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9文言文阅读【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好题必刷】(含答案)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期中复习好题必刷】
专题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课内篇】
1.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俄而雪骤___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
(1)①不久,一会儿。
(2)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
(3)示例:我认为“撒盐”一喻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不久,雪下得急了,不久。
②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拟,相比。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欣然"的意思是“高兴的样子”“内集"的意思是“家庭聚会”、温馨。
(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认为“撒盐空中"好。如果认为“撒盐空中”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可以从神似上进行分析,给人空灵唯美的感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陈太丘与友期行B.撒盐空中差可拟可以为师矣
C.公大笑乐不亦乐乎___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俄而雪骤___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4)你认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好,还是比作“柳絮因风起"好?为什么?
【答案】(1)D
(2)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急;④大体。
(3)①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②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同、和;B.可以;C.快乐;D.日子/每天。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意为: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句意为: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句意为:一会儿,雪下得紧了。骤:急。
④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欣,高兴;何,什么;似,像。句意: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重点词:若,如。因,乘,趁。句意为: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赏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撒盐空中”好,也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如果认为“撒盐空中”好,可以从形似上进行分析,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如果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可以从神似上进行分析,“柳絮因风起”比喻雪花满天飞舞的景象,给人空灵唯美的感觉。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俄而雪骤②未若柳絮因风起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2)翻译下面句子。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案】(1)①急,紧。②趁,乘。③相比。
(2)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紧。
②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趁,乘。
③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重点词:欣,高兴;何。句意: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根据原文内容。根据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表明谢太傅欣営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②相委而去:③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1)①同“否"。②舍弃。③回头看。
(1)①(父亲)等您很久都不来,已经离开了。
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3)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③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至,到;去,离开。句意:(父亲)等您很久都不来,已经离开了。
②重点词:引,拉。句意: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句可知,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阅读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乃:于是,就。___B.尊君在不不:同“否”。
C.下车引之引:拉,牵拉。___D.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2)请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答案】(1)A
(2)①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同意: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
不同意: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有误,乃,才。故选A。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句意: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重点词:期,约定;日中,正午。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本题为开放类试题。
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认为其失礼或不失礼均可,认为其失礼的理由可知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错误了,就应该原谅他。认为不失礼的理由可以是友人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一种极其无礼的行为。
6.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懂的知识,我温和地教给他,不也是君子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逝去的人在时光的长河里微不足道,再怎么不舍,日夜也不会停啊。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好好学习的人,好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2)下列对文中句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B.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们的正常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
C.孔子认为在培植仁德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所以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D.这则语录表明了孔子对富贵坚决排斥的态度,君子应该追求“义”,不应该追求“富"和“贵”。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告诉我们:要争做具有优秀品格、修养的君子,不要做小人;“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义相连,义是发端
B.选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方法
C.选文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D.选文言简义丰,三言两语就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温故而知新,不仅指出“温故”的意义,更强调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答案】(1)B(2)C(3)A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A.有误,正确的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不是有才德的人吗?C.有误,正确的翻译为: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D.有误,正确的翻译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C.有误,题干“孔子认为在培植仁德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没有在句子中体现。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故选A。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④三军可夺帅也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写出两个出自文中的成语。
(4)《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如果从上述《论语》中选择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并谈谈你的选择理由。(不少于50字)
【答案】(1)①生气,恼怒;②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③疑惑;④改变。
(2)①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②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示例:不亦乐乎、从心所欲。
(4)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警醒我一定要有谦虚的精神,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获得进步。如果一味自满,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那么就会固步自封,甚至不进反退。古往今来,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谦虚谨慎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②句意为: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句意为: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
