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2023•徐汇区校级三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论佛骨哀【唐】韩愈①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②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乙:黄州安国寺记【北宋】苏轼①元丰二年十二月,余白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輙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②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A.而B.盍C.则D.盖(2)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认为佛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B.甲文认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难消。C.乙文作者诚心悔悟,希望改正过往的错误。D.乙文作者认为继连应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3)甲乙两文对佛教的态度截然不同,请依据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态度理由创作背景甲贬斥①佛本是夷狄之人,与中国风俗不同;②即便佛来朝也只应以外宾之礼相待;③;④。朝廷欲将佛骨迎接进入宫禁。乙推崇①;②修习佛法令人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①作者被贬黄州,在安国寺清修五年;②。(4)甲乙两文的文体功能各不相同,传情达意也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2.(2023•徐汇区校级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成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材料二: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②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比去②独不罹患(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富家悉比祸A.覆盖B.遭受C.达到D.表示被动②尤喜周人之急A.周到B.完备C.救济D.协调(3)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4)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5)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6)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3.(2023•松江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②夏人设木鹅梯冲①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③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注释】①木鹅梯冲:古代攻城之具。(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薄其营②公何恃而不降(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昭率老幼婴城A.少年B.触犯C.围绕D.遭受②旋中矢而死A.周旋B.绕行C.返回D.随即(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5)以下是小华同学结合上文内容针对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进行的探究梳理,请你依据表格提示帮助他完成下列表格。叙事艺术具体事例艺术效果叙述中寓褒贬①寄寓情感,发人深思历史事件故事化②③④如第②段中与敌酋针锋相对的论辩,突出临危不惧的性格。突出性格,扣人心弦4.(2023•青浦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韩愈①韦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②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③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朐䏰②也。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④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马为宰相,洋州许使君为京兆,忠州白使君为中书舍人,李使君为谏议大夫,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温司马为起居舍人,皆集阙下。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注:①韦侯:韦处厚,唐文宗朝宰相。②朐䏰:古代县名。(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耳B.矣C.耶D.也(2)第②段划线部分的比喻很有特点,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对第③段划曲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A.韦侯的诗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B.韦侯的诗歌宁静澹远,平和醇正。C.韦侯的诗方正刚直,针砭时弊。D.韦侯的诗寄托闲适之情。(4)分析第④段作者详细列出六位和者的意图。5.(2023•青浦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③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④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⑤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⑥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今遗民既遭残贼②冶铸兵(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境渐蹙A.急促B.困窘C.不安D.狭小②逖不报书A.传达B.回复C.申报D.报复(3)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4)把第④段的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5)概括祖逖镇雍州时“听其互市”的原因。(6)学校准备举办一场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讲座。在整理祖逖资料时,同学们发现《通鉴纪事本末》与《晋书•祖逖传》的记载不同,在文字上有所删减。你认为这样的删改对祖逖形象的表现是否会有影响,请结合下面的引文与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逖以若思(即戴渊)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节选自《晋书•祖逖传》6.(2022•松江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止斋记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①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唯圣人□?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注]①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有删改)(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何……为B.