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四川省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2022•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2.(2021•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②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3.(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谴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②疾笃,帝谴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4.(2019•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5.(2018•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象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毂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颖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②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四川省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2022•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掌握。解答本题,可以结合语句的含义,再联系标志性词语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文章语境,联系所学具体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辨析。解答本题,可以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相关内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语的含义具体作答,注意意译。【解答】(1)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寡人)不发一卒,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寡人认为这非常明智,朝中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由此可知,“而得”前面应该断开,排除AD两项;“子”指陈轸,前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故选B。(2)A.“约车”的“约”表示捆绑,引申为“栓套”;“与诸将约”意思是与将军们约定,“约”表示“约定”。两个“约”意思不相同。故选A。(3)B.“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错,原文为“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意思是“臣请求前去劝说秦王献上商于之地”;“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表述有误,原文表述“西德于秦”中的“德”是施以恩惠,施以恩惠意为对秦有恩,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4)①“听”,听从;“善”,引申为“妥当”;“待”,等待。译文:楚王不听从,说:“寡人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闭口不要再多说,就等待寡人的成功吧。”②“绝”,指断交;“乃”,才;“见”,接见。译文: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交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楚国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是)从某地到某地,方圆总共是六里。”答案:(1)B(2)A(3)B(4)①楚王不听从,说:“寡人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闭口不要再多说,就等待寡人的成功吧。”②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交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楚国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是)从某地到某地,方圆总共是六里。”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攻下了秦国的曲沃。后来秦国想要一雪前耻就攻打齐国。(但)齐、楚两国交好,秦惠文王为此感到很忧虑,(于是)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打齐国,无奈齐、楚两国交好,请贤卿为寡人谋划一下,可以吗?”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张仪去南方楚国见楚怀王,说:“如今齐国国君罪恶深重,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攻打齐国,但贵国跟齐国一向交好。大王如果跟齐国断交,臣请求前去劝说秦王献上商于之地,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这样一来,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也得到了商于六百里的土地,这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在朝宣布这样的命令:“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都向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才来晋见,却没有向怀王道贺。怀王问:“(寡人)不发一卒,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寡人认为这非常明智,朝中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只有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的欺骗(而得不到土地)。(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寡人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闭口不要再多说,就等待寡人的成功吧。”(于是)楚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齐、秦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楚国按照约定让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交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楚国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是从某地到某地,方圆总共是六里。”楚国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楚王大怒,想要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不向秦国要土地反而送给秦国一个有名的城池,为了跟秦国连兵伐齐国,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御史发兵攻打秦国。秦国与齐国组成联合阵线,楚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是楚王不采纳陈轸的正确建议,而过分听信张仪的谎言。【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2.(2021•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②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时”为时间状语,不可位于句尾,排除A、D;“请幸金陵”的主语是“王钦若”,而不是“临江人”,其前断句,排除B。故选:C。句子翻译为:九月,契丹大举进攻。当时因为敌人进入深远,朝廷上下震动。皇帝召见群臣询问对策。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到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到成都。(2)C.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3)D.“宋朝皇帝……主动提出议和”错,原文为“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错,是契丹主动提出议和。(4)①每:常常;纵:纵使;辄:就;徜徉:来回游荡。句子翻译为: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②故事:先例;宜:应该。句子翻译为: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答案:(1)C(2)C(3)D(4)①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撒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②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3.(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谴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②疾笃,帝谴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何者”译为“为什么呢”,一般要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CD;“黎庶不达”句意不完整,老百姓不明白什么呢?没有表述,不能在此就断句,应是“黎庶不达其意”,意思是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排除A.故选B.译文: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2)A.“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有误。太守不管科举事务,科举主要由礼部负责。(3)C.“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职办公”分析有误,原文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所以在那时的确很多官吏家中有人患病,他们并不是以此为借口而不到职办公,因为前面说到按照旧例家中染病三人以上百日不得入宫,他们只是遵循旧例而已。(4)①染易:传染,染病;身:自己,本人;虽:即使。译文:朝臣家中,如果有三个人染病,即使本人无病,一百天之内也不准入宫。②病笃:病重;营:谋求,买。译文: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问其所需,赐钱三十万给他买药治病。答案:(1)B(2)A(3)C(4)①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有三个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无病,一百天之内也不准入宫。