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语文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古诗文背诵与检测(60篇)归类(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届语文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古诗文背诵与检测(60篇)归类(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届语文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古诗文背诵与检测(60篇)归类(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届语文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古诗文背诵与检测(60篇)归类(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届语文高考语文知识清单古诗文背诵与检测(60篇)归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语文高考必备语文知识清单古诗文背诵

与检测(60篇)归类(含答案)

古诗文背诵与检测(60篇)

(一)必修(10篇)

1.《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J(《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

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簧,进,吾往也J(《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J

(《颜渊》)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J(《阳货》)

[默写检测]

⑴在《?论语?十二章》中,“,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

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

(2)欧阳修《朋党论》中认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

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其原因在《?论语?十二章》

中表述为“,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

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4)在《?论语?十二章》中,“,

"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并指

出了成为“君子”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5)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

不志向远大、意志刚强的原因是“”,并用两个反

问句对此进行阐释:",?

⑹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签的道理,而“吾”功亏一

簧的原因就是“,

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这一比喻说明持之以恒的道理,而“吾”能够这

样做,就在于“,二

(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分别是“,,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其恕乎”回答弟子子贡所

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并且说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

a“

,o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

为学习《诗经》不但“兴观群怨”,还可以“,

",且能“”。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

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的要

求。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匕了

“”的要求,还要求君子“”,

这才是好学的表现C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你克制自己,按照礼

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

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具体阐释了“为仁”的具体条

目是:",,,

[自我校对]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5)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⑹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

⑺譬如平地虽覆一餐进吾往也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4)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

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默写检测]

(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

",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致。

⑵《荀子•劝学》中,“,二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

以改变原来的状况C

(3)《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

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可见,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4)《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日“”

7^9o

(5)《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

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

“",这就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

不足的道理。

(6)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如果

“,\就会“圣心备焉二

(7)《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正面设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

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

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9)(2018•全国H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

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

目远望,也“:

(10)(2020•全国H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

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

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自我校对]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以为轮使之然也

3.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

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

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

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

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

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善,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默写检测]

(1)在《屈原歹[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痛心于

朝廷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是“,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解释的句子

日a”

7^,o

⑶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

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

a”

,o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一个判断句认为:

“,J所以,在疾痛惨怛时,

未尝不呼父母也。

⑸在《屈原列传》中,屈原“,

”以事其君,由于谗人间之,而陷入“穷”境。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怨”原因进行了说明,

这两个句子是“,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中《国风》和《小雅》

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8)在《屈原歹[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透彻地阐明了“道

德治乱”的两个句子是“,”。

(9)在《屈原史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0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内容虽然细小

但含意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a”

,o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这样评价屈原,其“志洁”,故

“”,其“行廉”,故“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

[自我校对]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

正之不容也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4)父母者人之本也

(5)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9)其文约其辞微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其称物芳死而不容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

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

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

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

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耨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

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栽!

[默写检测]

(1)《谏太宗十思疏》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

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

“,",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

的和平美好的。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

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5)在《谏大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

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

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

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

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8)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

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

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

应做到“”。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

思”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至广,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自我校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芸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默写检测]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

出教师的作用是“,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的两句是“,

(3)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4)《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

时的耻师现象已经成为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5)韩愈《师说》中,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

批判了“今之众人”错误的学习态度,这两句是“,

(6)韩愈在《师说》中分析了世人在从师学习问题上对其子和对

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

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8)韩愈在《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

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并直接点明自己的

态度:“o"

(9)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

习的两句是“,”。

(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

韩愈《师说》中的“,”观点一

致。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原因是“,

(12)(2018•全国I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

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3)(2019•全国HI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

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自我校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位用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

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

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婚,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

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

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堤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

掷遍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

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

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默写检测]

(1)杜牧《阿房官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

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

精巧工致。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

S“,,

7C,o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

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因宫中的歌唱、奏乐带来春天

般感觉的两句是“,

(6)杜牧《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

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的句子是“,;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暗喻,将喻体置前,给人鲜

明的画面,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其中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

纷打开的妆镜的两句是“,

⑻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两句写阿房宫里焚烧香料,宫中烟雾缭绕。

(9)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10)《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两句极写秦人视六国宝物如土石,剽掠而来,不

知珍惜,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

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

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

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

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a,”o

(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连用四句十分精练的语言叙述了秦王

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其中“,

"两句写阿房宫被焚毁的史实。

(15)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年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

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

a,”o

(1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

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7)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

