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5/28/wKhkGWc1iGqAM_wrAAFxQRIoowg652.jpg)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5/28/wKhkGWc1iGqAM_wrAAFxQRIoowg6522.jpg)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5/28/wKhkGWc1iGqAM_wrAAFxQRIoowg6523.jpg)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5/28/wKhkGWc1iGqAM_wrAAFxQRIoowg6524.jpg)
![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5/28/wKhkGWc1iGqAM_wrAAFxQRIoowg65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鄢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曼湿,清辉玉臂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工。
【注释】K(fu)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在长安。
I.本诗的题材是0
2.本诗风格是()
A.清新淡远B.豪放飘逸C.含蓄蕴藉D.朦胧隐晦
3.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颈联的写作手法。
甲
鹃坞天
王寂【金】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乙
思吴江歌
张翰【晋】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算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今仰夭悲。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机:机灵。
4.对甲乙两首诗歌的体裁判断足碘的一项是()
A.两首都不是近体诗B.两首都是近体诗
C.只有一首是近体诗D.两首都是古体诗
5.以下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下ip下的一项是()
A.甲篇“晓云”二句运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晓云散尽、宿雨来时山间之朝暮变化。
B.甲篇写沙鸥见人不惊,说明作者已无人世机巧之心,突出其淡泊而恬远的情怀。
C.乙篇巧妙化用了“秋风胪脍”“藤羹妒脍”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乙篇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前因后果,畅达自然。
6.甲乙两首诗歌中都有“木叶”一词,结合课文《说“木叶”》,赏析这一意象在体现诗歌主旨
上的作用。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依,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7.“岁除夜”是中国传统()
A.春节B.中秋C.元宵D.除夕
8.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氐砸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9.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B.凄楚含蓄C.清幽质朴D.旷达闲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夜过瓜洲①
〔清〕袁枚
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
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
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
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
【注】①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
10.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A.咏物类B.送别类C.感遇类D.行旅类
II.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惜用的一项是()
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
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
C.视觉和听觉多感言结合,意在以静衬响。
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
12.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悲秋诗集》?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见新柳
(唐)崔榕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13.这首诗的题材可归为()
A.送别类B.咏怀类C.田园类D.怀古类
14.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主要是写杨柳的生长地点在桥边。B.颔联写杨柳枝在烟雨中颜色忽深忽浅
C.颈联写诗人在他乡两次看过杨柳荣衰。D.尾联中的两个“人”都是指诗人自己。
15.这首诗是怎么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去者日以疏
佚名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箫箫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①,欲归道无因。
【注】①思还故里闻“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指故居。
16.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李凭箜篌引》B.《春江花月夜》
C.《迢迢牵牛星》D.《登岳阳楼》
17.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猛挥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
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
B.七、八句借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萧萧”不仅仅是悲风之声,又有墓中死者如
白杨树的哭泣之声。
C.“一去一来”属时间顺沆,“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
D.本诗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①
桐叶晨飘登夜语。旅思秋光,黯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梅草《长杨斌》咒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
宫而作。
18.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将这首词放入某一类别,请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是()
A.旷达词B.羁旅词C.小令D.怀古词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货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第一句写了桐叶飘零,寒蛋夜鸣,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氯围。
B.“黯黯长安路”一句具有象征的意味,感觉通向京城的路分外暗淡。
C.词人被哭官.无奈同乡隐退.但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无人托付,难以放心c
D.整首词的思路:抚今一思昔一现实一往昔,今昔交织,回环在复。
20.本词尾句“悔”字结情,内涵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比较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者日以疏
佚名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去。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①,欲归道无因。
【注】①故里阁: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指故居。
2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李凭箜篌引》B.《迢迅牵牛星》
C.《春江花月夜》D.《登岳阳楼》
22.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猛挥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
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
B.七、八句借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萧萧”不仅仅是悲风之声,又有墓中死者如
白杨树的哭泣之声。
C.“一去一来”属时间顺沆,“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
D.本诗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
23.清人朱筠有云:“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步出城东门
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云。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2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诗。
25.以下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送别诗。
B.根据诗歌内容判断,作者当时身处异乡,故乡应在江南。
C.作者借“河水深无梁”一句来表达归乡之路的艰难,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下句“愿为双黄鹄”
的感慨。
D.本诗语言朴素,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却一往情深。
26.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与友人宿
(唐)杜牧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儿堪伤。
菜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歧路容愁长。
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乐。
