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模拟练(2022·广东广州·一模)某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的邱桑温泉发现了距今为止最早的古人类艺术--印在岩石上的手脚印(下图)。研究推测,距今约20万年前,邱桑温泉涌出大量的碳酸钙软泥,路经此处的古人类孩童将手脚压在软泥上,后经地质过程固结成岩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邱桑温泉发现有古人类手脚印的岩石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2.该岩面艺术的发现可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上(
)A.古人类的季节性迁徙 B.古人类的宗教信仰C.火山活动的活跃周期 D.古气候环境的演替【答案】1.C2.A【解析】1.根据材料“碳酸钙软泥、固结成岩石”等信息可知,该岩石受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属于沉积岩,C正确。喷出岩和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变质岩需要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ABD错。故选C。2.该岩面艺术是路经此处的古人类孩童将手脚压在软泥上最终形成,其研究可以间接推测当时该地区古人类的季节性迁徙规律特点,但无法反映其宗教信仰,A正确,B错。与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环境演替等关系不大,CD错。故选A。(2022·江西·临川一中模拟预测)甘肃省永靖县的黑方台,属黄河4级阶地,台面海拔1700m左右,四周受沟谷切割,形成典型的黄土孤岛型地貌。基岩为泥岩、砂岩,基岩上覆分选较好、磨圆度高的卵石层,卵石层上为静水环境下形成的黏土层,黏土层上覆风积黄土。为改善台塬地区的农业条件,20世纪60年代在黑方台建成提水灌溉工程。下图(a)为黑方台地层对比图,图(b)为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可能是(
)A.26米 B.67米 C.79米 D.101米4.该区域黏土层沉积厚度主要受地形影响,有关该地黏土层形成时下垫面的地形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地势东高西低 B.坡度大致西陡东缓C.地势大致中高周低 D.地势大致周高中低5.近几十年来,黑方台几乎年年都发生几次山体滑坡事件,导致该地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
)A.气候暖湿化,降水增多,历时延长B.人口增多,耕地增加,台塬植被大量减少C.处地壳活跃地带,地震多发,岩层土体失稳D.长期大水漫灌,黄土超孔隙水压力上升,边坡失稳【答案】3.B4.A5.D【解析】3.由于基岩为泥岩、砂岩,所以基岩以上沉积层为卵石层、黏土层与风积黄土层,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是卵石层、黏土层与风积黄土层厚度之和,所以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厚度可能是28m~76m,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4.根据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粘土层厚度,整体呈东边薄西边厚的分布,黏土层沉积厚度主要受地形影响,粘土层越厚,说明该地区地势越低,粘土层越薄,说明该地区地势越高,因此可以判断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A正确,CD错误。根据图中等粘土层厚度线可以判断出坡度,等厚度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所以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B错误。故选A。5.黑方台位于黄土高原,所以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是主要是在水的影响下,导致黄土本身的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导致该地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因最可能是在长期大水漫灌下,黄土超孔隙水压力上升,边坡失稳,D正确。气候暖湿化不是黑方台滑坡多发主要诱因,A错误。滑坡主要发生在坡上,所以台塬植被减少对滑坡影响较小,B错误。黑方台位于黄土高原,距地壳活跃带较远,地震发生较少,C错误。故选D。(202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模拟预测)尖岭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侧,海滩前缘是珊瑚礁和基岩平台,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到达海岸的波浪较小,海滩沉积物以细砂为主,若海浪越过滩脊,会在陆地一侧形成颗粒较细的堆积物,称之为冲越扇,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冲越扇形成的原动力为(
)A.潮汐涨落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台风7.沉积砂层与下面的灰色砂壤层相比(
)①层理更明显
②层理不明显
③肥力更高
④肥力更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6.D7.B【解析】6.读材料可知,“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到达海岸的波浪较小,海滩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当海浪越过滩脊后,会在陆地一侧形成颗粒较细的堆积物,称之为冲越扇”,据此分析可知,图中滩脊远高于潮汐平均水位,且该地位于海南省东南部,只有来势凶猛的台风带来大风浪才能越过滩脊,D正确,A错误;西南季风、东北季风影响一般为正常天气,不如台风的风力大,故BC排除;故选D。7.由图知,沉积砂层下层是在没有滩脊前潮汐作用下形成的,而上部(含冲越扇)是台风作用下形成,层理是岩石沿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和颜色的突变或渐变显现,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上下层沉积条件明显差异,层理明显,此外,台风出现是周年性的,主要在每年的夏秋季节,且每次台风的风力强度并不相同,所以层理明显,故①正确,②错误;沉积砂层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养分易淋失,致使各种养分都较贫乏。砂壤层的性质则介于砂与粘土之间,其耕性和肥力较好,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2022·湖北·黄冈中学二模)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和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因其形态口小、肚大、底平,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罗田冰臼形成于大约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下图为罗田冰臼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罗田冰臼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冰期巨大的冰川在向下运动中不断刨蚀下覆河床而成B.山区河谷流水中旋涡带动河底砾石不断研磨河床而成C.冰期强劲的冬季风携带砂砾不断磨蚀凸出的岩石而成D.冰期后期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研磨9.历史上为了将本地的木材运出去,当地居民“火烧水浇”毁掉了一些高凸的石头。下列地质作用原理与该方法原理最相似的是(
