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1北京高考背诵默写(50篇)+新课标要求背诵篇目(10篇)目录目录 1文言文 4必修上册 41.劝学《荀子》 42.师说韩愈 63.赤壁赋苏轼 104.登泰山记姚鼐 13必修下册 16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62.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9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234.阿房宫赋杜牧 255.六国论苏洵 29选择性必修上册 321.《论语》十二章 32选择性必修中册 361.屈原列传司马迁 362.过秦论(上)贾谊 383.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42选择性必修下册 441.陈情表李密 442.项脊轩志归有光 483.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514.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555.石钟山记苏轼 58诗词曲 61必修上册 611.短歌行曹操 612.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63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654.登高杜甫 685.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69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73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748.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769.静女《诗经》 7710.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7911.虞yú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8012.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81必修下册 821.登岳阳楼杜甫 822.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8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84选择性必修上册 861.无衣《诗经》 86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873.将(qiāng)进酒李白 90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92选择性必修中册 941.燕歌行高适 942.李凭箜篌引李贺 963.锦瑟李商隐 984.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99选择性必修x下册 1001.离骚屈原 1002.蜀道难李白 1033.蜀相杜甫 1054.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1065.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1086.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1097.客至杜甫 1108.登快阁黄庭坚 1129.临安春雨初霁(jì)陆游 113新课标要求背诵篇目(10篇) 114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1142.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15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1164.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1185.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1186.山居秋暝王维 1197.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1208.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1219.报任安书司马迁 12210.礼运《礼记》 124文言文必修上册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gáo)暴(pù),不复挺者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⑤则直,金就砺(lì)则利⑥,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⑧。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⑨。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⑪。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⑫。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jiāo)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⑭。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⑯。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⑰。【注】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②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③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通“煣”,使弯曲。规:圆规。④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复:再。挺:直。⑤受绳:经墨线比量过。⑥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⑦“君子博学”一句: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省察。参:验,检查。一说,通“叁”,多次。省:省察。⑧须臾:片刻,一会儿。跂:提起脚后跟。博见:见得广。⑨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洪亮。彰:清楚。⑩假:借助,利用。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⑪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指游泳。绝:横渡。⑫生:通“性”,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⑬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⑭骐骥:骏马。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⑮锲:用刀雕刻。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⑯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用:因为。⑰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腿。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赏析】《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段落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第1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通过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第2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第3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坚持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情境默写】1.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2.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3.文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4.《荀子·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接着用“,”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5.《荀子·劝学》中以“,”论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6.《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
7.《荀子·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的变化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9.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1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2.师说韩愈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是故无贵无贱⑥,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⑦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⑧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⑩。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⑪。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⑫(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⑬,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⑮,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⑯(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⑱(yú)!圣人无常师⑲。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⑳(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传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师。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哪。年:这里指年龄。⑥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⑦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⑧出:这里指超出。犹且:尚且,还。⑨众人:一般人。下:低于。于:向。⑩“圣益圣”两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⑪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动用法。惑:糊涂。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⑬“或师焉”两句: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遗:丢弃。⑭百工:泛指各种工匠。相师:拜别人为师。⑮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如此之类。⑯“位卑则足羞”两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⑰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⑱乃:竟。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⑲常师:固定的老师。