秋夜同友人话旧
(唐)谭用之
露下银河廉度频,囊中炉火几时真。
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夫故人。
云外簟凉吟崎月,岛边花暖钓江春。
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
27.依据题材,对以上两首诗归类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水类B.送别类
C.隐逸类D.羁旅类
28.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杜诗“归梦远”暗扣“宿”字,谭诗“共故人”暗扣“话”字。
B.杜诗颔联用“兼葭”“砧杵”,意象凄清,营造了凄寒孤冷之境。
C.谭诗颔联用“数茎”“一盏”,人灯相对,透露出人世沧桑之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均清新质朴,而杜诗比谭诗情思更丰富婉转。
29.请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C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30.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B.从体裁看,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同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31.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雅致B.深沉刚劲C.清幽质朴D.飘逸旷达
32.请结合全诗内容对尾联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宋]苏钛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
33.“少年游”是这首词的,从字数上看属于。
3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
B.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帖念家中的妻儿。
C.下片写妻子本想仿效李白对酒邀月以慰寂寥,却不意反惹出更加惆怅的情绪。
D.结尾借月中姮娥只怜爱双栖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大,写出了妻子月下的孤独。
35.简要赏析下片画线句运用的艺术技巧。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①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匕
[注释]①次:停靠。北固I」: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②客路:旅途。③两岸阔:江水很
大,看不到两岸。④风正:顺风。悬:悬挂。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残夜:一夜将尽。
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⑦洛阳:今属河南。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此
句谓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
36.这首诗的体裁是o
37.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风景的特点,以及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B.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方漫游,路过北固山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淡淡的乡愁和因神奇的
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3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换,使作者
从自然界中感受到勃勃生机,由此产生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
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38.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迂。
3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40.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淡潇散B.清新流畅C.质朴沉郁D.婉约凄切
41.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晚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誉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C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恃。
注释:①树树梢。②井:却市井,村;万井指千家万户。
42.下列作品在体裁上与本诗同属一类的是()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杜甫《登岳阳楼》
C.杜甫《登高》D.苏轼《江城子》
43.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新明丽B.隽永凝练C.阔大宏远D.情景交融
44.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林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量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45.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看,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
B.题目中“见”的用法是表示被动。
C.从押韵看,本诗一韵到底,隔句押韵。
D.从题材看,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46.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描写了诗人和乡人由乍见之悲转为相见之喜。
B.”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描写了诗人带着乡人拜访亲朋旧友童稚播子。
C.“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表现诗人希望乡人立即答复自己问题的迫切。
D.“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表现诗人将很快动身回乡且归隐故园的愿望。
47.《唐诗选》中评价此诗“诗中连间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
诗围绕此评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①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
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悯怅双鸳不至”,
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①瘗:埋葬。
48.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词。
49.对词的理解不正项的一项是()
A.“听风听雨过清明”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B.“交加”一词用得好,写出在宛转的啼莺声中进入梦乡的无比惬意。
C.下片写了风雨过后,天气放晴,词人依旧游赏林亭的所见所思所感。
D.整首词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来表达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5().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泊舟严滩①
(宋)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椎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朝遗民,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
自呼。此诗即作于归隐时,
5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A.咏史诗B.EQ园诗
C.行旅诗D.赠别诗
52.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叙事,紧扣题意,点明泊滩的时间地点。
B.颔联明月高照,对月怀人,是对诗人的莫大慰藉。
C.颈联翻进一层,清亮笛声,更添加了此刻的愁思。
D.“休望”二字,语气决断,写出心情的绝望沉痛。
完成卜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董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3.题目中“踏莎行”是。
54.下列对《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薰风暖摇征辔”,以乐景写离愁,从而达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B.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
人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D.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55.请从“对面落笔”的角度,对“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一句进行赏析。
阅读卜.面的诗词,完成卜.面小题。
少年游•泗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妲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注释: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
56.“词”又称o
5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
B.前三句把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
的妻儿。
C.下片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
D.最后一句,用双栖燕反村单栖人,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
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构思新巧别致。