)A.花岗岩石蛋地貌形成过程 B.高纬度峡湾地貌形成过程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D.西北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答案】8.D9.A【解析】8.在冰期后期,部分冰川融化成水而进入岩石裂缝,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使裂缝扩展,故其形态呈现出了口小下大的特征,由于不断的研磨,使得内部空间较大,呈现出肚大的特征,岩块内部的碎石被冰川携带一起移动,使摩擦作用更为强烈,在强烈的冲击研磨下呈现出了底平的特征,D选项正确。冰川向下刨蚀作用会使得冰川表面口径相对较大,呈现出上大下小的特征,A选项错误。从材料可知罗田冰臼是冰川作用和古冰川气候的直接产物,受冰川作用影响较为显著,并非流水作用,B选项错误。风力磨蚀突出的岩石,使得突出的岩石破碎,但并不能形成凹陷的罗田冰臼地貌,C选项错误。故选D。9.“火烧水浇”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得岩石出现破碎,与自然界的物理风化较为接近。花岗岩石蛋地貌是由于花岗岩在风化作用下,其表层出现许多的石蛋形成的一种地貌,物理风化与冷热有关,二者在原理上较为相似,A选项正确。高纬度峡湾地貌主要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川侵蚀作用与热胀冷缩并不相似,B选项错误。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与热胀冷缩并不相似,C选项错误。西北新月型沙丘主要是受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力沉积作用与热胀冷缩并不相似,D选项错误。故选A。(2022·福建·厦门一中模拟预测)先锋植物指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巴西高原某地为石英岩阶梯状地貌,先锋草本多在其陡坎上部的节理(即裂隙)薄弱带率先发育,随着演替持续,灌木发育,阶梯平台逐渐后退。下图是厦门中学生助手地理研究小组制作的示意该石英岩阶梯状地貌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陡坎上部的节理薄弱带率先发育先锋草本的关键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11.与先锋草本相比,灌木(
)A.对水肥需求少 B.根系伸展空间比较大C.环境适应性强 D.改造地表形态作用弱12.后期,石英岩阶梯状地貌陡坎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生物风化 B.流水侵蚀 C.物理风化 D.风力侵蚀【答案】10.D11.B12.A【解析】10.根据材料“先锋草本多在其陡坎上部的节理(即裂隙)薄弱带率先发育”,因为陡坎上部的节理薄弱带裂隙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有少量土壤存留,利于草本植物生长发育,故其关键因素是土壤,D正确;该处光照、气温和降水均无明显差异,不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ABC错误。故选D。11.根据上题和材料信息,先锋草本多在裂隙处率先发育,对环境要求较低,土壤发育差,随着演替持续,松散碎屑物质增多,土壤增多,灌木发育,因此,与先锋草本相比,灌木对水肥需求多,根系伸展空间比较大,环境适应性差,改造地表形态作用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后期,石英岩阶梯状地貌的陡坎变化,主要是因为灌木等植物根系的顶托作用使得岩石破碎,形成碎屑堆和松散巨石,此种作用属于生物风化作用,A正确;该地为石英岩地貌,岩层较为坚硬,流水侵蚀、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均不是其地貌陡坎变化主要的外力作用,BCD错误。故选A。(2022·河北·模拟预测)“沙漠漆”是指戈壁砾石裸露的荒漠区,砾石表面像涂抹了一层油漆。“沙漠漆”石体截面并不黑,只是外面包裹着铁锰沉积,石体表面通常有各种美丽的岩画,历经千年,依然留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沙漠漆”的形成类似于(
)A.黄土高原的形成 B.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 C.东南的红色丘陵 D.长白山地区的熔岩地貌14.“沙漠漆”石体表面的岩画历经千年、依然留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 B.气压 C.湿度 D.风力【答案】13.B14.C【解析】13.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戈壁砾石裸露的荒漠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下永中铁锰氧化物浓度高,其随水分蒸发后被砾石阻挡,在砾石底部集聚、沉积(有些矿物质也进入砾石一定深度),形成“沙漠漆”。因此,“沙漠漆”的形成过程类似于华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B正确;黄土高原主要是风力沉积形成的,A错误;东南的红色丘陵是典型的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的,C错误;长白山地区的熔岩地貌是火山活动形成的,D错误。故选B。1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沙漠漆”石体表面的岩画形成之初位于砾石底部,受风力侵蚀作用弱,后被戈壁大风掀动而出露地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流水对岩画的侵蚀作用弱,使得岩画得以留存千年,C正确。温度、气压、风力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2022·湖南·岳阳市十四中模拟预测)天然海滩位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是近岸波浪、潮汐、风等动力因子和海滩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5.天然海滩形成最直接的地质过程主要是(
)A.剥蚀作用 B.搬运作用C.堆积作用 D.风化作用16.只有海退即海岸线向外海迁移,海滩才能形成,下列关于发生海退的情形正确的是(