④句意为: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夺,改变。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学习。句意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②中重点词语有:好,喜爱;乐,以……为乐。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选文中的成语有: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选取一句,讲述理由即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教会我们一种学习方法,告诉我们一定要时常温习,才能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述了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中就应该将学与思相结合,多思考,多学习,这样我们的学业才会不断精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有谦虚的精神。俗话说,骄傲让人落后,谦虚让人进步。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谦虚,才会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获得进步。如果一味自满,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那么就会固步自封,甚至不进反退。古往今来,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谦虚谨慎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②不逾矩
③人不堪其忧___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选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子认为一国军队的首领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
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
(4)同桌张林背诵《<论语>十二章》时遇到困难,不禁抱怨:“两千多年前的语录已经过时了,这么辛苦地背诵有什么意义呢!”请你从《论语》现实意义的角度劝说他。
【答案】(1)①诚信;②法度;③能忍受;④往、离去。
(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A
(4)示例:张林,学习并背诵《论语》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比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希望你能认真背诵,并从中获得体悟。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②句意为:不会超过规矩。矩,法度。
③句意为: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能忍受。
④句意为: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逝,往、离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中重点词语有:笃,坚定;切,恳切。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有误,当别人不了解自已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不愠"。故选A。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先要有称呼,然后指出其认识的错误,并说明学习并背诵《论语》非常重要。然后阐述理由,可以围绕着《论语》中既有介绍学习方法的,也有介绍学习态度的,还有介绍个人修养的的,这三方面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来阐述。最后提出希望,希望他能认真背诵,并从中获得体悟。
【课外篇】
1.阅读回答问题。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①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②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③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④,自往数⑤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注释】①箸:筷子。②瞋:发怒时瞪着眼睛,这里指发怒。③啮:咬。④不相得:意见不合。⑤数:数落。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B.瞋甚/复于地取内/日中啮破即吐之。
C.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D.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2)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A
(2)从“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谢无奕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可以看出,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据此断句为: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故选A。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需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由王蓝田吃鸡蛋,可知他性情急躁,从“谢无奕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可以看出,他虽然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参考译文】
蓝田侯王述心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举起来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延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___________
A.时值暴雨(适逢)_________B.汝为我友(替)
C.逾半夜,携医归(过了)___D.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这)
(2)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
②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李氏夫妇是怎样的人?
【答案】(1)B
(2)①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想请医生给他医治。
②你为我吃苦了!有什么可以报答(你们)的呢?
(3)结合“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可以看出他们热情好客,竭诚待友,不图回报。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B.有误,为:是。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甚,非常;欲,想要。句意为: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想请医生给他医治。
②中重点词语有:汝,你;吾,我。句意为:你为我吃苦了!有什么可以报答(你们)的呢?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的意思“你是我朋友,应当全心照顾你,有什么需要报答的呢"可以看出他们热情好客,竭诚待友,不图回报。
【参考译文】
黄生,是李氏年轻时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邀请他到家里,杀鸡做饭。夜里10时左右,黄生肚子疼,汗滴像珠子般大小。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想请医生给他医治。黄生坚决制止他们,认为是老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马上就离开了家(为黄生找医生去了)。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走。超过半夜,他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做针灸,一会儿就痊愈了。黄生说:“你为我吃苦了!有什么可以报答(你们)的呢?”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全心照顾你,有什么需要报答的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告辞离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诣谢公。东阳①时始总角②,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锌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②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道人诣谢公(拜访)___B.再遣信令还。(书信)
C.而太傅留之。[他,代指东阳(或谢朗)]D.谢公语同坐曰。(同“座")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用原文回答)
【答案】(1)B
(2)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3)①(东阳)新病起;②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B.有误,句意: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信,口信。故选B。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本句句意为: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清谈,说的很累。故为: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审题,分析时一方面从王夫人的角度入手,还有就是从“儿”的角度入手,找到这两个角度,答案就很清晰了。“新病起体未堪劳"说明生病刚好,“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说明母亲对儿子关爱有加。
4.阅读回答问题。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1)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而深奇爱之”中“奇"的含义是下面第个义项。
A.认为……奇特。B.罕见的。C.奇观,胜境。D.奇谋,奇计。
(2)文中黄琬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A
(2)黄琬是一个聪明早慧的人。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
句意: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故选A。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语句“何不言日食之如月之初”,叙写黄琬把日食后剩下的太阳比作初升的月亮,年仅七岁的黄瑰就能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祖父的难题,表现出黄碗的聪慧。由“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可知,黄琬换了一种思维,用了比喻的手法巧妙的回答了太后的问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看问题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
【参考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下诏问他日食的具体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的月亮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
5.阅读回答问题。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①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②,燕坐③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④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⑤,是人之所谓乐也。"
(选自刘基《苦斋记》,有删改)
【注释】①相为倚伏:互相依存。②膏粱之子:富家子弟。③燕坐:安坐。④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这里指野苦菜。⑤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这里指仆役。
(1)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相去能几何哉”中“去"的含义是图片中第个义项。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苦乐观?
