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一.选择题(共3小题)1.(2021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花①杨万里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注】①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诗人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从建康外出巡查民情。②无藉在:无赖,无所顾忌。③惺松:清醒。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又饱受清明时节狂风吹拂,已经凋零殆尽。 B.第二句“更”字写出风的冷酷无情,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很有表现力。 C.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饱含对风的嘲讽与对花的怜惜之情。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首尾呼应,惜花始惜花结,情感从感伤无奈到愤慨冷峻。2.(2021秋•道里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重九夜偶成黄仲则①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差喜③衰亲④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注】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③差喜:幸好。④衰亲:指诗人的老母亲。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中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内涵更为丰富。 D.“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3.(2021秋•成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古通“倚”,斜,倾。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请任选个角度赏析颔联。二.诗歌阅读(共17小题)4.(2021秋•榆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首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弹筝和诗人听筝时的感受“悲怨”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诗歌巧妙地将筝声与春风、柳树、花鸟等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写声。C.尾联紧承颈联而来,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自然收束全诗,情感直露。D.诗歌围绕“听筝”行文,层次清晰,前两联侧重写“声”,后两联侧重写“情”。(2)诗歌的颈联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5.(2021秋•营口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泊牛口(节选)[汪]苏轼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注】牛口:地名,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嘉祐四年(1059),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师途中在此投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大意是人生原本无事,只是苦于被功名诱惑。B.第三、四句承接前两句,“耀”“独”相对,表达了作者对在富贵面前难守贫贱的慨叹。C.第六句中的“与麋鹿友”暗含作者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麋鹿”所蕴含的情意相近。D.第七、八句暗含对山村居民的赞美,意为自己在此地投宿时,浑然忘却了自己的浅陋。(2)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苏辙和苏轼看待牛口百姓生活方式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2021秋•汉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登总持阁①岑参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④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⑤[注]①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②诸天:天空。③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诗中用来形容树之多。④渭川:渭水。⑤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总持阁的高峻,有一种雄伟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B.这首诗先写景色后抒情,景物描写浓墨重彩,感情抒发酣畅淋漓。C.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写远眺总持阁,后写登上总持阁远眺。D.这首诗的尾联意为: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7.(2021秋•上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三月①韩偓辛夷才谢小桃发,踏青过后寒食前。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②魂断草连天。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注】①天祐四年(907),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曰“梁”,韩偓作为前朝重臣已被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②〔汉陵〕汉代帝王的陵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夷花和小桃花一前一后开放,正是一幅三月春日、富有诗意的画面。B.颔联流畅地连用三个数词,但所表达的情感却在两句之间发生了急转。C.诗人流离福建,眼见吴地江海连通、陵阙芳草连天,不由得心生感伤。D.全诗情感细腻,格律谨严,用典恰当,体现出了诗人创作技艺的老道。(2)三月本是春光大好,为什么诗人反倒生出愁绪?请结合诗句分析。8.(2021秋•西湖区校级月考)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各题。解佩令•自题词集[清]朱彝尊十年磨剑,五陵①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②,不师黄九③,倚新声、玉田④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注】①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陵墓,后代指豪门大族。②秦七:北宋词人秦观,排行第七。③黄九:北宋词人黄庭坚,排行第九。④玉田:南宋词人张炎的号。(1)此词中“”句,与辛弃疾《水龙吟》词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句用意相同。(2)词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结合全词,进行赏析。9.