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兼并征伐频繁,弱肉强食现象较为普遍,这对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战争观的形成影响较大。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在开战前夕,交战双方通常都会公开陈述发动战争的理由和目的。例如,战争双方一般都会先“传檄四方”,“昭谕天下”,指责对方暴虐昏聩、不守信用、残害生民等罪行,为己方的战争行为作出道义阐释,宣称自己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是仁义之师。当然,许多交战国家都会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帜,各说各理,以便争取公道,至于究竟谁是正义的,谁是不义的,历史自有明断。孟子坚决反对不义之战,对一切争权夺利、攻城略地的战争深恶痛绝。孟子一生中目睹过不少战争,战乱造成生灵涂炭对其战争观影响极深。他曾痛斥春秋以来的战乱,认为这些战争都是祸害天下的不义之战,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指责当时的诸侯大夫们是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战争不只是双方执政者的事,根本的基础来自双方的民意。一场战争只有取得发起国多数民意支持,并取得被征伐国多数民意认可,才能算是正义之战。孟子对此有明确论述,他曾用商汤伐葛的例子来说明被征伐国人民对战事欢欣鼓舞是判断正义战争的标准之一。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书》曰:‘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在孟子看来,商汤征伐葛国等地,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民心所向,这样的征伐才是正义之战。目前,国际法对战争行为制定了明确的人道主义原则,主要用于约束作战过激行为,防止伤亡无辜,避免危及普通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类似战争人道主义原则早在孟子就有涉及。如,孟子曾痛骂梁惠王没有仁德,为了扩张领地,发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百姓推向战火之中而不顾。孟子极力批评兵家“善用兵者”。鲁国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因为人人具有“恻隐之心”,具有行“仁义”的基础,通过学习引导,行军打仗时便能得到约束,不至于滥杀无辜。孟子认为,正义战争的结果是消除战争,让国家恢复和平与安定,如同“汤武革命”后实现的天下太平;诛害民之君,解民于倒悬,为百姓带来大福厚利。孟子很重视战后对战败国秩序的重建。实际上,孟子关于战争结果正义,即战后正义的理解远超出他所处的时代。孟子的战争观以“仁政”为基础,崇尚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在孟子看来,“王道”是正义的,“霸道”是非正义的。“霸道”是依靠武力征服他国。当今国际社会,个别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践行丛林法则,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实行长臂管辖,对不顺从其意志的国家采取核威慑等武力威胁,对不喜欢的国家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这都是赤裸裸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按照孟子的战争观,这种弱肉强食的国家行为是不正义的,必须坚决反对。因此,孟子的战争观有利于当今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维护国际正义有借鉴意义。(摘编自杨生财《论孟子的战争观及对当今国际政治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从鸦片战争到北伐战争的所有革命或运动都失败了,因此直到抗日战争仍保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B.虽然中国不能速胜,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C.“春秋无义战”,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夫为了争权夺利,攻城略地,发动了祸害天下、造成生灵涂炭的战争。D.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仁之端”,因此通过学习引导,行军打仗能够“克己”而行“仁义”,不滥杀无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与中国相比地小人少,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经不起长期战争。B.日本发动的战争因其非正义性而遭到国际上广大力量的反对,这就是失道寡助。C.孟子认为商汤、周武的“王道”是正义的,认为齐桓、晋文的“霸道”是非正义的。D.孟子关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观点对促进当今国际社会的和平和正义有现实意义。3.下列论据,与材料二中“正义战争”最契合的一项是()A.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B.《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C.齐伐燕引起燕国百姓和其他诸侯的联合抵制。孟子建议齐宣王放回燕国俘虏,停止搬运燕国宝器,为燕国重修宗庙,为当地民众重建家园。D.善战者如孙膑、吴起,纵横家如苏秦、张仪,改革者如管仲、商鞅,他们分别通过战争、游说或变法的手段使国家强盛,国君得以王天下。4.材料一运用了“总起来说”“然而”“因为”等词句,请分类赏析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5.请结合材料二,从孟子战争观的角度简要分析阿富汗战争的本质。