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回顾拓展提升综合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33/14/wKhkGWc0KJGAaIS0AAIrM9RHR1c721.jpg)
![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回顾拓展提升综合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33/14/wKhkGWc0KJGAaIS0AAIrM9RHR1c7212.jpg)
![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回顾拓展提升综合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33/14/wKhkGWc0KJGAaIS0AAIrM9RHR1c7213.jpg)
![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回顾拓展提升综合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33/14/wKhkGWc0KJGAaIS0AAIrM9RHR1c7214.jpg)
![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回顾拓展提升综合学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33/14/wKhkGWc0KJGAaIS0AAIrM9RHR1c72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1、本单元中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文化特征体现了时代特征,将成为新的命题重点。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3、联系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军事制度、疆域治理等方面的变化,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制度变革的特点及作用。4、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表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及作用。5、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局面的形成: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刘备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并立和结束: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西晋统治(1)五胡内迁: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2)八王之乱:性质: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影响: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分裂时期二、东晋与十六国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成因: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影响: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2、十六国(1)形成: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性质: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3)民族交融: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淝水之战:时间:4世纪下半叶双方:氐族建立的前秦进攻东晋结果: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3、南北对峙(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三、南北朝1、南朝(1)政权更替:更替: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都城: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2)江南经济开发:原因: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2、北朝(1)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的统一:建立: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措施: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易服:改穿汉族服饰,朝中改说汉语易姓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4)重归统一: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2)内容:均田制和三长制【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鲜卑贵族将籍贯改为洛阳行汉制【鲜卑贵族门阀化】【迅速腐败,成为北魏灭亡的重要原因】移风易俗(改汉姓、说汉话,易汉服、与汉族通婚)(3)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北魏迁都(1)平城: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2)洛阳: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条件优越;迁都洛阳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直接控制,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文化题目理解: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多元认同三、全面认识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影响。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1.(2021年河北卷)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年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年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无论是占田制,还是均田制,田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励民众开发土地,保证国家赋税来源,D正确。自耕农比例存在反复,而非数量,我国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3.(2021福建卷)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4.(2021年天津卷)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命名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2007年,河南安阳的一座东魏墓里出土了一座围屏石榻(如图)。以往发现的石榻上所刻绘的人物形象多为粟特人,壁画内容多为粟特人的社会生活,而这座围屏石榻刻绘了“郭巨埋儿”“丁兰刻木事亲”等为汉人流传的孝道故事。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河南地区是全国文化中心 B.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C.理学思想在民间广泛传播 D.儒学正统地位没有动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人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也有可能是汉人的生活习惯开始接近少数民族(石塌),B项正确;文物出土在河南,但从材料看不出河南地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排除A项;理学思想当时并没有诞生,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当时受到冲击,材料也并没有涉及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故选B项。2.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而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性雄豪,工骑射”“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之途。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 B.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C.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 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答案】C【解析】材料“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有‘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主张‘以武达’和‘以文通’”体现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说明的是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C项正确;当时国家分裂是少数民族入侵导致的,非文化冲突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的制度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3.《史记》中描述汉初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广大地区主要以谷、布进行交易,而南朝钱币的使用量较大,范围较广。上述变化表明南朝时期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C.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南方铸造技术领先北方【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与北方相比,南方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经济不断发展,这说明南方的区域经济开发效果显著,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南方铸造技术领先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4.