地疏

太史公《滑稽传》曰:“优孟⑵摇头四歌,负薪者以封。”吾观汉人孙叔敖碑文言:楚王置酒召客,优

孟前举洒为寿,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笑于其中。楚王欲立为相,归而谋之,其妻为言廉吏不可为,孙叔

敖之子贫贱负薪。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

嗟乎!孙叔放相楚之如自若放盼冒卬军路蓝缕之后,于荆无两。一旦身死,其子贫贱负薪,楚之列

卿大夫无一人为楚王言者,而将丘卬之封,乃出于一人之口,则卿大夫本不足恃赖,而优孟之不当鄙夷也,

自古已然矣。

虽然,孙叔敖之身后,而优孟可以属其子;假令优孟而穷且无后也,楚国之人,岂复有一优孟为之摇头

而歌者乎?士大夫恬不知愧,顾用是皆誉卬优孟,以为莫己若也,斯可以一喟己矣。

柳生敬亭,今之优孟也。长身疏髯,谈笑风生,奋袂以登王侯卿相之座,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薄之

时,一言导莪,片语解颐,为人排难解纷。今老且耄矣,如然掉三寸舌,糊M四方:负薪之子淹死逆旅,旅

榇的萧然,不能返葬,伤哉贫也!

优孟之后,更无优孟:敬亭之后,宁有敬亭?此吾所以深为天下上大夫愧也。

三山居士,吴门之异人也,孤引为己责,谋卜地以葬其子,并为敬亭营兆域焉。敬亭日:“此非三山只

手所能办也。士大夫《贤者,吾侍焉游焉:闾巷之轻侠裘马之少年,轻死重义,骨腾肉飞者,吾兄事焉,吾

弟畜焉。生数椽而死一杯,终不令敬亭乌鹊无依而乌莺得食也。某不愿开口向人,惟明公以一言先之」

余笑日:“太史公记孟尝君客鸡鸣狗盗,信陵君从屠狗卖浆博徒游。生之所称引者,冶游则六博蹴鞘之

流,豪放则椎埋臂鹰之侣,其人多重然诺,好施与,岂能龌龊闾茸两手据一钱惟恐失者?要离、专诸,春秋

时吴门市儿也,岂可与裒衣博带、大冠如箕者比长而较短哉?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吴市之人,有能投袂奋

臂感慨而相命者,吾知其人可以愧天下士大夫者也。子当次第记之,他日吾将按籍加稽焉。”

(取材于钱谦益同名文章)

注释:【1】柳敬亭:明末泰州人,善说书,常周旋于士大夫间。【2】优孟:春税时楚国艺人。【3】若敖蚣冒;

楚国先代国君.【4】窥丘:地名。【5】皆警:诋殴。【6】榇:棺\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项的一项是()

A.孙叔敖相楚之烈烈:功业

B.如然掉三寸舌犹:好像

C.理引为己责独:偏偏

D.并为敬亭菖兆域焉营:谋划

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优孟摇头巾歌B.负薪者以封

他日吾将按籍而稽焉子姑以吾言号于吴市

C.楚之列卿大夫无一人为楚王言者D.则卿大夫之不足恃赖

此吾所以深为天下士大夫愧也士大夫书贤者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出项的一项是()

A.楚王欲立为相

楚王要立优孟扮演的孙叔敖为楚相

B.乃出于一人之口

才从楚王一人的口中说出

C.往往于刀山血路、竹撑肉薄之时

往往在讲到战场拼杀、近身搏斗的时候

D.信陵君从屠狗卖浆博徒游

信陵君与狗屠、卖酒者以及赌徒交往

3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下巧碰的一项是()

A.优孟凭借出色的模仿和动人的歌唱打动了楚王,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

B.作者认为士大夫不值得依赖,艺人不应当被鄙薄,可见他轻身份而重人品。

C.柳敬亭的表演不仅声形并茂,能使人开颜欢笑,且还具有解决纠纷的作用。

D.作者认为当年的艺人愿为士大夫进言,那么当今士大夫也理应为艺人解困。

35.根据文章第五、六两段,分条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参考答案

1.B2.C3.C4.A5.①首先明确文章的功能是把道理论述清楚,并以《六经》和诸子

百家的文章为例加以印证。②又以打官司类比写文章,以诉讼双方占理与否比较两种文章思想水平的优

劣,突出了“理胜”之文的价值。③再进一步强调观点:写文章重要的是要明察事理、阐明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抛弃文章的-一般风格。

