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20世纪新闻传播思潮1外国新闻传播史历史背景:政治格局的变迁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资本主义经济恐慌全球性战争频发新的国际政治势力的崛起
2外国新闻传播史第八章20世纪新闻传播思潮第一节法西斯的宣传理论第二节社会责任理论第三节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学的形成3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节法西斯的宣传理论
《我的奋斗》《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言论集》《大独裁者希特勒》《希特勒暴政研究》《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三帝国内幕》《阿道夫·希特勒的兴亡》《德国国社党史》4外国新闻传播史一、宣传媒体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希特勒在演讲中5外国新闻传播史戈倍尔在演讲6外国新闻传播史二、宣传目的论宣传“就是在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主义去招致信徒.”“政治上的一切事件”,使他“感到极大兴趣的,便是宣传事业。”
7外国新闻传播史报纸与宣传
在政治的煽动宣传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报纸。因为报纸是从事于‘启迪文明’的工作,对于成人不啻是一种学校,”
希特勒在阅读人民观察家报8外国新闻传播史口头宣传“要使一种主义获人热烈信仰拥护,口头阐述远较文字宣传有效得多。世界许多次运动的成功,大都归功于一般能干的演说家,而不是许多有名的著作家”。9外国新闻传播史集会演讲希特勒用来煽动群众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集会演说,来唤起民族主义和反共的狂热。他精通演说的技巧,善于把握群众的情绪。只要有他的讲演,那么“每一种煽动激情的手法,每一个戏剧性的花招都使了出来。”
希特勒在发表演讲10外国新闻传播史宣传的三大使命1、表明党的态度表明党的态度,以“新的理想”,“新的主义”,“新的世界观”去打破现状。在他看来,对于一个社会政治组织来说,“新的伟大理想的缺乏,常常是战斗力缺乏的表现,”一个运动,“如果不能为这样高尚的理想和目的奋斗,一定不能奋斗到底。”11外国新闻传播史2、团结少数精英,成为多数人的领袖希特勒主张,“宣传必须要进行在组织的前面,而且必须广征人才,”把“一个民族中少数出类拔萃的英俊完全团结在同一的目的下面,并且摆脱去一切群众的惰性,那么这少数出类拔萃的英俊,必定可以成为多数人的领袖。”
12外国新闻传播史3、为实现党的目的去争取信徒
作为政治领袖,首先必须具有鼓动民众的才能。为了运动的成功,“必须避免发生可能减少或削弱它影响群众力量的事……因为事情很简单,没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有生力量,实际上任何伟大的思想不管多么崇高或庄严,都不能实现。”
13外国新闻传播史必须解除对宣传的道德约束在他看来,在宣传的问题上,是没有什么人道可言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使用什么手段都行。他引用德国著名的军事家毛奇的话说:“战争最紧要的便是在使战事结束,而能达到这种目的的便是最残酷的方法。”宣传也是如此,“就是最残酷的武器,如果用后可以早获胜利,那么对于人道的原则,仍是不悖的。”
14外国新闻传播史控制宣传媒介的必要性他多次强调,纳粹党“干部必须掌握着指挥运动的全权——换句话说,就是决定宣传的内容,以博得世人的赞同……以谋理想达于实现。”“国家必须以不屈不挠的决心来控制这种通俗教育的工具,并且使其为国家和民族服务。”
15外国新闻传播史纳粹党的《二十五条政纲》中“要求制定法律,禁止恶意的政治谣言及其在报纸上的宣传,”以防止国民“堕落入恶劣的、无知的或怀有恶意的掌握中去。”希特勒宣称:“在将来,对于一切使我们已经患病的同胞之心灵发生败坏影响的集会或演讲,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要想法予以破坏,必要时当诉诸武力。”
16外国新闻传播史1933年纳粹强迫反对派洗刷墙上反对纳粹的口号17外国新闻传播史18外国新闻传播史
希特勒宣传使命的功利意识是非常明显的。为了宣传的目的,他完全可以将道德的、政治的评价另置一边。虽然他用来表述宣传概念的词句,如启迪文明、伟大理想、主义、高尚的目的、英俊、崇高、庄严等,是冠冕堂皇的,但是其内在的实质内容则恰恰相反。他非常重视宣传的作用,与其它资产阶级政治领袖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希特勒把宣传工作置于纳粹的一切组织工作之上,并以此作为扩张政治势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他本人作为纳粹党魁又是一个成功的宣传家。这正是纳粹党崛起的重要原因。19外国新闻传播史三、宣传与群众希特勒在群众集会上20外国新闻传播史国民的层次划分
一个国家可以划分为三在阶层:“一边是最优秀的分子,具有各种美德,尤其是能勇于牺牲。一边是人类最下流的分子,自私自利、放佚淫侈。第三种人,最大的中层,他们既没有英雄主义,又没有卑鄙的行为,”“当上下两个阶级相互斗争时,无论谁胜谁负,这个中间阶级,总归于胜利的一边。”
21外国新闻传播史三大阶层历史作用的差异
真正创造历史的,只是极少数的优秀分子。“因为这少数人,他们实在是具有最多的民族意志和毅力的。”
而那些下流分子对历史只会起破坏性的作用。至于广大的中间阶层,则永远不会变成重要,永远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他们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多数绝对不能代替‘人’,”“多数常是愚蠢的政策和儒弱的政策的拥护者,合了一百个愚夫,也不能成为一个聪明人。”
