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一赏析诗歌的意象与语言第1学时一、描绘图景,初悟情感二、分析意象,赏析意境三、知人论世,辨析主题一、描绘图景,初悟情感诵读《雨巷》与《我愿意是急流》,通过想象还原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比较两首诗的感情基调。《雨巷》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雨巷》描绘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失落惆怅的“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在悠长而冷清的雨巷里徘徊,渴望遇到一个像我一样彳亍着的,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与她靠近、相逢却又错过,只感受到她的凄婉、惆怅和那太息一样的目光。但我依然期待逢着这样一位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惆怅”等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营造出一种忧伤、哀婉的氛围,这也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借这样的画面表达怎样的情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我愿意是急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着怎样的感情基调?请借鉴我们对《雨巷》的分析说一说。诗人为了爱情,愿意化身为“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哪怕道路崎岖、狂风肆虐,哪怕会被毁灭、被掩埋,只要爱人能够如“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一般,自由徜徉,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诗人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和具有感染力的词语,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让人感受到本首诗歌炽热、深挚的感情基调。《我愿意是急流》用一系列充满热情的画面表达诗人对爱情炽热的追求。诵读两首诗歌,与同学交流《雨巷》中“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以及《我愿意是急流》中两类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意境。二、分析意象,赏析意境《雨巷》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善于运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意象是寄托了作者内在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中的“雨巷”和“丁香”承载着诗人怎样的情思呢?“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小巷本来是清冷悠长的,加上雨的点缀,就更显得凄凉孤寂。独自走在这样的雨巷中,怎能不让人觉得忧郁和惆怅?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作者知音难觅、孤独彷徨的心绪。雨巷给诗歌构建了一个幽静孤寂的背景,同时也象征着作者踟蹰彷徨、无处归依的内心世界。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戴望舒反复用丁香作比,是为表现姑娘的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而这也是作者想要追寻却不得的“美”。戴望舒的忧郁和期盼是通过雨巷中的冷寂与姑娘的美好这种矛盾与碰撞传达出来的,那么裴多菲又是如何通过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炽热的感情的呢?象征对象状态特点意境“我”
“爱人”
象征对象意象状态特点意境“我”急流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刚劲苍凉苍凉、悲壮荒林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静默的毁灭草屋饱受风雨的打击云朵、破旗懒懒地飘来荡去“爱人”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娇小细腻秀美、清新小鸟做窠,鸣叫常春藤亲密地攀缘上升火焰愉快地缓缓闪现夕阳显出鲜艳的辉煌对《雨巷》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解读。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三、知人论世,辨析主题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一赏析诗歌的意象与语言第2学时一、信手拈来自有神二、请君为我倾耳听三、形恃神以立《雨巷》与《我愿意是急流》都使用了复沓的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和具体语句,与同学交流复沓手法的作用。一、信手拈来自有神复沓又叫复唱,有时也叫反复,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按形式可分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数种。这两首诗歌中哪些语句运用了复沓手法?《雨巷》全诗共7节。第1节和最后1节,只更换了个别词句,大部分语句基本相同。另外,诗中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芬芳”“惆怅”“眼光”,构成词语反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我愿意是急流》几组诗句围绕中心,以“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这一固定结构来回环往复,句式较为统一。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同一手法,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表达效果。
你更喜欢哪首诗歌中的反复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和具体语句说说其原因。为《雨巷》与《我愿意是急流》划分节奏,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二、请君为我倾耳听为《雨巷》与《我愿意是急流》划分节奏,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雨巷》的节奏划分: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愿意是急流》的节奏划分:我/愿意/是/急流,是/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讨