(2020秋•萧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韬钤①深处明•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②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注释:①韬钤:即《六韬》和《玉钤》,皆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②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1)全诗主要运用了的艺术手法。(2)请结合全诗,简析抒情主人公形象。10.(2021秋•浦东新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春江花月夜》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2)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A.深沉哀伤B.恬静幽美C.流畅自然D.清新婉丽(3)全诗围绕“月”来结构全篇,又借月抒发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11.(2020秋•衢州期末)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②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①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②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开篇“青青”喻园中葵生长茂盛,以此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B.园中葵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C.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D.全诗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结尾,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颓废的色彩。(2)《长歌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2.(2020秋•城厢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利州南渡温庭筠①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独忘机。【注释】①温庭筠,唐代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屡试不第,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出入三江五湖,无人知其行踪。(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渡江的情形。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井然有序。B.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与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C.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D.尾联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表现诗人早已厌倦名利,忘记世俗心机了,他心中只剩淡泊遗世的归隐之志。(2)本诗歌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句神韵同出,试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13.(2020秋•东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①【清】纳兰性德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②。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③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注】①姜西溟:姜宸英,清代史学家,以布衣之身在翰林院修史,性情孤傲,常年科场不利,七十岁始成进士;本词作于姜西溟丁母忧南归奔丧之际。②梵宇:寺庙。③裘敝:即敝裘,破烂的衣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借道别感慨人生短促,几番聚散便已到迟暮之年,以此表明惜别之意。B.“白雁哀鸣去”既是对秋景的描写,又暗示友人前路暗淡,家乡不如京城。C.过片转入对西溟身世的同情,就食京城,寄居寺院,落魄不遇,凄清愁苦。D.全词以一个“归”字粘合上下,因“归”而有聚散,生发愁绪,意脉清晰。(2)本词以化用前人诗句恰切精妙历来为人称赏。请指出词中化用之处及其所化用原句,并解释其在词中的含义。14.(2020秋•高安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露无遗。B.上片写秋色之凉,角声之哀,歌声之悲,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伤感,奠定了全词忧郁哀愁的感情基调。C.下片通过“明月”“暮云”“烟柳”“池馆”等长安之景,表达作者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愿望。D.“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必胜的信念却溢于言表。(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词的下阕。15.(2020秋•池州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纵笔三首①宋•苏轼(其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②吾。【注】①这是苏轼六十四岁被贬儋州(今海南岛西部地区)时所作。②膰:本义指祭肉,这指送祭灶品,即“只鸡斗酒”。(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首句“寂寂”二字写尽自己被贬儋州的落寞与孤寂,为后面作铺垫。B.其一后两句诗境转为绚烂,由小儿的肯定,转写自己的否定,曲折变化。C.其三“米如珠”乃因“北船不到”,暗示州地处偏远,交通不变,商业落后。D.其三前两句突出表现诗人的窘况,后两句则说明百姓把诗人当神灵一样对待。(2)两首诗的语言都通俗易懂,却揭示出作者不同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6.(2020秋•桑珠孜区校级期末)古代诗歌阅读。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B.浣溪沙,词牌名。这是词人游蕲水清泉寺,触景生情而作。C.词作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悦心情。D.词作下片由寺前西流溪水,即景取喻,抒发词人自伤衰老之意。(2)描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展现的画面。17.(2021秋•江苏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入塞刘希夷(唐)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尽,旌旗入塞飞。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课绩朝明主,临轩[注]拜武威。注: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事清晰,开始写破敌靖边,接着写奏凯还朝,最后写论功封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B.二、三两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行军迅疾和军威雄壮,展示了凯旋者的精神风貌。C.结尾两句写还朝后的事,在表现政治清明的同时,也抒发了建功获赏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D.诗歌既正面突出主将的英雄群像,还运用景物和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侧面烘托,构成鲜明的意境。