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3鉴赏散文的艺术特色一突破高考第6-9题

散文考什么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考试说明》要求

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这里的“表

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

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本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甚至还会与其他考点混合考

查。因此,考生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技巧知识库。

散文怎么考

【思维导图】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等

人修辞手法}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一写第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三"

套A注方式插,

用[手法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

直接抒情

好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便疝)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伍法阳对比、象征、衬托、想象等

伍燕可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口、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埋伏笔、做铺垫、抑扬、详略等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考查角度

新高考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

《到橘子林去》

II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细节描写

2022第⑥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

上海卷《我和父亲》上系着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在刻画父亲形

象上的妙处。(3分)

《送一位远征的友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

2021天津卷综合赏析

人》怎样的心情?(5分)

第题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

新高考7D

《建水记(之四)》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语言赏析

I卷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2020

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

全国m卷《记忆里的光》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象征手法

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命题特点

①能力点: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

②考查范围: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

③题型: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

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5.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山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6.本文是如何描写xx的?

审题思路

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

审清这一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

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

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

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

解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手法。

首先要指出文章或者某段在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或者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定位。

第二步,分析内容。

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

第三步,概括效果。

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内容,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是最重要的一

环。

1.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可以淋漓尽致表现感情,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阅读时“情语

优先”,要关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语句,把握情感的倾向。

(2)间接抒情。①借人抒情。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

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获得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作

用。③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注意其象征意义。注意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运用,领

悟作者寄寓物中的深刻含义。

2.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艺术效果:①强调突出中心,

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2)卒章显志。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效果:①深化文章内容,

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3)照应题目。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艺术效果: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

紧凑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4)首尾响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艺术效果: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

深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5)前后照应。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

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6)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艺术效果:①使内容完

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7)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

作为征兆,制造气氛。艺术效果: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

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8)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

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艺术效果: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

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能够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3.常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

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

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等做多方面的铺陈,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

(4)白描:以最经济、最简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

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

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6)先抑后扬: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

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7)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可以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9)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

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内容具有含

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常见修辞手法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收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

为补充。

(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6)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真题研析・规律探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①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盘曲着伸向天空的

枝丫,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

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还有比田间的雾气更为轻

盈的鸟鸣。

②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那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

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③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古民居,无论是它

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

雨燕,都像一首恬淡的乡村牧歌。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

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④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

满诗意。

⑤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

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几十年前那些浸

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⑥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数万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

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⑦我的家乡在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

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

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⑧我常说,如果我生得早一些,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可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

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

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⑨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

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

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涂满了战士的血,也涂满了亲人的泪。

⑩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

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

“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

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⑪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趾!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

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

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是我们餐风宿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⑬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霓虹,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

们的呼吸。但是几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几十年

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

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支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瓦檐针菲、泥墙苔痕、天井细沙、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

爱之情。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文章标题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意思是谁又在手持这彩练临空舞蹈?而文中的“彩练”又有了新的含义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请赏析第⑬段画横线的句子。

3.赏析第⑦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4.这篇散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请简析大樟树在全文中的作用。

6.本文第①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7.这篇散文的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举例简析。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

【答案】

1.A“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误。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

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

练当空舞?'”可见写古民居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故选A。

2.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②描绘出老树的根须深入泥土、彩练临空飘舞的景

象。③象征着军民之情永在,长征精神永在。④生动形象地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创的

长征精神。

3.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八角葵帽""战旗""马蹄"等物,抒发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之情。

4.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第⑨段第二句话是记叙;第⑩段前三句是议论,最后两句是抒情。文章

通过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地记叙事情,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能在此基础上抒发赞颂之情。②兼

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又使用第三人称

"他""她们",便于客观地展开叙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然地抒发对苏区母亲、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等

人的赞颂之情。

5.①由对大樟树的描写切入文章,引出毛主席住过的古民居的描写,行文自然。②大樟树是历史的见证,当

年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③运用象征手法,大樟树的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

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存,长征精神永葆生机。④文章首尾都提到大樟树,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6.①用词之美。善用动词,如"洗";善用叠词,如"密密簇簇"。②句式之美。长短句交错运用,错落有致。

短句,如"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长句,如“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

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还有比田间的雾气更为轻盈的鸟鸣”。③修辞之美。运用拟人等修辞,如“每一根都

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④描写细腻,形象优美。文中描写樟树时用语十分细腻,把它的主干、枝丫

