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教育集团2025届高中毕业班语文检测2024.11高三语文本试卷共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材料二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取材于王萍的文章)材料三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种种疾患。(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途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的内容 B.媒介的使用C.媒介工具环境 D.社会互动环境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于手机媒介 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C.带有自闭症倾向 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APP查答案。C.如果手机没有wifi或没电就焦躁不安。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北京的树肖复兴①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②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③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④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⑤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枣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⑥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⑦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⑨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⑩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⑪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⑫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⑬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1)下列语句中,“讲究”与例句中“讲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A.这一次我们学校请的专家报告真好,非常讲究实效。B.北京人以茶待客,沏茶时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这叫讲究。C.写高考作文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D.明星走红地毯,总是穿着讲究的服饰,力求光彩照人。(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B.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C.第⑦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D.文章第⑫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3)文中第⑧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4)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颗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5)“北京的树”对北京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下列作品中某一事物对人物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小说《药》中,对华老栓来说,“药”是治好小栓痨病的重要寄托。B.《红楼梦》中“通灵宝玉”是宝玉身份的象征,也是送给薛宝钗的信物。C.在《平凡的世界》中,“书”是孙少平的朋友,也是他不竭的动力源泉。D.《老人与海》中“海”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老人的敌人也是朋友。(6)《红楼梦》中大量使用谐音手法为人物命名。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两个人物,根据作品内容,推测其人名谐音,并解说寓意。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听雨堂记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非治朝也
治朝:治理朝政B.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洁身自好C.庶几得遂于晚岁
庶几:或许,大概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无异于,不亚于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或可以免于功名B.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而乃违性乖质C.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乃欲学陶D.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11.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寄岑参【1】杜甫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2】,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3】能补天漏?大明韬【4】日月,旷野号禽兽。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释:【1】本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九日,指重阳节。史书记载,这年秋天长安大雨六十余日。唐玄宗担心灾情危及农事,宰相杨国忠却取来好禾苗汇报说:“雨虽多,不害稼也。”玄宗信以为真。【2】活活:形容泥泞。【3】畴:谁。【4】韬:隐藏。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吟”二句意谓诗人久雨居家,不辨昏昼,饮食错乱。B.“安得”二句连续地发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焦灼之情。C.“君子”二句写出官员强迫仆役在雨中奔走,语含讥讽。D.“岑生”二句写出岑参擅长诗歌创作、喜爱醇酒的特点。13.“黄金花”指菊花,常被诗人用以寄情抒怀。下列诗句中“黄金花”蕴含的情感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最接近的一项是(
)A.篱下黄金花,幽人时复采。(谢榛《采菊》)B.彼美黄金花,含英耀穷节。(刘基《旅兴·其八》)C.粲粲黄金花,才见秋一斑。(仇远《九日邻翁招饮》)D.欲折黄金花,报君向沧洲。(范梈《九日报熊敬舆》)14.有论者认为杜诗“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请结合诗歌内容与创作背景,对此评论作简要解说。四、名篇名句默写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隐逸情怀多见于中国古诗文中,黄庭坚在《登快阁》一诗中即用“,”两句写出了自己愿意永诀机心,归隐家乡的人生选择。(2)杜甫用“心迹喜双清”表现品格之美。同样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一句表明自己是一个光明坦荡、内外如一的大丈夫;王昌龄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自况,同样张孝祥用“”一句表明自己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品质。(3)古代散文常以理取胜。如《石钟山记》中的“,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传递出求实精神,发人深思;柳宗元从橐驼“能顺木之天,”等不违背生长规律的养树之道领会到养人之道,耐人寻味。(4)当你登临送目,感叹祖国河山壮美、英雄人才涌现时,可借用古人的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五、作文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上面漫画里“人”字的书写过程中,我们能体悟到人生中的“顺途与逆境”“隐藏与显露”“中正与偏倚”“停止与行进”“回头与前望”“效仿与创造”等诸多智慧。请根据自己阅读这幅漫画的思考体会,展开联想,确定一个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议论文要论题明确,观点鲜明,论证符合逻辑。(2)记叙文要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3)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1.D2.B3.C4.A5.①减少手机依赖(避免过度沉湎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加强与现实社会互动(不借手机屏蔽现实世界/不从现实世界躲入手机“第二世界”)。②客观分析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依赖手机网络。③不在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接打电话。④能够识别/判断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网页或信息)。⑤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结合“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分析,媒介的内容、媒介的使用、媒介工具环境都是媒介改变人的途径,社会互动环境不在其中。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结合“‘电视人’……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可知,文中只说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重感觉,印刷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重理性,据此不能推断出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由“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可分析出选项内容;B.