(2)这首初唐诗充满了刚健昂扬之气,试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做简要概括。18.(2021秋•前郭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莱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注】①辛弃疾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此词作于此。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把农村写得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简单几笔,就把乡野春色摆在了我们面前。B.“多情”句是说词人想到春色不能常在,忍不住生出无尽愁绪,体现了词人的伤春、惜春之情。C.上阕从“多情”二字处情绪陡变,词人心有愁绪,只好跑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D.下阕从近处落笔“闲”“细”“有趁”四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展现出来。(2)词人采用了“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简要分析。19.(2021秋•六盘水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赠刘司户黄李商隐①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②谁先入,楚路高歌③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注】①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②汉廷急诏: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③楚路高歌:楚国狂人接舆曾游孔子之门,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山石和石墩受到浪花猛烈冲击,桅杆在江风中摇晃显得日暗天昏的景象,暗示了时局。B.颔联“已断燕鸿”和“更惊骚客”,前一“已”字,后一“更”字,写出了刘贅两次遭受的重大挫折。C.颈联先用贾谊的典故表达对刘才华的赞许,后借接舆的典故写出了刘蒉对平反昭雪的渴望。D.全诗感慨苍凉,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2)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中“欢”而“复泣”的理解?20.(2021秋•毕节市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叶落吴融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1)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红色和翠绿等明亮色彩来描写秋天的树叶红增翠减的变化,以乐景衬哀情。B.本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颜色和声音两个角度来表现秋景的特点。C.本诗颈联告诫落叶应逐水万里,莫随风孤飞,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D.本诗尾联描写楚郊千树,落木萧萧,日暮时分,行客匆匆,境界阔大,意境萧索。(2)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人与物的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一.选择题(共3小题)1.(2021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花①杨万里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注】①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诗人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从建康外出巡查民情。②无藉在:无赖,无所顾忌。③惺松:清醒。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又饱受清明时节狂风吹拂,已经凋零殆尽。 B.第二句“更”字写出风的冷酷无情,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很有表现力。 C.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饱含对风的嘲讽与对花的怜惜之情。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首尾呼应,惜花始惜花结,情感从感伤无奈到愤慨冷峻。【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赏析:律诗的四联在结构上一般符合起、承、转、合的安排。颈联“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意思是诗人自己羁旅在遥远的楚峤一带,越往前行比楚峤更遥远,往秦淮东边的家里寄信,现在是比秦淮东面更远了;前两联主要写的是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又饱受清明时节狂风吹拂,已经凋零殆尽,饱含诗人对花的怜惜之情,而颈联从花写到自己,从惜花到自己,笔锋一转,写自己羁旅在异地,羁旅之愁油然而起,并且离故乡越来越远,思家的情感越来越强烈;这一联有与尾联在情感上相合在一起了;尾联“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意思是人们都说是凋残的花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到后来还是害怕连凋残的花都没有了,怜惜诗人此时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从建康外出巡查民情的背景,感叹自己也是一朵凋残的花,没有什么人来怜惜自己了,到以后就更没有人怜惜自己了,自己也空有才华,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如今受排挤被外调,以后命运如何还不知晓,由花写到人,为抒发情感蓄势。【解答】C.“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错误,“风似病癫无藉在,花如中酒不惺松”,意思是风好像生病癫狂了,无所顾忌刮着,花儿好像喝醉了酒还不清醒,这两句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风肆意狂吹和被风吹之后的花儿的状态描绘出来了。故选:C。【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2.(2021秋•道里区校级月考)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重九夜偶成黄仲则①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差喜③衰亲④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注】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③差喜:幸好。④衰亲:指诗人的老母亲。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中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内涵更为丰富。 D.“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C.“一脉相承”错误。前三联写飘零在外之时每逢重阳心中孤苦,尾联所写是暂住家中,有老母在侧,心中的安慰与温馨。故选:C。【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2021秋•成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古通“倚”,斜,倾。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请任选个角度赏析颔联。