22外国新闻传播史不过,希特勒还是意识到,尽管多数人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少数优秀分子在创造历史时,还是离不开广大的群众——中间阶层。“当我们为我们的目的而指挥政治斗争时,同时要摧毁我们的敌人,则取得群众,是毫无疑义地可以取得成功。”
23外国新闻传播史争取群众的三大可能性在情感上希特勒认为,对一般国民来说,“他们的性质和见解,极类女性,他们的思想行动受到情感的支配者实多于受到理性的支配者。但是这种情感并不复杂,而且是很单纯的。他们的变化也不多。”
这种情形正好使他们成为宣传、煽动家再好不过的靶子。因为对情绪的影响远比对理智的影响要容易得多。而且一旦接受者在情感倾向上赞同某一观点时,这种倾向往往会变得异常牢固,成为对某种既定意识的挚着的热忱和狂热。它使得这些群众挚着地“攻击其它的组织,并且坚信着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我是对的。”
24外国新闻传播史在知识上希特勒公然宣称,“群众对于宣传的接受能力极为有限,而且理解能力也很薄弱,他们又是大都健忘的。”面对外来宣传的事实,群众“实在不能去融合或是记忆。”
任何一场政治运动,除了需要杰出的思想家、宣传家外,也需要“用到思想简单的战士。”“信仰世界观而愿意去奋斗的各个战士,对于领导者最近的思想以及他的思想的过程,那是用不到去完全了解的。”
25外国新闻传播史
在这个意义上,希特勒非常讨厌头脑清楚的知识分子,他曾以讥讽的口吻指出,“当健康的普通人本能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人民社团的时候,知识分子却象鸡场里的母鸡似的东跑西窜。不能靠知识分子创造历史,不能把知识分子作为支撑社会的万分。”
26外国新闻传播史在性格上希特勒一直认为,群众是没有什么主动性可言的。他们习惯于被支配,而不习惯于选择,他们“宁愿屈服于强者,而不愿意去支配一个弱者;”他们“爱严峻的统治者,甚至爱乞怜的人,他们对绝对的主义,较之对不知如何使用的自由还要觉得满意,就象妇女的性情,对于爱抽象理论的感动,决不能象敬羡一种优越的势力一样。”
27外国新闻传播史
在对群众情感、知识、性格分析把握的基础上,希特勒认为,作为优秀的宣传家,是完全可能煽动起群众拥护自己主义的狂热的。但是群众反应的情绪特征,知识能力的薄弱及其对强者的盲从心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一种纯粹被动的接收机器。他们在接受宣传内容的同时,还在指导、矫正着宣传家的演讲。只有敏锐地对群众的指导、矫正作出恰当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8外国新闻传播史奥托·施特拉塞说:“希特勒能够象一具地震波显示仪或者一架无线电收音机那样对人们心灵的颤动作出灵敏的反应,这种灵敏性使他能以异乎导常的肯定态度象个扩音器那样把整个民族最秘密的愿望、最隐蔽的直觉、痛苦和个人的反感表达出来……他具有不可思议的直觉,能万无一失地把听众的病痛诊断出来……他的话象离弦之箭一般射向靶子,触及每个人的痛处,使群众不知不觉地摆脱了束缚。他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说出了他们最想听的话。”
29外国新闻传播史30外国新闻传播史
希特勒对群众的重视远不如对领袖人物、“优秀分子”的重视。他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历史观的信奉者。他对群众的需要,仅仅是希望他们成为纳粹运动的拥护者、追随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宁愿让群众永远停留在愚昧无知的泥沼,永远受着感情因素的支配,永远是一个毫无主见的盲目的追随者。所以他进行的宣传,不是为了开启民智,只是为了易于操纵民众。
31外国新闻传播史四、宣传策略一曰感情刺激
希特勒认为在宣传过程中,只有激情才是“唯一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的巨大吸引力;因为这些群众对迷人的力量往往作出反应,而这种迷人的力量来源于对思想的绝对信仰,是与为这种思想进行战斗和保卫这种思想的百折不回的热情分不开的……一个民族只有靠一股炽热的激情才能免于灭亡;然而只有那些自己有激情的人才能唤起别人的激情。”
32外国新闻传播史为了表现自己的情绪,希特勒经常故意使用色彩强烈的言词,重复诸如粉粹、力量、无情、憎恶、毁灭等字眼,加上大幅度的手势,往往把他自己推到近乎歇斯底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他总是尖声叫喊,发泄怨恨、愤怒和威胁,从而对听众也产生同样的影响,使听众陷入一种无法抑制的强烈愤恨或欣喜若狂的异常亢奋的情绪状态。这种激情“驱除了任何怀疑和保留的看法。反对者根本没有机会讲话。以至于产生了,至少是暂时产生了大家一致同意的假像,这种假像又进一步加强了听众的信赖感,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落入希特勒早已定好的圈套。33外国新闻传播史演讲中发泄情感、歇斯底里的希特勒34外国新闻传播史
二曰不断重复
由于群众的接受能力有限,理解力薄弱,而且又是“大都健忘的”。这样,一切有效的宣传就必须只限于少数必要的几点内容,而且必须用一些“陈词滥调”来反复不断地进行。35外国新闻传播史三曰强词夺理“狭路相逢,勇者胜。”希特勒深信积极进攻的态势,有助于掌握宣传战的主动权。因而面对敌方的宣传,应“放弃怯懦的防守态度,而改取一种勇往直前的攻势。”
因为群众始终会把这种进攻的行动看作是一种证明:“即正义是在现行的侵略者一边:但是,如果侵略者中余止步,不坚持到胜利……人民将把这一点看作是他对自己事业的正义性没有把握的迹象。”
36外国新闻传播史