58.有人说,词的上片借用了《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手法,但推陈出新,更见精巧。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思乡怀人诗
2.C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
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解析】I.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本诗借助想象,抒写
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邮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
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
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
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故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不直接抒写自己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却
从对面看想,只写妻子“独看”那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鄢州,已
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FI的同看,而把并倚“虚
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
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故整体上来讲木诗写的含蓄蕴藉。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染香的雾
气打湿了远方妻子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妻子玉臂生寒。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
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
中的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正在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
加真挚深沉。诗人写妻子“云鬟湿”“玉臂寒”,想象妻子的鬓发湿了、玉臂凉了,这一“湿”一
“寒”,委婉含蓄地指出妻子眺望远方之久,对“我”的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4.A
5.C
6.甲诗“木叶”含有静美之意,暗示诗人恬静的心情,为卜阕表达“久忘机'’的主旨定了基调。
乙诗的“木叶”和秋风一起充满凄凉、萧条之意,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引出诗
人的思想之情。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鹦鹃天”是词牌名,再结合诗句的格式,
可知第一首是词。第二首作者是晋代人,故其诗歌不可能是近体诗,从而可知两首诗歌都不
是近体诗。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巧妙化用了,秋风妒脍“藤美妒脍,的典故”错误,
“秋风妒脍”“纯羹妒脍”就是说的张翰本人的事,后成为典故演绎佳肴之美和思乡之切。此处
就是“秋风妒脍”的出处,不是化用典故。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秋后亭皋木叶稀”,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
本句中词人写秋风扫叶,直接呈现秋后物态,差不多看不到词人把景物作为自己情绪的烘托,
但其闲适、宁静的心情,以及他对大自然的赞美,通过描写木叶传达出来,为后面内容定了
基调。下片的中心是“久忘机正因为山中有无穷的景致可供欣赏,在这儿,他可以得到灵
魂的休息,可以保持着一种独立的不媚世俗的人格,所以他人虽老,仍不改初衷,喜与沙鸥
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自甘恬淡一生。“秋风起兮木叶飞”,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其中
“木叶”充满深秋的萧瑟和凄凉。诗歌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触动人们的节
序之感和念远之情。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
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
情基调。
7.D
8.D
9.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守岁家家应未
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说的是除夕守夜这个民俗活动。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依此判断本诗中“岁除夜”解释
为“除夕夜”。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内容的能力。D“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错,“芙蓉枕小竹叶
杯”指被子和酒杯,“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口I•杯’.这两句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
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更表达出思乡之切。不能说明主人公格调高雅。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常见的作品风格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哀婉
悲凉、旷达闲适、绚丽飘逸、沉郁顿挫、雄浑壮丽、粗犷豪放、悲壮慷慨等。依据诗歌意象
及内容把握诗歌风格特点,《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四气推迁往复回”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
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
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哀婉悲凉”程度太重,诗句点出“相思”所以不是“凄楚含蓄”,
“旷达闲适''也不符合,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C。
10.D
11.C
12.首联“一声语”“两岸秋”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略显寂寥。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
颔联将沿岸芦花飞絮想作飘散船头的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使原本孤寂的行程平添新奇
的感受;颈联转向对诗人内心和行为的描写,“乘潮去”"夜不收'’不仅没有流露丝亳悲伤,反
而在快行的轻舟上展现出诗人乘兴而行的洒脱姿态;尾联明月当空映照,一个“出”字将先前
的孤寂感一扫而尽,画面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整首诗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
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题目“夜过瓜洲”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作,由“霜雁”“烟江”“船”“孤帆”等意象可知,木诗
表达•种羁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故应属于“行旅类”类题材。
故选D。
II.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以静衬响”错,本诗以静景描写为主,雁叫声是以动衬静.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意境情感的能力。
首联“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一声语''写的是声音,"两岸秋''写的是视觉景色,视听结
合,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使得画面立体可感。
颔联“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描写沿岸芦花匕絮犹如漫天匕雪,空蒙而又灵动,“三十里”
为想象之景,写出了秋的空旷苍茫,画面辽阔,意境宏阔。
颈联“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虽“孤帆”略显孤独,但写出了乘舟而去潇洒自由之态:
尾联”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苍茫”天地间本显寂寥,“明月出”,“出”字阔开意境,写
出了明月映照之下的明朗感受,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由此可见,整首诗虽描绘秋景,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攻入《悲秋诗集》。
13.B
14.C
15.触景生情,见到桥边新柳,触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写杨柳、草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
之情、人生荣衰之愁: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
【解析1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诗前两联写江边柳树,后两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抒发游子的愁绪,这是借景抒情、借物
咏怀的手法。
故选Bo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主要是写杨柳的生长地点在桥边”错,“三四日"老金丝”写杨柳短时间变老;
B"颜色忽深忽浅''错,“带雨带烟深浅枝”是说看到烟雨中杨柳的颜色有深有浅:
D.“两个,人,都是指诗人自己”错,一个指自己,一个指家人。
故选C。
15.本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触景生情。开头写见到江边的柳树,“柳”字谐音“留”,唐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树往往
表达送别、惜别之情。因而诗人见到桥边新柳,触发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开头写“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三四天不见,柳树的枝条已经老了,
借柳树的变化写时光流逝之快;尾联''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草色变化同柳树
