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对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因此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B.鲁迅选择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内容集中在以批判眼光审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C.鲁迅对于乡村世界有清醒认识,提出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命题。D.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体现了“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也寄托了作家的希望。2.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祝福》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祝福》中描写鲁镇人们准备年终大典,迎接福神,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B.祥林嫂因为嫁过两次,希望“捐门槛”为自己“赎罪”,体现出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特征。C.《边城》中渡船老人勤劳、善良、敦厚,拥有几乎全部的传统美德,虽然也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D.“湘西世界”的自然景致、生活景观、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举止自然、率性粗鄙。3.下列不是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进行刻画的一项是()A.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B.“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阿Q虽然似乎懂得,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C.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D.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4.两篇材料都对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作了比较研究,请简要概括它们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目的。5.下面是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的节选片段,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他们的创作风格。(甲)薄暮的空气极其温柔,微风摇荡大气中,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一切在成熟,在开始结束一个夏天阳光雨露所及长养生成的一切。一切光景具有一种节日的欢乐情调。——沈从文《月下小景》(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答案】1.D2.D3.D4.内容:材料一比较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目的(鲁迅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材料二比较两人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目的:材料一通过比较异中求同,论证鲁迅和沈从文的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材料二通过比较同中求异,阐述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5.甲段文字偏重于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感受,充满抒情色彩。如“空气极其温柔”“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通过气味描写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或表现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乙段文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阴暗、冷寂、肃杀的氛围,“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揭示当时乡村社会混沌死寂的现状。【解析】两则材料通过对比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揭示了两位作家在创作风格和主题上的差异。鲁迅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启蒙大众为主,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封建意识的沉重,强调改造国民性。而沈从文则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湘西世界的自然美景和纯朴人性,寄托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两者虽表现方式不同,但都旨在探索民族的出路和希望,最终目标是使民族强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因此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可知,两人“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与“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无因果关系。B.“内容集中在以批判眼光审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错误。原文是“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可见鲁迅作品包含两方面内容,选项表述有遗漏。C.“……对于乡村世界有清醒认识,提出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命题”错误,曲解原意。由原文“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可知,原文是鲁迅关心“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现实,“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率性粗鄙”错误,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没有高雅的举措”不是“率性粗鄙”。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刻画了祥林嫂极度悲哀麻木。B.刻画了阿Q的奴性。C.闰土对现实生活不满,内心的苦楚诉说不出,备受压迫后精神麻木,这些都是鲁迅要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魂灵”。D.描写的人物禹是“中国管”,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内容:材料一比较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目的,“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鲁迅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材料二中“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比较两人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目的:材料一最后一段“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材料一通过比较异中求同,论证鲁迅和沈从文的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材料二第一段“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材料二通过比较同中求异,阐述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根据“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可知,甲段文字属于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偏重于表现主观感受,充满抒情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空气极其温柔”“有稻草香味,有烂熟了的山果香味,有甲虫类气味,有泥土气味”,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②乙段文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阴暗、冷寂、肃杀的氛围;“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揭示当时乡村社会混沌死寂的现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烟火漫卷①迟子建文本一: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他这病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他提前办好相关手续,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也许是被医院门前泛着蓝光的路灯给映照的,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说:“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风声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绥化开。”