和叶子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形象优美。

7.豪放。①排比句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②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气势豪迈。③所描写

的景象阔大,境界开阔。如"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趾!炮火不能烧毁它,

风雨不能摧残它"。④所抒发的情感博大、激越、昂扬。如讴歌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8.①以之为题,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

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文章主题。

9.(1)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趾”等语句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

设问句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2)叙述内容:①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②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

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原文】【披文解析】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开篇的作用是引出本文写作对象——普

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俣育园接我回通希金。由自己的认识经历写起,真实自然。

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文段虽然有些长,但不是主要内容,可以速

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读。

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

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

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

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

希金。”

这一段时空跳跃比较大。由上文中的普希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

金,到现在的对他的寻访。由此可见,上一

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

段提到的普希金是为这一段寻访做铺垫的。

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

注意两个地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普希金

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

父母的庄园。注意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对应

遂了我们的夙愿。的内容,“焦虑”是因为听说普希金父母的

庄园不开放,“宁静”是因为导游小姐多方

努力可以参观。注意“夙愿”,说明我们一

行人对普希金的敬仰。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这一段,作者来到普希金父母的庄园。

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可以分两层,一是庄园的环境描写,一是由

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庄园联想到普希金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

亘处传出间歇的喝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中的女主人公---吉雅娜。

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一人物

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

呢?我们可以寻着这样的生活体验来思考:

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

一个人(A)来到某一个地方,自然地想到某

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

人(B),那么B肯定和这个地方有联系,而且

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

B和A之间也有联系,要不然A何以想到B。

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

阅读要有文本意识,从左边标黄底文字

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

的内容可以概括出这几个原因:作者钟爱达

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

吉雅娜这一文学形象,钟爱的原因是这一文学

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名

形象具有“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

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

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这是最主要

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

的原因。次要原因:达吉雅娜是普希金流放到

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

眼前的这个地方一一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所写

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

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还有,在作者大学年青

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时代,作者曾经与同学们围绕达吉雅娜进行争

论,印象深刻。

这一段涉及主观题8主要内容,考查的

是信息梳理概括能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

这一段是过渡段,从上文的联想,过渡

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

到下文对普希金的生平介绍。

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

此段没有更多深意。

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

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

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这一段介绍普希金性格发展、思想转变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

及作品全貌。

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

性格发展: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

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

思想转变:曲折而复杂,一度出现怀疑

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

和悲观。注意这里就有“曲折而复杂”,也

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就是说普希金的思路不是一开始就走在正确

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的路上,也曾有过不确定的怀疑和悲观情绪,

不是生而就伟大,是一个成长、发展与变化

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

的过程,最终才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

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

者是真实的普希金。“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

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

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这句话是说,

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普希金虽然思想也有过不成熟的时期,但是

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这并不影响他的最终的伟大。

普希金。基于以上认识,作者才有以下的观点,

认识一个完整、真实的作家,就要阅读他的

全部作品,也就是全集,而不是只收集普希

金的最优秀的作品。

注意这里的逻辑关系:

作者亲不反对只收集普希金优秀的作品

成集,只是认为这样做还不够全面,应该再

加上他的其他作品。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要认真阅读。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

可以分为两层。

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

先从普希金的石膏面模写起,提到的是

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

普希金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注意这里

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

使用的词语理“痛苦”。

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

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再来探讨普希金的死因。

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

读第二层,我们可以了解普希金的死因

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

是多方面的,有妻子的不贞,但这并不是最

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他为了维护人格的尊

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严,不向沙皇帝屈服低头,被当时沙皇统治

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

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

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

这一段得到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

“宫延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求,

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一句是文眼,也是

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

文章标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来源。

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普希金的痛苦是他自己所无法解决的,

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时代使然。

本段最后一句“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

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

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

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福

的”,就是在强调普希金的死因的社会属性。

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

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

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

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

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

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

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

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晓崂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崂崂(y15。),

很高的样子。徼徼(ji4o),洁白的样子。两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

句是说:细高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

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

容易玷污。这两句比喻人的名望高了,容易

晓晓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

受到人的嫉妒和打击;性格过于清高,容易招

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致毁谤和中伤。

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

呢?这句话说的就是普希金,他认清了沙皇

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

的黑暗,”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

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

与沙皇势力抗争,饱受了沙皇帝的迫害,''故

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但

以一自己之力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崂

崂者易缺”,所以“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

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

还是庸人的生活呢?”这一句话则引人思考。

文章主旨从遗言中的“痛苦”出发,通过普

希金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人生的思考。

从主旨来看,本文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借普

希金的遗言,引发出关于“痛苦与人生”的

深层思考。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

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

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

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

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答案】7.B

【解析】作者认为普希金的作品有许多,全部作品可以表现他的思想转变曲折而复杂的全过程。“完

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就应该从他的全部作品中展现,而不是仅仅是最优秀的作品。

逻辑推理:了解“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要读普希金的作品全集(含最优秀的作品)