2021年8月30日,随着美军最后一架C-17运输机从喀布尔国际机场起飞,阿富汗战争以美军的仓皇撤离告终。据统计,美军入侵阿富汗20年间,夺去了包括3万多平民在内的17.4万阿富汗人的生命,近三分之一阿富汗人沦为难民。当前,在美国的主导和影响下,阿富汗仍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包括粮食短缺、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而即便所谓“反恐”战争以惨败告终,也并不妨碍美国“军工复合体”继续炮制新的战争或安全借口,来让不断上涨的军费为自己输血。【答案】1.B2.A3.B4.①“总起来说”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使论述更加清晰完整,突出中国的特点;②“然而”表示转折,强调中国虽有短处但也有长处,使论证更有层次感;③“因为”用于解释原因,使论证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5.从孟子战争观角度看,阿富汗战争本质上非正义战争。①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是为了其自身利益而非替天行道,是霸权主义行为;②战争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和难民产生,生灵涂炭,违背了孟子对正义战争应避免危及普通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③美国“军工复合体”为自身利益炮制战争借口,并非出于正义目的,也未给阿富汗带来和平与安定,战后阿富汗仍面临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解析】【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探讨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理论和孟子的战争观,两者都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材料一以中国抗战强调进步和正义性,显示国力支持持久战和国际援助;材料二显示孟子推崇“仁义”战争,谴责不义战争,并提出仁政重建和平的理想。这两种观点体现了对抗压迫与坚持正义的共同主题。【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错误。根据原文“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进步因素的代表,可以依靠这一点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而不是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错误。材料中确实提到了中国相对于日本在地理面积、人口数量、以及资源上的相对优势,但这并不直接转化为日本的“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的结论。而且根据原文“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可知,选项对日本力量的评价不准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正义战争”是指一场战争只有取得发起国多数民意支持,并取得被征伐国多数民意认可,才能算是正义之战。A.只是对战争的本质,战争和政治的关系进行阐述,未涉及正义战争的内容。B.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等行为,天下大悦,与材料中正义战争的特点相符。C.在战争后提出的建议,不是对正义战争本身的体现。而且“引起燕国百姓和其他诸侯的联合抵制”也表明不属于正义战争。D.强调人才能够使国家强盛,而且采用的手段也不都是战争,还有“游说”“变法”,并非体现正义战争的内涵。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①“总起来说”出现在文本结尾处,前面分别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又有进步因素、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中国是大国、中国国际形势多助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用“总起来说”对中国的特点进行总结,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国在战争中的整体状况,使论述更加系统、完整。②“然而”在文本中起到转折作用。前文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是中国在战争中的不利方面;接着用“然而”转折,强调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今日有了进步因素,与前文形成对比,使论证更有层次感,突出中国虽有短处但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独特的优势。③“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这里用“因为”解释了中国战争正义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中国战争正义性与全国团结、国际援助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孟子认为正义的战争应该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而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是为了自身利益,如维护其在中亚的战略地位、控制资源等,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行为,与孟子所倡导的正义战争目的背道而驰。②孟子强调正义战争应避免危及普通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入侵20年间,夺去大量平民生命,近三分之一阿富汗人沦为难民,造成了生灵涂炭的惨状,严重违背了孟子对正义战争的这一要求。