【答案】(1)②
(2)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
【解细】(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句意:相距能有多远呵!去,距离。故选②。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句可知,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
【分析】译文: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③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④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③熟:仔细。④诟:责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侄罔然而止/俄而雪骤___B.丞相自若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C.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下车引之D.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尊君在不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这则故事中该受到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答案】(1)C
(2)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因为他不听劝告,知错不改。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表修饰/与“俄"连用,不久、一会儿的意思;B.像/如;C.都是代词,“他”的意思;D.表否定/同“否"。
故选C。
(2)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
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根据句意“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应划分为: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文中的“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可以看出张丞相的字写的真不好,但他还不愿听取别人的评价;当他写完了字,侄儿不认识,他自己也无法辨识,竟怪罪侄儿早不提醒他,这就更说明了他写的字很差,连自己都无法认出来。因此可见,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7.阅读回答问题。
三人越谷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①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②,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③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注释:①奔:奔走争竞。②须臾:很短时间。③康庄: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勇者耻怯(耻辱)___B.跳而越者与千金(赏赐)
C.有与之临乎渊谷者(靠近)D.顾见猛虎(回头看)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只标两次)
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3)上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势"内涵丰富,请说说:“势”对文中的三种人来说分别指什么?
【答案】(1)A
(2)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3)对勇者而言,“势"指面子;对半勇半怯者而言,“势”指金钱;对怯者而言,“势"指求生逃命。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有误。耻:以……为耻;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就是勇者。故断为: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分析理解相关词句。结合“彼勇者耻怯,对勇者而言;结合“彼勇怯半者奔利,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奔利(金钱),则怯者不待告,对怯者而言。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丁宾,字礼原,嘉善人。累迁南京右金都御史兼督操江①。江防多懈,宾率将校②乘一舟往来周视增守兵戍要害部内宴然③。寻擢南京工部尚书。自上元至丹阳道路,尽易以石,行旅颂之。数引年乞罢④立,始予致仕⑤。
宾官南都⑥三十年,每遇旱潦,辄请振贷,及丁忧⑦归,连三年大饥,咸捐资以振。至天启五年,以资三千金代下户之不能输赋者。抚按⑧录上其先后事,时已加太子少保。崇祯六年卒,年九十一。谥清惠。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操江:明代官名,主管上下江防。②将校:指将官和校官。③宴然:安定,平安。④光宗:指明光宗朱常洛。⑤致仕:指交还官职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宾率将校乘一舟往来周视增守兵戍要害部内宴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遇旱潦,辄请振贷,时出家财佐之。
(3)文章主要表现了丁宾怎样的品质?请结合事例概括。
【答案】(1)宾率将校乘一舟往来周视/增守兵戍要害/部内宴然。
(2)每次遇上旱涝,就请求赈济、借贷,时常拿出家产作为资助。
(3)从他来回巡视江防;将上元到丹阳的道路全部更换成石头;捐献钱财、粮食赈济百姓,替贫困人家缴纳赋税,刻画了他恪尽职守、大公无私、关爱百姓的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增加兵力防守要害的地方。故断为:宾率将校乘一舟往来周视/增守兵戍要害/部内宴然。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句中重点词语有:辄,就;时,时常,就请求赈济,时常拿出家产作为资助。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由“江防多懈,增守兵戌要害,可以概括出:来回巡视江防;从文中“自上元至丹阳道路尽易以石行旅颂之”,看出他关心人民生活,辄请振贷,可以概括:捐献钱财;从文中“及丁忧归,咸捐资以振,复捐粟三干石振贫民,可以概括出:捐献钱财,替贫困人家缴纳赋税。
【参考译文】
丁宾,字礼原,嘉善人。升任南京右金都御史兼督江防。江防很松懈,丁宾率领将校乘一艘船来回巡视,增加兵力防守要害的地方,辖区之内平安无事。不久升任南京工部尚书。从上元到丹阳的道路,全部铺换了石头,行人、商旅都称颂他。多次告老请求罢职,光宗即位才允许他退休。
丁宾在南都任了三十年的官吏,每次遇上旱涝,就请求赈济、借贷,时常拿出家产作为资助。开始以御史身份在家闲居。等到遭遇父母丧事而回乡,连续三年大饥荒,他每次都捐献钱财作为赈济。到了天启五年(1625),他又捐献三干石粟赈济贫民,拿出三干两白银替不能交赋税的贫困人家缴纳赋税。抚按记录报告了他前后的事迹,当时,他已经加封为太子少保,诏令升任太子太保,崇祯六年(1633),他去世了,享年九十一岁。谥号清惠。
9.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宣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非为痛,身体②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③遗④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⑤邪?"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居住在豫章郡,推辞不就。②“身体”一句:语出《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之始也。"③韩豫章:韩伯,字康伯(wèi):赠送。⑤裈(kūn):裤子。