论三、形恃神以立比较《雨巷》与《我愿意是急流》两首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之处。《雨巷》与《我愿意是急流》在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雨巷》全首诗共7节,每节6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主要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急流》结构整齐而富于变化,重章复沓,回环反复,每一节都以“我愿意是……”开头,“只要我的爱人……”转折。《我愿意是急流》整齐的结构使得诗歌五组意象的排列富有层次,暗含隐喻的意象层层递进,造成了诗情的变化,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又使得勇敢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诗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这两首诗的形式产生怎样的作用?《雨巷》共7节,前后两节首尾呼应,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诗句长短不一,自然清新而用韵繁复,押韵的位置飘忽不定,既渲染了作品梦幻般的情绪,更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感。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和谐而灵动的乐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二赏析散文中的情感与意境第3学时一、寻找线索,理清结构二、领悟意象,把握情感《荷塘月色》的线索是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的变化。一、寻找线索,理清结构阅读课文,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也写出作者夜深人静时前去游荷塘的缘由:作者夜游荷塘并非出于闲情逸致,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第3自然段“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抒发了作者月下独处的自由感。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先后发出“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叹,流露出内心的压抑,重回“不宁静”的心境中。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愁思依旧,心里依然不宁静。文章中有哪些直接抒情的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请补充课文的线索示意图。阅读《灯》,找出课文所写的眼前之灯,与灯光有关的故事、传说,说说作者的思路。写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和希洛点燃的火炬两个传说第9、10自然段写回忆之灯给“我”以指引和温暖第5至8自然段写眼前之灯给“我”和夜行人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第3、4自然段写友人与灯的故事第12自然段课文都有哪些写眼前之灯,以及与灯光有关的故事、传说?再写眼前之灯第13自然段
巴金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文章的开头写到“眼前之灯”“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接着在第4自然段写到灯给“我”和夜行人带来的光明、温暖和勇气;在第5自然段开头“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将眼前之灯和回忆之灯联系到一起;在第6自然段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将回忆拉回现在,指明这些灯光虽然“不是为我”,但依然拥有“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的作用。在第9自然段开头,作者说“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由现实中给人以温暖和勇气的灯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作者友人遇救的事情,说明灯还可以给人以希望和生命;最终写回眼前的灯,以“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总结全文。作者以各种各样的“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时而对眼前的现实运笔,时而对往昔的回忆着墨,时而叙述真实的例子,时而引用典故,勾勒出了一部人类的“灯火”传承历史。
朱自清在第3自然段写来到荷塘,感觉“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并且他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从“另一个世界”“自由”“无边”等词句中可以看出,朱自清是将这月下荷塘看作可以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的自由世界。而作者离开“家”是为了排解“颇不宁静”的心情,回到家后心情又变成沉重,可见“家”象征承载着人世的困扰,但又无法逃避、超脱的“现实的世界”。二、领悟意象,把握情感《荷塘月色》第3自然段叙写的是作者由家走向荷塘的心理历程。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根据第3自然段,说说“荷塘”与“家”的寓意。《灯》中关于“灯”的故事与传说虽跨越古今中外,却都有着相同的特点。找出反映这种相同特点的语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揭示这些“灯”的共同特点的语句是什么?课文第11自然段的前两句:“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我心灵的发育。”这句话隐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
一点光,一点热”强调不特意为“我”而燃的灯对我的影响:哪怕是“无意”的灯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光和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我心灵的发育”这句将“灯”的作用又进行了深化,指明灯还可以让人冲破黑暗、保持信念、看到希望。由此可见,在巴金的心中,灯不仅仅给人带来光和热,更能带来希望。他想强调每个人顾自发出一点光,也能化成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二赏析散文中的情感与意境第4学时一、分析《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二、分析“灯”的深刻寓意三、比较《荷塘月色》与《灯》的语言风格“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认真阅读《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结合前文,作者在朦胧的月色下独步至荷塘,心情已然恬静。第4自然段中,作者依次选取了月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突出了荷塘的清雅、静谧,营造了清新朦胧的艺术境界。作者紧扣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勾勒出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文辞清丽脱俗,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流露出置身满塘的荷香月色之中获得精神超脱与解放的淡淡喜悦。一、分析《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再次阅读《灯》,谈谈以“灯”为题的深刻寓意,体会托物言志散文委婉含蓄的特点。二、分析“灯”的深刻寓意巴金以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灯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这些灯蕴藏着怎样的深刻寓意呢?课文以“灯”为题,开头没有直接写灯,而是以“噩梦”“漆黑”“射出”“扫淡”等词语,细腻而逼真地描写了黑夜,突出漆黑夜色里的几点灯光,给人以光和热。接着,作者先写回忆中的灯对“我”的影响,虽然“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一点豆大的灯光”,但却为“我”指了路,带来了温暖和勇气。此处的“灯”还只展示了其物质上的作用,即照亮黑暗,指明道路。接着,作者写到传说中的灯:哈里希岛上的长夜灯给亲人以指引,同时也照亮了捕鱼人的前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爱人的眼睛。