关于一战的责任希特勒讲,“说德国对于战争的爆发,也应负一部分责任,这实在是根本错误的,而正当的办法,就是应该把大战的责任完全加到敌人的身上去,即使和事实不符合,也要把它当做真实的情形看待。”
37外国新闻传播史
德波战争前,希特勒又对他的将军们说:“我将为发动这场战争提供一个大肆宣传的理由。别管它是否讲得通,将来谁也不会问胜利者,他说的是否正确。”
38外国新闻传播史四曰持久一致
“不论是商业上的或是政治上的广告,其获得成功,都是因为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原因。”希特勒要求,宣传方法的改变,“不应该去改变了宣传所要实现的要点,它的目的,必要始终如一。”
39外国新闻传播史五曰弥天大谎,或是无中生有
“如果要说谎,就要说弥天大谎。”在希特勒看来,“弥天大谎往往有某种可信的力量,因为一个国家的广大群众常常比自觉或者自愿更加容易地腐蚀在他们感情的深渊中,因此,在他们纯朴的思想上,在大谎言与小谎言之间,他们更容易成为前者的牺牲品,因为他们自己时常在小事上说谎,而不好意思编造大谎。他们从来没有想杜撰大的谎言,他们认为别人也不可能厚颜无耻地歪曲事实……极其荒唐的谎言往往能产生效果,甚至在它已经被查明之后。”
40外国新闻传播史六曰耸人听闻耸人听闻与前述的弥天大谎、强词夺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弥天大谎系指纯粹的无中生有,公然行骗;强词夺理,乃是无理强辩,为自己的行动正名;而耸人听闻则是出于宣传的目的,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他们的共同点表现为对事实真相的歪曲。
41外国新闻传播史例如:为争取国防军的支持
希特勒公然散布是共和国政府出卖了国防军,如果马克思主义者战胜了纳粹党人,就是“德国军队的末日,”“你们(军人)到了那时可能成为那个政权和政治委员的刽子手,如果你们不听的话,你们的妻儿将被囚禁。如果你们仍不听话,你们就会被一脚踢开,也许站在墙前就刑。”
42外国新闻传播史七曰武力配合
希特勒深深懂得“宣传和恐怖行为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
在他看来,当两种世界观在同一条件下斗争的时候,就能用“坚决的严酷的武力来决定胜负,而使胜利属于武力所拥有的一方。”
43外国新闻传播史希特勒(站在车子里)在魏玛国家社会主义党的党代会上检阅冲锋队列队通过冲锋队配合宣传的暴力组织44外国新闻传播史八曰灵活多样
围绕着既定的一致的目的,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机动、灵活地,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对象为转移。在这方面,希特勒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技巧
45外国新闻传播史九曰正视对手希特勒反对那种轻视敌人,给敌方以滑稽的描写的宣传。因为这种描写一旦被证明是虚伪的,那么宣传对象就会“觉悟到被那些虚构事实的人所欺骗了。这不但不能增强,而且不能保持其敌忾同仇的心理。”
相反地,如果能正视敌人的实力,譬如战争宣传能将敌人的残暴悍勇如实报道,使士兵对战争恐怖有一种心理准备,那么在他们与敌人作正面接触时,就会相信本国的宣传是正确的,同时也会增强其对敌人的愤恨。
46外国新闻传播史十曰降低水准
希特勒认为,宣传必须照顾到人群中知识最低的那部分人的接受力。因此“要使接受宣传的人数愈多,那么宣传的知识标准也就愈宜降低。”
如要使全国受到影响,就必须“避免陈义的过高。”对演说家而言,当他知道听众“对于他的演辞不能完全领悟的时候,便应该作十分浅明的解释,使大家都能够明白。而且在解释的时候,审慎而很慢地说着,使那些知识最低的人也能够领会。”
47外国新闻传播史五、宣传观念与政治观念
希特勒的宣传观念是作为其政治观念的一部分,并且是在政治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倾向性直接渊于政治观念的反动性。离开政治观念,就无法理解他的宣传观念。但是作为政治观念的组成部分,宣传观念又基本上自成体系,而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内容。
48外国新闻传播史使命感与历史感
希特勒对言论自由观念的敌视,直接来源于他的使命感与历史感,来源于他狂热的种族主义观念和对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反动。他深信自己是出乎天意而负有的使命的人,故而应该以“一个梦游者的把握按照天意行事。”他认为,“与上天无所不在及其旨意相比,不论个人可能多么弱小,但他在按照天意行事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无比强大。这时他身上就会产生出显示世界历史上一切伟大的那种力量。”
49外国新闻传播史
要发挥这伟大的力量,就必须养成他自己的绝对权威。而权威的第一要素是“一致拥护”。任何对他表示怀疑或争辩意向的人,都是不能容忍的,都将会视为对使命的冒犯。“谁要是妨碍这种使命,谁就是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作为奉承天命的政治家,“是不对议会惯用的法律或个别的民主观念负责的。”
也就是说,在承天意行天命的名义下,言论自由、辩论自由是没有存在之余地的。50外国新闻传播史希特勒与戈倍尔在一起51外国新闻传播史种族观念希特勒认为人类可以分为文化的创造者、保持者和破坏者三种。“唯有亚利安人种方能有资格做第一种人的代表,”“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大都是亚利安人。”
至于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则是所谓的劣等民族,“是一种瘟疫、一种精神上的瘟疫。”
为了保证亚利安民族的纯洁性,必须剥夺其他民族的言论权利。因此,早在纳粹初期的党纲中,希特勒就要求,“凡德文报纸的编辑及工作人员,应为德意志公民,”“凡非德意志人而参与了德意志报纸的财政,或企图使德意志报纸受其影响,必须依法禁止,违犯者应关闭这类报社,并且立即驱逐与报纸有关的非德意志人出境。”