其……乎C.奈……何D.抑……邪(2)对文章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对待犯错的人以恻隐之心处理,但也不随便宽恕。B.“公”想建一座小小的斋院,终日悠闲而坐并以此为乐。C.“公”想要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原因是他对仕途悲观失望。D.作者起初以“公”精力未退可当大任为由拒绝了作记的请托。(3)根据文意,将下面几个句子放入第②段画线处,顺序最合适的一项是。①既不失其时②当行而止③又皆得其所④当止而止A.②①④③B.①④②③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公之止”的态度。7.(2022•黄浦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茹太素传①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上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察核。磨勘司官吏数少,难以检核天下钱粮,请增置若干员,各分为科。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请用按察司一员纠正。”帝皆从之。②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③十年,与同官曾秉正先后同出为参政,而太素往浙江。寻以侍亲赐还里。十六年召为刑部试郎中。居一月,迁都察院佥都御史。复降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擢户部尚书。④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______,______”帝为恻然。未几,谪御史,复坐排陷詹徽,与同官十二人俱镣足治事。后竟坐法死。(节选自《明史》)(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六年擢四川按察使②今所任率迂儒俗吏(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上书称旨A.称赞B.述说C.符合D.号称②帝时宥之A.宽恕B.提醒C.警告D.欣赏(3)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4)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5)概括第②段中茹太素先被杖责后被嘉奖的原因。(6)小明看了这篇古文,喜欢茹太素酬对皇帝的诗句,就自己也拟了两句,让同桌猜哪个更好。请帮忙做出判断,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A.赏罚自有度,明主岂可欺?B.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8.(2022•浦东新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江表传》曰:孙策讨黄祖,旋军欲过取豫章,特请翻①语曰:“华子鱼②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卿在前具宣孤意。”翻即奉命辞行径到郡请被褠葛巾与歆相见谓歆曰:“君自料名声之在海内,孰与鄙郡故王府君③?”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南定鄙郡,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②按《吴历》载,翻谓歆曰:“窃闻明府与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歆答曰:“孤不如王会稽。”翻复问:“不审豫章精兵,何如会稽?”对曰:“大不如也。”翻曰:“明府言不如王会稽,谦光之谈耳;精兵不如会稽,实如尊教。”因述孙策才略殊异,用兵之奇,歆乃答云当去。翻出,歆遣吏迎策。③臣松之以为:王、华二公于扰攘之时,抗猛锐之锋,俱非所能。歆之名德,实高于朗。然王公拒战,华逆请服,实由孙策初起,名微众寡,故王能举兵,岂武胜哉?策后威力转盛,势不可敌,华量力而止。若使易地而居,亦华战而王服耳。(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注】①翻:即虞翻,字仲翔,会稽人。②华子鱼:华歆,字子鱼,时任豫章太守。③王府君:指王朗,曾任会稽太守,败于孙策。(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然非吾敌也②孰与鄙郡故王府君(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士民勇果孰与鄙郡A.结果B.果敢C.果真D.究竟②不审豫章精兵何如会稽A.详细B.思考C.讯问D.清楚(3)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翻即奉命辞行径到郡请被褠葛巾与歆相见(4)把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窃闻明府与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5)根据《江表传》和《吴历》对华歆“迎策”一事的表述,可以看出华歆的特点。(6)《江表传》和《吴历》都有虞翻劝说华歆的记载,请结合第③段,分析裴松之对这两则材料内容的看法?9.(2022•浦东新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①;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②夫物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②,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注释】:①太常之旗:古时天子所建之旗。承露之茎:托露盘的金茎。《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迷信神仙,于神明台上做承露盘,立铜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盘承接甘露;金茎:指托盘的铜仙人高举之掌。②皦察之政:苛察之政,指过度的要求。(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而B.则C.之D.其(2)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3)简析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5)全文紧扣“直节”二字,构思精巧。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10.(2022•金山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刚,太子宾客,徙凤翔之盩厔。瞻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移万泉令。捐圭田修学宫,士自远而至。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筑六堰灌田,岁省科敛数十万,水讼咸息,民以比召、杜。②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诏遣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会文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夏人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御,加长卿集贤院学士,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赏罚倒置。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改容,纳其言。③初,元丰中,河决小吴,北注界河,东入于海。神宗诏,东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复塞。乃开大吴以护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图请还河故道,下执政议。瞻曰:“自河决已八年,未有定论。今遽兴大役,役夫三十万,用木二千万,臣窃忧焉。朝廷方遣使相视,若以东流未便,宜亟从之;若以为可回,宜为数岁之计,以缓民力。”