③孟子认为正义战争的结果是消除战争,为百姓带来大福厚利并重视战后秩序重建。而美国“军工复合体”为自身利益炮制新的战争借口,阿富汗战后仍面临严重人道主义危机,如粮食短缺、医疗资源匮乏等,这表明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并未给阿富汗带来和平与安定,不是正义之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与狗,俱不在余秀华那时候的黄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不同于现在的黄昏。那时候家门口的草木葱郁,而且是年轻的葱郁。即使现在,那些草木依然存活着,即使它们在又一年的春风里发出新枝,这新枝和从前一样让我屈服于对又一个春天无端的热爱和对生命没有根由的轻薄的热忱,但是我的心肯定不会给我沉醉的机会:轮回的利刺就在唇边,不会让你的热忱违背你的心。生命从苍翠到衰老,这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过程,我们必须屈服于这样的过程,挣扎对已经形成的事实毫无益处。当你清晨起来看见已经改变的模样,除了一声哀叹,就是接受。我在我家附近再也找不到旧时的样子,更别说童年,那是上辈子的事情了。时间在一个人的回忆里好像比它本身变得悠长。回忆改变了时间原来的速度,也跟着改变了一些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也许,时间在宇宙里长度并不是一样的,它也许在不同的事物里有着不同的标尺。我的奶奶从来就不会在意时间的问题,现在时间把她放在了另外一个维度里,也许她忙着和一些旧人聊着生前死后事,根本腾不出时间来思考时间的事情,时间让人死去,但是死亡却不是时间的事情。当然人死了以后还会不会有时间的存在?如果是没有时间存在的永恒是不是更加让人恐惧?我相信天堂和地狱一样会叫人厌烦,我相信永恒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是宇宙里最不幸的事情。所以我奶奶在九十二岁的时候放弃了活着的永恒。她腾出了她的房间,腾出了短暂的空间,但是很快,这样的空间就被别的事物填满了,仿佛空间从来没有被撕裂的痕迹。奶奶死的时候我没有特别地悲伤,九十二年的尘世之身已经足够让人羡慕了。有多少人来不及品尝足够的悲伤就夭折在路上:上天的安排有时候总是那么不合理。但是我悲伤于她腾出的空间被填满的速度:是什么如此急切地把她的讯息从这个世界上抹去?我常常对着她空荡荡的房间。我实在希望一个我害怕的不明就里的影子从那个门口一闪而过,但是从来没有,甚至在我悲伤绝望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幻觉。我被许多东西欺骗了:我曾经不舍昼夜在鬼片里寻找的线索没有给我任何启示。那些死了的人就那么狠心地一口喝下孟婆汤,从不回头看看他们留在人间的爱恨么?奶奶死前许多年,家里养了一条狗,灰白的,很凶。它不喜欢叫,是个实干家:人来了也不叫唤,蹑手蹑脚地走到别人身后,咬一口就跑,像一个专门搞偷袭的小人。于是来我家的人都格外小心,左顾右盼,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它算计了。父亲很担心它伤人,总想把它卖了,但是终是不忍心,一直到它很老,对偷袭这件事不感兴趣了。狗的时间和人的时间又是不一样的。狗比人老得快得多。我们无法知道上天安排在万物上的时间,哪一个是最公平的,也许上天也经过了我们的同意,当然人和上天玩心计,完全是鸡蛋碰石头。所以狗老的时候,奶奶还没有老眼昏花。狗在奶奶的喂养下长大,却比奶奶老得快。当然奶奶不知道时间在狗的身上跑得快,她以为许多时候狗在糊弄她:比如黄昏的时候,奶奶端了一碗剩饭去喂它,一时看不到它的身影,就“狗----呜----,狗----呜----”地唤它。唤了半天还不见它的影子,奶奶就着急了,担心打狗的人把它打走了,于是四处去找。奶奶以为需要花很长时间走很远的路去找,但是出大门不远,就看见它懒洋洋地趴在草丛上。奶奶一下子就被激怒了,因为它在这个地方不需要费一点力气就可以听见奶奶的叫唤,但是它居然装聋作哑完全不理会奶奶的叫唤。奶奶的尊严居然被一只狗挑衅,于是她气急败坏。想着人老了连狗都不放在眼里了,于是愤怒之中又多了一些悲伤。于是她对它咆哮:你这死狗,这么近你听不见吗?我是叫你吃饭,又不是让你干别的。狗这才抬起头看看奶奶,实在不忍心这个老太婆太伤心,于是伸伸懒腰,起来跟着奶奶走回家。奶奶看它跟回来了,也就不计较它的傲慢无礼了。很多个黄昏,奶奶唤狗的声音在空气里颤抖。她的声音嘶哑、粗粝,听起来总是怒气冲冲。奶奶也用这样的声音喊父亲,父亲偶尔就抱怨:像打破锣!但是奶奶才不管打什么锣,只要能把人和狗都唤回来。后来狗不见了。奶奶连续唤了几天都不见它回来。奶奶就怒气冲冲地说:准是被人打走了,它那懒洋洋的样子迟早是要被人打走的。过了一段时间,她就把这条狗忘记了,好像狗陪伴她的那么长的时间也被忘记了。奶奶的年纪已经不会为突然的失去而悲伤了。也许这样的失去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多了就会是寻常。又过了许多年,奶奶去世。她去世的时候是中午,阳光灿烂。几年过去了,我从来不矫情地想起她。清明节在她坟头给她磕头的时候,我总是要问她:婆婆,我是你孙女,你还认得我么?阳光灿烂。远处不知道谁家的狗在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从苍翠到衰老,这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过程”,表明作者对于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人、事、物能逐渐接受,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B.作者在奶奶去世时没有特别悲伤,表明作者对此已视为寻常,并且急切地想把奶奶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讯息抹去。C.文中“时间”一词出现多次,作者将个体的人与狗放置在宇宙时空的背景中,使文本蕴含的情感更具深层哲学意味。D.“它不喜欢叫,是个实干家:人来了也不叫唤,蹑手蹑脚地走到别人身后……”这句话中的冒号的用法是表示语气停顿。7.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段落紧承前文,写出了狗因为年老而反应迟钝,多次给奶奶留下“装聋作哑”“傲慢无礼”的坏印象。B.“奶奶唤狗的声音在空气里颤抖”,“颤抖”一词生动写出了奶奶唤狗声音的嘶哑和粗粝,这声音里包含了奶奶的愤怒。