52外国新闻传播史“只有一头驴才会进集中营。”用这样可怕的策划吓唬人们,卡塞尔。(1933年)53外国新闻传播史独裁者希特勒对议会民主制表现出厌恶和轻蔑的情绪:议会制度是“一种秽土和火中的怪物。”因为“国会取决于多数人的原则,是在否认个人的权利,而代以到会的多数议员,这实在是违反了贵族政治的基本原则。”
这种制度还把政府变成政治上的营私舞弊,它鼓励平庸的人,不利于领导,鼓励不负责任,以及为了党派之间的妥协而牺牲决议。所以多数不仅代表着无知,而且代表着胆怯,多数的力量绝对取代不了伟大人物。
54外国新闻传播史英雄史观
希特勒之所以主张说弥天大谎、强词夺理、耸人听闻、不断重复、降低宣传内容的知识水准,关键在于他从骨子里认定群众习惯于被欺骗,习惯于被支配。他们无知识,理解力薄弱,记忆力差,难以融会贯通,他们只配充当伟大人物的追随者,而且只有追随伟大人物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他们是不能发现真理的,真正创造历史的也不是他们。因此,作为承天命创造历史的优秀分子,必须对一般群众进行灌输。为此目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即便是欺骗他们,他们也不会发觉,同时在道德上,也不应该受到谴责。
55外国新闻传播史强权政治理论希特勒的强权政治理论决定了强词夺理、武力恫吓相结合的宣传策略。而这种理论的基础,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希特勒认为,“在上帝和世界面前,总是强者有权力贯彻他的意志。”“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强者与弱点之间的剧烈斗争——强者统治弱者的永恒胜利。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大自然就只有衰亡。违背这个基本规律的国家也将衰亡。因此“各个世纪以来,力量与权力始终是决定因素……只有力量才能统治。力量是第一个法则。”
56外国新闻传播史纳粹冲锋队员在张贴海报57外国新闻传播史六、结语第一,希特勒的宣传观念与他的政治观念是密切相关的。第二、希特勒的宣传观念,有许多道出了宣传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依据。第三、希特勒的宣传观念中,也有许多反动的东西。第四、从技术的角度看,希特勒的宣传观念及其实践,使得他并立于有史以来为数极少的几位成功的宣传家、煽动家之列。最后,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存在,我们对于希特勒的宣传观念应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58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二节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基础。它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却又明显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所以学术界又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在世界新闻学术史上,它与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并列为四大报业理论之一。59外国新闻传播史一、社会责任理论的来源二、两种自由主义理论的比较三、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媒介的要求四、社会责任理论的改进方法五、对社会责任理论的评价60外国新闻传播史一、社会责任理论的来源1、自由主义报业理论与自由报业的发展自由竞争与早期报业的繁荣报纸商业化、产业化报业集中与集团化61外国新闻传播史一、社会责任理论的来源2、自由报业的弊端报刊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报刊老板特别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的意见;报刊为大商业效劳,而且有时让广告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报刊曾对抗社会变革;报刊的时事报道,时常更多地注意肤浅的和刺激性的事件,而不注意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它的文娱材料常常缺乏积极的内容;报刊已经危害了社会道德;报刊无理地侵犯个人的私生活;报刊被一个社会经济阶级——笼统地说即“商业阶级”——所控制,后来者就无法厕身这一事业。这就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62外国新闻传播史3、社会责任理论的萌生面对自由报业的弊端和危机,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无能为力。为了寻找出路,新闻界内外提出了新闻媒介的道德责任问题。社会舆论要求新闻媒介重视社会责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本世纪40年代后,美国和英国先后进行了两次有关新闻事业的调查活动。63外国新闻传播史在美国,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从1947年起陆续出版了一个总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报刊》和六个分报告,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的出现。