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1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2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3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4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描述不准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东汉末年,曹操创立了屯田制,以稳定农业生产。C、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中国主要选拔官员的方式。D、清朝初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2、关于《孟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孟子》是儒家学派在其创立者孔子的直接指导下所著。B、《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C、《孟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兵书的代表作,对后世军事思想有深远影响。D、《孟子》是北宋时期道教学派的创始人周敦颐所著。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兵圣”?A.孙武B.岳飞C.李靖D.戚继光4、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A.耕牛的使用B.火药的发明C.造纸术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5、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背景。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A、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到具体的年份历史事件。B、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C、历史地图主要用于展示艺术品和文化遗迹。D、历史地图可以取代历史教材的作用。6、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中,对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下列哪个选项最适合解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程内容?A、仅涉及现代世界的科技发展史。B、仅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变迁。C、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D、专注于近现代地理变化的历史分析。7、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司马迁B.王安石C.杜甫D.白居易8、北宋时期,谁提出了“新法”,旨在改善财政、加强对边防的治理?A.王安石B.欧阳修C.范仲淹D.苏轼9、在下列历史事件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A.提倡民主和科学B.反对封建礼教C.推广马克思主义D.强调白话文运动10、下列关于《史记》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B.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C.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1、以下哪一项不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C.削弱贵族势力D.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1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其中哪一项最直接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五四运动1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奴隶制D.科举制1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清朝统治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D.建立了中华民国15、实质上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封建主之间进行权利和义务相互确认仪式的是()。A.教皇国的建立B.封君封臣制度C.基督教会的兴起D.万民法的形成16、提出“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的是()。A.汉武帝B.曹操C.刘备D.诸葛亮17、【题目】下列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君”?A.司马迁B.司马光C.欧阳修D.王安石18、【题目】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战略方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实行“分而治之,各自为政”B.国共两党在政治上进行合作,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C.国共两党并没有在军事上实现全面抗战的统一指挥D.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战略方针发生变化,转向土地革命19、【题目】在下列历史人物中,被誉为“法兰西民族的英雄”的是:A.拿破仑·波拿巴B.卢梭C.拿破仑一世D.巴黎公社领导人20、【题目】关于下列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1、关于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运输的商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B.仅限于陆地贸易路线。C.始于秦朝,兴盛于汉代。D.对外文化交流影响较小。2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以下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清政府实施新政,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危局。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民国政府。D.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了民主政治体制。23、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A.希罗多德B.塞涅卡C.约瑟夫·斯特拉布斯D.赫罗多特24、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印刷术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描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秦朝,由丞相李斯提出并实施B、发生在西汉,由汉武帝下令C、发生在东汉,由光武帝下令D、发生在唐朝,由唐太宗下令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高中历史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习方法的步骤。第二题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阐述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第三题题目: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第一题材料一:以下为《史记》中关于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记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乃更名其号为皇帝,自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材料二:以下为《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初置三公九卿,以萧何为相国,曹参为御史大夫,张良为太尉。”材料三:以下为《明史》中关于明朝科举制度的记载:“洪武三年,诏天下举人,乡试中式者,皆赐进士及第,不设解额。”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题材料:阅读以下教学设计片段,回答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艺术价值;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宋朝商业繁荣与社会现象。【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纪录片,展示北宋时期繁华的汴京城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想象,并在小组中分享。3.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清明上河图》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状况。4.讨论交流:围绕《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时点评。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提醒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图像及作品传达的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该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第三题【材料一】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课文,标题为《农耕文明的曙光与衰落》。文中提到,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经历了原始农耕、铁犁牛耕、屯垦戍边等几个阶段。其中,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一次大飞跃。【材料二】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讲解《农耕文明的曙光与衰落》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铁犁牛耕这一历史现象。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铁犁牛耕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学生甲:“我找到了,铁犁牛耕的出现是因为铁器的使用,这使得土地开垦更加深入。”学生乙:“我觉得铁犁牛耕的出现还与牛的养殖有关,因为可以减轻人力的劳动。”学生丙:“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那么,结合材料和大家的分析,请总结一下铁犁牛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丁:“铁犁牛耕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教师:“很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位教师在高中的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优势。2.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四、教学设计题(22分)题目: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一节高中历史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方案。材料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投降书。材料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全民族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等。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过程和原因,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过程和原因。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吗?请简要介绍一下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新课讲授1.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过程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全民族的抗战: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对日本的军事援助。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英勇抗敌的将领和战士。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过程、原因和历史意义。2.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后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2.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描述不准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东汉末年,曹操创立了屯田制,以稳定农业生产。C、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成为中国主要选拔官员的方式。D、清朝初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答案:D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清朝前期,这一政策限制了中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题目中的描述“清朝初年”是正确的,但“与世隔绝”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实际上中国在这一时期仍与外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贸易和文化交流。2、关于《孟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孟子》是儒家学派在其创立者孔子的直接指导下所著。B、《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C、《孟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兵书的代表作,对后世军事思想有深远影响。D、《孟子》是北宋时期道教学派的创始人周敦颐所著。答案:B解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孟子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选项A错误,因为《孟子》的作者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而不是在孔子直接指导下所著。选项C错误,因为《孟子》并非军事兵书。选项D错误,因为《孟子》的作者不是周敦颐,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其代表作为《太极图说》和《通书》。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兵圣”?A.孙武B.岳飞C.李靖D.