C.“但是奶奶才不管打什么锣,只要能把人和狗都唤回来”表明在奶奶看来,尊严就体现在“人和狗”都要听话,一唤就回。D.父亲抱怨奶奶唤他的声音“像打破锣”,说明父亲越来越讨厌奶奶对他的呼来唤去,写出了父亲不孝顺的一面。8.文章有两处“阳光灿烂”,这样写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余秀华的散文“克制而深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D8.第一处“阳光灿烂”写奶奶去世时的天气,看似与死亡的沉重形成反差,实则暗示生命的消逝如自然的运转般平常.第二处“阳光灿烂”在结尾,与远处的狗叫声呼应,引发对生命轮回人与狗的命运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既充满希望又略带惆怅的氛围。9.克制:作者在叙述奶奶的去世及狗的离去等内容时,语言平实,没有过度渲染悲伤情绪。深情:通过回忆奶奶与狗的相处细节、对奶奶呼唤的描写等,流露出对奶奶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解析】【导语】这篇散文通过对一位奶奶与她养的狗的细腻刻画,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作者以朴实的语言表现出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将人与狗的相处比喻成哲学思考中的时间和永恒,隐含着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奶奶的声音和狗的消逝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最终在“阳光灿烂”的背景中,传达出一种坦然接受生命终点的深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错误。作者表达生命从苍翠到衰老的过程是一种客观的认知,并非消极悲观。作者虽感慨时间带来的变化,但也在思考时间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如文中提到时间在不同事物里有不同标尺等,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B.“作者对此已视为寻常,并且急切地想把奶奶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讯息抹去”错误。作者在奶奶去世时没有特别悲伤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同时,作者悲伤于奶奶腾出的空间被填满的速度,并不是急切地想抹去奶奶的讯息。D.“这句话中的冒号的用法是表示语气停顿”错误,冒号在这里的用法是解释说明,解释“实干家”的具体表现。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重要语段的能力D.“父亲抱怨奶奶唤他的声音‘像打破锣’,说明父亲越来越讨厌奶奶对他的呼来唤去,写出了父亲不孝顺的一面”错误,父亲的抱怨只是一种日常的反应,不能说明父亲讨厌奶奶或不孝顺。在文中,父亲在文中并没有表现出不尊重或不孝顺的行为。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第一处“阳光灿烂”通常给人带来温暖、明亮和积极的感觉,而奶奶的去世是一件悲伤的事情,这种反差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无情,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和落下一样,是自然的规律。第二处“阳光灿烂”在结尾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远处的狗叫声则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延续和轮回。在奶奶去世后,作者听到狗叫声,可能会想起奶奶和狗的故事,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有对生命逝去的惆怅,也有对生命延续的希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克制:在描述奶奶去世时,作者只是简单地说“奶奶死的时候我没有特别地悲伤,九十二年的尘世之身已经足够让人羡慕了”,没有过多地描写自己的悲痛之情。在描述狗的离去时,作者也只是说“后来狗不见了。奶奶连续唤了几天都不见它回来。奶奶就怒气冲冲地说:准是被人打走了,它那懒洋洋的样子迟早是要被人打走的。过了一段时间,她就把这条狗忘记了”,语言简洁平淡,没有过度的渲染悲伤的情绪,在平平淡淡的言辞间让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克制的情感。深情:作者回忆奶奶唤狗的声音“她的声音嘶哑、粗粝,听起来总是怒气冲冲。奶奶也用这样的声音喊父亲……”,通过对奶奶声音的描写,表现出奶奶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又如,作者在结尾处写道“清明节在她坟头给她磕头的时候,我总是要问她:婆婆,我是你孙女,你还认得我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晁错传司马迁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节选自《史记》)材料二: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节选自《苏轼文集》)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能前知其A当然B事至C不惧D而徐为之图E是以F得至于G成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私密,暗中,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中的“间”词义不同。B.难,责难、责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难”词义不同。C.骤,突然,与《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中的“骤”词义相同。D.