【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译文:离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进入眼帘的都是凄凉景象,生出几多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水面宽阔,鱼儿深藏,到何处去寻问你的音讯?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都充满着怨恨。故意斜倚着单枕想到梦中将你寻觅,可惜梦没有做成,灯芯也化为灰烬。赏析:这是一首写闺中思妇离愁别恨的词。上片侧重从思妇情思追踪行人角度抒情;下片变换视角,侧重从思妇自身处境的角度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篇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解答】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等诗句浅显易懂,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故选:D。【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二.诗歌阅读(共17小题)4.(2021秋•榆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首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弹筝和诗人听筝时的感受“悲怨”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诗歌巧妙地将筝声与春风、柳树、花鸟等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写声。C.尾联紧承颈联而来,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自然收束全诗,情感直露。D.诗歌围绕“听筝”行文,层次清晰,前两联侧重写“声”,后两联侧重写“情”。(2)诗歌的颈联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错。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发,诗人听筝,联想到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因而生发感慨。尾联言及柳宗元被贬远行之事,但没有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故选C。(2)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一写灯下人之孤独,一写楼之空寂,营造出凄清的意境,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两处通过描写灯下独坐、空楼望月这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思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人间情思。这一联用暗喻,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答案:(1)C(2)从句式的角度看,使用疑问句,既使诗歌的句式富于变化,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从炼字的角度看,以“独”写灯下人之孤独,以“空”写楼之空寂,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使离愁别恨倍增。从思想情感的角度看,通过描写灯下独坐、空楼望月这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达了思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人间情思。译文: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发。【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5.(2021秋•营口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泊牛口(节选)[汪]苏轼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注】牛口:地名,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嘉祐四年(1059),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师途中在此投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二句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大意是人生原本无事,只是苦于被功名诱惑。B.第三、四句承接前两句,“耀”“独”相对,表达了作者对在富贵面前难守贫贱的慨叹。C.第六句中的“与麋鹿友”暗含作者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麋鹿”所蕴含的情意相近。D.第七、八句暗含对山村居民的赞美,意为自己在此地投宿时,浑然忘却了自己的浅陋。(2)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苏辙和苏轼看待牛口百姓生活方式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比较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比较两位诗人看待牛口百姓生活方式的态度。【解答】(1)D.“自己在此地投宿时,浑然忘却了自己的浅陋”错,这两句说的是居住在这偏僻山村的居民,他们虽然生活贫困,却并不自命鄙陋。(2)苏轼诗中写到“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这里的百姓虽然生活在深山之中,地方偏僻,但是他们甘于清贫,以麋鹿为伴侣,过着恬静的生活。“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虽然置身于蛮荒之地,但他们并不自命鄙陋。诗人流露出对当地百姓生活的艳羡之情。苏辙诗中写到“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哪里的百姓常年挨饿受冻,生活很痛苦,传达出对当地百姓疾苦的同情之情。答案:(1)D(2)①在苏轼笔下,牛口百姓虽身处偏僻之地,但富有生机,呈现了清贫恬静的田园生活氛围,表现出苏轼对牛口百姓陶然自足的生活方式的羡慕之情;②在苏辙笔下,牛口百姓无知无欲,过着挨饿受冻、困苦不堪的生活,显得穷酸凄苦,表现出苏辙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及同情。【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6.(2021秋•汉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登总持阁①岑参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④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⑤[注]①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②诸天:天空。③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诗中用来形容树之多。④渭川:渭水。⑤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首诗描写总持阁的高峻,有一种雄伟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B.这首诗先写景色后抒情,景物描写浓墨重彩,感情抒发酣畅淋漓。C.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写远眺总持阁,后写登上总持阁远眺。D.这首诗的尾联意为: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运用的手法,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内容和情感。【解答】(1)B.