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地坑院_第1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地坑院_第2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地坑院_第3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地坑院_第4页
2022地理高考考点狙击-地坑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分布范围:河南、山西、甘肃、陕西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雨乃至洪水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土塬上,而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而且黄土塬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属于“穴居式”民居的遗存。分布地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黄土层巨厚,结构紧密且直立性强,不易坍塌;黄土保温性强,能够使得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拓展提升】一般情况下,房子都是建在地面上的,但是有的地方,不住地上住地下,把房子建在地下。例如陕西咸阳柏社村的“地坑院”和台湾兰屿岛的传统“地下屋”,“地坑院”整体建在地下,这里建筑材料稀缺。“地下屋”房顶的一半露出地面,其余房体建在地下,左图、右图分别为“地坑院”和“地下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不住地上住地下”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A.地坑院:防风灾 B.地下屋:防风灾 C.地坑院:防水灾 D.地下屋:防水灾2.目前,住“地下房屋”的人越来越少,原因可能是(

)A.采光不好 B.容易漏风 C.夏季干燥 D.个人偏好3.关于地下屋的未来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完整保护 B.旅游开发 C.加速翻新 D.废旧遗弃【答案】1.B2.A3.B【分析】1.“地坑院”建造的地方,建筑材料稀缺,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陕西咸阳的地坑院不是为了防风灾的,A错误;台湾兰屿岛附近多台风,“地下屋”建在地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台风破坏,B正确;房屋建在地下无法防水灾,因此防水灾不是其建造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2.地下建筑不利于采光,A正确;地下房屋避风效果好,B错误;夏季“地下房屋”内部空气比较潮湿,C错误;个人偏好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3.地下屋做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因此选旅游开发,既保护了传统民居,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正确;不应仅是停留在保护层面,A错误;CD不利于保护传统特色民居,CD错误。故选B。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个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呈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地坑院反映当地(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5.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6.地坑院最可能位于(

)A.陕西省 B.吉林省 C.河北省 D.山东省【答案】4.A5.B6.A【分析】4.本题考查人文地理环境中的建筑物——地坑院。地坑院一般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且呈垂直节理发育,有利于地坑院的建设。且材料中“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也能反映当地土层深厚的特点。A正确。当地气温年较差大,B错误。当地夏季降水较多,是半湿润地区,C错误。当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材不短缺,D错误。故选A。5.我国北方降水集中多暴雨,而地坑院位于地下,地势低,为了防止雨水涌入,在出入通道周围修建砖墙。砖墙的主要作用是防水,B正确。砖墙不能挡风、阻沙、遮阳,ACD错误。故选B。6.由材料“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可知,地坑院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由材料“深6-7米”可知,地坑院位于土层深厚的地区。陕西省位于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上,土层深厚。A正确。吉林省、河北省、山东省土层较薄,不如陕西黄土层厚,BCD错误。故选A。窑洞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地坑院为下沉式窑洞。在我国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三门峡市张汴塬、张村塬、东凡塬三大塬区很多村落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塬上地下村庄景象。下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地坑院分布区(

)A.地下水位高 B.垂直节理差C.黄土层密实 D.沟壑纵横8.与现代砖瓦房相比,地坑院更(

)A.低碳节能 B.出行方便 C.坚固耐用 D.美观整洁9.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B.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C.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D.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答案】7.C8.A9.C【分析】7.地坑院适宜选址在地下水位深、坚固密实、垂直节理发育好的平坦塬面,C项正确。故选C。8.地坑院保温性能突出,冬暖夏凉,更低碳节能,A项正确。地坑院位于地下,出行有些不便,B项错误。砖瓦房更为坚固耐用,C错误。美观整洁无法对比,D错误。故选A。9.地坑院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历史文化价值高,可作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样既能保护地坑院又能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和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有点不切实际,故A、D错;对地坑院最主要的是保护,不是建造,故B错。故选C。地坑院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塬上挖出方形深坑,再在四壁开凿窑洞形成院落(如图)。它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居民史上的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坑院内窑洞设高窗圆拱便于采光 B.地坑院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冬暖夏凉C.该地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 D.院四周砌矮墙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答案】10.D11.B【分析】10.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塬上挖出方形深坑,再在四壁开凿窑洞形成院落,要求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图中,甲地位于山脊,乙地位于山腰、丙地位于山谷,等高线比较密集,地形不够平坦,土层不够深厚,不适合开挖地坑院。而丁地位于黄土塬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开挖地坑院,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地坑院所在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叙述不正确。地坑院内窑洞设高窗圆拱便于采光、该地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低、院四周砌矮墙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都是地坑院的特点,ACD叙述正确,根据题意,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河南陕州与山西西侯度窑洞的类型及两者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坑窑