重,不轻易,与成语“安土重迁”中的“重”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的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由于景帝平日过于信任晁错,所以大臣们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B.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窦婴、袁盎进谏,景帝下令诛杀晁错,这与之前他和窦婴相争有一定的关系。C.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诛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派晁错前去跟他们陈说始末情由。D.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向东边严阵以待,那么七国叛乱也并不可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2)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14.对于晁错建议并协助景帝削藩,晁错的父亲与苏轼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BDE11.C12.C13.(1)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2)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这个名声,怎么能逃避这场祸患呢?14.相同点:两人都认为晁错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祸患。不同点: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削藩侵削诸侯会使晁家危险;苏轼则认为晁错有保全自己的想法,想让天子带兵平叛,自己守在京城,这是晁错自祸的原因。【解析】【导语】本文通过《史记》和苏轼的评论,探讨晁错削藩策略的动机与结果。晁错因直言进谏得宠,但削藩之举导致吴楚七国造反,最终触祸。苏轼则批评其自保行为,认为晁错若能亲自镇压叛乱,或许能化解危机。文章反思晁错在为政时未能顾全大局,指出治国者需有远见与担当,尤其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应勇于承担责任,而非求自保。【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发展必然如此,事情来了也不畏惧,然后慢慢地想办法解决,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前知”为谓语动词,“其当然”为宾语,故B处断开;“事至”为主语和谓语,“不惧”为补语,描述状态,故D处断开;“是以”为固定短语,作为结果引出语,故E处断开。故BDE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间”,私密,暗中/离间、挑拨。句意:晁错曾多次请求私下进言政事。/谗佞小人离间他们。B.正确。“难”,责难、责问/难以、不容易。句意:没有谁敢责难晁错。/大海波涛渺茫,仙山实在难以寻求。C.错误。“骤”,突然/一下子、很轻易地。句意:却突然削减诸侯的封地。/(我)知道这些不可能一下子得到。D.正确。句意:不轻易违背他(晁错)的意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C.“派晁错前去跟他们陈说始末情由”错误,根据“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意思是天子没有察觉诸侯的用心,拿晁错向诸侯解释,而不是派晁错前去跟他们陈说始末情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刘氏”,刘家(汉室);“安”,安宁;“去”为离开;“归”,回去。(2)“发”,引发;“七国之难”,七国之乱;“安”,怎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同点:晁错的父亲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从《晁错传》中可以看出,晁错主张削藩,“错尝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晁错的削藩之举引发了诸侯的强烈不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晁错的父亲预见到了这种行为会给晁家带来危险,因为削藩得罪了诸侯,一旦诸侯反抗,晁家首当其冲。苏轼在《晁错论》中也认为晁错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祸患。文中提到“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苏轼指出晁错在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采取的让天子自将而自己居守的策略是一种自全之计,但最终却导致了自己的祸患。不同点:从《晁错传》中晁错父亲的话“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以及“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可以看出,晁错父亲的观点聚焦在家族安危层面。他认为晁错削藩侵削诸侯,会使诸侯怨恨,进而使晁家陷入危险。这主要是从家族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晁错的行为可能给家族带来的后果。在《晁错论》中,苏轼从晁错的策略和动机出发进行分析。苏轼认为晁错在面对七国之乱时,“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苏轼指出晁错有保全自己的想法,他想通过让天子带兵平叛,自己守在京城这种方式来保全自己,但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引发祸患的原因。苏轼不仅仅是从个人安危的角度看待问题,更是深入分析了晁错的政治策略和动机,认为晁错的自全之计在本质上是错误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他的自祸。