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他在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他们到达绥化时,曙色微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饭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国抢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是漆黑的。他们剪下来的发丝混合在一起,先于他们而握了手。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么?”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翁子安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子,这个高尚!”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长辈了,但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焙热。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心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是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是让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费,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的瘦削,也更加沉默。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刘建国点了点头。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么书?他淡淡回道:“桥梁建筑。”刘建国心想,怪不得你要走阳明滩大桥呢。文本二: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如愿完成了。记得写完最后一行字时,是午后三点多。抬眼望向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十二月的哈尔滨,太阳落得很早。何况天阴着,落日是没得看了。公园不见行人,一派荒凉。候鸟迁徙了,但留鸟仍在,寻常的麻雀在光秃秃的树间飞起落下。它们小小个头,却不惧风吹雪打,该有着怎样强大的心脏啊。我沿着外滩公园猩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这条由一家商业银行铺设的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最初铺设完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跑道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早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去冬雪大,跑道边缘处有被风刮过来的雪,像是给火焰般的跑道镶嵌的一道白流苏。还记得去年十一月中旬,长篇写到四分之三时,我从大连参加完东北学会议,乘坐高铁列车回哈尔滨。透过车窗望着茫茫夜,第一次感觉黑暗是滚滚而来的。一个人的内心得多强大,才能抵抗这世上自然的黑暗和我不断见证的人性黑暗啊。列车经过一个小城时,不知什么人在放烟火,冲天而起的斑斓光束,把一个萧瑟的小城点亮了。但车速太快,烟火很快被甩在身后,前方依然是绵延的黑暗。这种从绽放就宣告结束的美好,摄人心魄。所以回到哈尔滨后,我给小说中的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有删改)【注】①文本一为迟子建长篇新作《烟火漫卷》的节选,文本二是迟子建《烟火漫卷》后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建国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与他人像朋友一样交往,面对翁子安的理解,刘建国也给予了积极回馈。B.小说两次写到了“握手”,分别是发丝“握手”和真正的握手,两次握手的过程也正是二人逐渐熟识、互相温暖的过程。C.翁子安每次都给刘建国双程车费,还时不时让刘建国捎物或人,以及给泥瓦匠送摩托车,可见翁子安是一个富裕大方的人。D.“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刘建国半生的艰辛与执着。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的情节安排在时空上有一定的跨度,看似松散无序,实则紧扣“爱心护送”这一核心事件,语言质朴自然,形散而神不散。B.文本一中一直在寻人的刘建国和身患疾病的翁子安,两个人物的命运彼此交织又各自独立地向前发展,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张力。C.文本二中作者写了外滩公园万物凋零的荒凉场景,但留鸟麻雀仍在,看似无意的描述却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D.无论是小说中人物的不幸遭遇,还是后记中的环境描写,始终萦绕着一种悲伤的叙事氛围,全文都笼罩在一种低沉黯淡的色彩中。8.文本二中作者写道:“我给小说中的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创作《烟火漫卷》的意图。9.所谓叙事装置是指小说叙事在推动、发展过程中以之为基础和发生前提的物品、空间等中介物。比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甲虫”。为了写出城市烟火之漫卷,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利用“爱心护送车”这一叙事装置进行叙事的。【答案】6.C7.D8.①表达生命本身是无常的,悲伤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刘建国多年坚持寻找丢失的孩子却始终无果,翁子安尽管正当壮年却摆脱不掉病痛的折磨。②表达坚韧与顽强应是生命的底色。刘建国即使年近七十,仍然勇敢地面对生命的苦难。翁子安一次次入院出院,依旧热爱读书、顽强生活。③表达无论经历过什么,都应该心存善念、有尊严地活着。翁子安尽管自身患病,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刘建国坦诚地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彰显了生命应有的尊严,像烟火一样绽放,摄人心魄。9.①“爱心护送车”自然而巧妙地连接了诸多人物关系;翁子安就是因为使用刘建国的“爱心护送车”而与之建立联系,小说的核心情节由此得以展开。②“爱心护送车”跑车的过程展现了城市地理景观和世俗生活面卷。既写到了哈尔滨的阳明滩大桥、松花江桥,又呈现了社会生活面貌。③“爱心护送车”有助于凸显小说的主旨。通过翁子安与刘建国在车上的交流,折射出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善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C.“富裕”于文无据。翁子安这些举动主要体现了他济人所难的品质,翁子安对刘建国的这些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刘建国的尊重。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始终萦绕着一种悲伤的叙事氛围,全文都笼罩在一种低沉黯淡的色彩中”错误,并非“始终”“萦绕”,比如文本一中的翁子安对他人的帮助,后记中的“黑暗中的烟火”,两则文本虽有伤感,但并不低沉。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文中提到“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刘建国多年坚持寻找丢失的孩子却始终无果,坚持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无力感正是生命中悲伤的一部分;“明天接我出院吧”,翁子安尽管正当壮年,但文中描述他多次入院出院,表明他摆脱不掉病痛的折磨。这也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病痛带来的痛苦。尽管年近七十,刘建国仍然勇敢地面对生命的苦难,坚持寻找丢失的孩子,不放弃希望。这种坚韧的精神正是生命应有的底色;翁子安一次次入院出院,但“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他依然热爱读书,顽强地生活。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力量。文中提到翁子安尽管自身患病,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送给刘建国摩托车,帮助泥瓦匠等。这种善行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刘建国坦诚地对待他人和生活,没有因为寻找孩子的无果而失去尊严,他的行为彰显了生命应有的尊严,像烟火一样即使短暂也要灿烂绽放。【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叙事特点的能力。