议者又谓河入界河而北,则失中国之险,昔澶渊之役,非河为限,则北兵不止。瞻曰:“王者恃德不恃险,不闻以河障外国。澶渊之役,盖庙社之灵,章圣之德,将相之智勇,故敌帅授首,岂独河之力哉?”后使者以东流非便,水官复请塞北流,瞻固争之,卒诏罢役,如瞻所议。④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瞻曰:“不可。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乃止。⑤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语辅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懿简。(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节)[注]①盩厔(zhōuzhì):县名,在今陕西省,现在写作“周至”。②圭田: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③召、杜:召康公,文王庶子;杜伯,杜国君主。二人均为西周上大夫。召杜二公,布宣教化,断狱除讼,深得民心,辅佐周王室,屡施善政。④都水:《汉书•百官公卿表》王先谦补注:“都,总也,谓总治水之工,故曰都水。”(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②不闻以河障外国(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①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A.渗透B.浸染C.假如D.渐渐②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A.能够B.克制C.战胜D.期限(3)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4)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5)第③段中都水王令图请求恢复黄河故道,赵瞻对此予以否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赵瞻是如何说理的。(6)第⑤段提到太皇太后评价赵瞻是“忠厚君子”。请结合第①②段赵瞻的相关事迹,分析太皇太后心中“忠厚君子”的具体表现。11.(2021•闵行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数引为麾下②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A.规劝B.建立C.创立D.提出②果诉忠嗣沮兵A.阻止B.破坏C.诋毁D.畏惧(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4)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5)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6)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12.(2021•虹口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观八骏图说[唐]柳宗元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①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③,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注】①八骏: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②倛头:驱疫辟邪用的面具。③絺而清,裘而燠:穿细葛布就感到凉快,穿皮袄就觉得暖和。(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B.之C.乎D.耶(2)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在说理上的作用。(3)以下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首尾呼应B.类比说理C.以小见大D.欲扬先抑(4)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13.(2021•松江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于谦传(明)王世贞①于谦,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谦生而颀皙,美容止。七岁,僧兰古春善相,见而大奇之,曰:“所相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二十三岁举进士,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谦风骨秀俊,音吐鸿鬯,每奏对宣庙前,上必为倾听。②久之,议增补各部右侍郎,治诸镇粮税,兼练卒抚民。上手书谦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兼治河南、山西。奉玺书以往,年仅三十三,时人荣之。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岁饶则多出官镪,籴民粟归庾;俭则吐庾粟,减直以粜。公私得相赡,而于下尤利。③谦既在官久,威惠流闻。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曰:“不知为我公,死罪,幸赦我。”谦异。④数当入朝议事,人谓即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如合芗、干菌、裹头之类,足以充内交际耶?谦笑而两举其袖,曰:“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物之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因赋诗见志。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贤谦,虚己委焉。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今六军实力、武库、兵器尽矣。凡兵皆出营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敌则可惜,宜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上皆嘉纳之。⑥虏报益急,诸中贵人之鼠窜者、恋土者相轧未定,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谦乃恸哭,廷诤曰:“京师,天下本。宗庙、社稷、山陵,宁此百官万姓帑藏庾廪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动,明日大事去矣。且虏乘胜骄,实不足畏也。”上闻之曰:“善。”其一听谦处分。(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①郕王: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人谓即不橐金往②委以与敌则可惜(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遂超拜兵部右侍郎A.高超B.擢升C.超凡D.跳上②听其自运A.判断B.听信C.治理D.任凭(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5)第④段写于谦入朝议事,《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也有记载,相关文字如下:“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两文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加以比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6)第⑥段于谦的谏诤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请加以分析。14.(2021•浦东新区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环翠亭记宋濂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1)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A.