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课件_第1页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课件_第2页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课件_第3页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课件_第4页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综合管理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第一部分传染病综合管理一、背景与进展(一)1950年—2009年我国传染病发生及控制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方针,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传染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中国人群中所占的死因顺序由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位下降到目前的第九位。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一、背景与进展2005年全国27种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38.7/10万,较20世纪70年代初的7061/10万下降了95.2

%,2009年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5898415例,死亡15267人,报告发病率为444.15/10万,死亡率为1.15/10万。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一、背景与进展2009年我省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22种92183例,报告发病率245.04/10万,报告死亡162例,报告死亡率0.43/10万,病死率0.18%;共报告丙类传染病10种64603例,其中手足口病29276例,其它感染性腹泻16694例,流行性腮腺炎10534例,以上三种占总报告发病数的87.46%。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1950—2008年全国法定

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

年份发病率(/10万)死亡率(/10万)病死率(%)

1950163.376.704.0919552139.6918.430.861985872.332.000.231990292.221.150.401999204.440.410.182005268.310.760.282006266.830.810.302007272.390.990.362008268.010.940.35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前10位)

疾病名称发病人数疾病名称死亡人数1病毒性肝炎1407664艾滋病53892肺结核1169540肺结核2802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312522狂犬病23734梅毒257474病毒性肝炎10495麻疹131441新生儿破伤风1916淋病130818流行性乙型脑炎1427猩红热2778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08布鲁氏菌病27767流行性出血热1039疟疾26358麻疹10210伤寒副伤寒15641梅毒60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1950年—2009年我市

传染病发生及控制情况1950----1969年之间,我市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天花、麻疹、斑疹伤寒、流脑、乙脑、疟疾、痢疾、干瘦型浮肿营养不良病、白喉、破伤风为主;1970----1989年之间,传染病暴发流行以麻疹、痢疾、疥疮、狂犬、白喉、流行性腹泻为主。1990---2003年之间,传染病暴发流行以痢疾、流脑、乙脑、麻疹、伤寒、猩红热、钩体病为主。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2004年—2009年我市

传染病发生及控制情况年份

发病数发病率(/10万)

死亡率(/10万)

病死率(%)

200412336427.870.4060.095200511334416.880.8830.21220067673281.950.8450.3020077766284.770.880.309200810353379.200.9160.242200911246411.200.800.20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1950年—2009年我市

传染病发生及控制情况注:2003年以前,我市传染病报告未纳入网络直报,只能查阅纸质档案资料。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法定传染病由原来的37种变更为38种.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我市疾病控制体系沿革

2002年7月22日,安康市人民政府批准安康市防疫站更名为“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县区防疫站也在此前后更名重组,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上级主管、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此揭开了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新的一页。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群有志于从事卫生防疫事业的人们在安康这块热土上勤奋拼搏、献身进取,与贫穷落后、不良卫生习惯和肆虐害民的传染病、地方病进行着不屈不饶的抗争,为保护安康人民的健康默默无闻的做着奉献。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传染病防治工作法制化建设

20世纪80—90年代,国家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一系列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各地也制定了大量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章,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的传染病防治法律体系。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五)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

通报和发布工作

1、我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统计数据主机汇总上报阶段(1950—1986)。1950年,我国建立了最初的传染病报告系统,60年代形成较为完善的传染病报告系统。80年代开始,建立了以疾病监测点为基础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开始以传染病为主的监测工作,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方式十分落后,从医疗机构发现病人到统计结果要一个多月时间。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第二阶段:基于计算机的逐级上报阶段(1987—2003年)。1987年以后,全国省级以上防疫机构全面实行计算机疫情报告,并按月通过点对点进行信息传输,1998年,卫生部开始建设单机应用的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2002年,改系统已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区,全国实行统一的传染病报告系统,使用统一的传染病报告卡,实现了各级防疫机构逐级收集传染病个案信息上报,但是仍无法对传染病爆发疫情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因多种原因,传染病漏报率很高,没有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放映实际情况。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第三阶段:网络个案直报阶段(2004年以后)。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暴露了我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的缺陷,党中央、国务院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投入巨资构建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2003年底建成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在我国首次实现了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个案、实时、在线”报告。该系统能够覆盖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所有卫生医疗机构,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使我国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2、传染病疫情信息的通报和发布卫生部按照公开、透明、依法、及时的原则,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卫生署通报。2006年,卫生部印发了《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对国家及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疫情通报和发布做出了具体规定。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传染病防治多部门合作

2002年4月,成立了国家结核病防治机构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国际组织,每年召开两次会议。200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包括29各部委及7个重点省。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传染病防治多部门合作

2005年9月,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制订了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确定了双方疫情通报、监测合作、联合督查、专家资源共享等项合作机制。2005年10月,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制订了两部门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传染病防治多部门合作

2005年12月,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质检总局、名航总局联合制订了五部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协调机制来预防控制传染病境外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传播和蔓延。2006年6月,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联合制订了《军地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2005年1月,卫生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了教育部门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方面的责任。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七)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框架

近年来,国家重点加强了对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遏制上诉疾病的流行,继续重视并加强鼠疫、霍乱、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监测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不断强化免疫规划工作。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部门协作机制

(一)协作的目的和意义目的:简单的概括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传染病在人群中扩散和蔓延。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