“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翁子安与刘建国的联系就是通过“爱心护送车”建立起来的。翁子安因为需要用车,与刘建国产生了交集,从而引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文中通过描写“爱心护送车”跑过的路线如“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阳明滩大桥、松花江桥等,展示了哈尔滨的城市地理景观。同时,在跑车的过程中,也呈现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如“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两人一起进早点铺、理发店等,展现了城市的世俗生活。在“爱心护送车”上,翁子安与刘建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些交流内容折射出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善良。如“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子,这个高尚!”“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焙热”,翁子安对刘建国的鼓励、两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等,都体现了小说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①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阁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②,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昔,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侯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节选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有删改)材料二: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节选自方苞《又书货殖列传后》)【注】①左忠毅公:即左光斗。②镵(chán);古代一种铁制掘土工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微指左公A处B则席地C倚墙而坐D面额焦烂E不可辨F左膝以下G筋骨尽脱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正”用法相同。B.虽,即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中的“虽”意思不同。C.“先”,这里是对去世尊长的敬称。与《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的“先”意思相同。D.为,当作。与《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中“为”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写史可法逸事的短文,不像正史那样完整地记叙史可法的一生,只选取了寒夜苦读、营救左公、严谨治军、躬造左府等片段,彰显人物可贵品质。B.左公对夫人表白心迹:“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明左公器重青年史可法不只是因为他文章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志向。C.史可法常流涕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字字有千钧之力。写出了师生之间的建立在共同“志事”上的深厚情谊,也显示了作者对左公的颂扬之情,令人感动。D.本文首句先点明这些“逸事”闻之于“先君子”,结尾又进一步解释自己父亲消息的来源,特别说明其中还是史可法亲自讲出来的,完全可靠,所以虽是“逸事”,却足以补充正史。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14.请简要分析《左忠毅公逸事》是如何体现材料二方苞“义法”内涵的。【答案】10.BDF11.B12.A13.(1)国家大事已经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生不明大义,天下大事靠谁来支撑呢?(2)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14.①《左忠毅公逸事》“言有物”,通过叙述左忠毅公的事迹,充实了文章,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高尚形象。②《左忠毅公逸事》“言有法”。组织材料“有序”,如先进行正面描写再进行侧面描写,先写左公为国选才、识才、爱才、护才,后写其影响,体现组织材料的严谨有序。(内容上也前后呼应,如材料来源于先君子及左公甥闻之于史公,“使拜夫人”与“拜夫人于堂上”相呼应,等等。叙述条理清晰,章法严密,全文紧扣“忠毅”展开,且明确是“逸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微指左公处”主语是狱卒,“指”为谓语动词,“左公处”为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即B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省略主语“左公”,此处是描写史可法见到左公行为状态的内容,可单独成句,故在D处断开;“面额焦烂不可辨”主语是“面额”,“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中,主语是“筋骨”,“左膝以下”为方位状语,主语不同,中间应断开,即F处。故应断于BDF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B.错误。两处“虽”的意思相同,都为“即使”。句意: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近边。/即使想对您强行罗嗦几句,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C.正确。句意:与先父友好。/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D.正确。《阿房宫赋》中的“为”意为“成为”。句意:把义当作经线,把法当作纬线。/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本文是一篇写史可法逸事的短文,不像正史那样完整地记叙史可法的一生”说法有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左光斗(左忠毅公)而非史可法。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糜烂”,败坏;“已矣”,已经完了;“昧”,不明。(2)“治兵”,领兵作战;“躬造”,亲自拜访或访问;“第”,住宅、宅邸。【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材料二中方苞所述“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意在强调,写作应当“言有物”,也就是思想感情充实、人物形象生动,也应当“言有法”,也就是结构严谨、手法生动。从“言有物”的角度来说,本文所述左忠毅公如古寺、科举考场识别人才史可法,入狱后铁骨铮铮绝不屈服、以凤庐道奉檄守御等事例,都充分详实地充实了文章内容,也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高尚形象。从“言有法”的角度来看,本文仅选取京畿视学、狱中斥史、史可法治兵等典型事迹,表现左光斗识才、选才、惜才的崇高品格。而在这其中,京畿视学、狱中斥史等事迹都以左光斗为主角,通过直接描写,充分展现其爱才惜才、铁骨铮铮等形象;而在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写史可法统兵作战忠于职守和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看似明写史,实则也暗写左,间接表现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预言之正确。如此这般,可充分体现出作者组织材料的严谨有序。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却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差役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批为第一名,还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近边。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早晚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和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鑱,装作打扫垃圾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抬起手臂,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生气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而不明大义,国家大事谁能支撑呢?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构成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友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材料二:义,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言有物”;法,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言有序”。