一样,草木的荣枯也像人生的盛衰。写杨柳、草色的变化来表达思乡之情、人生荣衰之愁;
直抒胸臆。“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愁杀远人人不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和漂
泊异乡的孤独之感。
16.C
17.D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体知识的能力。
从字数和句数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
但每句皆为五字。
A《李凭箜篌引》是七言古诗。
B.《春江花月夜》是七言古诗。
C.《迢迢牵牛星》是五言古诗。
D.《登岳阳楼》是五言律诗。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清新典雅”错误。所谓“清新”是指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所谓“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
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这首诗歌抒写游子路出城郊,感慨世路艰难、人生无常、遭逢乱世、
羁旅天涯,表达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感伤之情,表现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之
感,语言朴素自然却饱含无限酸辛,与“清新典雅”无关。
故选D。
18.B
19.A
20.①通过写枫叶飘零,寒量夜鸣,抒发了作者凄凉孤独之情;②借助回忆,联想不平凡的
战斗经历,表达词人爱国忧时的情怀;③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
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④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
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辨析体裁和题材的能力。
此词触景尘情,追忆往事,今昔对比。表现出词人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悲愤感情。排除Ao
本词62字,属于中调(59-90),58字以内属于小令,排除C。
结合“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江海轻舟今已具”分析,写羁旅异乡,表达了孤独寂寞思念家
乡之情,排除D。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氛国”错误,首句通过桐叶飘零,寒量夜鸣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
故选Ao
20.本题考兖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尾“悔”总领全诗,此题找出整首诗表达的感情即可。
本诗写于作者晚年被罢官后,首联为景物描写,写到桐叶飘零,寒蛰夜鸣,营造了凄清而萧
瑟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之情。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这一句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
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
虑的深重。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作者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
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
有的贡献,所以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
下阕首句承上启下,“江海轻舟”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明有隐
归之意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报国无路,则只有归隐江湖才不负一个读圣
贤书之人!然而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感慨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
卷兵书”亦有两重含义,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进军策略,
也可喻之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然而朝中没有能抗金之臣,抗金志士亦零落无存,国家社
稷岌岌可危。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悲愤。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
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乂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这里作者借用汉代扬雄作
《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
《长杨赋》是两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
上这篇赋的。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其实在
于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这“悔”的后面,
实在是“恨”!
21.B
22.D
23.末二句从上面的所见所感,转向(牵连)到自身,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一掉但它和
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迅速,游子唯一的希望只有及早返回故
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此为一折;但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此
为二折。末二句欲归不得的叙述中包含着无限心酸。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体裁的能力。
《去者日以疏》为五言古诗。
A.七言古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古诗。
D.五言律诗。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清新典雅”错误,此诗抒写游子路山城郊,触景生情,感慨世路艰难、人生无常、遭逢乱
世、羁旅天涯,表达了诗人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感伤之情,表现了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
的悲凉迷茫之感。语言看似朴素,,实则含蓄浓烈。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末两句的意思是:身逢乱世,羁旅天涯我想返回故乡啊,但心想回家却乂找不到回家的路子。
这两句在平平淡淡中却饱含着无限酸辛,表现看来,这两句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是朱筠说
的,,一掉,,;介这一个大大的转折,却显示了诗歌的跳跃性,并非游离之笔,它和上文有着深
刻的内在联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谢不居,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那么长期
作客的游子,则不能不为之触目惊心。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
骨肉用圆之乐。这时,老人该尚未因尽死而疏,而过去未曾见过的新生后辈,又复得以亲近,
这将是无比美好的。
不过,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这些故障尽管没有细说,而只是一笔带过,化为
饱含着无限酸辛的二字:“无因”!但,这位凝神地谛视着满眼丘坟,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
诗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见的。
24.古体或(五言古)
25.A
26.本诗虚实相生,将现实与回忆想象交错,极具艺术表现力。开首两句既可以是实也可以
是虚,作者当时重走一次送别友人的城东路,所见既是眼前景又是回忆中前口已经历之景,
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后四句幻想自己可以随友人一起返问故乡,虽是虚幻,却化虚为
实,用自己愿化作黄鹄的具体形象表达难以言传的思乡之情,感人至深。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首先中间两联不对仗;其次前两联和后两联换韵,前两联先押u韵和后两联换成ang韵;最
后不讲求平仄,综合来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是五言古诗。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
A.“送别诗”错,根据诗句“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又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表达的
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以不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送别诗,而是思乡诗。
故乡A。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我走出城市的东门,遥望通向江南方向的路。前两句先是铺叙,
介绍地点和行动,诗人从城内走出,来到了城东门外。属于写实。“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T胰腺炎性病变》课件
- 《产后病人的护理》课件
- 清明节品牌市场分析模板
- 探索管理学新境界
- 银行数字化转型路演模板
- 2025年高导热石墨膜项目合作计划书
- 小学感恩教师主题活动方案
- 扶贫搬迁申请书
- 辅导班申请书范文
- 事故申请书范文
- 深圳2024-2025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高新区七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中南大学模板》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英语试卷(含答案)
- T-CSAC 004-2024 软件供应链安全要求测评方法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简单答案)
- T-CISA 402-2024 涂镀产品 切口腐蚀试验方法
- 后勤安全生产
- (人教版)广东省深圳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