B.错误。“贵”,以……为贵,看重,重视。句意:所以圣人很重视文章的作用

C.正确。句意:使得文辞义理不连贯。

D.正确。句意:古书上不常见的字词。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相同。动词,做,文中引申为“写作”“追求”/介词,向,对。句意:着力写瑰奇险怪风格的作品/所以我

预先向您陈述清楚。

B.不相同。主调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水。句意:可是依我所知道的。/激荡它就形成暴风。

C.相同。连词,表转折。句意:就像陈列五味却不能把它们调和得当。/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阐明道理上

下功夫。

D.不相同。介词,凭借,依靠/连词,因为。句意:而想以词句见奇来求文章之奇是一样的。/但愿您不要

因为我的话质朴俚俗而不省察啊。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因”,顺着。“适”,至上句意:顺着它所到的地方而发生变化。

故选C。

4.本题考杳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错,文中作者对李推官的诗文没有肯定和宣扬,而是指出其诗文追求

新奇的风格提出异议。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三段的论证分三步。

首先明确文章的功能是把道理论述清楚,“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意

思是因为那些善于写文章的人议论更加精妙:因为议论精妙而道理更加明晰,圣人对此都是很重视的,并

以《六经》和诸子百家的义堂为例加以印证。

然后以打官司进行类比,将诉讼双方占理与否的文章对比,区分两种文章思想水平的优劣,“宜者操笔不

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有理的一方不管不管怎么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曲者

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理亏的一方无论文辞多么

优美华丽,始终是无味的。以此突出了“理胜”之文的价值。

最后再进一步强调观点,“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明确指出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

阐明道理上卜.功夫,却希求文章精妙,世上不臂有这样的.再次强调了观点:写文帝重要的是要明察事

理、阐明道理。

参考译文: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先生:自从我谪居黄州以来,应务繁多,很久没有读书了。昨天送信人回来,承蒙您厚爱赐予大作

《病著赋》及杂诗等,我诵读吟咏爱叹不已。既因为它打开我的贫弱干涸的思路,又欣喜地看到现今做学

问的人,近来渐渐学习古人的文章作法,他们的著作结构,往往有一定水准了。

您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新奇了,抛弃文章的一般风格,着力于瑰奇险怪的风格。您这样的偏好,本没

有不好的地方;可是依我所知道的,所说的善于写文幸,难道是说善于求奇吗?善于写文章的人,本来就

不能以怪奇为主啊。

文幸因何而作呢?世上善于议论的人很多,而只有把道理论述清荒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那些

善于写文章的人议论更加精妙;因为仪论精妙而道理更加明晰,所以圣人很重视文章的作用。从《六经》

到诸子百家、辞赋家、纵横家的论述,大都把文章作为寄寓思想的载体。所以,思想充沛的文章不期待精

妙而自然精妙:缺乏思想的文幸,即使巧妙地粉饰也会漏洞百出。这就像两个人拿着讼辞打官司,有理的

一方提笔作文迅疾,行文连缀不断,读起来像劈竹子一样顺畅无阻,不管横说顺说,止说反说,都能抓住

问题的关键。理亏的人即使是向子贡借来雄辩的口才,向扬雄请教学问,就像陈列五味却不能把它们调和

得当,吃起来没有什么可满意的,更何况是让人研习体味的文章呢?所以学习写文章之初,重要的是要明

察事理。知道怎样写文章而不在阐明道理上下功夫,却希求文章精妙,世上不曾有这样的。

决堤放水到长江黄河淮河大海,水顺着河道而行,浩浩荡荡翻滚奔涌,日夜不停,到达江湖,归于大

海。水舒展形成微波,振动形成波涛,激荡形成暴风,腌涌形成雷霆,这是水的奇变。水起初难道就是这

样吗?是它顺着河道而奔流,顺着它所到的地方而发生变化。沟渠东面决堤西面就会干涸,下游满溢上游

就会空虚,即使日夜不停地激荡它.想要见到奇观,所激起的水花,连青蛙和蚂蛾这样的小东西都会轻

视。长江黄河淮河大海的水,就像是思想充沛的文幸,不刻意求奇而自然达到了奇。激荡沟渠而求水的奇

景,这就像没有思想而想以词句见奇来求文章之奇是一样的。

从唐代以来至今,文人喜好求奇的不必详说,甚至有人割裂句意,裁断幸节,使得文辞义理不连贯;