把义当作经线,把法当作纬线,这样两相统一,文章就能自成体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寄秦觏陈师道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①丛桐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②。【注】①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入上下的地方。②落乌纱:晋孟嘉风流儒雅,素有声望。曾任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与众僚佐在龙山饮宴,风吹孟嘉帽落,桓温命人作文以嘲弄他,孟嘉从容作文应答,文辞优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当前所见的景物下笔,描绘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B.颔联“九日”句忆往事,“十年”句写眼前,情感错综复杂,颇为沉郁。C.颈联写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逢此佳节,心中多感慨,仍兴致勃勃。D.本诗以诗寄友,抒发自己万千感慨,笔触精练,意蕴深长令人回味。16.诗歌中,诗人对秦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诗人对秦觏表达了深厚的思念之情。②对友人际遇的关心与惋惜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情感错综复杂,颇为沉郁”错误。颔联“九日清尊欺白发”,指诗人九日登高饮酒时自嘲白发,“十年为客”即离家在外多年,未能尽享菊花盛开之美,表达对时光流逝、漂泊生活的感叹,但并非情感错综复杂、沉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描绘舟行一天后所见的景色,写出了水天明净、夕阳西下、乌鸦栖息的景象,既是眼前的实景,也是为下文寄思做铺垫。颔联:写重阳节感怀往事,“九日清尊”暗示重阳佳节,饮酒对菊,感慨自己白发苍苍。“十年为客”写自己长期漂泊在外,未能尽享重阳菊花之美,表达对时光流逝、漂泊生活的感叹。颈联:表达登高怀远之情,虽年事渐高,仍兴致勃勃,登高远望,心中多感慨,表达对重阳佳节的特别感受。尾联:写对友人秦觏的敬仰与关心,运用孟嘉风的典故,赞扬秦觏才华出众,虽为天下士,但仕途坎坷,表达对友人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与关心。通过全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秦觏的深厚思念和关心,既有对重阳节的感怀,又有对友人际遇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对其遭遇的不平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来南京旅游,看见长江白茫茫一片,两岸绿色山峰林立,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2)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容易根据个人好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从两个方面建议:“________,________。”要赏罚得当。(3)我国古代的星座被称为星宿,共二十八宿,古代诗文中常常直接写到星宿,如“________”一句,又如“_________”一句。【答案】(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细斟北斗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动如参与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类似的海量点评,_____甲_____?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A)的原创,或让人捧腹,_____乙_____。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B)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就这样,①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③“有话好好说”,④成为最重要也最急需的塑造“新集体生活”的一种规则。18.下列语句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第二段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小狗汪……汪……地叫着。B.他思考了片刻,然后问道:“你真的……认为我们可以改变现状吗?”C.“可恶!然而……”四叔说。D.花园里有菊花、牡丹、桂花、芍药……19.请在文中括号(A)(B)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在文中甲、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第一段中的“拍砖”是一个网络流行词,网络流行词是现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文化中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他们以简洁、生动、富有创意的特点迅速传播,反映了社会热点、年轻人心态和文化趋势。请另用一个网络流行词创设情境,描写一种生活现象。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使用贴切,情境合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D19.A:匠心独运(别出心裁);B:人声鼎沸(沸反盈天)20.甲:又何止是在春晚;乙:或让人流泪21.示例:减肥不外乎就是控制身体热量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身体消耗的热量,想通过使用甩脂机来快速减肥,就是妥妥的交智商税。22.示例:①“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改为“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④“成为最重要也最急需的塑造‘新集体生活’的一种规则”改为“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的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第二段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表示声音的延长;B.表示说话的迟疑或断断续续;C.表示说话的迟疑或断断续续;D.表示列举省略。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大量的原创”需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其独特性或创造性,故可填写“匠心独运”或“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指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B处,“言论广场”上有各种言论,形容其热闹、嘈杂的状态,故可填写“人声鼎沸”或“沸反盈天”。“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春晚有海量点评,后文说新闻新片等也有大量跟帖,所以甲处应是一个过渡句,表达春晚的海量点评不是个例,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故可填写“又何止是在春晚”,既承接了上文春晚的情况,又引出了下文其他场景的海量点评,符合语境。乙处,与前文“或让人捧腹”结构一致,且内容上应与“捧腹”相对或不同。故可填写“或让人流泪”,既在句式上与前文对应,又在内容上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情感反应,符合语境。【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网络流行词中挑选,考虑其含义、适用场景和情感色彩,确保能够准确地表达所创设情境的特点。比如,选择网络流行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蝴蝶泉导游词
- DB12T 481-2013 洗染业皮具护理服务规范
- 七夕节促销活动策划
- 高等数学教程 上册 第4版 测试题及答案 高数2-测试一 - 答案
-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胶管采购合同(2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商务谈判》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盱眙经济开发区圣山路及新海大道道路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Hellp综合征专题知识
- 西亚、中亚、北非音乐课件
- 全国英语教师素养大赛大赛一等奖乌鸦喝水Unit-5-Story-Time课件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细则
-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 教师招聘登记表
-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现代商务礼仪》课程标准(中职)
- ZX7系列手工焊机说明书
- 解放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