“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可对应“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C.没有自闭症倾向。D.由躲入“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可知是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网络异化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是重视亲情的体现,不是人的异化。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可概括出,减少手机依赖(避免过度沉湎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加强与现实社会互动(不借手机屏蔽现实世界/不从现实世界躲入手机“第二世界”)。结合“‘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可概括出,客观分析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依赖手机网络。结合“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可概括出,不在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接打电话。结合“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可概括出,能够识别/判断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网页或信息)。结合“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可概括出,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6.(1)A(2)A(3)①老槐树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②老皂荚树见证了法律奠基者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③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九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④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⑤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⑥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87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4)①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引起了作者的尊敬;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太太的说法引起了作者的共鸣;③这一棵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希望这种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因这棵树,作者也表达了某种隐忧。(5)B(6)①贾政,谐音“假正(经)”。整天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治家无能,为官失败;教育宝玉死板苛刻,不苟言笑;却又偏偏喜欢恶俗不堪的赵姨娘。②娇杏,谐音“侥幸”。她本是甄士隐的丫头,偶因一回头,被贾雨村看好,嫁给了雨村,很快扶正生了孩子,成了人上人了。【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例句“讲究”是动词,注重。A.动词,注重。B.值得注意的方法。C.道道儿;所谓道理。D.形容词,精美。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错。作者写老皂荚树的主要原因是老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先生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是历史与生活的见证者,跟它有关。C.“树比人重要”错。由原文“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可看出作者去看合欢树本身也是对吴先生的怀念。D.“排比手法”错,没有用排比的手法。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本题重点抓住和树相关的人物鲁迅、沈家本、荀慧生、梅兰芳、吴晓铃、老太太的活动进行分析概括。①如第②段“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据此可概括出,老槐树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②第③段“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此可概括出,老皂荚树见证了法律奠基者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③第④段“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据此可概括出,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九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④第⑤段“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枣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据此可概括出,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⑤第⑦段“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据此可概括出,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⑥第⑪段“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据此可概括出,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87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①从写作对象看,原文“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据此可分析出,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从文中情节看,原文“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据此可分析出,从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树”的存在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树的珍惜和保护,让作者尊敬。③原文“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据此可分析出,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作者的共鸣。④从主旨看,原文“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其中内涵深刻,包括杜梨树在内,“树”已成为历史、文化和生命的一种象征,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发展和世事沧桑,据此可分析出,作者希望这种精神要传承,这种历史文化要保留,关注这棵树实际关注的是文化历史的传承,也表达了某种隐忧。(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某一事物对人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能力。B.“也是送给薛宝钗的信物”错,“通灵宝玉”,在作品中,主要是贾宝玉的身份体现,并非送给薛宝钗的信物。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名字的理解、分析能力。①贾政:谐音“假正(经)”。寓意:整天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治家无能,导致贾家一败涂地,为官失败,放了江西粮道,一任手下胡为;教育宝玉从来不知鼓励,死板苛刻,不苟言笑,时时以严父形象出现,宝玉不好也就罢了,好了也不说一句好,还动辄“叉出去,该打”“更不好了”,就是这样一个正统封建礼教的化身,却偏偏喜欢恶俗不堪的赵姨娘,还居然养了个一肚子坏水,刁险阴损、龌龊不堪的环儿,真正是一个“假正(经)”。②娇杏:谐音“侥幸”,她的侥幸在于她本是甄士隐的丫头,偶因一回头,被贾雨村看好,贾雨村做官之后接走娇杏,嫁给了雨村,很快扶正生了孩子,她便为人上人,其命运的转变可谓侥幸。7.A8.B9.D10.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11.(1)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2)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3)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4)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5)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导语】《听雨堂记》通过对兄弟三人闲居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追求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借苏轼与苏辙兄弟之情,反思功名得失,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语的能力。A.“治朝:治理朝政”解释错误,这里应解释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治”是形容词,“太平”。句意: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B.正确。句意: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C.正确。句意:或许在晚年实现。D.正确。句意: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代词,有的;/副词,或许。句意: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或许可以免于功名。B.