“感情抒发酣畅淋漓”错,这首诗的逻辑依然是先写景色然后在结尾处加上个人感喟,谈不上“感情抒发酣畅淋漓”;另外“浓墨重彩”也不够准确。故选:B。(2)“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这句总写总持阁的高峻,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逼诸天”“近日边”,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所见,又是写感觉。颔联描写了登临总持阁后俯视的所见:村落历历在目,郊外烟霞弥漫,笼罩着五陵,“开万井树”“看五陵烟”也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颈联“低秦岭”“小渭川”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答案:(1)B(2)①首联“逼诸天”“近日边”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总持寺阁高耸入云的势态。②颔联写登临总持阁后极目所见,天晴时大片树林尽收眼底,烟霭笼罩时五陵也可历历在目,运用了夸张手法。③颈联写凭靠栏杄,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也运用了夸张手法。译文: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赏析: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7.(2021秋•上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三月①韩偓辛夷才谢小桃发,踏青过后寒食前。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②魂断草连天。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注】①天祐四年(907),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曰“梁”,韩偓作为前朝重臣已被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②〔汉陵〕汉代帝王的陵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辛夷花和小桃花一前一后开放,正是一幅三月春日、富有诗意的画面。B.颔联流畅地连用三个数词,但所表达的情感却在两句之间发生了急转。C.诗人流离福建,眼见吴地江海连通、陵阙芳草连天,不由得心生感伤。D.全诗情感细腻,格律谨严,用典恰当,体现出了诗人创作技艺的老道。(2)三月本是春光大好,为什么诗人反倒生出愁绪?请结合诗句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眼见吴地江海连通、陵阙芳草连天”错误。结合注释“本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可知,“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是虚写,并非诗人亲眼所见。故选C。(2)本题问的是诗人产生愁绪的原因,因此答案的内容应是一些能引发愁'的事件或情况。第一句就说明写诗时是早春时节,这样的时节是充满生气的,绿地草长莺飞,万物渐欣渐荣。在这样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过的了。颔联的前半句“四时最好是三月”,正好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个人的少年时期一﹣个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时期,然而少年时期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样,晃一晃就过去了。韩喔在这里就借用短暂的三月来感叹少年时期的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感伤起来。答案:(1)C(2)①诗人老去。四时本来每年轮转,常有三月春光,但人的年华老去却是不可逆的;②政局动荡,王朝覆灭。诗人借咏叹汉代陵园芳草连天,隐含对朱温篡唐、唐朝覆灭的感慨:③诗人对此无可奈何。诗人年老流离,远离朝廷,对时光流逝和政局动荡都无力改变,只得借醉酒和酣睡聊以消愁。参考译文: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想来汉代陵园此时也是春草连天,惹人肠断。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只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赏析:辛夷花是一月开花的,它才刚刚谢了,桃花却早早地开了。第一句就说明写诗时是早春时节,这样的时节是充满生气的,绿地草长莺飞,万物渐欣渐荣。在这样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过的了,在南方,寒食时节,总是细雨飘飘,滋润着千树万花,也带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颔联的前半句“四时最好是三月”,正好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个人的少年时期——一个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时期,然而少年时期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样,晃一晃就过去了。韩偓在这里就借用短暂的三月来感叹少年时期的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感伤起来。“吴国地遥江接海”,吴国即吴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哺育的地域,长江经过吴地最后流入浩瀚的东海,故诗人说“江接海”。“汉陵”是汉朝天子的陵园,“汉陵魂断草连天”,汉朝天子建立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今也只剩陵墓断碑伴着杂草丛生。“新愁旧恨真无奈”,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还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些事实呢?整首诗由春光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国家灭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得让人无奈,少年的大好光阴逝去让人无奈,国家变迁更让人无奈,这首诗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诗人的诗作风格有着质的改变,和李煜一样,社会动荡、王室颠覆给予韩偓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他的诗常以不写而写来传达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伤而让人感伤;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已不言而喻。【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8.(2021秋•西湖区校级月考)阅读以下诗歌,完成各题。解佩令•自题词集[清]朱彝尊十年磨剑,五陵①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②,不师黄九③,倚新声、玉田④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注】①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陵墓,后代指豪门大族。②秦七:北宋词人秦观,排行第七。③黄九:北宋词人黄庭坚,排行第九。④玉田:南宋词人张炎的号。(1)此词中“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句,与辛弃疾《水龙吟》词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句用意相同。(2)词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结合全词,进行赏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积累。