)①地壳上升②地壳下降③冰期④间冰期⑤全球变暖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⑤【答案】15.C16.A【解析】15.天然海滩形成的最直接的地质作用是在剥蚀作用之后,A选项错误;海滩的形成是海浪搬运后堆积作用形成的,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风化作用于海滩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16.海退时,海平面下降,海水向外海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早年在海面之下的砂质堆积物被抬升到海平面上,并且在高潮时也不会被海水吞没,就可能形成海滩,地壳上升和冰期时才可能海平面下降,①③正确,A选项正确;间冰期期间海平面会使海平面反复升降,④错误;地壳下降会使海岸线向内迁移,②错误;全球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⑤错误,BCD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2022·湖南·岳阳市十四中模拟预测)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远眺该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这些城堡似的小丘均按一定方向排列。据有关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读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7.魔鬼城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最正确的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B.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C.外力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岩浆喷涌-风化作用-风力侵蚀18.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19.各种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与气候条件是(
)A.古生代、气候温暖、降水丰富 B.古生代、气候温暖、降水偏少C.中生代、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D.中生代、气候寒冷、降水偏少【答案】17.B18.C19.C【解析】17.依据材料信息,乌尔禾魔鬼城所在地区,“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这一时期,大量湖相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在之后地壳抬升过程中,湖泊变为陆地,湖相沉积物及岩层裸露地表,在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雅丹地貌,B正确;魔鬼城是沉积岩,排除A、D;魔鬼城形成外力为风力侵蚀,C错。故选B。18.图片雅丹地貌,城堡似的小丘多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据图可知,乌尔禾地区地处我国的准葛尔盆地,风口位于该地的西北方向,据此可判断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此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故选C。19.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排除A、B;由所学知识可知,与现代相比,恐龙繁盛的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降水偏少,C正确,D错。故选C。(2022·山东·模拟预测)冰川稳定时期,前端的堆积物会不断垒高,形成弧形垄岗。冰川后退时,前端的垄岗会阻挡冰川融水。形成冰碛阻寒湖。清决风险较高。M、W两湖是冰渍阻寒湖其中W湖有一个稳定出水口。图示意M、W两湖1987~2018年的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问题。20.M、W两湖最可能位于山脉(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21.据图可知(
)A.M湖冰川后退面积比W湖小 B.M湖为咸水湖,W湖为淡水湖C.M湖溃决的风险比W湖高 D.气候冷湿化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答案】20.D21.C【解析】20.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M、W两湖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于两湖均属于冰碛湖,所以是冰川融水形成的,由于在冰川稳定时期前端的堆积物会不断的垒高,形成弧形垄岗,所以在图中可以判断出形成M、W两湖的冰川的前端应该向北,说明M、W两湖可能位于山脉的北坡,而且由于M、W两湖地处北半球,北坡是阴坡,更容易出现冰川与冰碛湖。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21.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从1987年到2018年M湖面积增大的更多,说明M湖冰川后退面积比W湖要大,A错误。由于W湖有一个稳定的出水口,所以W湖可能为淡水湖,但无法判断出M湖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B错误。M湖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出水口,所以比W湖更容易溃决,C正确。冰碛湖面积变大是冰川后退的结果,所以是气候温暖导致的湖泊面积变大,D错误。故选C。(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在福建海坛岛君山山麓地带,发育着一个独特的海岸冲积扇——大砂山(下图),其沉积物主要由山麓冲积扇常见的泥石流沉积、河道沉积和部分漫洪沉积构成,同时交替有海岸带的风沙沉积。研究人员用雷达探测甲——乙一线显示,冲积扇内部有一棱角状巨砾、粗碎屑堆积为特征的沉积层,在此沉积层出现的一些V型沟槽内有波状细层沉积物。大砂山北坡中下部发育有众多的风成草灌丛沙堆,南坡坡度较陡,表层物质以细砂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棱角状巨砾、粗碎屑堆积时,其沉积环境特点为(
)A.高温天气长 B.水流落差小 C.气候冷干 D.降水强度大23.推测该岛的盛行风向是(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答案】22.D23.B【解析】22.冲积扇上的沉积物颗粒物粗大,说明沉积时多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地表径流量大,水流落差大,搬运能力强,搬运物质颗粒大,D正确,B、C错误;沉积物颗粒大小与高温天气长短无关,A错误。本题应选D。23.风成草灌丛沙堆是风沙流通过草灌丛植物时,风速减弱,大量沙粒在草灌丛的根部不断聚积而成。根据材料“北坡中下部发育有众多的风成草灌丛沙堆”可知北坡为迎风坡;“南坡坡度较陡,表层物质以细砂为主”也说明南坡为背风坡,图中信息显示大砂山东北侧海滩有沙滩分布,为风沙源地,故该岛的盛行风向是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本题应选B。24.(2022·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区内地形陡峭,河谷深切,地壳运动强烈,崖壁岩穴密布。调查发现,该区域现今岩穴多分布于山体西坡和北坡,山体东坡和南坡较少。下左图为武陵源典型岩穴分布区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示意某山体岩穴发育过程。(1)据右图指出同一山体形成多级岩穴需具备的基本条件。(2)比较岩穴甲和岩穴乙发育情况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分析武陵源山区现今岩穴多分布于山地西坡和北坡的原因。【答案】(1)地壳间歇性抬升;有河流(溪流)发育,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强;有多层较松软岩层与较硬岩层相间分布。(2)差异:岩穴甲比岩穴乙发育程度低(宽度和深度小)。