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纲要上;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历史组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上记载,周恭王时(公元前922-前900年)格伯用四匹马换三十亩田:周厉王时(公元前877-前841年)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田,结果都顺利成交。这表明当时A.小农经济产生 B.土地交易已经出现 C.井田制度瓦解 D.周王室的税收增加2.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 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3.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4.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学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据此得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项最准确A.儒学的产生因中央集权需要 B.儒学的发展因人们认知进步C.儒学的演变因时代发展需求 D.儒学的影响因内涵完善深远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6.有学者指出:“秦惠王在征服巴蜀之后设蜀郡并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蜀郡。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全国,同时也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边远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秦始皇的移民措施A.有利于各项统一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郡县制在地方的实施C.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有利于消弭区域间文化差异7.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C.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8.《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9.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10.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 B.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C.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 D.科举平等性受文化、社会级差制约11.下表是唐初对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由此可见,唐初中央政府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库车)永徽二年(651年)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显庆三年(658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A.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B.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C.始终以被动军事防御为主 D.维护了汉藏间友好关系12.宋代科举制不但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取士名额,考试内容也从以诗赋为主改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而且考中进士即可授官,无需再经吏部考试。这会A.解决了阶层固化的问题 B.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C.确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D.空前地强化中央集权13.元代行省的主要长官都是由朝廷大臣兼衔的,不轻易实授,实际上主持省务的是平章事,而平章事与行省长官是二人并列,不分高下。这一设计意在A.解决冗官问题 B.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统治基础 D.提高行政效率14.《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15.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16.明代宦官组织直接归皇帝统辖,机构极为庞大,共设有二十四衙门。清初,将二十四衙门并为十三衙门。康熙时期,又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清代这些举措A.杜绝了宦官对政治的影响 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说明传统制度已趋于僵化 D.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17.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帝扩大到1200余人,在京满汉大臣、各省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清代统治者实行密折制度意在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扩大低级官吏职权C.削弱军机处的实权 D.强化君主专制集权18.下表是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以来货币政策演化表。材料反映了洪武年间时间主要内容洪武八年三月造大明宝钞,钱、钞兼行,禁民间金银物货交易洪武九年五月革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停铸钱洪武十年五月命各布政使司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洪武二十二年四月造10文—50文小钞,以便民用洪武二十二年六月工部请求不要停罢铸钱,仍收废铜铸钱以便民用,获准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令全面禁用铜钱A.商品经济发展催生纸币出现 B.货币政策的主导性和灵活性C.钱钞兼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D.白银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19.晚清财政收入情况简表单位:两

表数据反映的实质是晚清

A.同治年间财政收入增加 B.同治年间田赋收入下降C.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D.商业税为财政收入来源20.1875年,清政府开发台湾的基隆煤矿。1883年后,煤矿产量急剧下滑。台湾巡抚刘铭传提出要将基隆煤矿由官办改为“官商合办”,招商股6万两,但到1887年煤矿生产能力有所回升时,刘铭传又改变初约,强制将煤矿改回官办,退还商股。这一做法A.受到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 B.使近代煤矿业逐渐走出了困境C.不利于提高洋务企业的活力 D.背离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方针21.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A.重新构建儒学体系 B.寻找变法理论依据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D.建立君主立宪政体22.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3.1912年以来传统节日作为旧时代的象征遭到政府废止,轻则罚款、重则拘留。而民间则屡禁不止,商家更是坚持在传统节日举办活动。这反映了A.传统节日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B.民国政府缺乏有效管理措施C.移风易俗需与政治改革一致 D.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4.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点”的含义是()A.促进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和民族救亡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爱国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D.中国摆脱了屈辱外交的历史25.民国20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45元。而在民国23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113元。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将大量农产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价格日跌,农民购买能力锐减。由此可知,中国农民购买力锐减是因为A.日本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未惠及农业C.国民政府滥印纸币、通货膨胀 D.汇价变化和日本农产品的倾销26.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切国内统一民族和民主革命党的分子。这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27.下图所示战役①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②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③为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④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典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8.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29.《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称: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是中苏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对于毛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会见,“表示极大的欢欣和兴奋,因为这是中苏友谊伟大前途的象征,这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有关中苏这次外交的正确解读是A.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结盟 B.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C.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完全契合30.1954年9月23日陈云曾指出:“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人民政府A.加快土地改革 B.实行统购统销C.兴办公共食堂 D.推广农业合作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材料分析题31.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材料一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二(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材料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1)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2)指出材料二“纲领”通过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3)指出材料三中“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32.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滎古请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四自从清王朝入主中原以来,政府创新地方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治理,使西藏地区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摘编自杨韩《清朝前期对西藏的治理及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和唐初制度建设的共同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政府管理西藏的主要措施。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廷枢在筹备开平煤矿时说:夫取天地之利,济民生日用之需,寰中之宝藏已兴,海外之漏卮渐塞,诚属富强要术。(下图为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股票。图中文字为“开平矿务局为给股票事,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李鸿章),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札饬筹办等因在案。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八十万两,分作八千股,每股津平宝纹银一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俟见煤铁之后,所得余利按股均分,并给股折……。”)