戚继光答案:A解析:孙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圣”。B选项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C选项李靖是唐朝时期的军事家,D选项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4、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A.耕牛的使用B.火药的发明C.造纸术的发明D.指南针的发明答案:A解析:耕牛的使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火药、造纸术和指南针虽然也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它们更多地与科技发展相关。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5、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地理背景。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A、通过历史地图,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到具体的年份历史事件。B、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C、历史地图主要用于展示艺术品和文化遗迹。D、历史地图可以取代历史教材的作用。答案:B解析:历史地图通过直观显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和相关区域,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感和地理背景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系。6、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中,对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下列哪个选项最适合解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程内容?A、仅涉及现代世界的科技发展史。B、仅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变迁。C、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D、专注于近现代地理变化的历史分析。答案:C解析: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影响。7、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司马迁B.王安石C.杜甫D.白居易答案:A解析: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学家,所著的《史记》不仅以其文学价值著称,更以其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被后世称颂,因此被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8、北宋时期,谁提出了“新法”,旨在改善财政、加强对边防的治理?A.王安石B.欧阳修C.范仲淹D.苏轼答案:A解析: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提出了著名的“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改善财政状况和加强边防实力。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也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但与此题所提新法无关。9、在下列历史事件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A.提倡民主和科学B.反对封建礼教C.推广马克思主义D.强调白话文运动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推广白话文运动等,旨在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革新。而推广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选项C正确。10、下列关于《史记》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B.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C.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D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因为其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极高。选项D描述正确,因此错误选项应为其他选项。由于题目要求选择错误描述,所以选项D不是正确答案,这里存在题目本身错误的情况。正确答案应为“无”。11、以下哪一项不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C.削弱贵族势力D.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为了巩固政权,通过将王室成员、功臣及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B)以及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D)。而削弱贵族势力(C)并不是分封制的目的,相反,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贵族的权力。1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其中哪一项最直接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直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传统旧文化。虽然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它们并非直接促成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1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奴隶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宗法制、分封制和科举制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宗法制是指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而奴隶制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不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1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清朝统治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D.建立了中华民国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具有以下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国时代;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选项C表述不正确,因为辛亥革命虽然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主要意义并非在于此。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15、实质上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封建主之间进行权利和义务相互确认仪式的是()。A.教皇国的建立B.封君封臣制度C.基督教会的兴起D.万民法的形成答案:B解析:封君封臣制度实质上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即在西欧封建社会里,每个贵族都是封君,同时也是封臣(封臣应服从封君的指令并在封君需要时提供封建义务,如提供骑兵等),形成了一套封建主之间进行权利和义务确认的制度。16、提出“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的是()。A.汉武帝B.曹操C.刘备D.诸葛亮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17、【题目】下列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君”?A.司马迁B.司马光C.欧阳修D.王安石【答案】B【解析】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被后世称为“历史之君”,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部规模空前的通史巨著。A项司马迁著《史记》,C项欧阳修修《新唐书》,D项王安石主要成就为推进北宋社会改革。因此,正确答案为B。18、【题目】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战略方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实行“分而治之,各自为政”B.国共两党在政治上进行合作,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C.国共两党并没有在军事上实现全面抗战的统一指挥D.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战略方针发生变化,转向土地革命【答案】C【解析】A项,虽然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各有指挥系统,但并非“分而治之,各自为政”。B项,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确实有合作,但军事上并未实现全面抗战的统一指挥。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战略方针没有转向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并未实现全面抗战的统一指挥,C项正确。19、【题目】在下列历史人物中,被誉为“法兰西民族的英雄”的是:A.拿破仑·波拿巴B.卢梭C.拿破仑一世D.巴黎公社领导人【答案】A【解析】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通过军事手段统一了法国,并在欧洲大陆扩张法国势力。他被誉为“法兰西民族的英雄”。B选项的卢梭是启蒙思想家,C选项的拿破仑一世是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而D选项的巴黎公社领导人是19世纪末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的领导者。因此,正确答案是A。20、【题目】关于下列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先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至195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重大政治运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才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C选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实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选项香港回归祖国确实标志着我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正确答案是B。21、关于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运输的商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B.仅限于陆地贸易路线。C.始于秦朝,兴盛于汉代。D.对外文化交流影响较小。答案:A解析: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重要贸易路线,它不仅包括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因此选项B错误;丝绸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而非始于秦朝,故C项有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对促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D项表述不准确。综上所述,本题选A。2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以下哪一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清政府实施新政,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危局。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民国政府。D.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了民主政治体制。答案:D解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转型期,虽然清政府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新政),并且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最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真正的民主政治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选项D不符合实际情况。23、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A.希罗多德B.塞涅卡C.约瑟夫·斯特拉布斯D.赫罗多特答案:A解析:希罗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被普遍认为是西方历史学的奠基人,因此被称为“历史之父”。他的代表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叙事历史著作。24、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印刷术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三项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纸术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而选项B中的“造纸术”实际上是正确的一项,但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需要选择不属于三大发明的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描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秦朝,由丞相李斯提出并实施B、发生在西汉,由汉武帝下令C、发生在东汉,由光武帝下令D、发生在唐朝,由唐太宗下令答案:A解析:“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采取的两项措施。焚书指的是焚烧私家的诗书、百家语等,以加强中央集权;坑儒指的是以咸阳儒生方士为焚烧诗书之乱,将460名儒生和方士活埋。因此,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秦朝,由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并实施,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的时间和对象均不符,故排除。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高中历史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习方法的步骤。