而B.为C.以D.盖(2)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B.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15.(2021•浦东新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慕容垂传【北魏】崔鸿①慕容垂字道明,皝第五子,小字阿六敦。母兰淑仪。垂少有器度,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皝甚宠之,常曰:“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②建熙十年以车骑大将军败桓温于枋头,威名大震,太傅上庸王评深忌之,垂遂出奔秦。秦王苻坚闻垂至,大悦,郊迎,执手,礼之甚重。王猛恶垂雄略,劝坚杀之,坚不从。以为冠军将军,封宾都侯,历京兆尹。③苻坚败于淮南,垂军独全,坚以千余骑奔之。世子宝言于垂曰:“国家倾丧,皇纲废弛,当隆中兴之业,建少康之功。宜恭承皇天之意,因而取之。”垂曰:“彼悉心投命,若何害之。”乃以兵属坚。垂至渑池,言于坚曰:“王师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轻重,请奉诏辑宁朔裔。”坚许之。权翼谏曰:“垂爪牙名将,今之韩信、白起。且世豪东夏,志不为人下,顷以避祸归诚,非慕德而至也。恐冠军之号,不饱其志,列地百里,未满其心。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坚曰:“卿言是也,但朕已许之。匹夫犹重信,况万乘之主乎。”翼曰:“陛下重小信而轻忽社稷,臣见往不见其还,关东之变,垂其首乎。”后果如其言。④元年正月,朝群僚于清阳宫,改秦建元为燕元年,立太子宝为燕太子。十三年,垂定都中山。建兴元年正月,群僚劝垂正尊号。辛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建兴立子宝为皇太子。夏四月,薨于上谷之俎阳,年七十二,谥武成皇帝,庙号世祖。(选自《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十一》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乃以兵属坚②不饱其志(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请奉诏辑宁朔裔A.聚集B.收敛C.核查D.编辑②垂其首乎A.领先B.头领C.开始D.首要(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凌霄之志。(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建兴立子宝为皇太子(5)简述慕容垂逐步获得建立后燕实力的原因。(6)第③段权翼对苻坚的评价是“重小信而轻忽社稷”,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上海高考语文三年模拟真题(21-23年)知识点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1.(2023•徐汇区校级三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甲:论佛骨哀【唐】韩愈①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②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乙:黄州安国寺记【北宋】苏轼①元丰二年十二月,余白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輙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②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BA.而B.盍C.则D.盖(2)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认为佛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B.甲文认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难消。C.乙文作者诚心悔悟,希望改正过往的错误。D.乙文作者认为继连应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3)甲乙两文对佛教的态度截然不同,请依据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态度理由创作背景甲贬斥①佛本是夷狄之人,与中国风俗不同;②即便佛来朝也只应以外宾之礼相待;③佛骨污秽不祥不宜入宫廷;④灭绝佛骨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朝廷欲将佛骨迎接进入宫禁。乙推崇①皈依佛门,改过自新;②修习佛法令人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①作者被贬黄州,在安国寺清修五年;②继连为僧十四年不留恋赐衣封号。(4)甲乙两文的文体功能各不相同,传情达意也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B(2)D(3)甲:佛骨污秽不祥不宜入宫廷;灭绝佛骨断绝天下人的疑虑。乙:皈依佛门,改过自新;继连为僧十四年不留恋赐衣封号。(4)文体功能不同:《论佛骨表》是议论文;《黄州安国寺记》是散文。传情达意的特点:《论佛骨表》韩愈针对皇帝佞佛的过分之举的上表,义正词严,风骨劲然,文笔刚劲,大声疾呼采取坚决的反佛措施;《黄州安国寺记》含蓄淡然地写出对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仍有不平之意。【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在仔细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信息填入表格。(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内容,再分析文章语言以及说理的特点。【解答】(1)A.而,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等关系。B.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C.则,连词,表示承接、因果、转折、假设等关系。D.盖,副词,表示推想、大概、推测、推断;连词,表示解说原由;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表议论。原文“今虽改之,后必复作。归诚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根据语境,句子表示反问语气,应用“盍”,排除ACD三项。故选:B。(2)D.“作者认为继连应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错。原文表述为“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这段话大意是“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还是辞谢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时听说后作者自愧不如,敬仰佩服,而不是继连为辞去赐号感到愧疚。故选:D。(3)甲:原文“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意思是佛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据此分析出“佛骨污秽不祥不宜入宫廷”;“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意思是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据此分析出“灭绝佛骨断绝天下人的疑虑”。乙:原文“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据此分析出“皈依佛门,改过自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意思是继连做和尚第七年被赐予佛衣,又七年被赐予法号,认为“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辞谢离开。