要根据学过的辛弃疾的词句内容填入与之相对应的本词的词句。(2)本题考查对词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把握。先要理解全词内容,再准确地答出技巧,并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分析词人感情。【解答】(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大意是“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而此词“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几句大意是“漫游江湖,放浪不羁,姑且吩咐筵席上红粉歌女演唱遣兴”,句意是相同的。(2)“十年磨剑,五陵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属于直接抒情,表现自己仕途不顺、功业未就而四处漂泊的感伤。“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属于用典抒情,用了秦观、黄庭坚、张炎的典故,表现自己的词作风格独树一帜,其实暗含仕途不如意而只好尽心创作的感伤。诗人采用自述人生的方式,将一生经历道来,从早年汲汲于功名,到壮志难酬到最后漫游江湖,放荡不羁、抛弃浮名,情感变化多样。答案:(1)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2)①直抒胸臆。词人提到处处碰壁,想建立一番功业而未成,“涕泪都飘尽”,只好在江湖间“落拓”,直接抒发壮志未成悲伤之情、四处漂泊的失意之情;②借典故抒情。连写秦七、黄九、玉田三人,表达自己的词作风格,壮志不成,老去填词,抒发作为词人不懈努力的精神。③全词以自述人生的方式,通过记叙将生平告诉世人,从追求壮志到壮志未成,后又抛却浮名,最后将这些悲哀与无可奈何寄托到诗词上,情感多样而又复杂。译文:十年磨砺宝剑,在豪杰聚集地区结交宾客,把平生的眼泪都飘落干尽。年华老去填写歌词,有一半是在虚空中传递愁恨。身边几时曾经围绕着头戴玉燕钗、鬓式如蝉翼的美人?不学习秦观词的婉约,不学习黄庭坚词的奇崛,依照新的声调填词和张炎所作风格大致相近。漫游江湖,放浪不羁,姑且吩咐筵席上红粉歌女演唱遣兴。料想自己直到头发全白,也没有封侯的缘分。赏析:上片抒发壮志难酬,抛却浮名、填词传恨的苦衷。词的开端:“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这是说,词人的性格,本来是豪爽刚毅的,与豪侠结友,佩剑自随,想建立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洒尽涕泪而已。接着写“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在其词集中,虽有一些艳词,不过是空中传恨而已,并不曾在青楼歌馆,留连声色。但强调其空中恨的词只有“一半”,而另“一半”也许并非空中传恨,所以用词甚妙。下片揭示其词学宗旨和落拓失意的情怀。换头写“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词人认为秦少游之词,偏于柔婉;黄山谷之词,偏于奇崛。他对张玉田崇尚清空,乃奉为圭臬,认为己词之风格,与玉田接近。接着写“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这几句是照应开头,壮志未酬,垂暮之年,封侯无分,只好“老去填词”,落拓江湖而已。这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句,用意相同。英雄失志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愁绪,跃然纸上。这种结语,又与开端互相映照,显得结构谨严。这首词以自述式的描写,活画出一个失意丈夫形象,他因大志难酬而调怅唏嘘,只好舞弄文墨,借填词来写其怅恨,以声色来消其心中块垒。词人意兴颓丧,且又笔致冷隽,使全词笼罩着一片灰暗凄切的消极情调。然柔中有骨,字行间仍使人感受到作为一个词人的主人公不懈努力的精神。壮志既不成,干脆愤而填词,以遣情怀,这正是词中所着力表现的题旨。这首词尽管用典良多,却给读者以自然浑成感,毫无琐屑堆砌之病。【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9.(2020秋•萧山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韬钤①深处明•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②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注释:①韬钤:即《六韬》和《玉钤》,皆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②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1)全诗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艺术手法。(2)请结合全诗,简析抒情主人公形象。【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解答此题要积累诗歌常用的手法。(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解答】(1)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下注释可知,全诗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艺术手法。如:“小筑”句:言长居私第而不能高枕无忧。小筑,偏僻而小的宅院,此指将帐杜甫《畏人》诗:“畏人或小筑,匾性合幽栖。”牙签满:谓藏书多。《明史》本传载:戚继光“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星含”句:谓帐壁悬挂宝剑。《吴越春秋》:“伍子胥过江,解其剑与渔父曰:此剑中有七里北斗、其值干金。”“封侯”句:《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叹日:“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反用其事。(2)“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言作者当时的生活平静,小巧的别墅生活暂时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突出诗人居安思危、心忧国事的情怀。“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倒酒招呼客人,坐而从容谈论兵法将略。此联描绘了邀客宴饮,促膝长谈的场景,表现了诗人纵论国事、潇洒儒雅的形象。“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王世贞《戚将军赠宝剑歌序》云:“将军逐贼至闽海中,夜见赤光起波际,使善没者探之,乃一古铁锚也。重可二百斤,因合闽铁丝髻炼之,为剑三,俱作青色,烂烂射眼。”此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现诗人一心为国、不敢有丝毫懈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升官封候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汉班超曾经投笔叹日:“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反用其事,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答案:(1)用典(2)①首联叙述了诗人虽生活安逸却时刻不忘虎狼在侧的情景,突出诗人居安思危、心忧国事的情怀。②颔联描绘了邀客饮宴,长谈的场景,表现诗人纵论国事、挥斥方道、潇洒儒雅的形象。③颈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现诗人一心为国、不敢有丝毫懈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④尾联直抒胸臆,突出诗人不为功名利禄,唯愿海疆和平的崇高志向。译文:我自己在小楼之上可以享受一时的高枕无忧的生活,只不过担忧现在的邻居,我们过去的老朋友——倭奴,侵扰海疆的事情。要是有志同道合的好友来了,就赶紧拿出酒杯,斟满酒,掸净浮尘,坐下共同探讨抗敌大计。