(1)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
(3)阅读本文,请你谈谈范宣具有哪些美好德行。
【答案】(1)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2)不是为痛,身体发肤,因此才哭呢。
(3)孝敬父母;品行高尚;严格要求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终于减至一匹。据此断句为: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句中重点词语有:是以,因此;啼,哭,身体发肤,因此才哭呢。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价。
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评价,因为伤了身体,表现了他对父母的孝顺,表现了他志洁行廉的特点,他品德高尚。
【参考译文】
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说。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①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軟②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及遭孙恩之难③,举厝④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⑤所害,方命婢肩舆⑥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有删改)
[注释]①白:告知。②步郭: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③孙恩之难:起义军领袖孙恩起军反叛东晋。④厝:同“措”。⑤贼: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此指孙恩。⑥肩舆:用肩舆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B.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C.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D.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安大说联系课文解释词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A说:
诸子已为贼所害成语解词法:鲜为人知。B为:
叔父安尝内集查阅词典选择义项尝:①品尝;②经历;③曾经。C尝:
未若柳絮因风起迁移法。D因: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
②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谢道韫的人物形象。
【答案】(1)B
(2)①同“悦”,喜悦、高兴。②被。③曾经。④趁,乘。
(3)①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
②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被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动容,竟不杀刘涛。
(4)谢道韫把大雪比作柳絮,表现了她的才思敏捷;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体现了她的聪识有才辩。孙恩作乱,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孙恩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由此得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句意大意为: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故可断为: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故选B。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谢安非常高兴。说:同“悦”,喜悦、高兴。
②句意:已经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为:被。
③句意: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尝:曾经。
④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俄而,不久;似,像。句意: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
②重点词:虽,虽然;为,被;乃,竟然。句意: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被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动容,竟不杀刘涛。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说”“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軟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句可知,谢道韫把大雪比作柳絮,表现了她的才思敏捷;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体现了她的聪识有才辩。结合“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句可知,孙恩作乱,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孙恩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由此得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参考译文】
王凝之的妻子姓谢,字道韫,是安西大将军谢奕的女儿。聪明,有见识有才华,能言善辩。一次叔父谢安曾经把家人聚会在一起,忽然间,雪下得紧了,谢安问:“这大雪像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飞舞。"谢安非常高兴。
王凝之弟弟王献之曾经与客人谈论诗文,将要理屈词穷了,谢道温叫婢女告诉王献之说:“想替小弟弟解围。”于是放置青绫屏障把自己遮挡起来,申述王献之前面的议论,客人不能使她理屈。
等到后来遭受孙恩作乱,她举动自如,听说丈夫和几个儿子已经被孙恩杀害,就命令婢女抬着轿子拿着刀出门突围。乱兵一会儿就追上来,谢道韫亲手杀了几个乱兵,才被俘虏。她的外孙刘涛当时才几岁,孙恩又想杀害他,谢道韫说:“这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什么关系?一定要这么做的话,宁可先杀了我。"孙恩虽然歹毒残暴,也因谢道韫的大义凛然而折服,改容相待,竟不杀刘涛。
【比较篇】
1.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会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谢太傅寒孟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尊君在不___④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从《世说新语》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儿童的聪慧和方正,也能从故事中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请结合文章分析两篇短文分别是如何体现亲人之间感情的?