⑳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赏析】《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4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第4段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此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而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感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救,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评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情境默写】(1)韩愈的《师说》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3)《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的尴尬局面。(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5)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解释。(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7)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8)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9)柳宗元曾在《答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3.赤壁赋苏轼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①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④。浩浩乎如冯(píng)虚⑤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⑥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⑧。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qiǎo)然⑨,正襟危坐⑩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⑫,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⑬,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⑭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⑮以相属。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⑯。”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jí)⑰。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注】①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后的第一天,指农历十六日。②举酒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这里指劝人饮酒。③少焉:一会儿。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④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⑤冯:通“凭”,乘。虚:太空。⑥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⑦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⑧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⑨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⑩危坐:端坐。⑪缪:缭,盘绕。⑫下:攻占。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酒:斟酒。横槊赋诗:横执长矛吟诗。槊:长矛。⑬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渚:江中小洲。⑭一叶:形容船小。⑮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⑯骤得:屡次得到。遗响:余音,指箫声。⑰肴核:菜肴和果品。狼籍:凌乱。【赏析】《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通篇以景贯穿全文,“风”和“月”是为主,“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参考译文】:壬戊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荡。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脱离尘世,升入仙境。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应声高歌。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应和。呜呜的箫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糜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觉间东方已经显出白色。【情境默写】(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的流去,“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019全国卷Ⅱ)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6)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7)《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借自己的动作神态侧面展现了洞箫声音的悲凉。(9)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10)《赤壁赋》中客人的箫声哀婉幽怨,细微悠长,甚至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人效果。4.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①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②,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③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④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⑤,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⑥,道少半⑦,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⑧。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⑨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⑪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⑫,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⑬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⑭。日上,正赤如丹⑮,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⑯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⑰。亭西有岱祠⑱,又有碧霞元君⑲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⑳。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注】①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间流水的低道,现在通称山涧。②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③以:在。④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⑤限:界限,这里指城墙。⑥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⑦道少半:路不到一半。⑧云:语气助词,无实义。⑨几:几乎。⑩“苍山负雪”两句: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照。⑪居:停着。⑫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五鼓:五更。⑬极天:天边。⑭采:通“彩”。⑮丹:朱砂。⑯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⑰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⑱岱祠:东岳大帝庙。⑲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⑳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圜:通“圆”。【赏析】《登泰山记》是一篇游记性散文,文章叙述了作者携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之巅雪后初晴的瑰丽和日出时的雄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本文语言精练,写景生动,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第1段写泰山的地理走势,并说明其最高峰是日观峰。第2段写作者携友人朱子颍登泰山的时间、经过以及沿途的风景。由京师到泰安,由山麓及山顶,由远及近,多方面展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第3段写泰山顶的日出之景,分别描绘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泰山奇景。第4段描写了泰山顶的“东岳大帝庙”“碧霞元君祠”等人文景观。第5段描写了泰山顶的山石、树木、积雪等自然景观。【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情境默写】(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6)《登泰山记》,日出之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7)《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必修下册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①。居则曰②:‘不吾知也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④?”子路率尔⑤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⑦,比及⑧三年,可使有勇⑨,且知方⑩也。”夫子哂⑪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⑫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⑬。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⑭。”“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⑮,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⑯,愿为小相⑰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⑱,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⑲。”子曰:“何伤⑳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注】①“以吾”两句: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以:因为。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一日:一两天。毋:不要。②居则曰:(你们)平日说。居:平日、平常。则:那么,就。