原因:岩穴甲处于发育初期,受风化、(流水)侵蚀(外力作用)时间短,被侵蚀、搬运的岩石物质少,形成的岩穴宽度和深度小。(3)山地北坡为阴坡,西坡与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侵蚀与风化作用比东坡和南坡小,其形成的岩穴演化较慢,保有量较大。【解析】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山体岩穴的发育过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外力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1)读图多级岩穴的形成和地壳运动、岩石性质、外力作用有关;山体岩穴是较软的岩层被风化、侵蚀以及外力搬运作用形成的,所以形成岩穴的岩石岩性较软,该地区受外力作用强;多级岩穴是因为地壳多次抬升,在地壳运动的稳定期,受外力作用形成岩穴,所以该处地壳间歇性抬升;多层较软岩层和较硬岩层相间分布。(2)根据上题多级岩穴的形成受地壳间歇性抬升的影响,与甲相比较,乙岩穴分布的地势较高,形成时间早,受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作用时间长,所以岩穴发育程度高,岩穴宽度和深度大。(3)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坡和南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受流水以及风力作用影响大,岩穴被破坏严重,不易保存;西坡和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风化和侵蚀作用比东南坡小,岩穴形成演化较慢,保存较好。25.(2022·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位于太行山脉深处,谷壁陡峭,谷中有谷,是典型的叠谷地貌(下左图)。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该村现有村民约800人。1982年,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从山顶上挂下绳索,在山腰间开凿,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奇险的挂壁公路(下右图)。公路多贴壁而凿,悬于半山腰,每隔十余米开有侧窗,现已成为太行山景区的一部分。(1)推测红岩大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2)分析古村民选择在锡崖沟村定居的原因。(3)分析挂壁公路的侧窗在修建及后期运营中的作用。【答案】(1)早期该地地势低,流水搬运、堆积、固结形成红色砂岩;而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岩石垂直裂隙发育,流水下蚀,形成峡谷;而后地壳较为稳定,流水侧蚀拓宽,形成宽谷;而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叠谷地貌。(2)地处大山深处,地势险恶,便于避难安居;谷中平地较大,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河流汇集,水源充足;石材丰富且易于开采,利于房屋的修建;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生存物资有保障。(3)修建时:侧窗开凿提供操作平台,便于施工;利于多点施工,提高工程进度;崖壁开凿隧洞土石方量大侧窗方便倾倒土石方。运营中:侧窗利于采光通风,便于通行;利于欣赏沿途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解析】本题以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质地貌形成过程、聚落与交通线路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1)根据材料“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可知,红色砂岩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说明早期该地地势低,流水搬运、堆积、固结形成红色砂岩;要形成大峡谷,已形成的红色砂岩要抬升形成高地,根据材料“岩石垂直裂隙发育”,结合所学可知,该地地处湿润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顺岩石裂隙,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峡谷;根据图文材料,谷中有谷,且上部宽下部窄,说明形成峡谷后,地壳较为稳定,流水侧蚀拓宽,形成宽谷;而下部的窄谷是流水下蚀形成,说明形成宽谷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叠谷地貌。(2)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根据材料“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位于太行山脉深处,谷壁陡峭······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可知,说明锡崖沟地势起伏大,地势险恶,锡崖沟村位于大山深处,受外来影响小,尤其是受战争影响小,便于避难安居。根据材料“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可知,锡崖沟村地处谷中平地,土地面积较大,土壤肥沃,便于发展农耕种植业。谷地中河流汇集,水源充足,便于生产生活。根据材料“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可知,当地石材丰富且易于开采,可以就地取材,修建房屋。地处深山峡谷中,人类活动少,对生态环境破坏少,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多样,生存物资有保障。(3)修建时:读图可知,谷壁陡峭,施工中缺少着力点,施工难度大,侧窗开凿提供操作平台,便于施工。根据材料“公路多贴壁而凿,悬于半山腰,每隔十余米开有侧窗,现已成为太行山景区的一部分”可知,侧窗多,利于多点施工,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工程进度。开凿过程中,崖壁开凿隧洞土石方量大,可以通过侧窗直接倾倒,方便施工。运营中:侧窗可以提高挂壁公路的采光,便于通行。提高挂壁公路内部通风,保证道路内空气流通,保障行车安全。侧窗数量多,行车中可以通过侧窗欣赏沿途景观,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真题练(2022·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C2.A【解析】1.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2.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2·江苏·高考真题)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4.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5.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答案】3.D4.A5.D【解析】3.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4.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一般呈现的是峡谷等地形,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答案选择A。