参考译文:材料一:晁错传司马迁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严酷。汉景帝即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单独与景帝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他超过了九卿,很多法令都被晁错修改。晁错升任御史大夫,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旁郡的封地。奏疏呈上去,皇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商议,没有谁敢非难,只有窦婴争辩,从此和晁错有了隔阂。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喧哗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侵夺削弱诸侯,使人家的亲人疏远,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安定。”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服毒自杀,临死时说:“我不忍心看到灾祸殃及自身。”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材料二:晁错论苏轼天下的祸患,最难以解决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观其变而不想办法解决,恐怕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起来强行解决,天下人又会因为习惯了太平的日子而不相信我们。只有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承担大难,以求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在短时间内勉强去做,只为求得名声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事的时候,无缘无故地挑起大难的开端;我引发了它,我又能平定它,这样才有理由向天下人交代。事情来了却因循守旧想要躲避,让别人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定会集中到自己身上。从前晁错一心为汉朝尽忠,谋划削弱崤山以东的诸侯势力,崤山以东的诸侯一同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义;可是天子不能明察,拿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人悲痛晁错因为尽忠而遭受灾祸,却不知道晁错有自取其祸的原因。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忍不拔的志向。从前大禹治水,开凿龙门,疏通大河使其流入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大概有洪水溃堤奔腾泛滥的可怕忧患;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发展必然如此,事情来了也不畏惧,然后慢慢地想办法解决,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凭着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削弱它们,它们发动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为天下站在大难的前头,控制吴、楚的命运,却为自己谋划保全的计策,想让天子亲自率领军队而自己留守京城。况且引发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要获得名声,又怎能逃避这场祸患呢?以亲自率领军队面临极大的危险,与留守京城处于最安全的境地相比,自己是引发祸端的人,却选择最安全的做法,而把最危险的情况让给天子,这就是忠臣义士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免不了灾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让君主亲自率领军队。从情理上说,天子本来已经对此感到为难了,而又难以违背他的意见。因此袁盎的进言,才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自己承担危险,日夜操练军队,向东严阵以待,使叛乱不至于牵连到君主,那么天子将会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又能离间他们君臣吗?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非凡的功业,就不要致力于谋求自我保全的计策。假如晁错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吴、楚,未必没有功劳。只因为他想要保全自己,而使天子不高兴,奸臣才有了可乘之机。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正是他给自己带来灾祸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义女亭许浑身没兰闺道日明,郭南寻得旧池亭。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四望月沉疑掩镜,两檐花动认收屏。至今乡里风犹在,借问谁传义女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义女香消玉殒在高洁如兰的闺房中,但她表现出的道义却日益光明伟大。B.城南有义女旧日的住所,无论诗人还是商人,都驻足为四周的景物感到凄凉。C.义女所在之地乡风今不如昔,因此也没有人想到为义女写一篇墓志铭传颂她。D.前人评价“许浑千首湿”,即他的诗几乎都写到了风雨,但此诗不具有这种风格。16.《丁卯集笺证》评价道:“此诗题义女,未详义女实行,虽系空写,然俱蕴藉。”请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5.C16.