③不吾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④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⑤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⑥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摄:夹处。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饥:五谷不熟。馑:菜蔬歉收。⑦为之:治理这个国家。为:治。之:指千乘之国。⑧比及:等到。⑨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⑩知方:知道为人的正道。方:道,指是非准则。⑪哂:微笑。⑫如:或者。⑬可使足民:可以使人民富足。⑭如:至于。俟:等待。⑮能之:能做……事。⑯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会:诸侯不按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作动词。⑰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⑱希:通“稀”,稀疏。作:起身,站起来。⑲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⑳何伤: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莫春者”两句: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莫春:阴历三月。莫:通“暮”。春服:夹衣。成:定。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用作动词,吹风。咏:唱歌。吾与点也:我赞成曾晳啊。与:赞成。已矣:罢了。“为国”两句: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让:谦让。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唯:句首语气词,无义。邦:国家。安见:怎见得。【赏析】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篇,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次谈话,“言志”二字贯穿全篇。文章开篇孔子便抛出了座谈的主题,接着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一一对答,最后由孔子总结收篇。通过简单的对话与动作神态描写,便将子路的坦诚鲁莽、冉有的谦恭自信、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晳的高雅浪漫、孔子的循循善诱和良师风范缓缓展现了出来。本篇文字优美,语言凝练,简短几句对话便勾勒出师生五人坐而论道的景象,字里行间都闪现出先贤智慧的光芒。【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情境默写】(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4)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6)《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7)《论话·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_________”,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_________”。(8)在《论话·先进》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9)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10)《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2.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②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③(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⑤,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⑥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⑦,居域中之大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⑨。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⑪,莫不殷忧⑫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⑬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⑭。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⑮。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⑯。虽董⑰之以严刑,振⑱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⑲,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⑳,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①长:生长。②固:使……稳固。③浚:疏通水道。④德义:德行和道义。⑤下愚:最愚昧无知。用作谦辞。⑥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⑦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当:主持、掌握。神器:帝位。⑧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⑨休:喜庆,福禄。⑩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⑪凡百:所有的。景:大。⑫殷忧:深深忧虑。殷:深。⑬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善:好。⑭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克:能够。盖:表示推断。⑮傲物:看不起别人。物:人。⑯行路:路人。⑰董:督察。⑱振:通“震”,威吓。⑲安人:安民。⑳谦冲:谦虚。牧:养。下:居于……之下。盘游:娱乐游逸,指田猎。三驱:语出《周易》:“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敬:慎。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想谗邪:考虑到用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弘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弘:光大。九德:《尚书·皋陶谟》所讲的“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等九种品德。简:选拔。信者:诚信的人。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赏析】《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当时唐朝经过太宗的治理,国富力强,内外无事,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宫殿庙宇,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非常忧虑,频上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第1段采用先正说,后反说的方法,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须要从“积德义”这个根本做起。第2段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这两个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进行论述,最后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第3段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内容。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它从多方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提升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拓宽了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卑微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情境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不容置疑。(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7)《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8)《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相似。(9)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君主应该认识到“”;同时用水与船的关系提醒统治者“”,应该深切戒慎。(10)《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①启:昨日蒙教②,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③,而议事每④不合,所操之术⑤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⑥,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⑦。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⑧,于反复不宜卤莽⑨,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⑩,以致天下怨谤(bàng)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⑪侵官;举⑫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rén)人⑬,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⑭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⑮,士大夫多以不恤(xù)⑯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⑰怨者民也,非特⑱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⑲,度(duó)义⑳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注】①某:用以代指本人姓名。②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③窃:私下。用作谦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④每:常常。⑤所操之术:指彼此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⑥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⑦辨:分辨。⑧重念:又想。视遇:看待,对待。⑨反复:指书信往返。卤莽:粗疏草率。卤:通“鲁”。⑩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⑪不为:不能算是。⑫举:施行。⑬“辟邪说”两句: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⑭前:预先。⑮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不是一天(的事)了。⑯恤:顾念,考虑。⑰胥:互相。⑱非特:不仅。⑲度:计划。⑳义:适宜。是:认为正确。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辞,指区区之心。【赏析】《答司马谏议书》是历史上驳论名篇之一,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一些政见一一作出了批驳,全篇言辞犀利,层层推进,展现了王安石坚定的改革意志。第1段点明了作者写这篇书信的缘由。第2段作者针对司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出驳斥,认为自己议订法令制度、推行政策、整顿财政、责难小人皆为名正言顺,名与实一致,天下之理得矣。