逆向推理:最优秀的作品有助于了解“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但仅仅是读最优秀的作品,

还不够。选项B“认为这无助于"推理错误。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8.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

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

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评分参考:每答

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审题】任务是回答作者联想到达吉雅娜的原因。注意题目中的一个词语很重要,是“联

想”,也就是为什么会联想到?是哪些思绪点触动了作者,并让作者想起这一人物?分值6分,

通常有三个得分点,也就是说原因不是一个方面,要综合思考,分条概述。注意题目“为什么

会联想到达吉雅娜?”前面还有一个限制条件一一“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回答此题,

要找到文中对应答题区域段落(第三自然段),细细品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信息概括与梳理能力。答题对应区域在原文第三自然段。

①原文: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

涅金》的重要章节。原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地点,参观

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原文: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她看透了

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

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作者喜欢达吉雅娜身上的精神品质,这也

是作者自然联考到达吉雅娜的一个重要原因。③原文: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

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原因:达吉雅娜也关乎作者的大学时代一场同学之间的争论

的青春回忆,故而引起作者的联想。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新。(6分)

【参考答案】9.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昔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

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遇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

发、思想表达也都与言临终遗言有密切关系。

【审题】“理解本文的钥匙”,一是理解本文,一是“钥匙”。“钥匙”是比喻说法,也就是说这句

话是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的“打开方式”。有了这句话,我们就能读懂这篇文章。考生要回答的是:通过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你是如何来理解本文的。同量还要注意到,作者把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作为文章标题,

也有强调作用,标题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说明本篇文章的主题与这句话有关。

【解析】

【临终遗言•理解本文“钥匙”一文本内容方面:解释普希金人生悲剧原因】

这篇游记游记散文,写到的主人公是普希金,从哪一个角度来写普希金呢?写的是普希金之死因。普

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就是死因的最好解释。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

匙,首先表现在帮助读者理解普希金的死因,理解他的人悲剧是社会环境使然,非个人能改变。“我的痛

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句话说明普希金去世时,是各种痛苦压倒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仅凭个人

的力量,无法消除自己的痛苦。作者认为普希金的巨大痛苦是来自于时代与社会,而不仅仅是个人。这句

话对理解普希金的人生悲剧有重要提示作用,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

【临终遗言•理解本文“钥匙”一主旨情感方面:引发的人生思考,意味更深远】

作者写到普希金之死,从他的身上引发出更加深远的思考,以此深化文章的主题。“天才能感受到庸

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

这句话说的就是普希金,他认清了沙皇的黑暗,”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与沙皇势力抗争,饱受

了沙皇帝的迫害,“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但以一自己之力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

“晓晓者易缺”,所以“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

活呢?”这一句话则引人思考。文章主旨从遗言中的“痛苦”出发,通过普希金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

人生的思考。从主旨来看,本文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借普希金的遗言,引发出关于“痛苦与人生”的深层

思考。

【临终遗言•理解本文“钥匙”-标题:文眼】

文章标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

可以看出,标题以遗言的精髓“痛苦大于力量”而拟。作者以“痛苦大于力量”为题,是在告诉读者,

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此为中心,探讨当人生的“痛苦”大于自己的力量时该怎样对待的话题。

在答题时应该想到标题与遗言的内在关联。散主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就是“文眼”。普希金的临终遗

言放到标题上来,意图不言自明,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让读者了解全篇主要内容。

【2020年高考天津卷《线条之美》/梁衡】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

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

段口灯下如?语。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

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②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

比喻手法,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

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而词语“游走”化静为

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

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

的喜爱。

【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喝喝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

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

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参考答案】①“喝唱细语”“翩翩起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磨墨、运墨时的

状态。

②“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

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运用想象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墨的喜爱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叶文玲】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

特点?(4分)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

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

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

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

【参考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如“巧夺天工”“五色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②运

用铺陈、排比语句。如“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地望”

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

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叶文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

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