此诗虽未详写义女具体事迹,但通过描写义女亭周围景物及诗人、贾客的情绪从侧面烘托义女,写法含蓄有韵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具艺术感染力。【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暮山、秋草、月影、花动等自然景物,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愁绪和思念之情。诗人追忆义女,感怀昔日的高洁与美德,尽管详细事迹未显,却以蕴藉含蓄的笔触表达了对义女的敬仰和怀念。全诗风格细腻,却又并非许浑惯有的风雨风格,给人以悠远的思索与无尽的感慨。【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乡风今不如昔,因此也没有人想到为义女写一篇墓志铭传颂她”错,“至今乡里风犹在”表明至今乡里风犹在还是那样,并没有今不如昔的表述;“借问谁传义女铭”是与前句连接的,乡里风气还是那么好,是谁在传颂义女的道义,为她留名?这里的“铭”并非“墓志铭”,而是指颂歌之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中“未详义女实行”指的是诗歌并未具体写义女的事迹,因此叫作“空写”;“俱蕴藉”是说写法虽然含蓄,但意味深远,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有感染力。那么,诗歌没有写义女的具体事迹,写了什么呢?首联后句“郭南寻得旧池亭”写了在城南找到了义女亭的遗迹。古代女子地位不高,能够为一女子建造亭子,表明她一定有值得人们纪念的地方,这就激发读者联想,这位义女何许人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人民纪念她》颔联“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暮山碧”“秋草青”写的是义女亭周围的景物,义女亭周围有高山,有青草,虽然已是傍晚,但山峦依然苍翠;尽管已是秋天,但秋草依然青青。景物呈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烘托了义女的形象;而诗人的“愁”和贾客的“怨”则是人物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因义女而起,同样从侧面烘托了义女的形象。虽然诗歌没有正面直接写义女的事迹,但从以上分析可见,侧面烘托的手法更含蓄而有韵味,反而激发读者的联想,更有艺术感染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三开学第一课,班主任引用了《〈论语〉十二章》的“________,_______”两句,要求同学们看到优秀的人就要想办法向他看齐,看到别人的不足也要学会反省。(2)暑假旅游,小张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为东南两地,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于是不自觉地吟诵起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诗句。(3)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班上准备组织一次以“龙”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请你推荐两句包含“龙”的诗词名句,你会推荐“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焉、坼、殷、栗、巅、攀。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常用字要求准确、真实、有效,(甲),往往刻意偏离用字常规,使用变形、变音、变义等独特加密方式,构建私密空间。网络中产生了许多不易读懂的密码文字,常见的如火星文、生僻字、谐音字、合体字、合音字、字母词、符号字、拆分字、音译兼义字及括注暗含义文字等。网络用字常将字符拆开,在认读时合起来做一个字理解,这种用字法是传统析字法的简单运用。用汉字音译外来词是翻译的重要手段。网友的音译用字,除了记录语音,还尽量选择含义相契合的汉字。如英语“goods”一词原指商品,亚文化圈指徽章、挂件、纸制品等文化制品,网友将其音译为“谷子”,“谷”指粮食的词汇义,与“goods”所代表的文化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A之妙。年轻网友中还流行括注字,主要是点明B。在一句话后用括号标注信息,括注字的作用是帮助构建话语场景或者表达某种情绪。网络特殊用字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青年群体对旧字加以改造或者创造新字,给原本清晰易懂的文字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例如,使用缩写字、谐音字和符号字来形成语言偏离,增加阅读难度。缩写偏离,像“yygq(阴阳怪气)”“nsdd(你说得对)”;谐音偏离,像“集资”改用音近且缩写相同的“橘子”表达,并进一步用表情符号替换“橘子”。(乙),网友更倾向用谐音字婉地表达情绪,而且还能形成幽默诙谐的风格。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特殊用字不仅流行于网络空间,更呈现出一种跨界态势,被广泛运用在商家宣传和文娱生活中。那些具有新意、符合语言规范且能表达群众心声的网络用字,能够被人民群众广泛使用,并为汉语注入时代的新鲜活力。网络特殊用字正在形成新的民俗。但是,网络用字中也存在滥用谐音字、故意使用错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的现象,这些消极、不健康的表达,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①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②过多地接受网络特殊用字也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③因此,④我们有必要教育青少年遵守语文规范,⑤积极修护语言的健康发展。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2段谈到了“缩写偏离”,并列举了“yygq(阴阳怪气)”“nsdd(你说得对)”两个例子。