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A.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出现早期文明曙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600~3700年(中国)。据题干“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栽培大量作物,实现定居生活,故选A项;具备国家初始状态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等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还受封有一定的人民。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迁过去的,这六个殷人民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是()A.强化血缘认同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氏族平等 D.维护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伯禽受封的人民中包括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强化不同氏族间的融合,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材料所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是不同的氏族,所以谈不上血缘认同,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而且这时期还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当时是阶级社会,这样的做法不一定能实现氏族平等,也不是材料所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334年,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魏改善与齐的关系,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出当时A.周王室开始衰微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士阶层日益崛起 D.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D项正确;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秩序的破坏,不是民族交融较强和士阶层的崛起,排除BC项。故选D项。4.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与“六雄”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达58次。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秦国实行()A.重农抑商政策 B.什伍连坐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激发了军人作战的积极性,对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起到积极作用,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经济措施,与秦国在作战中取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什伍连坐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与战争取胜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是经济措施,与秦国在作战中取胜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5.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三公九卿 B.确立军功爵制 C.建立户籍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处理全国政务,A项正确;军功爵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户籍制度属于地方管理措施,排除C项;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如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人物身份陈胜、吴广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刘邦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萧何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曹参沛县狱掾(典狱长)殷通会稽郡守任嚣南海郡尉A.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底层民众反抗激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可知,反叛者大多属于秦朝郡县一级的地方官员,这些人是维持秦朝地方政权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地方治理体系崩溃是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反叛者之前是被灭亡的六国贵族,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官员并非大多与军事有关,也看不出对外战争增加百姓负担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的反叛者属于地方官吏,不属于底层民众,排除D项。故选A项。7.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A.使决策机制逐渐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C.致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将一般政务交给丞相全权处理,说明此时相权较大,而汉武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这体现的是中枢的调整,即通过建立“中朝”来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中央集权指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8.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史书之所以重视灾异祥瑞,其实质是借谶纬满足统治者所需,历史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祥瑞,还涉及灾变、符命,排除C项;谶纬并非儒家正统,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9.如表为西汉和西晋时期,全国所设郡数的对比表(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全国人口大幅增长C.南方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D.统治疆域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和西晋时期(中国)。由图表中相关数据的比较可知,西汉至西晋时期,南方地区不断得到开发,郡县数量随之大幅增加,C项正确;西汉至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始终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排除A项;图表中未提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排除B项;相较于西汉,西晋统治疆域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反映了()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密切 B.各民族间差异渐趋消失C.中原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民族交融丰富物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可知,炙烤肉类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饮食习惯;“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可知,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通过烤肉方式宴请贵宾,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对内地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关系在不断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的“游牧民族”指的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并不是外国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原地区借鉴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但并不能说明各民族间差异消失,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概况”,排除C项。故选D项。11.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 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B项正确;兴兵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C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旧唐书》记载:至德(756—758年)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加节度使之号,连制数郡”,“乾符(874—879年)之后,天下乱离。礼乐征伐,不自朝廷”。这说明唐中后期()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地方监察机构不断地调整C.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强化 D.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加节度使之号,连制数郡’”、“‘礼乐征伐,不自朝廷’”可知,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对中央造成威胁,A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广泛,不仅负责军事和防御,还涉及行政、财政等多个方面,但并非是监察机构,也不涉及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排除B、C项;材料主要体现节度使权力扩大,削弱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B.一官多职,相互牵制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D.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可知,反映了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出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这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一官多职,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中央官制,属于君主专制范畴,而非地方分权,不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的特点,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代通过手工业管理机构——少府监下设的诸互市来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诸互市的出现()A.说明唐朝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保证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适应唐代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D.导致外商的利益难以保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立诸互市把外国的货物包买下来,再进行销售,这样保证了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C项正确;唐朝仍然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保证了外商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5.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D符合题意;西晋时期地图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排除A项;《肘后备急方》是东晋时期葛洪的医学著作,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排除B项;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故选D项。16.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AC项;材料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2)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根据“民间私学兴起”得出民间私学兴起;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以道家思想为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括得出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影响:根据“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得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根据“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得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材料二: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引发赋税方面的变化。【答案】(1)特点:①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②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抑制工商业者。影响:①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②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④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答出3点)(2)变化:①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②征税时间固定;③税收明目简化;④收税对象增加;⑤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答出5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可得出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据材料一“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可得出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据材料一“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可得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据材料一“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可得出抑制工商业者。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可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据材料一“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据材料一“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可得出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可得出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据材料二“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可得出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据材料二“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得出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据材料二“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可得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举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曹操对任人唯贤的推崇早于九品中正制度,这无疑对当时强调德仁孝顺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九品中正制度虽然为今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主要强化了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从东汉末年延续到唐代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摘编自张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其社会影响探究》材料二在隋朝以前,盛施九品官人法,当时高级官职由几十家大士族垄断。因此,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基础十分薄弱。唐朝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后,选拔官员的范围大人突破了少数家庭的圈子,扩展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参加科举者,其门第、流品的限制并不严格,被录取人员所代表的阶层也相当广泛,使大批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进入了统治政权。唐朝科举虽有很多科目,但主要是进科,而进士科又以诗赋为中心,诗的好坏对于一般考生的录取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正因为这样,唐朝知识分子不仅人人会作诗,而且都竭力将诗作好。——摘编自杨建军《简论唐代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演变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的作用。【答案】(1)趋势: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中正官为士族把控,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2)作用: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朝着相对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趋势:根据材料一“曹操对任人唯贤的推崇早于九品中正制度,这无疑对当时强调德仁孝顺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结合所学得出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根据材料一“但它主要强化了门阀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从东汉末年延续到唐代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象。”得出后来中正官为士族把控,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小问2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作用:根据材料二“唐朝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后,选拔官员的范围大人突破了少数家庭的圈子,扩展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参加科举者,其门第、流品的限制并不严格,被录取人员所代表的阶层也相当广泛,使大批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进入了统治政权。”得出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二“唐朝科举虽有很多科目,但主要是进科,而进士科又以诗赋为中心,诗的好坏对于一般考生的录取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正因为这样,唐朝知识分子不仅人人会作诗,而且都竭力将诗作好。”得出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根据所学得出有利于社会朝着相对公正公平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