②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买药治病。【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2019•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战胜之名”是一个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D;“则”表承接,其前断句,且“是”的对象宾语是“弃卫”,要连在一起,排除C;“疑”的主语是“鲁君”而非“君”,应是“鲁君疑之”,排除A,选B项。这段话翻译为:鲁国有人说:“但鲁是个小国,有了打败齐国的名声,各国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卫实属兄弟之国,君主重用吴起,那就是抛弃卫国。”由此引起了鲁君的怀疑,辞退了吴起。(2)C.“韩、赵、燕三家分晋”有误,三家中没有“燕”,另一个是“魏”。(3)C.“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有误,据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可知,这里没有说到公叔为相后,吴起有所不满。(4)①“所以”,……的原因;“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判断句,翻译时加判断动词“是”;“弗如”,比不上。句子翻译为: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②“及”,等到;“走”,逃跑。句子翻译为: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答案:(1)B(2)C(3)C(4)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②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参考译文:吴起,卫国人,侍奉鲁国的君主。有一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吴起率领鲁军抗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但鲁是个小国,有了打败齐国的名声,各国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卫实属兄弟之国,君主重用吴起,那就是抛弃卫国。”由此引起了鲁君的怀疑,辞退了吴起。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很想为他出力。魏文侯于是用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攻取了五座城邑。吴起担任将领,能与士卒中地位最底下的人同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睡觉时不铺设席子,行军时不骑马,不乘车,亲自包裹背负军粮,与士卒分担艰难困苦。士卒中有个患毒疮病的人,吴起用嘴替他吮出脓血。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此事后,大哭起来。有人问他说:“你的儿子是个士卒,吴将军亲自替他吮脓血,你为何啼哭呢?”士卒的母亲说:“不是因为这个啊!以前,也是吴将军为他父亲吮过毒疮的脓血,他父亲就在作战时有进无退,终于战死在敌阵之中。吴将军现在又为他的儿子吮脓血,我不知道他又将死在哪里,所以悲伤地哭起来!”魏文侯认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平,完全得到士卒的欢心,于是派他担任西河守的官职,以便抵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便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有一次,魏武候乘船沿西河顺流而下,驶至西河中段,回头对吴起说:“多么壮美啊!山河的险固,这是魏国最为宝贵的!”吴起回答说:“殷纣王的国家,左傍孟门山,右依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修政不仁,周武王杀死了他。从这些看来,在于德政,不在河山的险固。”武侯说:“讲得好!”(立即任命)吴起继续担任西河守的官职,而且吴起的名气也更大了。魏国设置相职,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请求和您讨论功劳的大小,可以吗?”田文回答说:“可以”。田文回答说:“君主年少,国家还不稳定,大臣们尚未依附,还没有取得百姓的信任,正在这个时候,相位属于您,还是属于我呢?”吴起沉思了好久,说:“应该属于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职位居您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担任魏相,娶魏公主为妻,很妒忌吴起。吴起害怕武侯加罪,便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向来听说吴起贤德,吴起到楚后,便命他为楚相(令尹)。于是取得了南面平定百越,北面吞并陈国、蔡国,打败三晋(韩,赵,魏),西面攻伐秦国的胜利。各国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贵族及宗室亲戚却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时,宗室大臣发动叛乱围攻吴起,吴起逃向停放悼王尸体的地方,伏在王尸上。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并且也射中了王尸。悼王葬礼完后,太子臧(楚肃王)即位,于是派令尹全部诛杀乱射吴起又射中王尸的旧贵族。灭公族、宗室因犯射杀吴起又射中王尸之罪的有七十多家。【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5.(2018•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象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鞠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毂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颖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②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解答】(1)D.翻译: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秘书省正字、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仲淹荫”译为“范仲淹的恩荫”,偏正短语,不可断开,排除BC.“京西转运使”是后一句的主语,在其前停顿,故选D。(2)C.“是知府的简称”错,晋朝以后,改“太守”为“尹”。(3)D.“最终遭到免职”错,原文应是“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顾昌府,提举崇福宫”,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是罢官,而不是免职。(4)①务去,尽力去除;前之苛,先前的苛严;岂,哪里。译为: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②若以,如果以;蔽罪,定罪;辜,辜负;好生之德,爱惜生灵的仁德。译为: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答案:(1)D(2)C(3)D(4)①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②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卡片1.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5.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的意思。(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数词活用为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意思。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的意思。(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规律总结】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晶有关。2.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3.联想推断法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4.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5.语境推断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断方法。6.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7.通假推断法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语法推断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4.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6.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7.词性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三、文言断句八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二)虚词断句法。1.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2、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3.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5.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6.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六)总分关系断句法。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四、分析综合题(选择题)答题技巧(一)设误类型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工作室管理规章
- 医疗行业会议细则
- 医疗废物处理招投标科研申请表
- 2024双方同意离婚协议之市场营销合同
- 2024年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
- 耐潮湿木地板安装协议
- 公共卫生验收管理办法
- 烟草产品留样程序
- 二手车交易合同样本认证
- 体育场彩钢瓦翻新合同
-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2023年大学试题(法学)-著作权法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绿博园站初步设计说明
- 中控ECS-700学习课件
-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
- 山地光伏施工组织设计
- 汉字演变500例(中)
-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的价值意蕴PPT德才兼备以德正身为政以德PPT课件(带内容)
- 希腊神话-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 结构加固改造施工方案
- 《诊断学》心脏听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