第3、4段进一步对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作出批判,认为其苟且偷安,不顾国家大事,只会献媚。另一方面以“盘庚之迁”为例,表明了自己不惧怨诽,坚定改革的态度。【参考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情境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_______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8)《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ē)房出①。覆压三百余里②,隔离天日③。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④。二川溶溶⑤,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⑥,檐牙高啄⑦;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⑧。盘盘焉,囷(qūn)囷焉⑨,蜂房水涡,矗⑩(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míng)迷⑪,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⑬;渭流涨腻⑭,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lù)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⑮。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⑯。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⑰,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⑱,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chēng)铛玉石,金块珠砾(lì),弃掷逦(lǐ)迤⑲(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⑳,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注】①“六王毕”四句: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出:建成。②覆压三百余里:形容宫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③隔离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④构:动词,架房建屋。走:趋向。⑤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⑥廊腰缦回:走廊宽而曲折。缦:萦绕。回:曲折。⑦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⑧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⑨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⑩矗:形容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⑪冥迷:分辨不清。⑫融融:和乐。冷袖:由于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⑬扰扰:纷乱的样子。鬟:古代女子环形的发髻。⑭涨腻:涨起了(一层)脂膏。⑮辘辘远听:车声越听越远。杳:深远,不见踪影。⑯妍:美丽。缦立:久立。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⑰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⑱剽掠其人:从人民那里抢来。剽:抢劫,掠夺。⑲“鼎铛玉石”两句: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逦迤:连续不断。⑳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磷磷: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庾:露天的谷仓。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固:顽固。戍卒叫:指陈涉、吴广起义。举:拔,攻占。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赏析】《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文运用了想象、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第1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第3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参考译文】: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才建成。(从渭南到咸阳)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水波荡漾,流入阿房宫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屋角互相对峙。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渭水上,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色彩斑斓,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辞别本国的楼阁宫殿,乘着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弹唱,成为秦王朝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乌云燎烧,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河水面上涨起了一些脂膏,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齐响起使人骤然心惊,是皇上的官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随意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不敢言。秦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情境默写】(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4)《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嘈杂的音声“”。(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6)《阿房宫赋》中“”和“”两个问句,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描写阿房宫中宏伟壮观的“桥”和“复道”。(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纹,接着作者感叹“”,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是因为这些建筑“”。(8)不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阿房宫赋》里所说:,。(9)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10)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5.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②:六国互丧③,率④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⑤。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⑥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⑨矣。至于⑩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⑪,何哉?与嬴⑫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⑭,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⑮,当与秦相较⑯,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⑱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⑲,是又在六国下矣。【注】①赂秦:贿赂秦国。这是指向秦割地求和。②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③互丧: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④率:全都,一概。⑤完:完好。⑥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⑦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⑧厌:满足。⑨判:断定。⑩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⑪迁灭:灭亡。⑫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嬴:秦王的姓。⑬洎:及,等到。⑭向使:假使。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⑮“胜负之数”两句: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均指天数、命运。⑯较:较量。⑰劫:胁迫,挟持。⑱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理。⑲下:降低身份。从:跟随。故事:旧事。【赏析】《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的代表作品。全篇围绕“弊在赂秦”展开论述,以刺世事,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第1段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六国破灭的缘由,即“弊在赂秦”,这也是全文的论点所在。第2段详细论述了“赂秦”的国家的灭亡经过。这些国家为了求得一时安稳,不断将土地拱手让人,然而诸侯国的土地有限,秦统治者的欲望却是无限的,灭国也是理所应当。这是正面论证“弊在赂秦”。第3段阐述了齐、燕、赵这些未“赂秦”的国家的灭亡原因,归根结底也是受其他三国“赂秦”影响,独木难支,终继迁灭。这是从侧面论证“弊在赂秦”。第4、5段则是作者发出的慨叹,假设诸侯国不贿赂秦国而是广招人才,并力对敌,那么胜负还不能轻易确定。以此来提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参考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自愿加入保安协议书(2篇)
- 购销协议书(2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字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某招商会展中心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方方圆圆说课稿
- 独无的我说课稿
- 肝硬化失代偿期
- 《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英语外研版三起点五年级上册-Module-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消化内科常用药物介绍-课件
- 哈工程实验报告封皮
- LED照明知识培训
- 网店运营与推广
- GB/T 17799.2-202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第2部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标准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选煤厂安全规程》全文
- 《婴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评价》习题库 (项目三) 0 ~ 3 岁婴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记录与评价
- 英语漫谈胶东海洋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 环保产品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