又有人专取古书上不常见的字词,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有的觅得好字

不能谋得佳句,有的觅得佳句不能谋得好篇。纵使反复品读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这最是作文的一

大陋习。您的文章虽然不像这样,但文章似乎渐渐有偏于怪奇的倾向了。所以我预先和您讲明,但愿您不

要因为我的话质朴俚俗而不省察啊。

6.D7.C8.D9.D10.对臣子以礼相待:信任自己所选之人;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

则: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货备;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统一准则,公平对

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君臣要投合契合(配合协调、相得益彰)。

氏句.意: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

C.句意:没有什么区别。

D.严厉。句意: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这样的事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是不可能的事(没有这样的事情)。/皇上既然对臣下

不信任。

B.有的/有时。句意: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对待下属过于苛求所导致

的。

D.介词,把/凭着。句意: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把大事委托给他们)。/凭着我国疆域辽阔。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六:成为六帝,数词做动词。句意:可以与五帝同俯视天下而成为六帝(五帝相提并论)。

故选D。

9.本题考宜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埋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也有遇

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可知,也与君王有关,并非只是臣子的过错。

故选Do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念要点的能力。

君王从自身角度,采取一些措施,采用恰当的原则,可以达到“君臣相遇”的效果。

这些措施或原则,如原文第一段“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国

君对待臣子的态度,要有礼。

如原文第二段”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对臣子要有充分的信任,不会产生疑虑才能相契合。

如原文第二段“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

之,况上启其源,卜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女可不深思之乎?安

可不熟虑之乎“,处理事情以及法律的宽或严的原则要统一,这样才能做到公平,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

判臣子。

如原文第三段”今委之以职……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不耍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

如原文第三段“职非其位,罚非其皋,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

以小罪”,臣子的职责和职位要相符合,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

参考译文:

君臣要投合契合(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很难得的,就像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

从流水,千年才能遇上一次;而让流水顺从石头,时时刻刻都能发生。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

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海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

僮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余高官厚禄,而左于以礼相待.闲此伊尹是有莘国的榜嫁之叵,韩信

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在南巢成就了王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

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

虏吗?孟子说:“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

视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

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

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担当主管机要部门的委托的人,有的是在西北地区(陕西、山西一带)担任

过边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

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贡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

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

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

不可能的事(没有这样的事情)。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

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

自己的爱憎之心(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况在二

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又让那黎

氏白姓该怎么办呢?因此,治理国家总•么。「以不深思?怎么呼以不熟虑呢?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士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

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

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想实现天下大治,怎么可能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

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

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

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弱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

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

皇上既然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

让人可疑的地方。国君与臣子之间互汨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凭着我国橙域辽阔,人口众多,难

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

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

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

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

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所导致的。陛下要是真能广泛地寻求当代贤能的

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

(取材于《贞观政要》)

II.D12.C13.D14.D15.对臣子以礼相待;信任自己所选之人:不要随意改变任职

的原则;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责备;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统一准则,公平

对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君臣要投合契合(配合协调、相得益彰)。

B.句意:应当以君主对臣了的恩德而定。

C.句意:没有什么区别。

D.严厉。句意: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这样的事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是不可能的事(没有这样的事情)。/皇上既然对臣卜.

不信任。

B.有的/有时。句意: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对待下属过于苛求所导致

的。

D.介词,把/凭着。句意: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把大事委托给他们)。/凭着我国疆域辽阔。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六:成为六帝,数诃做动词。句总:可以与五帝同俯视天下而成为六帝(五帝相提并论)。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

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可知,也与君王有关,并非只是臣子的过错。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念要点的能力。

君王从自身角度,采取•些措施,采用恰当的原则,可以达到“君臣相遇”的效果。

这些措施或原则,如原文第一段“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己”“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国

君对待臣子的态度,要有礼。

如原文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