此处“灯”的作用有了升华,既分别颂扬了骨肉之情和坚贞爱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中国还是希腊,陆上还是海中,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给人以奋然前行的莫大鼓舞。而作者朋友的故事则进一步突出了灯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灯不仅救活了一个人的生命,而且使朋友“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灯”具有点亮生命的力量。因此,作者笔下的“灯”象征着“光明、温暖、勇气和生命”,寄托了其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巴金想借“灯”含蓄表达怎样的思想?托物言志的散文常常是在特定背景之下,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容易引起人们联想的具体事物的状写描摹,隐晦曲折地表达某种意蕴。本文写作于1942年2月,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国内的抗日战争也处于相持阶段,人民正蒙受着深重的苦难。当时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表面上不可一世。但实际上,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已经疲于奔命,表现出既疯狂又虚弱的两重性。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压抑的。虽然环境艰苦危险,但巴金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加坚定,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许多像《灯》一样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为适应斗争环境,巴金采用象征手法,借“灯”这一极其普通的事物,寄托了自己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了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委婉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托物言志散文的含蓄美。三、比较《荷塘月色》与《灯》的语言风格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呈现出清新、自然、典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朴素美
二是凝练美
三是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
《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怎样的语言风格?《灯》展现出巴金独特而成熟的语言风格:简洁《灯》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冗长的句子和繁琐的修辞。巴金运用简单明了的词和短语,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易于理解。《灯》展现了巴金怎样的语言风格?明快巴金善于用明快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他在第8自然段用“我爱这样的灯光”直接表达自己对“灯”的热爱。庄重本文表达了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如此严肃的主题决定了文章的语言一定是庄重、沉稳的。巴金没有运用太多的修辞手法,语气凝重,用深沉的语言表达着深邃的思想,如文章最后一句“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庄严地宣告了作者坚定的信念。隽永《灯》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幽远,意味深长。本文的象征手法体现了托物言志散文的含蓄美。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曲笔”来表现自己强烈的爱憎。如“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这是对当时国民党统治者两次反共高潮的斥责。这些曲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含蓄的力量。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三赏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第5学时一、跟随黛玉“游”贾府二、赏析“欧·亨利式”结局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画出林黛玉的行踪路线图,并根据林黛玉的所见所想,分析贾府是怎样的一个大家庭,并与同学交流。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绘制的黛玉行踪路线图。一、跟随黛玉“游”贾府北荣府正门西角门东角门二门仪门仪门贾赦院荣禧堂三间耳房内仪门三间厅厢房抱厦厅大门贾母院抄手游廊角门后廊凤姐院穿堂穿堂南大厅仪门东廊三间粉油影壁五间上房垂花门二门贾政院未进府时,黛玉便知道“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那这“与众不同”的贾家究竟是怎样的人家?请结合黛玉的所见所想说一说。
作者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串联起贾府的环境和人物,突显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礼法森严。同时,也展现了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代表作之一,有着怎样的结尾?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琼希燃起生的希望,在风雨之夜在墙上画上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自己却因肺炎去世了。而病重的琼希凭着这片“虚假”的藤叶,汇集起了生存的希望,最终战胜了病魔。二、赏析“欧·亨利式”结局《最后一片叶子》的结尾是如何做到“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这样的结局又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本文进行分析。这样在结尾将谜底揭开的方式,使得故事有了新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余韵和思考空间。同时,也突显出小说的主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无私精神。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三赏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第6学时一、品析语言,把握形象二、分析详略,学习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善于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如王熙凤的“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味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并作具体分析。展示排演的成果点评同学的表演分析人物语言,提出修改意见一、品析语言,把握形象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红楼梦》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如何描写人物的出场,是情节结构安排上的关键问题。课文在描写人物出场时,有详写,也有略写;有实写,也有虚写;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呈现。