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苏教版2上说课稿_第1页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苏教版2上说课稿_第2页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苏教版2上说课稿_第3页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苏教版2上说课稿_第4页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小学数学苏教版2上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一、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做准备。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曾经接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号在前先算加法,减号在前先算减法”。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生看到两道例题列出的算式,能够说出先算什么,知道再算什么。三、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四、单元教学关键: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六、单元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七、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连加、连减...................................1课时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练习一.......................................1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课时练习二.......................................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l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题。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观认识基础之后引入的。在知识结构上,平行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拼一拼、找一找、围一围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数学思想方法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代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充分掌握知识点、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提高学习效率。3.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并能操作再现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积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教学难点:建立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5.教学准备:师生准备三角尺、钉子板、小棒、长方形木框(学生可以用硬纸条做长方形框)。教学过程:二、说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采用直观、类比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特色。(一)问题让学生提出;(二)特征让学生发现;(三)疑难让学生研讨;(四)评价让学生参与。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认识l.观察图形:出示一些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图形。提问:你准备把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引导:按照边数可以分成三类。根据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些四边形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吗?说明: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但四边形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特殊的四边形,请小朋友看下面的情境。(出示例2)2.学习例题。(1)这是生活里常见的情境。小朋友能在这些情境中找出四边形,用手沿四条边指一指吗?(指名学生指一指)你也找出这样的四边形了吗?在课本例2的图上用铅笔描出这样的四边形。交流:小朋友在生活里一定也看到过这样的四边形。哪位小朋友说说,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四边形?(2)操作。请同桌小朋友拿出三角尺,每人找出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四边形吗?拼一拼,拼成功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交流:你能到黑板上拼一拼,把你的拼法介绍给大家吗?肯定学生的正确拼法,给予鼓励。说明:小朋友都拼出了刚才生活里见到的那种四边形。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集体读两遍:平行四边形。(3)抽象出图形。引导:小朋友现在知道了,这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完成课题板书)老师现在想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平行四边形这四条边要怎样画才对?画图:小朋友想法真不错!现在看老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方向要完全一样(画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方向也完全一样(画另一组对边)。这个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追问:这是什么图形?你能找一找开始看到的四边形里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吗?(二)练习巩固,内化新知1.做“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完成练习。交流: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一个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2.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图里找到平行四边形,再画一面。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指出画对的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状不一样,但都是平行四边形。3.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引导:老师为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材料袋。咱们来打开材料袋看一看里面有什么。(材料提供:8根同样长的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要求: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些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比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多。交流: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做平行四边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方格纸上画的、钉子板围的、小棒摆的。交流中,结合用小棒摆的方法,要求说说可以用几根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围一围、看一看,呈现4根、6根、8根围的平行四边形,想想相对的两条边用的小棒根数有什么要求。4.做“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木条做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拉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拉一拉,注意观察,同桌说说有什么发现,再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说明:一个长方形,不管怎样拉,虽然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它始络都是平行四边形。(三)回顾过程,课堂小结交流: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能回顾说说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有趣的七巧板》说课稿尊敬的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安徽省合肥市铜陵新村小学的章辉,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有趣的七巧板》。一、教材分析“有趣的七巧板”是一次实践活动。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教材安排这次活动,让孩子在拼图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感受图形组合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二、学情分析刚上二年级的孩子爱说、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动手能力不强,合作意识较弱,从未进行过电子白板的互动式学习。与单纯的实物相比,生动活泼的媒体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七巧板,体会图形的变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2、能力目标: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意识。