将重蹈覆辙。

(18)(2019•全国II卷)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

雄壮之美。

(19)(2020•全国HI卷)《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

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嘈杂的

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廊腰缓回檐牙高啄

⑷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⑸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⑻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⑼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10)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1)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1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3)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9)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

7.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J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

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格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赵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心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默写检测]

⑴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⑵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为“

(3)苏洵《六国论》中提到六国中也有未贿赂秦国的,却也灭亡,

苏洵认为,那是因为“,

(4)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比战争失去的更多,《六国论》有云:

a,,

,,o

(5)苏洵《六国论》中点明六国先人祖父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6)苏洵《六国论》中写六国子孙软弱无能,轻易就割让土地,

与先祖“暴霜露,斩荆棘”的情形构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

a

9O

(7)苏洵《六国论》中“,”

两句,用数字表现出六国割让土地之频繁、之多。

(8)苏洵《六国论》中写强大的秦国贪欲无厌,变本加厉的句子

旦““

7Z.9o

(9)六国用奉送土地的方式换取安宁,土地不送完,秦国的贪欲

是不会停止的,就像古人说的抱薪救火:“,

(10)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而燕国是小国,却最后灭亡,那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1)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赵国开始走下坡路,终至灭亡的

原因是“,,

(12)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燕赵灭亡的外在形势方面的原因

B“”

7^.9O

(13)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除了爱惜土地,不贿赂秦国,如

里““

木99,

齐燕赵三国是有胜算的。

(14)苏洵《六国论》告诉我们,如果六国以赂秦之地

“",以事秦之心“”,并且“并

力西向“,秦人未必能灭掉六国。

(15)苏洵《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16)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的历史教训的句子是

a”

(17)(2020•新高考II卷)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

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二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自我校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5)暴霜露斩荆棘

(6)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7)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9)薪不尽火不灭

(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效也

(1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13)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4)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

(1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7)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

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

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

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

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

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默写检测]

(1)《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

的焦点所在。

⑵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从“名实”方面为下文驳斥保守派谬论确

立论证的立足点,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经过朝廷的

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交付具体主管部门

去执行。这“一受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完全

置于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4)《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

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根本目的是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

自然不是“生事扰民二

(5)《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

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而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6)《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对者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为下文皇帝的

“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7)《答司马谏议书》中,""一句运用反问句,

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然后以盘庚迁都为例,盘庚之迁

“",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8)《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

的一种概括。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

“,二则不是我所知道的。委

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

思想实质。

[自我校对]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受命于人主授之于有司

(4)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5)辟邪说难壬人

(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7)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胥怨者民也

(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9.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楚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驰胪千里,旌旗蔽空,BS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

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J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J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默写检测]

(1)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写月亮升起前清风拂面,江面波平浪静,让人无比惬意。

(2)苏轼《赤壁赋》中写吟唱《诗经》中咏月诗的两句是

a”

9o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与远方天际相

接的句子是“,二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

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的句子是“,

(5)《赤壁赋》中,“,"两

句唱出了苏轼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对国事也无

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两句是

a,,

9。

(7)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从侧面写出了箫声的魅力。

(8)苏轼《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

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9)《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鼬

胪千里,旌旗蔽空二而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

“BS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

(10)《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

9o

(1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

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1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

系的句子是“,;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

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是“,

(1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日“”

7^9o

(1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中

你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宝藏,因为它们“,

(17)(2018•全国H卷)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18)(2019•全国II卷)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19)(2020•全国II卷)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

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

[自我校对]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度妇

(8)舶胪千里旌旗蔽空

(9)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1)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

(1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6)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9)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10.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

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

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

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

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

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

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

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c妪

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J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吾儿,久

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

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

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

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格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

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

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默写检测]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a,”o

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通过采取“,

”的措施,对项脊轩进行改造,结果“室始洞然二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4)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在三五之夜,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

上随着夜风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5)《项脊轩志》中,写老妪对归有光家巨大贡献的句子是

",归有光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a

(6)《项脊轩志》中,描写老妪转述母亲嘘寒问暖的话语,表达

归有光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7)《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祖母在门外自言自语,表达祖母

对归有光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

a”

9o

(8)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

却没有被焚毁,作者认为原因是“

(9)《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

而表达归有光对亡妻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归布光《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

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是

a”

[自我校对]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4)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⑸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6)儿寒乎欲食乎

⑺儿之成则可待乎

(8)(轩)凡四遭火殆有神护者

(9)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僮;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信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零,咏而归J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