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 一个粗瓷大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粗瓷大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学生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同学们,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无数英雄儿女喋血沙场,为祖国,为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粗瓷大碗》,学习赵一曼烈士的一个小故事,去感受烈士的高尚品质。

2、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3、了解赵一曼。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切入主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启本节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一: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这些字音读准,在课文中把它们圈起来。

(2)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检查朗读课文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矫正。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认真倾听,对于读错的地方,举手指出来,并进行改正。

预设:平舌音、翘舌音、多音字

第五段中“高粱米饭”,中的“粱"在这里应该读作轻声。

“粱”这个字本身是二声的,但是在“高粱"这个词中是要读作轻声的。

教师示范,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和词义时,借助了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对一些需要注意的字着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的人文精神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语文素养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篇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任务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学生按要求默读,完成填空。

预设:根据“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线索梳理文章结构。

(一)送碗: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碗。

(二)用碗:赵一曼把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三)失碗:赵一曼又没有碗了。

教师板书:(送碗用碗失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对知识的学习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要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归整体。)

2.交流故事的感人之处。(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默读,要求我们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一)送碗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这件事让学生很感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引导学生围绕“早就”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出示第3、4自然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指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教师提示: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二)用碗

预设: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1、PPT出示: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引导学生从对通讯员的心理描写,了解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2、出示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引导学生围绕“艰苦”“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了解当时生活条件差;从“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体会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从“得留给伤病员吃”体会大家对伤病员的关心。

3、出示第7、8自然段: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引导学生围绕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结合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神态描写,体会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边读边想象:如果你是炊事员老李,你为什么不吭声,为什么眼含热泪?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预设1:我看到赵一曼端着一个粗瓷大碗轻轻走进炊事棚,把满满的一碗高粱米饭倒进锅里,然后盛了半碗野菜粥。我心里很难过,赵一曼已经很长时间没吃饱饭了,可她心里想着战士们,宁可自己吃不饱,吃不好,也要把高粱米饭留给其他战士。

(板书: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引导学生仿照第7自然段,用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

预设:我跑进家门,打开冰箱,拿出雪糕,大口地吃了起来。

(三)“丢”碗(合作探究)

出示句子: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演读课文,以七班战士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1)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过一天,后来去了哪里?

(2)小组合作朗读第9~11自然段,读后讨论:

①这个粗瓷大碗变成七班的菜盆了,七班的战士们用它吃饭时,会聊些什么呢?

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1~2组学生表演读)

②这儿的“丢"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丢”为什么要加双引号?(把碗送给别人了)

“只有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再次赞美了赵一曼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充分了解故事情节。)

3.教师小结。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自己在读课文时产生了疑问,自己又通过读课文得到了解答,那么这篇课文,自己就真正读懂了。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阅读方法。)三、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任务三: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以粗瓷大碗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同学们,我就是这个粗瓷大碗,带着当年通讯员对赵一曼的敬爱,带着炊事员老李对赵一曼的崇敬,带着七班战士对赵一曼的感激,更带着赵一曼对战士们的热爱,静静地陈列在这里,我带你们穿越时空,去回望赵一曼等烈士事迹,了解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希望你们能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粗瓷大碗的故事我们学完了,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