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图形组合的美丽与神奇,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教学重点:经历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五、教学流程(一)课件演示,引入课题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2、动画欣赏、揭示课题(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认识七巧板2、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三)自主探究,开发潜能1、用两块拼2、用三块拼3、用四、五、六块拼4、用七块拼(1)欣赏(2)创作(2)点评(四)总结汇报,拓展延伸六、教学过程(一)课件演示,引入课题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上课开始,课件出示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纷纷抢着回答。2、动画欣赏、揭示课题接着,播放flash动画。可爱的动画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眼睛,充分激发了求知热情和学习欲望。(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1、认识七巧板七个伙伴在一起,就是一幅七巧板。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哪些图形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借助课件的反复移动、排列、旋转、重叠,让孩子说一说、数一数、比一比,帮助孩子正确感知,进一步了解七巧板的组成,为后面拼图打下基础。2、介绍七巧板的历史接着,利用电子白板的网络链接功能,向孩子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特有的文化特性浸润在孩子的心间,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的沟通!(三)自主探究,开发潜能在拼图过程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从两块拼到多块拼,从独立拼到合作拼,从模仿拼到创作拼,从拼简单图形到拼复杂图案,由易到难,层层递进。1、用两块拼首先,让孩子用七巧板中的两块独立拼图。拼好之后,我请两个孩子在白板上演示,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把拼图结果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2、用三块拼接下来,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我在课件中精心预设,孩子们在汇报时,白板上适时呈现相应拼法,并让他们观察、比较,从而对不同的组合方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3、用四、五、六块拼第三步,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这项活动难度较大,我让孩子们在小组里合作拼图,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拼图时,我利用数码相机及时采集各小组拼图结果,导入到电子白板课件中,进行表格整理、汇报,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4、用七块拼用一幅七巧板拼图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基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拼图。漂亮的图案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七巧板组合的奇妙,学习热情又一次被点燃。孩子们快速投入到创作当中,有的站着,有的在思考,有的不停地比画……整个课堂沉浸在兴奋的创作氛围中。让孩子自己点评,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无穷的想象,经过灵巧的拼合,七巧板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图案,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四))总结汇报,拓展延伸课件出示几幅图片,让孩子了解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加喜欢数学,热爱生活。全课总结后,我推荐阅读、网络等学习平台,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了解更多七巧板知识。(五)教学反思本课把电子白板与七巧板结合起来,利用图片、flash动画、白板的人机互动,使活动内容更具体、更感性、更有趣。孩子们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想象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表内乘法一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22页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加减法,也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本节课的学习也是为了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做铺垫教学目标: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2.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准备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生准备20根小棒。二、说教法与学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里、认知规律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准备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三、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欢乐牧场好吗?出示例1图片,提问:(1)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2)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2.教学“试一试”出示例1图提问:大家看一看横放的小棒是一组一组放的,大家看看每组有几根?一共多少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3、教学“试一试”出示例2图(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2)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板书:4×2=8(乘数)(乘数)(积)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3图(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5.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四.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4.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口算题,引出乘法简便。3+35+5+58+8+8+8+8+8+89+9+9+9+9+94+4+4+4+4+……+415个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二、自主探究: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6+6+63+5+17+72+2+2+2+2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3×55×35×5×5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问:3是什么?5是什么?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3+3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9+9+9+9+9+9本文来源于小精灵儿童4+4+4+4+4+……+4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15个写一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横着看:3个43×4或4×3竖着看:4个34×3或3×4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三、拓展运用: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6+8+2100个5相加2+2+2+27+8+10a+a+a+a+a+a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略)3.连一连。5+5+54+4+4+4+44+43+3+32+2+2+2+22×53×33×43×54×5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四、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表内除法(一)说课稿一、说教材⒈教学内容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整理与复习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⒊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二、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3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4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三、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四、说教学程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一)复习1、口算训练2、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3、揭示课题(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复习除法的意义2、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补充练习4完成教材第26页的思考题。(三)、巩固迁移、(完成教材第27页1-4题)(四)、课堂小结五、教学效果学生基本能够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巩固了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经历了整理知识、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到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乐趣,学会了整理和归纳知识的方法。厘米和米教学内容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量一量