同年,该委员会的一个委员威廉·霍京的著作《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将社会责任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英国,1947年,议会设立的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就报业垄断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其总结报告亦提出了不少主张和建议,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和支持了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观点。由此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体系。
64外国新闻传播史二、两种自由主义理论的比较社会责任理论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也可以说是自由主义“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想的接枝。”
它坚持和保留了自由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精神,始终强调“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思想自由是各种自由中最可宝贵的”,它促进并保护其他各种自由等。但是为了挽救西方新闻自由的危机,医治西方自由报业的弊端,社会责任理论又对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一番修正和发展。所以这两者之间,又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65外国新闻传播史其一,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外在限制的绝对自由。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这样还不够,这只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免于……的自由。”它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摆脱外界的限制,二是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两个条件具备,才算是积极的自由,有“做……的自由。”如果没有必需的手段,“新闻自由对于一个不掌握传播工具的人来说是相当空洞的权利。”同样,如果不解除外部加诸新闻媒介的重重限制,新闻自由也是一句空话。
66外国新闻传播史其二,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涉及新闻媒介所有者和公众两个方面。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是把两者合而为一,认为新闻媒介获得了自由,公众也就获得了自由。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这两者的利益、需求并非完全一致。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公众的自由。在新闻报道上,新闻媒介要向公众提供获得日常消息的充分机会;在言论问题上,新闻媒介要成为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67外国新闻传播史其三,在新闻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上,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政府不能只允许自由,它还必须促进自由。政府应该使报刊作得尽善尽美。如果自由报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修正特征,不足以保证社会从媒介取得它所需要的好处,那么政府就应该加以帮助。政府可以采取几种步骤,如制订法律、禁止诽谤或政府自办官报,来充补现有的新闻事业。反之,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则把政府看成是新闻自由的敌人。他们所谓的自由,就是不受政府限制的自由。
68外国新闻传播史其四,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并不是传统自由主义理论所说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是附有义务的道德权利。所谓义务,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尽责,二是对他人和社会尽责。只有负起相应的道德义务,才能享有一定的道德权利。
69外国新闻传播史其五,社会责任理论还不赞成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关于人性的观点。自由主义理论主张,人是有道德的有理性的人,他倾向于寻求真理、服从真理。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会寻求真理、服从真理的。人的目标在于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和欲望。”所以应该倡导道德和责任,鼓励人民去运用理性。