材料二官僚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包括一般的政府办事人员。官僚资本是官僚与财产的结合。在这些企业中,政府的利益和财产已经同官僚私人的利益混为一谈,难以区分。民国时期的官僚资本,除了政府高级官员本人直接从事或投资企业之外,他们本身不直接出面,而以其亲属投资举办公司即所谓“裙带资本”,由于权势与财势紧密结合,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王建朗、黄志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开平矿务局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给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类企业的创办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2)依据材料指出官僚资本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主要表现。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1840-1852年间英国输华贸易统计表:价值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184218451850185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4157.4250.3(此表所列为中英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摘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材料二:欧洲的发展,甚至世界的发展,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远近贸易纳入理性秩序,而所有这些贸易加在一起就趋向于创造一个有整体性的世界。――摘编自法国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1840年之前,中国政府的哪一经济政策不利于中英贸易的顺利开展?并说明其内容。阅读材料一,1840~1852年中英贸易额总体呈什么趋势?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列举有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输出的条款两例。(2)依据材料二,概括布罗代尔的观点。并结合19世纪上半叶的有关史实,分析世界贸易“理性秩序”是如何达成的?35.近代各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得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基本责任等建议……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开始意识到卫生问题的严重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材料二从1870年代初开始,美国不断涌现的食品加工厂肮脏不堪,食品和药品的掺假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历千难万险通过的州食品法由于没有联邦统一的管理而形同虚设,改革者意识到必须让联邦政府来制止掺假产品从一个州运往另一个州。……自1879年到1905年的1/4世纪之间,有190项与食品药品立法相关的议案提交给美国国会,但均未获得通过。1906年6月30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最终签暑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兰教材《美国1906年纯净食品药品法之由来》材料三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上海华界在20世纪初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诸方面,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这时的上海城市公共卫生水平,在总体上走在全国前面。——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原因和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食品和药品立法的必要性,并从体制上分析其立法过程曲折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1.B【详解】材料反映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私田”和土地买卖的情况,故选B项;小农经济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井田制的瓦解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买卖是否向周王室交税,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由材料可知,商代墓葬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大、集中性强,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应是规模较大的集体劳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是奴隶集体劳作,故B项正确;石刀、石镰、蚌器属于生产工具,题目信息重在突出一个“量”,无法得出是否精耕细作或者水平、产量的高低,故ACD排除。3.C【详解】根据“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可知“他”认为伏羲、神农等都是根据所处的实际形势制定礼法,所以当社会形势变化了,礼法也要随之调整,这是法家思想,由此他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C项正确;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A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主张尊循古法,不主张变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宋明,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得更加精致而周密,这是由于时代发展需求,促使儒学不断发展完善,C项正确;儒学产生于春秋末期,中央集权还未建立,排除A项;人们认知的进步会推动儒学的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儒学的演变,而非儒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的现代化强调的是官僚体制之下的国家治理体系,是逐步取代贵族政治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只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一个具体表现,不准确,排除A项;古代没有法治,排除B项;“君民共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根据材料“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全国,同时也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边远地区”可知,将秦国罪徒迁移到边远地区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便于推行各项统一政策,所以A正确;郡县制涉及中央集权制度,与秦始皇的移民措施无关,所以B错误;秦始皇的移民措施是把大量秦国罪徒迁移到边远地区,没有体现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文化交流,所以D错误。7.B【详解】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B项正确;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排除A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C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大意是说梁州剌史杨欣的姐姐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强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儿为妻,当时张辅担任中正,贬了韩预的官以清正风俗,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张辅作为魏晋时期的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方面比较重视个人品德问题,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有重视个人品德的积极一面,没有体现其重视门第或有时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权被破坏,ACD排除。故选B。

9.A【详解】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员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文化、社会级差等条件限制,需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这对一般农民而言,难以企及,所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科举平等性受文化、社会级差制约,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排除A项;材料与“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无关,排除B项;“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本题考查唐朝对西域的管理。根据材料信息唐初对突厥采取“留兵镇之”“平龟兹国”“迁回高昌故都”“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等措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唐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A项正确;“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留兵镇之”“前往镇抚”等词说明唐初政府主动防御的策略,C项错误;材料所述史实与西藏地区的管理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故选A。12.B【详解】根据“宋代科举制不但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取士名额”可归纳出有利于扩大选官的范围,根据“考试内容也从以诗赋为主改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可归纳出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官员。由此可知,材料做法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B项正确;材料措施没有解决了阶层固化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武”方面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空前地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行省长官由朝廷大臣兼衔,形式上由朝廷官员直接统领地方,且与主持省务的平章事并列,又形成分权牵制之势,因此这一设计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这一设计没有起到精简行政机构的作用,不能解决冗官问题,排除A项;这一设计只是行政系统的内部调整,不能起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排除C项;这一设计形成分权牵制之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14.A【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从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多,可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故选A;因没有比较,故无法得知商税是否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D;手工业制造能力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C。15.A【详解】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强调的是中国的三大科技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的四大发明与推动欧洲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故选A项。16.D【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宦官在朝廷的权力扩大,有必要加强对宦官的管理,因此材料反映的措施是对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排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反映君主专制制度也在进行调整,并非趋于僵化,排除C项。1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制度即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所以D正确;密折制度不属于地方监察制度,所以A错误;“特许一些职衔低微官吏的密奏权”并不意味着低级官吏职权的扩大,所以B错误;密折制度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并不涉及“削弱军机处的实权”,所以C错误。