据此分析出“继连为僧十四年不留恋赐衣封号”。(4)文体功能不同:《论佛骨表》是议论文;《黄州安国寺记》是散文。传情达意的特点:《论佛骨表》韩愈针对皇帝佞佛的过分之举的上表,义正词严,风骨劲然,文笔刚劲,大声疾呼采取坚决的反佛措施。如“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黄州安国寺记》是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时所写。从文章言辞之中,可看出含蓄淡然地写出对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仍有不平之意。苏轼五年来其实并非一念清净,真心“悔改”。但文章也豁达地阐明世事的纷扰是无处不在的,心灵的淡定也只能靠自己来营造。如“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答案:(1)B(2)D(3)甲:佛骨污秽不祥不宜入宫廷;灭绝佛骨断绝天下人的疑虑。乙:皈依佛门,改过自新;继连为僧十四年不留恋赐衣封号。(4)文体功能不同:《论佛骨表》是议论文;《黄州安国寺记》是散文。传情达意的特点:《论佛骨表》韩愈针对皇帝佞佛的过分之举的上表,义正词严,风骨劲然,文笔刚劲,大声疾呼采取坚决的反佛措施;《黄州安国寺记》含蓄淡然地写出对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击仍有不平之意。参考译文:甲:论佛骨表佛本来是不开化的外国人,和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样式不同,嘴里不讲先王留下的合乎礼法的道理,身上不穿先王规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义、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还活着,接受他的国君的命令,来到我国京城朝拜,陛下容纳接待他,不过在宣政殿接见一次,由礼宾院设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赐给他一套衣服,派兵护卫着让他离开我国境内,不许他迷惑百姓。何况他已经死了很久,枯朽的指骨,是污秽不祥的死尸的残留部分,怎么可以让它进入宫廷中?孔子说:“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却离他远远的。”我请求将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扔进火里水里,永远灭绝,断绝天下人的疑虑,杜绝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圣人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出普通人之上,这岂不是大好事吗?岂不是十分快乐的事吗?佛如果真的灵验,能降下灾祸的话,那么,一切的祸殃,都应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爷在上面看着,我绝不后悔埋怨。我不胜感激恳切之至,谨奉上这个表章让陛下知闻,我真是诚惶诚恐。乙:黄州安国寺记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回忆以往的任职经历,觉得都跟那些权贵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才得罪他们的。于是大声叹息说:“正道压不住邪气,个人秉性胜不了歪风,不铲其根,而只除其枝叶,现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还会犯,何不皈依佛门,一洗了之呢?”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有池塘和亭台楼阁,景色不错。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寺庙里有个叫继连的和尚,做和尚的第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他法号,他打算辞谢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乡亲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懂得节制就不会遇到危险。”最后还是辞谢离开了。听说后我心里有点惭愧。元丰七年,我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请我做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2.(2023•徐汇区校级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成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材料二: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②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比去等到②独不罹患遭受(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富家悉比祸BA.覆盖B.遭受C.达到D.表示被动②尤喜周人之急CA.周到B.完备C.救济D.协调(3)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4)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5)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6)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答案】(1)①等到;②遭受。(2)①B;②C(3)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4)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5)①爱好雅致;②结交名士;③居处幽静、雅致。(6)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要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有哪些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言风格。【解答】(1)①比:等到。译文:等到他离开。②罹:遭遇、遭受。译文: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2)①B.被:遭受,遭到。译文: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故选:B。②C.周:救济,周济。译文: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困急。故选:C。(3)“刮磨豪习”为动宾结构,宾语“豪习”后断开;“为纨绮子弟态”为动宾结构,宾语“纨绮子弟态”后断开;“绝人”为动宾结构,宾语“人”后断开。综上断句为: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译文: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4)“务”,追慕;“黄冠野服”,穿戴粗劣的衣着;“愈”,更加。译文: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着黄冠野服,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5)“性雅洁”指性情雅致、高洁。由“工诗,善书画”可知,爱好雅致;由“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可知,结交名士;由“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可知,居处幽静、雅致。(6)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如“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为记叙,“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为抒情。