70外国新闻传播史上述的区别,或者说修正和发展,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的时候,要克尽“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和责任。”自由以负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必须服务社会,借以保证它们的存在。可以说,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矛头是指向政府,要求政府保证新闻媒介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的目标,则是新闻媒介,要求新闻媒介对公众负责,体现公众的自由权利。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71外国新闻传播史三、社会责任理论对新闻媒介的要求
1、传统自由主义理论对报业的要求2、社会责任理论对此的评价3、社会责任理论的新要求72外国新闻传播史1、传统自由主义理论对报业的要求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赋予报刊六项任务: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消息、讨论和辩论,为政治制度服务;启发公众使他们能够实行自治;作为监督政府的一个哨兵,以保卫个人的权利;主要通过广告媒介,沟通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为经济制度服务;供给娱乐;维持财政的自给自足,使报刊能够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
73外国新闻传播史2、社会责任理论对此的评价社会责任理论接受了这六项任务。但是它不满意报刊业者对这些任务的解释,不满意报纸执行这些任务的方式。如社会责任理论接受报刊有为政治制度服务、启发公众和保卫个人自由的作用,但它认为报刊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有欠缺;它承认报刊有为经济制度服务的作用,但是它不愿意把这一任务置于促进民主和启发公众的作用之上;它也接受报刊有供给娱乐的作用,但是附有条件,即这种娱乐必须是“好的”娱乐;它赞成报刊作为一个机构需要保持财政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它又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某些个别的新闻工具可以不必一定要在市场上寻找出路。74外国新闻传播史3、社会责任理论的新要求
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现代社会对于新闻媒介的五大要求:第一,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说谎,必须把事实当作事实,把意见当作意见。不仅仅客观地报道“事实”,而且还必须报道“事实的真象”。
75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二,新闻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讲坛。”这一要求意味着大的新闻机构应当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意味着大的报刊应当刊登一些与自己的见解相反的意见,而不放弃自己的主张。报刊应设法表达一切重要的观点,而不是仅表达出版者或从业人员所同意的观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报刊的控制权已经掌握在越来越少的一些人手里。
76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三,是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这一要求与前面两项密切相关。它要求新闻媒介正确地描绘每个社会集团,如中国人和黑人。因为人们都习惯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复杂精密压铸模具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版现代农业联盟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波形护栏安装与道路施工环境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版带花园二手房居间服务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与清算服务合同
- 2025版仓储租赁与仓储信息系统建设合同
- 2025年服装、鞋帽加工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二零二五版智慧房产与土地使用权买卖合同
- 2025年口服溶液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二零二五版离婚协议中关于子女教育费用承担的单方协议
- 控制计划CP模板
- 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及问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 科技工作管理办法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全套
- 出生缺陷定义及分类和预防要求
- 乌鸡散-圣济总录卷八-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 华南理工大学发酵工厂设计管道设计与布置
- 全站仪基本功能使用手册
- 新版无水三氯化铝安全技术说明书
- 常用H型钢、工字钢、角钢、槽钢规格表
- 观音神课三十二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