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这项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B项正确;该措施并未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排除A项;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该项措施并不是针对的是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B正确;胡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A;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D项“消失”绝对化,排除。6.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答案】B【解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故选B。7.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 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材料强调了孝文帝改革前期都城平城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自然灾害是迁都原因之一,而不是农业生产被破坏,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自然灾害,而不是多种灾害并发,C错误;材料体现了“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D不是材料主旨。8.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9.表2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 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 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答案】D【解析】据材料曹魏“贼斗杀人”,子弟可依照“古义”追杀贼人;西晋规定“子不孝父母”,将会被社会抛弃;北魏规定“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儒家礼制对法律的影响、礼法结合的特色,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规定,与社会动荡无关,A错误;法律制度儒家化应该是汉代时期,B错误;材料体现的法律的制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未涉及严刑峻法的理念,故C错误。10.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得出,不断是十六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广阔的疆域,因此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有统一的思想,并不能说明趋势加强,排除C;材料不能比较得出南朝局势稳定,排除D。11.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从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变为祭祀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既可以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选A;材料强调的是对汉族文化的认同,证明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没有涉及到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措施,故排除B;北魏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到社会习俗变革,故排除D。12.估税制是东晋南朝特有的一种税制。史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者,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从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 B.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C.容易扰乱市场商品交易秩序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晋南朝时,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因此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A错误;实际操作中估税制加重了商人的负担,最终使百姓受价格上涨之苦,故B错误;估税制适应了当时市场上商品交易的客观需要,规范了市场商品交易秩序,故C错误。1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势力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庶族在内的社会阶层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是在西汉时期,A项错误;宗法制度社会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C项错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是在唐宋时期,D项错误。14.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错误。15.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善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紀》“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 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 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答案】A【解析】据材料的记述可知,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故A项正确。材料中规定禁止进献非本地的特产,而不是禁特产,B错误;据材料可知,“《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中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而其他史料中未涉及地方官中饱私囊的记述,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未涉及对官员品质的要求,D与材料无关。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进兵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自此,整个蜀汉南方的叛乱被成功平定。平叛之后,诸葛亮从长远利益考虑,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不仅任用当地土著为长官,还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自治;同时,诸葛亮命令李恢在当地兴修水利设施,并修复了一条已经断了一百多年,南中地区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来大为方便;诸葛亮还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此外,诸葛亮还顺便在当地统一了货币。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来南中地区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摘编自马曜《诸葛亮安定南中和团结少数民族的历史功绩》(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在南中推行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诸葛亮的改革对蜀国的影响。【答案】(1)措施:“不留兵,不运粮”;在当地推行土著自治,尊重其风俗习惯;兴修道路和水利设施;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统一货币。(2)影响:安定了蜀国的后方,解除了后顾之忧;提高了南中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给蜀汉政府带来了大量财富;带来了南方地区的人力物力支持用以北伐。【解析】(1)措施:由材料“平叛之后,诸葛亮从长远利益考虑,采取“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不仅任用当地土著为长官,还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自治”得出,诸葛亮在南中推行“不留兵,不运粮”的措施,在当地推行土著自治,尊重其风俗习惯;由材料“诸葛亮命令李恢在当地兴修水利设施,并修复了一条已经断了一百多年,由南中地区通往成都的道路,使得交通往来大为方便”得出,兴修道路和水利设施;由材料“诸葛亮还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得出,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由材料“诸葛亮还顺便在当地统一了货币”得出,统一货币。(2)影响:由材料“诸葛亮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改善了原来南中地区落后的文化和生活,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得出,安定了蜀国的后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带来了南方地区的人力物力支持用以北伐;由材料“开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得出,提高了南中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给蜀汉政府带来了大量财富。1.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祭祀之礼”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①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③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文献支撑”可知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依据是《周礼》,②③正确;孝文帝采用汉族礼仪制度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④正确,故选D;根据“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可知孝文帝是更改了祭天的地点,而非放弃了对天神的祭祀,①错误,排除ABC。2.