二者相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C.连词,却;/连词,才。句意: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于是想学陶渊明。D.介词,比;/介词,从。句意: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D.“把弓折断”错误,此处“弯弓”应解释为“弯弓射箭”。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第一个“令”,名词做动词,担任县令;“令简政清”,政令简明、政治清平;“了”,全然;“繁”,繁忙;“其中”,他心中。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1)文中提到,“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这表明袁氏三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甚至超过了苏轼与苏辙之间的兄弟情谊。这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他们能够共同享受“听雨之乐”的重要前提。(2)作者指出,“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这句话说明袁氏三兄弟因为人数更多,所以在家庭聚会时的快乐比苏轼和苏辙更为丰富,这为他们实现“听雨之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3)文中提到,“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这意味着袁中道自己并没有强烈的追求官场成功的愿望,这使得他更有可能与兄弟们一起享受闲适的生活,不必为了功名而奔波劳累。(4)文章中说,“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这里表达了袁中道认为他的两位兄长本质上并不适合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他们的性格更适合隐居生活,这也为他们能够实现“听雨之乐”提供了条件。(5)作者提到,“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这句话显示了袁中道对于苏轼兄弟晚年未能共处的遗憾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希望自己的兄弟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听雨之乐”。参考译文: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或许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12.C13.D14.①诗人感慨久雨不止,影响生活,危及农事,给苍生造成灾难,希望“诛云师”“补天漏”以止雨,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②诗中以“韬日月”“号禽兽”写出晦暗凄凉的景象,隐喻朝政,表达对权臣当道、朝政腐败的担忧。【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C.“写出官员强迫仆役在雨中奔走”错,前句是说官员们虽有车马,但上下朝时走在泥泞的雨中,也只能勉强摆出一副官架子,装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语含讥讽。后句是说而仆役和老百姓出行靠双脚,所以只能是被困于泥泞之中,为了生活而艰难地来回奔走。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黄金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不能与岑参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和惋惜。A.“篱下黄金花,幽人时复采”中借“黄金花”这一意象赞美隐士的高洁品质。B.“彼美黄金花,含英耀穷节”中“黄金花”象征着美好和富贵,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C.“粲粲黄金花,才见秋一斑”中将自己比作“黄金花”,即使在秋天也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诗人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赞赏。D.“欲折黄金花,报君向沧洲”中借“黄金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不能在重阳节与沧洲熊敬舆共赏菊花的遗憾和惋惜。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和主旨的能力。“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意为: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为: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结合注释【1】中“史书记载,这年秋天长安大雨六十余日”分析,诗人开篇感慨久雨不止,影响生活,危及农事,给苍生造成灾难,希望“诛云师”“补天漏”以止雨,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意为: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大明”即指日月。再结合“唐玄宗担心灾情危及农事,宰相杨国忠却取来好禾苗汇报说: “雨虽多,不害稼也。” 玄宗信以为真”分析,诗中以“韬日月”“号禽兽”写出晦暗凄凉的景象,隐喻朝政,表达对权臣当道、朝政腐败的担忧。15.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事不目见耳闻以致其性焉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鸥、盟、澈、焉、竞。16.例文一:逆锋起笔,蓄势待发人生如书法,一笔一划皆有其意蕴。“人”字的书写,起笔逆锋,中锋行笔,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最终描红成形,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特别是“逆锋起笔”这一起势,更体现了人生中面对逆境、积蓄力量、最终成就自我的智慧。逆锋起笔,看似违反常理,实则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书法中,逆锋起笔是为了蓄势,是为了接下来的行笔更加有力,线条更加饱满。人生亦是如此,逆境并非绝境,而是挑战,是机遇,是磨砺自身、积蓄力量的绝佳时机。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逆境如同重锤,锤炼着我们的品格,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破茧成蝶。逆锋起笔,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坚持。面对逆境,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放弃,而有些人则选择迎难而上,用勇气和智慧去战胜困难。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拥有逆锋起笔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逆锋起笔,并非蛮干,而是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方向。在书法中,逆锋起笔的角度、力度、速度都需要根据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特点进行调整。人生亦是如此,面对逆境,我们不能盲目冲撞,而要冷静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制定相应的策略。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才能最终走向成功。逆锋起笔,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亦是如此,逆境中的磨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才华和能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人”字的书写,从逆锋起笔到最终描红成形,不正象征着人生从默默无闻到最终成就自我的过程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以逆锋起笔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逆境,在逆境中积蓄力量,磨砺意志,最终成就精彩人生。例文二:逆锋起笔,人生的韧劲人生如墨,挥洒于纸上,便是一幅跌宕起伏的丹青。这幅丹青,有浓墨重彩的辉煌,也有淡墨轻岚的宁静;有行云流水的顺畅,也有峰回路转的曲折。而这一切的基调,都源于起笔的那一刻——逆锋起笔。正如漫画中“人”字的第一笔,便是逆锋而上。人生的道路并非坦途,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药物经济评估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评估领域的新技术试题及答案
- 科技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趋势试题及答案
- 食品检验中的统计学应用试题及答案
- 第1讲 运动的描述-2026版大一轮高考物理复习
- 预算与评估的一致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教师述职报告会议
- 小学语文习得策略及试题设计
- 汽车维修工车主使用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考试技巧与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入团考试练习试题(100题)附答案
- (二模)温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一模)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装载机基础知识
- 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2025届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邮政社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子宫肌瘤临床路径与治疗指南
- 婴幼儿生活照护 课件 6行动手册单元六饮水活动照护
-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2025届中考生物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2-2027年中国夜间旅游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预测报告
- 五官科室发展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