对“缩写偏离”,有人说可以使用,有人说尽量不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1.文中第3段提到“网络用字中也存在滥用谐音字、故意使用错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的现象。请你根据文意,分析以下两句话中加点字的用字情况属于哪一种类型,并写出正确用字。(1)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2)小明写了一篇怪文章,里面有很多不堪之论。22.文中第3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甲处:网络特殊用字则不同乙处:当表达有压力时19.A异曲同工;B言外之意20.可以使用。“缩写偏离”简洁高效,适应网络快速交流的需求,具有创新性,能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只要不影响理解和交流,适度使用是可以的。(如不认同,可从容易造成信息壁垒,或者影响汉语的规范性等角度分析)21.(1)“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中“孩子”应“鞋子”,属于错用谐音字。(2)“不堪之论”中“堪”应为“刊”,属于错用同音字。22.①改为“对于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⑤改为“积极维护语言的健康发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甲处:根据第二段“网络特殊用字”可知文段说的是网络特殊用字;前面说日常用字的要求是“准确、真实、有效”,后面说的“刻意偏离用字常规,使用变形、变音、变义等独特加密方式”是网络特殊用字的特点,此处要填的是过渡句,与日常用字比较明显不同,可填:网络特殊用字则不同;乙处:此处与后文有关,指的是什么情形下网友会用特殊用字表情达意;根据“表达情绪”“形成幽默诙谐的风格”可推知,是表达有压力时,可填:当表达有压力时。【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修饰“妙”,而且是说把英语的“goods”译成“谷子”,既符合词语原本的含义,又很巧妙地体现了“文化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意思,词汇不同,但同样经常,可填“异曲同工”。异曲同工: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B处是说括注字的作用,根据“括注字的作用是帮助构建话语场景或者表达某种情绪”可知,括注字是点明词语蕴含的意思的,可填“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比如认为可以使用,需要分析这种“缩写偏离”的特点和好处。“缩写偏离”顾名思义,是某些词语的“缩写”,缩写之后文字或者字母减少,更简洁高效;再看使用范围,“缩写偏离”是网络用语,是特殊网络用字的一种,材料说“网络特殊用字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青年群体对旧字加以改造或者创造新字,给原本清晰易懂的文字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可见这样的“缩写偏离”能够适应网络快速交流的需求,而且富有创新性,在年轻人中使用较广泛,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形式。由此,我们认为“缩写偏离”可以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词汇不能影响理解和交流,要适度使用。如认为这样的词语尽量不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材料说网络特殊用字一般在年轻人中流行,也就是其使用是有一定群体范围的,如果只在这样的群体中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信息壁垒,群体中以外的人很难看懂,形成交流障碍;此外,这种“缩写偏离”毕竟不是正常的语汇,可能会影响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等。【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滥用谐音字”是用谐音现象,用近似音的字代替原字。比如(1)中的“孩子”,四川话中的“鞋子”读音为“haizi”,故原本应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现在演变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属于错用谐音字。(2)中“不堪之论”的“堪”应该是“刊”,删改的意思,“不刊之论”指不容质疑的论断或观点。此处把“刊”写成“堪”,属于错用同音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残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中缺少与“来说”搭配的介词,改为“对于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⑤搭配不当,“修护”与“健康发展”不能搭配,改为“积极维护语言的健康发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少年需要健康的成长方式,何种成长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现在进入了全民社交媒体的时代,学生要像成年人那样及早拥抱社交媒体,要拥抱数字时代,这样才能融入科技时代的大潮;也有人认为童年要回归“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要拥抱大自然,这些传统的童年成长方式对生命成长意义重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式,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针对当今全民社交媒体时代的时代特色,指出青少年学生要像成年人一样积极融入科技浪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