二、分析详略,学习手法再读课文,完成填空课文中的人物出场描写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集体呈现也有单独介绍,按下列出场写法填入人物的名字。详写: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写:______、______。实写:______、______等。集体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独介绍:_____、_____。详写: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略写: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虚写:贾赦、贾政。实写:王熙凤、贾宝玉等。集体呈现: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单独介绍:王熙凤、贾宝玉。探春、惜春。春、探春。写贾母出场:黛玉到了正房大院,刚进房,首先见到的是“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第一个见到的自然应该是她。贾母指点黛玉认识众人,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等一笔带过,这是略写,也是集体呈现。这样安排人物出场次序,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果不先写贾母,很难想象其他人物将如何登场,如果一个个介绍,又落入了俗套。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写贾赫、贾政出场:采用虚写,避实就虚,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情节的拖沓和重复。写王熙凤出场:
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春”的到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表现了王熙凤的张扬个性和身份地位。把王熙凤安排在这个时候出场,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区分开来,做到文字翻新,又可在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前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写贾宝玉出场: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做过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对黛玉交的底: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对贾宝玉形成了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当作者完成了这样一番铺垫之后,送到黛玉和读者面前的宝玉却完全是另外一个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吃一大惊,而且令读者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教学课件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三赏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第7学时一、领悟“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二、对比赏析,比较异同既然“最后一片叶子”是文章的线索,那它在哪些地方出现?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最后一片叶子”在文中出现了五次。前三次都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画家琼希反复说:“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时候,我也得走了。”此处的“最后一片叶子”象征琼希最后的生命力,维系着她生的希望。第四处“最后一片叶子”在“可是,看哪!……”小节,经历了狂风骤雨的袭击后,这片叶子“依然无畏地挂在枝条上”。这叶子让琼希重新燃起希望,也为文章埋下伏笔,让读者产生疑问。还有一处在文章的最后,揭开了“最后一片叶子”的真相,展现了贝尔曼对年轻画家的爱护和他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一、领悟“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对于贝尔曼而言,“最后一片叶子”是他一生的艺术结晶,是融入了他作为一位老艺术家的善良、爱心和生命的“杰作”。“叶子”不仅仅是生命信念的象征,也是平凡的牺牲的象征。对于琼希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生”的希望和信念。对休来说,“最后一片叶子”是一种见证,见证了精神、信念战胜病魔的过程,见证了老艺术家以生命为代价绘出挽救生命的杰作的奇迹。“最后一片叶子”对琼希、休和贝尔曼分别意味着什么?比较《林黛玉进贾府》《最后一片叶子》两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所用方法上的异同。二、对比赏析,比较异同篇目刻画人物的方法《林黛玉进贾府》
《最后一片叶子》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他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环境烘托。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休的转述。《林黛玉进贾府》和《最后一片叶子》分别用到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林黛玉进贾府》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所以,作者对人物的出场顺序、详略虚实有极为巧妙的安排,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情节明晰、重点突出。《最后一片叶子》篇幅较短,人物不多,出场也没有太多设计。对比来看,两篇小说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异同?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最后一片叶子》,都注重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的背景、性格和内心世界,也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所见所言来烘托人物形象。相同之处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生物】真菌-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教学课件(人教版2024)
- 【初中生物】微生物的分布-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 2024就智能工厂建设与运营的合资合同
- 2024年度清雪业务承包合同
- 2024年度特许经营与加盟合同
- 2024建设工程的项目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4个人小额贷款合同
- 2024股份合伙人合同范本
- 2024年工程设计合作伙伴协议
- 2024年度原材料采购担保合同
-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验收方案
-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实验汇总 (超全)
-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
- 摊铺机司机班组级安全教育试卷
- 重症肌无力指南
- 限制被执行人驾驶令申请书
- 项目主要施工管理人员情况
- 个人借条电子版模板
- 关于学习“国语普通话”发声亮剑【三篇】
- 玻璃厂应急预案
- 婴幼儿游戏照料(婴幼儿回应性照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