1.教学“1米=100厘米”。

(1)看一看。

启发:刚才我们剪了一根1米长的彩带,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谁来说说看?

结合交流演示: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仔细看:绸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100刻度线,所以这根长绸带长100厘米。

(2)数一数

引导:我们再来在米尺上仔细数一数,1米有多少个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大家一起共同数:1、2、3、4......9、10,10、20......90、100,到这里是100厘米。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

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算,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数学”试一试“。

(1)估一估。

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估?

指名学生先比划出大约1米给大家看看,然后1米1米地比划黑板的长,学生齐声数数,说出结果大约几米。

(2)量一量。

引导: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

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

测量: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3)先估再量。

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的表格里。

估计得怎样呢?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

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追问: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

请小朋友看教室的长和宽,想想是几米,看看有多长。

(4)看一看。

观察:同学们,长度单位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篮球架上球筐的高度大约是几米。追问:3米里面有几个1米?

说明:我们知道了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和宽、篮筐高度大约各是几米。

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四、做一做、说一说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

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米还多几厘米。

引导:比比你的身高和长,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说说你的发现。

指出:一个人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你看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以后还会发现许多人体的秘密。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一说自己怎样想的。

追问: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米少吗?

指出: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路线,线段最短。

五、全课总结

反思: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总结: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在实际测量中,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特别是今天这节课,还知道了我们身上藏着许多身体“尺”,还能用米作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小朋友的收获真多!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厘米和米练习(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十第1~7题)

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1厘米的1米长的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粉笔等;师生准备“动手做”的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内容。

谈话: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什么内容呀?

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道和本领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小朋友要积极参加练习活动,能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掌握好测量长度的方法,还要能积极探索一些图形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知识再现