意义: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加强有关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能及时研究解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交通秩序。在预防控制工作中,各部门将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建立专家定期会议制度,研究讨论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问题,并根据需要组织各方专家对疫情进行分析预测,共同研究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同时,建立并完善疫情通报制度、健康告知制度、旅客健康巡查及可疑传染病人报告制度、传染病病人交接制度、传染病定点医疗制度等工作制度,定期对各部门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联合监督检查。防止传染病从境外、省外的传入和通过交通工具的传播和蔓延,避免学校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协作的方法和措施

各协作单位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主力军、排头兵,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创造性的主动开展工作;一要树立大局意识,保持高度警惕,把“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贯穿于防控工作的始终,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二要健全机构,夯实责任。防控工作应坚持“属地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各单位要健全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强化卫生保洁、日常消杀、疫情报告、应急值守等工作。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协作的方法和措施

三要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四要加强重点场所、人群的防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五要充分准备,保障工作。各单位储备消杀物资、工作设施等,全面提升应对能力。六要加强教育,强化措施。各部门要对干部职工进行关于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大家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七要加强督查,强化落实。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

根据卫生工作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80%,网络直报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全国发的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和准确性。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一)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

意义和目的

及时、准确、完整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不仅可使疾控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对疫情做出正确判断,制定控制、消除对策,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有效地对传染源和疫源地采取措施,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基本原则

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发病、疑似、或可能发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依法报告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完整不漏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防治法”(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疫情报告的主体

1、责任报告单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采供血机构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2、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中的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五)法定义务1、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五)法定义务3、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4、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

应遵循的两个原则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首诊负责制的原则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卫生部2009年10月制定了《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一是主观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二是客观因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增多等等。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同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第二部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国际上关于突发事件的概念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灾难、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和危机。目前,我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一般事件呈散发状态,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发生方式和发生人群,往往突然发生,较难预测,来势凶猛,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其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开始可能其危害程度和范围很小,对其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很难预测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危害直接,一旦发生就直接危害人群生命安全。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2、公共性。在事件发生区域类或影响范围内所有的人,都可能受到事件的威胁或损害。如果是传染性基本爆发或引起事件的原因、媒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食品、药物)还可能威胁其他地区、国家。因此,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影响绝不仅仅是事件所在地,在很多情况下,还容易引起强烈的跨地区影响,由于广泛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食品、疫苗、药品的停售、禁售、召回等),又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3、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在短时间内造成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使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导致医疗力量的相对短缺、抢救物资相对不足等,甚至冲击医疗体系本身、威胁医务人员自身健康

、破坏医疗基础设施,更加大了应对和处置的难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贸易、金融及社会等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引起经济衰退。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4、紧迫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危害严重,如不能采取迅速的救援和预防开展措施,事件的危害性会进一步加剧,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所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程度。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5、复杂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造成人体或财务的损害,有的只是潜在威胁、但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还可能是范围更大的突发事件的一部分,例如动物源性传染病、洪涝灾害后传染病、地震灾害等。这些突发事件单靠卫生系统本身应对有困难,需要政府多部门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6、易变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上诉特点,使其处理难度较大,处理不当会造成人群心理应激、出现恐惧、焦虑、认知改变等,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控制,可能导致社会混乱,以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要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化繁为简、规范有序,必须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入手,根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培养和锻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人员队伍,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制定不同情况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和工作方案,使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二、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主要为规模大、损失严重、影响广泛、原因复杂、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具有国际互动性。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在人员、物资大流通的同时,也带来了疫情传播的全球化。一些重大传染病可能通过交通、旅游、运输等各种渠道向国外进行远距离传播。

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主要原因: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近年来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各种灾害频发。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急慢性职业病中毒、化学泄露中毒、农药中毒等)。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

3、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4、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相当比重。5、新发传染病危害严重。6、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容忽视。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

2009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未含港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48起,报告病例238946例,死亡1004人。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专家分析认为,2010年全国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水平将继续维持在近几年的平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仍将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仍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四、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1、以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为主2、以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为主3、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并且死亡率高4、新发传染病危害严重(手足口、甲流)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五、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到“非典”时期,国家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适时科学调整。二是建立和健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三是初步建立卫生法制建设。四是培养各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五是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六是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但是,2003年“非典”危机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还不健全的现实,防治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处于被动状态。战胜“非典”疫情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加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力度,取得了重大进展。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五、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一是卫生法规和预案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协调机构建设不断完善。三是突发公共卫生部门协调机制初步完成。四是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大力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五、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六是强化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队伍建设。七是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于通报制度。八是积极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宣传教育。九是不断拓展国际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十是及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一是抓紧制定“十一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十二是实施《国际卫生条例》。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阶段,用有效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造成的损失减少至最小。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应急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第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管理者当机立断;第二,可供管理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第三,事态的发展可危及管理单位、管理者的根本利益,管理的后果很难预料。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是人本原理二是系统原理,包括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和完善应急协调体系;建立和完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应急法律体系三是责任原理,包括明确职责;能级对应;四是反馈原理。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管理的关键环节:一是建立预警系统二是健全决策机制三是规范信息传播四是保证物资供应五是坚持依法行政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二是信息先行,快速反应三是社会参与,协同合作四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五是依靠科学,依法处置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

意义:1、有利于创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措施的法律支持环境,保证应对措施的正当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到既有效地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能够将国家和社会危机的代价降到最低。2、国家和国际社会,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制度,以国家强制力和国际统一的原则老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进入21世纪必然趋势。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

作用:1、标志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依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履行国际义务,加强国际合作,努力避免进入应急状态,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传染病管理与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八、突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