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如“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如“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运用比喻修辞,增强感染力。答案:(1)①等到;②遭受。(2)①B;②C(3)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4)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5)①爱好雅致;②结交名士;③居处幽静、雅致。(6)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达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参考译文:材料一:倪瓒,字元镇,常州府无锡人。家颇有资财,工于诗,善书法和绘画,四方名士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拜访。所居之阁,叫“清閟”,十分幽静,如脱离尘世。藏书数千卷,都是他亲手勘定的。古鼎、字画、名琴,陈列于阁内两边,四时花木,萦绕其外,高大树木,挺直的竹林,绿荫葱葱,故自号“云林居士”。常与客在此饮酒咏诗。倪瓒有个爱清洁的怪癖,一天不停地洗手。一般客人来,等到他离开,一定把客人坐立的地方加以洗刷。元至正初年,海内无事,倪瓒突然将其家财散给亲戚朋友,人们都感到奇怪。不久战乱兴起,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而瓒却乘小舟,戴箬笠,往来于震泽、三泖之间,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张士诚多次要请他去,他乘渔舟逃避。士诚之弟士信以重金向瓒求画,瓒又将士信呵斥离开。太祖平吴,瓒已年老,头戴黄帽,身穿平民服装,夹杂于平民之中。洪武七年(1374)逝世,年七十四岁。材料二:倪瓒天生英俊清朗,稍长一些,他就强愤学习,喜好修身,生性雅洁且笃行孝悌之道。倪瓒曾率领家族子弟在田地和房屋从事生产活动,凡事都有法度,即使有多余的钱财,也从来没有凭借着来做那些粗俗奢华的事情。倪瓒见义则为,尊官显人,都乐意与之交往,他对于宗族中的亲朋旧友,惠爱有恩,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困急。倪瓒神精朗朗,如晶莹的秋月;意气霭霭,如和煦的春阳。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好客的名气,闻名四方。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倪瓒不作谄媚之事取悦上官,足迹从来不到贵人之门,他与时世相浮沉,以炫耀暴露自己为耻,清静无为,高洁不污。年已老但耳朵却更加灵敏、目光更加清明,饮食吃饭行走步伐不异于壮年之时。当世风安宁天下太平的时候,倪瓒又在城市之中往来了,他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祸全身,孤高不俗的节操,清白品节坚贞不变。他气貌充沛,可知他内心蓄养、品德修为啊。【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3.(2023•松江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②夏人设木鹅梯冲①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③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注释】①木鹅梯冲:古代攻城之具。(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薄其营靠近②公何恃而不降倚仗(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昭率老幼婴城CA.少年B.触犯C.围绕D.遭受②旋中矢而死DA.周旋B.绕行C.返回D.随即(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5)以下是小华同学结合上文内容针对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进行的探究梳理,请你依据表格提示帮助他完成下列表格。叙事艺术具体事例艺术效果叙述中寓褒贬①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同情)寄寓情感,发人深思历史事件故事化②面对猛烈攻势,出奇计杀敌③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④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如第②段中与敌酋针锋相对的论辩,突出临危不惧的性格。突出性格,扣人心弦【答案】(1)①靠近;②依仗。(2)①C;②D(3)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只有死罢了!”于是大骂着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跑了。(4)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5)①“依计而行,杀获甚众”或“依计而行,杀获甚众”等。②面对猛烈攻势,出奇计杀敌;敌人攻城不止背景下,于城头与敌酋论辩、怒斥降贼;浴血奋战,以身殉国。③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④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对文章叙事艺术的分析能力。先要读懂全文,再根据提示语找出并概括符合要求的具体事例,分析艺术效果。【解答】(1)①译文:逼近夏人的营地。薄:逼近。②译文: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恃:依仗。(2)①译文:朱昭带领全城百姓绕城固守。婴:围绕。故选:C。②译文:不久(朱昭)中箭而死。旋:不久、随即。故选:D。(3)背义:背弃正义;尚敢:还敢;唯:只有;因:于是;走:跑。译文: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只有死罢了!”于是大骂着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跑了。(4)“贼大惧”为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断开;“以利啖守兵”大意是“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昭”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综上断句为: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译文: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墙。朱昭率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与敌军交战。(5)①如第①段中“依计而行,杀获甚众”的叙述中(寄寓对朱昭有勇有谋的赞美);如第②段中面对身着介胄的敌酋,朱昭着常服披襟而问的叙述中(寄寓对其临危不惧之大将气度的钦佩)。如第③段中“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的叙述中(寄托对其牺牲的极大同情以及尽忠而亡的敬佩)。②如文中说到“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面对猛烈攻势,出奇计杀敌;如原文叙述到“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敌人攻城不止背景下,于城头与敌酋论辩、怒斥降贼;还叙述到“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年四十六”,他浴血奋战,以身殉国。③史传的作者能够在记叙主要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有艺术加工,将人物故事叙述得离奇曲折,故事引人入胜,达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④后面的具体事例提示“如第②段中与敌酋针锋相对的论辩,突出临危不惧的性格”说明这里的叙事艺术是能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与品格。答案:(1)①靠近;②依仗。(2)①C;②D(3)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只有死罢了!”