1.再现长度单位。

引导: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请小朋友相互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书第68-69页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2.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3.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教学准备:每两人1把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激活经验。谈话: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2.导入课题。谈话: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板书课题)二、活动一:认识“身体尺”1.提出问题引导: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柞、一步、不庹、一脚(穿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吗?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的这些长度,记录下来。2.讨论测量方法提问: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先同捉讨论,再集体交流。3.实际测量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说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柞、一步、一庹、一脚(穿鞋后)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一柞、一步、一庹、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交流:你知道了身体上的哪些“尺”?它们各有多长?4.初步运用引导: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庹的长度超过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走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说明:其实,要知道用身体的这些“尺”多少是1米,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测量活动: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你大约几柞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个脚长是1米。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把自己表示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小结: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是小朋友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柞长是1米,大约走2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三、活动二:用“身体尺”量1.合理选择引导:认识了四种“身体尺”,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柞、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量黑板、教室的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织交流,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柞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身体尺”来测量。2.实际测量要求: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3.交流汇报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1)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柞、脚、庹)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的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2)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指出: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四、回顾反思1.回顾反思提问: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2.活动小结指出: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2页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转盘、或情境图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背9的乘法口诀。2.师生对口令。3.生生对口令。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二、基本练习1.第一关:接力小火车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2.第二关:计算小能手出示第3题,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三、综合练习1.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2.第5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出示实际问题,先做什么?要求先读题。在作业本上解答。根据交流结果板书:9×3=27(人),36÷4=9(组),18÷2=9(人)。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意思?补充练习:幼儿园小班有40个小朋友。王阿姨准备将一箱牛奶分给他们,这箱牛奶有9排,每排4盒,够分吗?提问:先求什么?组织完成并交流结果。四、反思总结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教后反思:第6单元课题:乘法口诀表第1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3、84页教学目标: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2.初步感受知识整理的重要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记乘法口诀。教学准备:布置预习填完整乘法口诀表。学情分析: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昨天,老师请你们帮助鸽子送信,你们完成任务了吗?说说你当时是怎么填写这些口诀的?(指名口答)还有不同的填写方法吗?你发现了乘法口诀表中的秘密了吗?(竖着看,这些都是一乘几、二乘几、三乘几??九乘几。横着看,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口诀。斜着看两个乘数都相同。)同桌互相检查一遍,是否把乘法口诀表填对了。2.看来小朋友们不仅能完整地整理出乘法口诀表(板书课题),还能发现藏在其中的规律呢!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规律来记住所有的乘法口诀呢?你打算怎么记?这乘法口诀表中你觉得哪部分难一些?请你小声地把难的部分读一读,熟练的同学也可以小声背一背。如果4×6这句口诀突然想不起来了,怎么办?生1:可以想三六十八,再加一个六就是四六二十四。生2:五六三十,减去一个六就是四六二十四。师:我们可以联系口诀中的上下句来帮助记忆突然想不起来的某句口诀。二、探究交流1.第一横排和第一竖列分别出现了1——9,现在我们将这些数相乘,并且已经算好了一些乘积。你知道这些积是怎么算出来的,选一个说说看。那我们一起来算算第一横排,请你报出算式和乘积??观察一下,我们刚才填的都是?(一乘几)。接下去你会填了吗?打开书填写。请同学一排排直接报得数,其余同学看着自己的书认真核对。2.观察这张表格,第2排都是什么样的乘法?(二乘几)。第4排呢?第9排呢?这里的乘积,有的只出现一次,有的出现好几次,以7为例,你找找乘积7在这里出现了几次?(学生很快能发现有两次)。都认为有两次,那咱们在表中找一找,说出算式。(1×7=77×1=7)那乘积8出现了几次呢?(学生很难准确答出)你觉得这样找快不快?要想很快找到某个乘积还是要想乘法口诀。乘积是8的口诀有哪几句?(一八得八二四得八师板书)根据一八得八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1×8=88×1=8师板书)那二四得八呢?(2×4=84×2=8师板书)根据这里的口诀和算式,再回到表中找找,8出现在哪里?(1×8=88×1=82×4=84×2=8)那8出现了几次?现在你觉得在表中找某个积难吗?有了好方法就容易了。回忆刚才的方法,我们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最后再回表中找一找,那我考考你,乘积20在表中出现了几次?看黑板,根据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几道乘法算式?3.再看看乘积64出现几次?先想什么?再想什么?还能再写一道吗?为什么?(因为两个乘数都相同,反过来还是一样的。那像这样只能写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我们称为特殊的口诀。)这样特殊的口诀还有哪些?二二得四、六六三十六??(师点出对角线上的乘积,1、25、49、64、81用红色,4、9、16、36用黄色)同学们用这些特殊的口诀算出的积都在这条斜线上。我们知道64出现了一次,那81呢?那49呢?那25呢?1呢?这些积只和一句口诀有关系,而且是句特殊的口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因此它们只出现一次。老师用红色表示。那剩下来的黄色的积出现了几次呢?选一个研究研究。(这次和两句口诀有关,但其中一句是特殊口诀,所以只能写三道算式)它出现几次?其他几个黄色的积和36的类型是一样的。在这里乘积出现三次的老师用黄色表示。观察在这条斜线上乘积,要么出现一次,要么出现三次。你对哪个数感兴趣,可以回家找找看它出现几次,为什么?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2题:口算比赛。全班交流。2.想想做做第3题: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老师想比一比,看谁想的算式多。学生口答。3.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先解决第1个问题,说说是怎样想的?四、作业《补充习题》第6单元课题: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第1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5页教学目标:1.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准备:挂图、若干面小红旗。学情分析: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激趣。谈话: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学生随着音乐边表演边唱:“走走走走走走走,我们乘上小轮船,走走走走走走走,我们要上快乐岛。”售票员说: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登上快乐岛,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2.复习。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出示题目:2×3=6×4=48÷6=8÷2=36+4+539-13-1514+9-2156+6-12鼓励: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走吧!二、思索探究1.教学例题的第1个算式。(出示挂图)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啊!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甜又大的鲜桃呀!快来试试把!”出示:2×3×4。谈话: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学生读一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2)尝试计算。提问: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交流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2×3×4=24,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在黑板上用线划出计算过程。2.教学例题的第2个算式。(出示挂图)猴老板说:“你们算得真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出示:36÷4×3。谈话:同学们,你们谁来读一读呢?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可以讨论一下。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错误及时纠正。全班交流时板书:36÷4×3=27在黑板上划出计算过程。观察物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