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 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 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答案】B【解析】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因此在统治者的称谓方面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的主旨及史实不符合,排除。3.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A;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南方郡县名称加“南”字,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B;南方郡县名称加“南”字,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政府推行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与缓和民族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4.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图1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北魏《皇帝礼佛图》图2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袴褶”画像砖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答案】D【解析】观察图片所反映的服饰特征以及小字介绍可知,北魏服饰有汉化的特征,南朝服饰有鲜卑化的迹象,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服饰变迁,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服饰变化,并不能以此推及北魏汉化改革彻底,故排除A项。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C项说法不准确且角度片面。5.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玉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后世做出巨大贡献,故A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材料中“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6.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 B.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晚期,汉族服饰带有鲜卑族色彩,而鲜卑族贵族的墓葬带有汉族墓葬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的结果,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封建化”政策能够促进鲜卑贵族吸收汉文化,但不能解释汉族服饰出现鲜卑族特征的现象,排除B项;北魏时期并未出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而且北魏时期民众习俗并未趋同,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大同地区并非南方,排除D项。7.图5是“司空琅琊康王基表”,以碑体的篆书与楷书写成,嘉主是司马金龙。碑文中可见下列资料:“大代”(国号)、“太和”(年号)、“司空、镇西大将军、.餐压店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等。根据这些线索,可以推定_能细真将特斯西南成雄墓主的年代是A.战国 B.秦代 C.西汉 D.北魏【答案】D【解析】由题干提供的信息:“篆书与楷书”“大代”(国号)、“太和”(年号)、“司空、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可以推定墓主是北魏时期的人物。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并没有篆书与楷书,排除A项;秦代没有楷书,排除B项;西汉与大代”(国号)、“太和”(年号)、“司空、镇西大将军、.餐压店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官衔)、“琅琊”(郡望)等无关,排除D项。8.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A.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 B.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C.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 D.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认为北魏政权承继汉朝的正统,主要是为了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9.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答案】C【解析】曹丕在原有三省的基础上增设一省,并赋予其较大的行政权力,易侵夺其它三省的原有权力,导致行政效率降低,C选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原则应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A选项错误;曹丕的举措明显是使权力更加分散,B选项错误;行政机构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D选项错误。10.北朝时期,胡人和汉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现了将祖先追溯至华夏炎黄等上古神话人物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士族世系源远流长 B.儒学独尊得以确立C.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D.墓葬形制趋向统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胡人和汉人墓志中均将华夏炎黄等人物作为祖先,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说明此时期民族交融得到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到士族,故排除A;汉代时,儒学就已经确立了正统地位,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与儒学无关,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胡人和汉人的墓葬形制情况,故排除D。11.东晋吴兴太守会见宰相谢安时,“唯设茶果而已”,权臣桓温为扬州牧时,“每宴唯下七奠盘茶果而已”;齐武帝临死前也曾下诏规定“以茶饭代替牲祭”。这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A.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 B.饮茶之风盛行全国C.南北生活习俗相似 D.贵族们反对铺张浪费【答案】A【解析】根据“唯设茶果而已”“每宴唯下七奠盘茶果而已”等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倡导节俭之风,A项正确;材料并不仅仅只涉及到饮茶,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南北地域,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统治者,而不是贵族,排除D。12.西晋前后的户籍的变化具有以下特征:西晋以前东晋之后书写材料简牍纸户籍内容人口数字等简单的信息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等户籍保管地方二级制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这些变化A.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来源 D.限制了士族门阀势力膨胀【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表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西晋之前户籍登记内容和保管制度简陃、粗放不同,东晋以后,国家对户籍的整理和管理更加规范、细致,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B项正确;杜绝了户籍的诈伪现象说法绝对,A项错误;户籍制度的进步并不能保证国家的税收来源,C项错误;魏晋时期户籍管理并未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D项错误。13.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北魏拓跋硅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祭祀黄帝庙,目的是通过文化认同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统治政策,排除C。14.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A.打击豪强势力 B.促进人口增加C.缩小贫富差距 D.加速汉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目的是抑制豪强隐瞒户口和逃避租税徭役情况,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故选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5.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秘书测验综合练习试题附答案
- 《镇痛镇静谵妄》课件
- 《燕子》公开课课件
- 《咖啡馆合作方案》课件
- 《洗衣机修理》课件
- 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课件
- 大学生科学实验报告解读
- 食品加工项目生产合作合同
- 中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感悟
- 中学生如何应对挫折征文
- 2024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选必上、中)及详细答案
- 肺动静脉瘘护理查房课件
- 《选材专项训练》课件
- 2022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布式光伏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装平台和架体检查验收表
- 小儿麻疹的护理查房
- DL-T 2574-2022 混流式水轮机维护检修规程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分享课件
- 思想旗领航向心得体会
- 计算机软件确认控制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