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

(-)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信息性阅读专题系列训练:

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

【学习目标】

了解高考关于信息性阅读的要求;

探究信息性阅读理解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

水平。

【导入学习】

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

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

实用性文本。《高考评价体系》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整体

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

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

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文中观点,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山东、海南新高考试题现代文阅

读n部分,考查的就是信息性阅读能力。

【自主学习】

理解文本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信息性阅读的主要任务

之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多以客观选择题

的形式出现,并且置于试卷之首。试题常有“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和“根据材料,判断某项说法的正误:这类题目,与传统

的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性文本阅读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

括内容要点”,考查的形式相似,答题方法也基本相同。落实信息源、

比对设误点、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推断是有效的解题方法。

(2020•全国新高考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

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

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

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

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

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

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

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

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

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

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

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

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

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

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巳不是

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一一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

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

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

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

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

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

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

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

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

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

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

直未形成新的学科C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

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

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

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

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

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

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

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

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

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

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

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

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

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

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

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

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

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

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

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

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

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

形成、演变的过程天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

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

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

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

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

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

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

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

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

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

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

《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

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

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

以为该她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

是()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命题猜想:透析命题思维,解读高考考向。

一、明考情

新高考全国卷在现代文阅读上有新的突破,将原论述性阅读和实

用性阅读合二为一,定位为信息性阅读。这类阅读以筛选整合材料的

相关信息为目的,设5个小题,3个选择题,2个简答题:

第1题,信息筛选题。题目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中相

关信息的能力,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2题,把握观点态度题。题目要求杈据材料内容,判断有关说

法的正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3题,概念理解题。题目要求理解文中的历史地理学和沿革地

理的内涵和外延,选出“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

第4题,内容要点概括题。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

学下一个简要定义°也可以理解为把握概念的含义。

第5题,梳理文本行文思路题。需要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各

层的内容要点,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和文章整体布局的特点。

二、知方向

根据高考命题情况,二轮复习时,信息性阅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

做好准备:

1.树立文体特征意识。信息性阅读的对象是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

文本。论述性文本,要准确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了解议论文

展开的常见结构类型,了解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实用性文本,要注意

不同文本的特点,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层次,准确理解材料运用的

手法。

2.强化整体读文能力。读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答题的优劣。信

息性阅读,由多则材料组成,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或标题,其出处或标

题一般能帮助我们把握论述的对象或作者的观点,比较这些材料的出

处或标题,能大致看出这几则材料的侧重点或观察、评论的视角,有

利于把握材料的观点态度。另外还要注意寻找层次标志或分论点,进

而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提升筛选整合能力。信息性阅读,以信息的筛选整合为核心,

信息可以是文中的观点、概念,也可以是某一特定内容。解答客观性

信息筛选题主要采用多角度比对的手法,主观性信息题主要是归纳概

括,注意归纳的对象或概括的范围、形式(比如“下一个简要定义”),

有角度意识和要点意识。

【参考答案】

1.A【解析】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

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

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

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

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二“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不准,原

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料二

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是“这是

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

成”错误,原文只是用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例证,并没有说“地理

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故选A。

2.C【解析】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

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

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

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也大

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

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

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故选C。

3.D【解析】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

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

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般只是

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

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故选D。

4.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

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

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

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

托现代科学;③按七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

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合作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

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

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

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

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

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

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

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一方面,由于技

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

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

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

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

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

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

孔子网络台和儒家文化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

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应用程序)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

资源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

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

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大会”

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

手段和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奕悦《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材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

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

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

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的代表的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

视。光明日报《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说明了我国馆藏

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

蚀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

如陕西的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版年画、泥塑等,

它们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

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第5代语言数字

产品)、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

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

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

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

户端、App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

泛传播;H5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

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使得“同步时空,

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

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

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感情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

“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H5,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

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焕彩

色新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

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摘编自王硕刚、

巨维博《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材料三:

目前,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各种新媒体技术、新文

化理念营造出了全新、多元的文化传播环境。应该利用融媒体技术加

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将优秀

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热

情,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依照以前的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已

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文化发展潮流。须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传

统文化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

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变态邪恶的故事随处泛滥,

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的品位变得越来越低俗不

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知识分子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更应

该肩负起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在融媒体时代,

传统文化只有与精英知识分子结缘,才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

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性,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

层次需求。

(摘编自张瑞丽《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内容理解分析)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

B.融媒体语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

共享及反馈,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C.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

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D.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

视作品,激发民众热情,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2.(材料信息筛选)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能实现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

能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B.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利用融媒体

保护非物质文化比保护物质文化难度更大。C.利用H5技术的交互性

和趣味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参与创作,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

全新作品。

D.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过分追求利益、普通民众品位低俗台等

问题亟待解决,精英群体更应肩负起引导义务。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

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其传播的广度。

B.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

面,使雁文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

C.《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

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D.借助“活力区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App上报各类问题,

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

三简要概括。

技法总结:

准确理解文意“三步骤”

第一步:抓住文章思路。阅读时,要大致搞清楚作者提出了什么

观点,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证明哪个观点,结尾得出怎样

的结论。

第二步:勾画圈点信息。在文中圈画出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

示信息的词,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表已然未然的词,文章重点阐述的

概念、术语的词等C

第三步:题文比对揣摩。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加以比对,看文

中语句与选项表述有无差异处,差异处是什么,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

如偷换概念、变更修饰限制词造成范围的扩大缩小,是否曲解了原文

意思,等等。

信息推断“三依据”

1.依据内容。对信息的分析推断,要依据文本具体内容,看文章

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细节表述有无出入,这是推断的前提。

2.依据手法。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还要注意表现手法,论述性文

章的常见手法,如引用、举例、比对,实用性文章的列数字、作比较、

描写细节等,看对这些手法的表述推断是否正确。

3.依据目的。无论论述性文章还是实用性文本,文中的信息都与

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相联系,都有明确的表达目的,要依据表达的目的

推断。

筛选指定材料信息“三比对”

1.比对句中词语:①范围词;②程度词;③指代词;④时间或时

态词;⑤否定词;⑥语气词;⑦重要的动词、形容词。

2.比对句间关系:①单个分句中各种句子成分间的关系与原文表

述是否一致;②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的表述是否一致。

3.比对依据和结论:原文中无表述,着选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

逻辑;原文中有表述,看选项是否与原文的表述一致。

【应用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

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

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

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

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

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作“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

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

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

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

途径。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

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

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保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

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

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

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

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

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

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

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

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

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或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

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

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

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

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

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

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

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逸多举。

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

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

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

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

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J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人人

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

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

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瑕瑜、

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

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该下歌》《六州歌头》,

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

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

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

《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

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

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

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

歌《浏阳河》、江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