【答案】(1)①把家人聚集在一起;②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同“否";④回头看。
(2)①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甲】文中“欣然”和“大笑乐"是神态描写,生动展现谢太傅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乙】文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礼有节的辩驳可知,体现在维护父母的尊严,不卑不亢,不让父母蒙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句意: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②句意:与儿女讲论文义: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句意: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④句意: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句重要词语有:差,大体;拟,相比。整句的意思是: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
②句重要词语有:期,约定;行,出行;委,舍弃;去,离开。整句的意思是: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中“欣然”和“大笑乐"是神态描写,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乙】文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指出对方的无力,维护了父亲声誉。
2.文言文阅读。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谢奕作剡①令②,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④曰:“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⑥曰:“阿奴⑦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剡(shàn):地名。②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③醇酒:高度酒。④谏:规劝。⑤念:怜悯;同情。⑥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⑦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俄而雪骤俄而:不久___B.差可拟差:差距
C.而犹未已犹:仍然___D.阿奴欲放去邪去: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谢以醇酒罚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B.【甲】文文末的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D.【乙】文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4)结合【甲】【乙】两文,我们能看出谢太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B
(2)①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②有一个老翁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
(3)D
(4)从【甲】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乙】文可以看出谢太傅善良、富有同情心。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B.有误,句意为: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中重点词: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趁。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②句中重点词:犯法,触犯法令;以,用。句意为:有一个老年男子触犯法令,谢奕就用高度数的酒罚他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误,【乙】文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白雪纷纷何所似"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中可知,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善良、富有同情心。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④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陈季方:陈太丘之子。②泰山之阿(ē):泰山的弯曲处。③沾:浸湿。④焉: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太丘舍去___②下车引之
③吾家君___④当斯之时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4)阅读[甲][乙]两文,从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的话语中,你可以读出他们与父亲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两则短文加以分析。
【答案】(1)①舍弃,丢下。②拉,牵拉。③我,我们。④这。
(2)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3)①和我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而离开。
②您父亲陈太丘有什么功德,而能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
(4)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非常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亲。甲文中友人当着陈元方的面指责其父时,陈元方极力维护父亲,批评对方的不是:乙文中陈季方对父亲的评价很高,用泰山之高,深渊之深来衬托父亲学问之高和懂得的道理之多。从这些均可看出兄弟俩对父亲的感情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丢下。
②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③句意:我父亲。吾,我,我们。
④句意:在这种情况下。斯,这。
(2)本题考查断句。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故可断为: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句意: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故可断为: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3)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句意:和我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而离开。
②重点词:足下家君,敬称,您父亲;荷,承担,享有。句意:您父亲陈太丘有什么功德,而能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两文,疏通文意可知,甲文中陈元方用无信和无礼来对父亲的客人进行斥责,有理有据。元方用机智和果敢的行动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他非常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亲。乙文中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客人的问题,而是巧用比喻,用生长在泰山顶上的桂树来比喻父亲。既不失轻重,避免了炫耀之嫌,又突出了父亲的学问和德行,可见他对父亲非常敬重。
【参考译文】
【乙】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绳绳③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②馆:房舍建筑的通称,这里指家。③绳绳(mǐnmǐn):绵延不绝。
(1)解释加点词。
①尊君在不②期日中③相委而去
(2)下列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安得此金——联系上下文田母说的话,可推测“安”是“怎么"的意思。
B.非吾所欲也——联想到“随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可推断“欲”的意思为“想要,希望"。
C.子其去之——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推知“去"意为“离开”。
D.王贤其母,说其义——查词典后发现有以下几种意思:①“陈述,解说"②“同‘悦’,喜欢、高兴”③“劝说"等。判断“说”的解释为“同‘悦’,喜欢、高兴"。
(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5)“百善孝为先"。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答案】(1)通“否”,语气词;相约;舍弃,丢下
(2)C
(3)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4)①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5)据甲文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礼有节的辩驳可知,“孝"还体现在维护父母的尊严,不卑不亢,不让父母蒙羞;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为官不贪,忠于国家,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翻译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②翻译为:约定在中午。期,约定。
③翻译为: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丢下、舍弃。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C:错误。子其去之。翻译为:你把这东西拿走。去:拿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去:离开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例句翻译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拿进家门。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判断词“也”后面断句,在“诚、物"后面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第一句中的舍、去、乃、第二句中的舍、为、以”。第一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第二句中的舍:舍弃。这里指“赦免"。为:担任。以:把,拿。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5)本题考查对“孝”的理解。读懂两篇文言文,找到文中有关“孝"的相关句子,分析归纳含义即可。
【甲】“待君久,不至,已去。”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维护父亲的尊严,做人做事不卑不亢。【乙】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翻译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母亲认为做官也要吃饭,受钱就是不义、不忠、不孝。
故答案为:据甲文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礼有节的辩驳可知,“孝”还体现在维护父母的尊严,不卑不亢,不让父母蒙羞;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为官不贪,忠于国家,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参考译文】
【乙】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你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样当官,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 物业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国际环保项目合作合同
- 2024南京二手房屋买卖协议
- 公益岗位护路员合同范例
- 2024年度高铁车站自动售票系统安装合同
- 2024年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合同
- 2024丙丁双方关于国际物流仓储服务的长期租赁合同
- 2024年度艺术品买卖合同
- 2024年废旧钢材交易合同
- 不上社保合同模板
- 2024年公开招聘大社区工作人员报名表
-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附试卷分析
- 服务营销《(第6版)》 课件 第5章 服务产品与服务品牌
- 甘肃省庆阳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模拟试题
- 2024年高考政治考试题海南卷及参考答案
- 食品供应商遴选制度(一)
- 吉林旅游外宣翻译策略探析
- 六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 广告宣传物料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天津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