答案:1.选择合适的史料: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典型的、权威的史料。史料可以是文献、图片、实物、遗址等多种形式。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解读史料的基本方法,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的提取和归纳。3.学生活动与实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史料,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4.教师指导与评价:老师在学生运用史料的过程中,要提供及时、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史料中的问题,提高史料探究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史料运用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5.总结反馈与深化:在史料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史料解读方法进行反思,从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解析:“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2.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史料知识,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史料。3.强化史料与教材的结合,把握教材与史料的内在联系。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5.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避免误用、误读史料。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习方法。第二题请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阐述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答案:1.理解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史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也要明确史料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主观性、片面性等。2.教学中引入多元史料:教师应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史料等,以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3.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分析史料,包括史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以及史料之间的关联。4.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设计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中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5.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批判性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分析史料时,不仅要接受史料所呈现的事实,还要对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阐述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首先,考生需要明确史料实证素养的含义,即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并具备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其次,考生应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如引入多元史料、培养解读史料的能力、案例教学和引导批判性思考等。最后,考生需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展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献资料和口述史料,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同时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三题题目: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以及指南针,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杰出成果,也对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1.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得纸张生产更加便捷、成本更低,从而大大促进了书籍的流通和文化的传播。这一技术后来传入阿拉伯世界,并逐渐扩散至欧洲等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火药:最初作为炼丹术中的副产品而被发现,后经唐朝时期的军事实践逐渐成为重要的战争工具。火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战争模式,促进了枪炮等武器的发明和发展,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军事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3.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广泛,降低了书籍成本,提高了文化普及率,对于促进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社会思想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4.指南针:最早用于风水堪舆活动,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领域。指南针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影响的理解程度。在回答此类题目时,应当从每项发明的具体背景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接着阐述这些发明如何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最后强调它们各自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正面效应,如促进了科学技术革新、加强了国际间联系等。通过这样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可以更好地展现四大发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第一题材料一:以下为《史记》中关于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记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乃更名其号为皇帝,自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材料二:以下为《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初置三公九卿,以萧何为相国,曹参为御史大夫,张良为太尉。”材料三:以下为《明史》中关于明朝科举制度的记载:“洪武三年,诏天下举人,乡试中式者,皆赐进士及第,不设解额。”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将天下分为郡县,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法家思想,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2.汉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设立三公九卿,实行中央集权,重视法家思想,推行郡国并行制。3.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有: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设解额,强调儒家经典,选拔范围广,影响深远。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选拔了大量人才,但也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汉朝、明朝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材料一描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汉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三描述了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第二题材料:阅读以下教学设计片段,回答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艺术价值;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宋朝商业繁荣与社会现象。【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纪录片,展示北宋时期繁华的汴京城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想象,并在小组中分享。3.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清明上河图》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状况。4.讨论交流:围绕《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时点评。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提醒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图像及作品传达的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该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答案: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理念:1.生本理念材料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播放纪录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思辨能力。这说明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2.依托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本节课,教师不仅注重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了解宋朝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关注。这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其实情境的发展需求,注重教育意义的教育理念。3.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过程中,从创设情境、图片展示,到资料查找、小组讨论,再到教师总结,教学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历史事件及提升思维能力。4.鼓励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史料的查阅和作品的解读,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反思历史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图像和作品传达的信息,体现了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解析:上述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结合课堂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关注。在材料运用和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教学设计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辅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历史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第三题【材料一】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课文,标题为《农耕文明的曙光与衰落》。文中提到,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经历了原始农耕、铁犁牛耕、屯垦戍边等几个阶段。其中,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一次大飞跃。【材料二】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讲解《农耕文明的曙光与衰落》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铁犁牛耕这一历史现象。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铁犁牛耕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学生甲:“我找到了,铁犁牛耕的出现是因为铁器的使用,这使得土地开垦更加深入。”学生乙:“我觉得铁犁牛耕的出现还与牛的养殖有关,因为可以减轻人力的劳动。”学生丙:“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那么,结合材料和大家的分析,请总结一下铁犁牛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丁:“铁犁牛耕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教师:“很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位教师在高中的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优势。2.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答案】1.这位教师在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扎实掌握: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如对农耕文明起源、发展历程等知识的熟练掌握。(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提问和启发学生思考。(3)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鼓励学生甲、乙和丙主动回答问题。(4)注重教材与教学的结合: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教材与教学的有机结合。2.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培养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沟通和协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