每天读书习武都到很晚,但并不是为了将来立功封侯,而只是希望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不再受倭寇的侵扰。赏析:戚继光的《韬钤深处》这首诗出自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是他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写。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10.(2021秋•浦东新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2)以下对这首诗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AA.深沉哀伤B.恬静幽美C.流畅自然D.清新婉丽(3)全诗围绕“月”来结构全篇,又借月抒发了丰富的情感和哲思。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侧重结合文本,准确理解即可。【解答】(1)张若虚,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儒客大家。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以《春江花月夜》知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2)A.“深沉哀伤”错误,这首诗表达了思妇的闺怨之情、游子的思乡之感,有淡淡的哀愁,但诗歌更多的表达的是对人生的热爱和期待,有积极情绪蕴含其中,所以是“哀而不伤”。故选A。(3)结构上,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歌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月”这一主要意象抛出,以下所有的画面的情感都是在这一轮月华照耀中发生的。而且这一轮月并非静止的,整篇之中,月经历了初升、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从结构上而言,这轮月是一条线索,将整首诗中的意象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考中,月既是永恒,又是美好。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相思中,月既是载体,也是见证者。内容上,诗人笔下的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诗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作者还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作者还以“月”抒发作者对生命意义感悟出的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样颓废消极,而是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的积极。答案:(1)张若虚(2)A(3)全诗先写“海上明月共潮生”,继写“皎皎空中孤月轮”,最后写“可怜楼上月徘徊”,“斜月沉沉藏海雾”,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穿全篇,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诗人笔下的月,首先是自然美的典型,江天一色,海上月明,寥廓宁静动人,使人充满了喜悦和赞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借月抒发对生命意义的切身体悟,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人类代代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继而又感叹人生多愁,抒发游子的离情和亲人的相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柔婉酣畅,在诗情画意中融入了深深的哲理。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11.(2020秋•衢州期末)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②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①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②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开篇“青青”喻园中葵生长茂盛,以此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B.园中葵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C.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D.全诗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结尾,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颓废的色彩。(2)《长歌行》中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明确表达技巧,结合诗歌内容做具体分析。【解答】(1)D.“为全诗笼罩了一层颓废色彩”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颓废色彩,此句劝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时努力。故选D。(2)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诗歌以“比兴”贯穿全诗,形象生动,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答案:(1)D(2)①托物起兴。此诗唱叹人生从园中葵起调,由园中葵写到人,“托物起兴”。②比兴。园中葵有比喻意义。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焜黄华叶衰”比喻青春不再,年华老去。③以“比兴”贯穿全诗,形象生动。园中葵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这与人由青春勃发、长大到老死相对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译文: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赏析:这是一首激励人们要及时努力、奋发向上的乐府民歌。不仅语言朴素,深入浅出,而且饱含哲理,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建筑砂石销售协议范本
- 仪器仪表制造中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考核试卷
- 橡胶制品行业市场产业集聚效应考核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诊断与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力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托儿所服务的感觉与认知发展考核试卷
- 《情绪视角下基于市场不同波动特征的特质风险定价经验研究》
- 《两种天然产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 发动机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第二章输水和配水工程
- 进修医师考核鉴定表(共4页)
- 工商营业执照注册表2016(DOC)
- 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培训课程课件
- 附表一pc吊装令
- 水稻栽培技术指导方案
- 地下室回顶方案(地下室顶板加固)
- 物资管理系统使用手册
- 最新八年级外研版英语下册课文与翻译(共20页)
- 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 制浆洗漂详细过程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