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故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答案选择D。(2022·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A. B.C. D.7.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答案】6.B7.B【解析】6.据材料,图中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可知,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③是石林地貌④是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故选B。8.(2022·浙江·高考真题)以下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①是角峰,刃脊,是冰川侵蚀地貌;②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③是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④是岩石裂隙,风化作用形成的。因此②④正确,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1·海南·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9.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10.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降水稀少 B.海拔较高 C.纬度较高 D.冰川广布【答案】9.C10.A【解析】9.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冰期冰川从安第斯山脉下来,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不断摩擦海岸,形成冰川槽谷,而冰期结束,冰川退缩,这些被摩擦切割的海岸就会因为地势相对低洼被海水淹没,出现破碎地形,C正确。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与海浪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无关,ABD错误。故选C。10.由图可知,乙处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广布,是造成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A正确。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位于东海岸,海拔较低,B错误。由图可知,乙处位于中纬度,属于温带气候,不是造成人口稀少的原因,C错误。乙处位于中纬度,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2021·辽宁·高考真题)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12.“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答案】11.A12.C【解析】11.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可知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12.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错误,故选C。13.(2021·天津·高考真题)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
)A.B.C. 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变迁。地球沧海桑田变化指的是海陆变迁。翠屏湖记录的是水域的形成过程,故A项错误;中上元古界地层中可能有海洋生物化石,可验证此处发生海陆变迁的概率最大,故B项正确;黄崖关长城属于人为建造的人文景观,不能反映地球的沧海桑田变化,故C项错误;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反映的是当地的植被状况,与地球沧海桑田变化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故选B。(2021·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15.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答案】14.D15.A【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15.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17.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答案】16.B17.A【解析】16.图中构造甲、乙、丙位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受到拉张力,使得出现多个断层,乙地块出现了断裂陷落,因此形成这些构造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水平拉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17.读图可知,F1~F4断层中,中间两个断层延伸至含油层,两侧没有延伸至含油层,这些断层直接或间接导致油气分子散失,这是因此F1~F4等断层的疏导性能好,A符合题意,排除D;读图可知,F1~F4并没有都延伸到地表,B错误;如果上覆岩层疏导性不好,即使石油埋藏层位较浅,石油也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排除C。故选A。(2020·北京·高考真题)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8.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图中(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答案】18.C19.A【解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18.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19.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2020·天津·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1.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答案】20.D21.A【解析】20.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21.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23.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22.D23.C【解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难度一般。22.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23.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