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看题一读文一划区一定点)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找到文

中相关词句组织答案;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

一、知识积累:

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

物为

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a.写人的记叙文;b.叙事的记叙;c.写景的记叙文;d.状物的记叙文。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代词(你)。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人名):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

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4、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6、如何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8、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①外貌描写②神态描写③动作描写④语言描写⑤心理描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

样的社会现实。

9、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等等。

10、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②表示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③表示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④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11、破折号的作用:

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意思的递进。④表示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

12、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说话的断续。②表示列举的省略。③表示说话的中断。

④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⑤表示引文的省略。⑥表示状态的延续。

二、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渲染气氛,奠定文章基调。

⑤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说明文、议论文)。

2、文章结尾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强化作者情感,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③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④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3、如何找中心句?找尾段或首段的议论、抒情句。

4、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①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

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②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

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5、(1)线索:①核心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人线)②核心事物:指某一有特

殊意义的物品。(物线)③核心事件(事线)④时间(时线)⑤地点变换线索

(地线)⑥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情线)

(2)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

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写作手法及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

设悬念、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即象征)、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等等。

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

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情

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

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

是“反衬”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

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

身经历。

8、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9、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句式: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

在内。

10、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

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4个字左右。

12、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

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然后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

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1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答:“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

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

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6、如何理解句子含义?

方法: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③

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④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

步骤: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分以下三步:①认真读原句,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

②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句子含义。③回扣全文中心,即把句子的理解与全文作者的

表达意图紧密结合,使句子理解更深刻。

17、仿句:

①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

理。

②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

动句、被动句等等。

③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修辞

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④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⑤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

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⑥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同。

18、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

句后行不行?)

答题方法及步骤:①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②分析原句优点;③分析改句

缺点。

19、限字题的解答:

⑴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⑵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

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⑶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

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阅读练习:

(一)登山人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记叙文人称、人物描写方法】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

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

而止吧?”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

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这篇短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人称;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用横线画出写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登山时退下来的真正原因的语句。

3.把短文分成两段,概括出第一段的意思。

三人一起登山,一个知难而退,一个适可而止,最后一个登上顶峰。

4.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括号里。

(1)这篇短文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是(C)

A.动作描写B.外貌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活动描写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D)

A.说明人们做事要善于判断,适可而止。B.说明人们处理问题要有好的方式。

C.说明这座山很难攀登。D.赞扬不畏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心理变化、环境描写、修辞作用、主题感悟】

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目。

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

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

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

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

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A.热烈B.酷烈

C.和暖)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

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

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

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

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

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

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

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

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

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痫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

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

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

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

追赶下的奔跑了。

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痫一拐地追着。我只

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

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痫

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

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

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C(A.

阻挡B.影响C.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

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

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

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

回原地,转过身一痫一拐地归去了。

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

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痫一拐的身影。

1.根据文意,从第三段、第九段的括号内为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

2.根据选文,可以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请你从备选答案

中选择恰当的三项(1)A(2)D(3)E

备选答案:

A.充满自信B.轻柔舒适C.跑不出去

D.开始困惑E.选择放弃F.得胜而归

⑴一轻松快乐一支持不住一(2)一害怕起来7(3)

3.这篇短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人称;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4.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是哪一项?(C)

A.选文的标题“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括了文章的主

要内容。

B.文中多次出现对老人一痫一拐追赶的行动描写,有力地突出了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

C.第五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描写,反衬了“我”在炎阳下奔跑的艰辛。

D.第十段“凯旋”一词,传神地写出了看瓜老人在这场追赶中终获胜利的样子。

5.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

答: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

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6.品味第九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把“我”比喻成马儿,把老人比喻成“风”,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在老人的追

赶下奔跑,我尽管比老人跑得快,但永远摆脱不了他执着的追赶。

7.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

悟?

(1)履行看瓜的职责;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

(2)认准目标,执着追求,不畏困难,永不放弃。做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三)母亲的本能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概括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及作用、结尾(环境)作

用】

深冬的一天,我出差到了西安,在和平门公交车站等车。很快,5路车驶了过来了,

刚靠站,一群人匆忙地上车,一群人赶紧地下车。

我没挤上这趟5路车,却见到一个头发花白,挎着蓝布口袋从这趟车上下来的老大

妈,一抬眼就猜出是从山里农村来的人。她转了并排的两个站牌,然后走到了我站的站

牌跟前,大妈又在这个站牌边转了一圈,那目光很是茫然,心情很是着急的样子。我问

她:“大妈,您到哪里去?”“我到交大附属医院,去看住院的儿媳妇。可我不认识字,

这该上哪趟车?请你告诉我,谢谢了!”大妈一脸的困惑。

大妈这刚下5路车又想上5路车的举动,真让我疑惑:“你刚才坐的就是5路车,

就要经过你要去的医院,再有6个站口就到了啊。"我虽然这样说,但我也明白,莫说

大妈不识字,就是识字的人乘错车,也是乡下人进城经常发生的现象,连我初到西安时

就有看错过路线也坐错过车的经历,何况大妈呢!但我还是忍不住嘴说:“你没问问开

车的师傅或身边的人,到交大附属医院应该在哪里下吗?还有车内的广播也会到一个站

报一个站,还要提前报下一站啦,你没听见啊?”