于是大骂着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跑了。(4)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5)①“依计而行,杀获甚众”或“依计而行,杀获甚众”等。②面对猛烈攻势,出奇计杀敌;敌人攻城不止背景下,于城头与敌酋论辩、怒斥降贼;浴血奋战,以身殉国。③情节曲折,引人入胜。④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参考译文:朱昭,字彦明,是府谷人。(他)凭借自己的功绩被任用,多次升官至秉义郎,(他在官场中)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宣和末年,(朱昭)担任震威城兵马监押,代理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克河外的各个城镇。震威城距离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立无助。朱昭带领全城百姓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在城中)招募一千多名勇猛精锐的士兵,和他们商定说:“敌人知道城中的情况,有轻视我们的意思,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们,(必定)可以一鼓作气地把他们击败。”于是(朱昭)在夜里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墙上的士兵鸣鼓呐喊,奋勇杀敌,(城外的士兵)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最终不能登上城墙,但(还是)日夜不停地攻击。夏人的首领悟儿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门前面,用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敞着衣襟询问(思齐)说:“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悟儿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要见我,我(现在)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悟儿思齐拿开盾牌走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和我约定共同夹攻京城,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会被(我)攻下,麟州各县都已经归顺我,你倚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太上皇知道朝中奸诈邪恶的大臣败坏国家大事,已经毫无保留地改正过错,把皇位传给皇族中人,现在皇上的治国策略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禅位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勇敢和雄辩。当时,众多城池都投降了,朱昭的老朋友暗示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有什么用呢?”朱昭怒斥(他)说:“你们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引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边骂边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总共被围困了四天,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凭借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人(的进攻),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很快就要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不可被贼人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子儿女自杀,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获胜了可再图功业,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业就此结束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那人)对敌人说:“朱昭与他的士兵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墙。朱昭率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遍布街道,无法通行。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沟堑,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要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人敢上前,不久(朱昭)中箭而死,时年四十六岁。【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2023•青浦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韩愈①韦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谓韦侯美士,考功显曹,盛山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韦侯将怨且不释□。②或曰:不然。夫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岂韦侯谓哉!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辞章,可谓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况一不快于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间哉!③未几,果有以韦侯所为十二诗遗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不足日为事,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不知其出于巴东以属朐䏰②也。于时应而和者凡十人。④及此年,韦侯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马为宰相,洋州许使君为京兆,忠州白使君为中书舍人,李使君为谏议大夫,黔府严中丞为秘书监,温司马为起居舍人,皆集阙下。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为者将日益多,则分为别卷。韦侯俾余题其首。注:①韦侯:韦处厚,唐文宗朝宰相。②朐䏰:古代县名。(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BA.耳B.矣C.耶D.也(2)第②段划线部分的比喻很有特点,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对第③段划曲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CA.韦侯的诗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B.韦侯的诗歌宁静澹远,平和醇正。C.韦侯的诗方正刚直,针砭时弊。D.韦侯的诗寄托闲适之情。(4)分析第④段作者详细列出六位和者的意图。【答案】(1)B(2)运用比喻,将韦侯拒绝非自取之物比作筑起河堤屋檐,表现其坚定的内心;将面对患难时的气度比作海中的水,夏天的冰,表现其在患难中的坦然自适,胸怀的开阔;将其用诗文应对不得意比作金石之声打破蟋蟀虫鸣的扰乱,表现其面对世俗的君子之风;运用博喻,多角度(全面)地生动具体地呈现韦侯淡然旷达的儒者之风,不断强化作者对韦侯品格的认同和赞美。(3)C(4)繁笔罗列,指出六人为俊彦之才,衬托、烘托韦侯才华出众。介绍了诗集内韦侯之外其他作者情况,与后文韦侯被起用后和者众多的俗世之风形成鲜明对比,意在指在韦侯失意之时赞和其诗人是真正知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