18.B【详解】根据材料“禁民间金银物货交易”、“停铸钱”、“全面禁用铜钱”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导型,材料“以便民用”可以看出其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纸币出现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钱钞兼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白银在市场中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C【详解】从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清朝逐步改变旧有的以田赋税收为主体的农业型财政税收结构,开始向以关税和厘金为代表的商业型税收结构过渡,实质是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为材料直接反映的信息,属于问题的表象而不是实质,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A、B、D项。2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官办企业遇到困难时,将企业改为官商合办,商股的加人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但盈利后强制改回官办,挫伤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企业重新回到封建的管理秩序中,洋务企业活力减退,故C项正确;收回利权运动是指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这一做法无法使近代煤矿业走出困境.排除B项;洋务运动始终以“自强”“求富”为目标,D项错误。故选C项。2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用西方民主观念、进化论和宗教思想等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旨在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活动提供理论依据,B项正确;重新构建儒学体系并非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宣传维新思想的本质意图,A项错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戊戌变法”不符,C项错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目标,不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宗旨,D项错误。22.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众结社自由和权力,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大量政党、社团的建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性质并未发生彻底改变,故排除A项;近代政党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出现,故B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D项说法错误。23.D【详解】根据材料“传统节日作为旧时代的象征遭到政府废止……而民间则屡禁不止,商家更是坚持在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反对传统节日,但是民间依旧屡禁不止,这意味着传统节日是难以从人的生活中抹去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没有提到对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不能仅从禁止传统节日失败而说明民国政府缺乏有效管理措施,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移风易俗要有选择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移风易俗与政治变革并非是一致的,C项错误。24.A【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顾维钧强调的和会中国必将缺席,其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爱国热情,从而发生了五四运动,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故选择A项;B、C两项均与五四运动相关,而材料顾维钧强调的是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拒绝签字;D项错误,中国摆脱屈辱外交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25.D【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中日汇价的变化更有利于日本商品在中国倾销和“日本政府将大量农产品倾销中国市场”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民购买力锐减是因为汇价变化和日本农产品的倾销,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锐减,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日本的贸易政策,排除A项;民国23年是公元1934年,尚未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国币升值、日元贬值来看,国民政府没有滥发纸币,也没有导致通货膨胀,排除C项。26.D【详解】1937年5月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据题意可知,中共主张团结多个阶层的力量,这有利于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故选D;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尚未实现,排除A;中共的这个主张是建立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之一,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并不能说是胜利的保证,排除B;材料内容和土地革命无关,排除C。27.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地点及进攻和防守路线来看,该战役是淞沪会战,这次会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①②③符合题意;国共合作的典范是太原会战,④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8.C【详解】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29.C【详解】《人民日报》的社论认为毛泽东访问苏联“是世界人民反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象征”,这说明当时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在意识形态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正确;中苏两国签订条约意味着两国结盟,通过题干无法得出当时两国结盟的结论,排除A项;通过题干看不出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D错在“完全”,排除D项。故选C项。30.B【详解】根据“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可得出为了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保障粮食的供应,B项正确;土地改革已经于1952年基本完成,排除A项;C项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推广农业合作是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1.(1)事件: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维新运动(答清末新政或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也可);文化——新文化运动。示例: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但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维新派的局限,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国人思想的启蒙和解放。(选择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表述即可)(2)时间:1921年。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名称:遵义会议。理由: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分析】(1)联系所学可知,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的积极探索中,分别包括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任选一事件概述历史作用,如可以确定洋务运动,然后联系所学从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开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以及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等方面来回答。也可从选择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进行作答。(2)时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是在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通过的。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二“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名称:根据材料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会议”的名称为“遵义会议”。理由:根据材料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常委……完全独立自主地根据面对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等方面简述“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理由。【点睛】32.(1)直接原因:周王室衰落,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破解: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2)共同点:都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都注重对前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都加强了对官员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强化皇权。(3)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4)措施:创立由中央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专设理藩院管理藏族等民族事务。【分析】(1)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及所学知识可得,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直接原因是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秦统一全国,停止了战争,同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可归纳出都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根据材料二“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可归纳出都注重对前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时创立和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强化监察机构”可归纳出都加强了对官员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强化皇权。(3)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三“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归纳出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根据材料“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可归纳出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根据材料“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归纳出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作用可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及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创立由中央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专设理藩院管理藏族等民族事务。【点睛】33.(1)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和机器,促使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2)特点:官僚与资本结合,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影响: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工业生产各主要部门,聚敛起巨额的社会财富;极力压迫民族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