靠山窑

水文 B.坑窑

靠山窑

地形C.靠山窑

坑窑

土壤 D.靠山窑

坑窑

气候13.普通砖瓦住房相比,窑洞绿色节能,其主要原因是(

)①窑洞建筑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②窑洞的通风好,干燥舒适③窑洞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较低④窑洞保温隔热,天然节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2.B13.C【分析】12.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坑窑(地坑院)。B正确,ACD错误。13.窑洞通风效果差,采光效果差,阴雨天气易受潮,通风效果差,空气不能快速循环,②不正确;窑洞建筑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窑洞建筑的寿命长,使用费用较低;窑洞保温隔热,天然节能。都导致窑洞更绿色节能,①③④正确。所以答案为C。河南省三门峡市庙上村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坑院(下图)分布广泛,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地坑院与陕北窑洞不同,一般是在黄土地上向下挖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四壁凿挖若干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地坑院在庙上村分布广泛的自然条件有(

)A.土质黏重 B.地势平坦C.终年少雨 D.河湖众多15.与陕北窑洞相比,地坑院设计与施工更需要考虑的是(

)①防震②保温③通风④排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4.B15.C【解析】14.“地坑院"是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处黄土高原南部,这里地形平坦、黄土土层深厚,土壤具有直立性,开挖窑洞不易坍塌,是形成“地坑院"主要条件,B正确。当地土质疏松,不黏重、夏季多雨、河湖少,ACD错误,故选B。15.与陕北窑洞相比,地坑院是在黄土地上向下挖,地势低,通风不畅,排水困难,所以地坑院设计与施工更需要考虑的是③通风④排水。当地不是处于地震带,不需要防震,地下建筑保温性能好,不需要考虑保温,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在陕西的关中平原上,有不少“地坑院”分布。如今,“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地坑院建造地的主要自然条件(2)分析近年来地坑院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3)面对废弃的地坑院,有人主张填埋,有人主张加固修缮,请选择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势相对平坦;年降水量少;土壤直立性强;地下水位低。(2)地坑院光线昏暗,夏季潮湿,居住条件差;外出务工定居人口增多,地坑院被废弃,年久失修塌陷;砖瓦结构房屋不断替代地坑院人口增长,为缓解耕地短缺,填埋地坑院,退宅还耕等。(3)主张填埋:增加耕地面积;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主张修缮:保护历史古建筑,传承古建筑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解析】本题以地坑院为背景材料,考查统民居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详解】(1)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地坑院占地面积较大大,需要向下深挖,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关中平原分布较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地坑院分布地地形较平坦,土层较深厚且干燥,降水较少,土壤含水量少,直立性好,利于挖掘,不易垮塌。(2)地坑院主要分布在农村,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较多,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极易造成潮湿和积水,且由于位于地下,采光较差,居住条件差,不能满足现代居住要求,多被地上房屋取代,同时由于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加之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地坑院由于年久失修,逐渐被废弃,废弃后的地坑院可能被填埋,演变成耕地。(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管赞同哪种观点,都要阐明自己的理由。若主张填埋,则应强调这样做可扩大耕地面积,缓解粮食紧张问题,确保粮食安全,且利于促进生态恢复,同时减少人员跌落和年久失修造成的地坑院垮塌等安全隐患。若主张修缮,则应表明这样做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因为地坑院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建筑特色,同时地坑院还可作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利用地坑院这种建筑特色发展旅游业,可增加收入,增加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原因。【答案】(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详解】(1)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的地形特征不同而导致窑洞的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坑窑(地坑院)。(2)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节省土地:窑洞建筑为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材料。节约能源:保温、隔热、蓄能、“冬暖夏凉”,节省能源。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地坑院(图)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其建造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坑院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多分布在平坦的黄土塬面上。地坑院窑洞内冬暖夏凉,院心往往会栽种一株树冠高出地表的高大落叶乔木,院内还挖有一口深井。近年来,地坑院数量不断减少。(1)推测地坑院院心栽种高大落叶乔木的主要作用。(2)说明地坑院院内多挖有一口深井的原因。(3)分析近年来地坑院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答案】(1)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