“听见了,听清楚了!"大妈这时绽开了亲切温和的笑脸说,“车上人多,又挤又

颠的,在我身边的一个小伙子后上车没有座儿,看到他老是那样站着,我这心里就怪难

受的,走了一个站就把座儿让给了他。”

“哎呀,我说大妈你这也太感动人了,只有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儿的,哪有大妈你给

小伙子让座儿的道理呢!话再说回来,即使你要让座儿,也该到交大附属医院的站牌再

下车嘛!"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说孩子,你哪里晓得,我身边的小伙子一条腿有残疾拄着拐杖,都是当娘当妈的

孩子,我看他老是那样不方便地站着,车一操一操地,一把一把地揪着娘的心那样疼啊。

你说我看得下去吗?"大妈看了看我,把蓝布口袋从左肩换到了右肩,“我也想了,我

这么一大把年纪给他让座,他肯定不会坐,即使是坐了他也会再让给我的,所以我干脆

说到站了,好叫他安心乐意地坐下,我就从这里下了车呢。”

大妈那轻轻的话语,在我的心里却沉下重重的深情。不知道那陌生的小伙子明不明

白大妈的心思,我顿然感到眼前不是乡下矮瘦与头发花白的大妈,而是天下儿女最崇敬

的善良美丽的母亲。

5路车又开过来了,我赶紧将大妈扶上车。

虽然这是寒风呼啸的深冬,我心里却是暖流涌动、热血沸腾的春天。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深冬的一天,西安的5路公交车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提前下车为了给一位腿有

残疾的小伙子让座。

2.标题中“母亲的本能”中的“本能”指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本能”指母爱,大妈说自己也有孩子,看那小伙子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本能关爱他,为他让座。

3.本文从大妈下车开始写起,然后再交代她下车的原因,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答:采用了倒叙的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4.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强烈的对比,反衬出了作者被伟大母爱的感动和崇敬之情。

(四)轻放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事例概括、分析修辞、文题理解、人物性格】

⑴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

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

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

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

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⑵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

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

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

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

这灯就好了。”

⑶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

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

不去动手呢?”

⑷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

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⑸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

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

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

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

思。

⑹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

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

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

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⑺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

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

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

“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

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⑻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

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

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

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⑼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

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

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

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

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

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

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

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

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答:(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3)父亲主动与

陌生人点头微笑;(4)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答: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

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

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6分)

答:告诉人们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3分),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

方式对待(3分)。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

说说你的看法。(4分)

例1: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

朋友。

例2: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有损社

会公德。

(五)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顺序、加点词作用、情感变化、结构与内容上的作

用】

儿子趴在床上不断地哭着,哭声越来越大,尖锐的哭声在房间回荡,一下一下刺痛

着我的心。我走了过去,将儿子从床上拉起,拉进我的怀里。伏在我的肩上,儿子依旧

痛哭不已。找不出任何语言安慰儿子,我只能不断地拍打他的后背。

也不知道到底哭了多久,儿子终于平静下来,哽咽着说:“妈妈,我想黄小贝。”

黄小贝是一只小鸭子。开学之初,不顾家人的反对,儿子偷偷买了一只小鸭子带回

家,它就是黄小贝。黄小贝的“营盘”是一只纸箱,箱里铺着棉布与报纸。

尽管接纳了黄小贝,但家人有言在先,所有与黄小贝有关的事务,都得由儿子自己

打理。“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有了黄小贝后,儿子早上不再赖床,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然后

给它喂饭。黄小贝的胃口极好,什么稀饭、馒头、青菜、面条,黄小贝一律来者不拒,

吃得十分带劲。黄小贝吃饭的时候,儿子就将黄小贝的纸箱拿到外面的垃圾箱旁,将里

面的报纸、棉布清除干净,再换上新的。直到将黄小贝安排妥当,儿子才忙着自己吃饭

上学。

中午,儿子放学一回家,就赶紧拿把小铲子,带着黄小贝到院子里去。院子里有个

小小的树林,儿子到树林里给黄小贝挖虫子吃,蚯蚓、西瓜虫什么的,挖到什么黄小贝

就吃什么。直到黄小贝的嗦子都吃歪了,儿子才把它带回家。

晚上,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黄小贝趴在儿子的脚上睡觉。作业做完了,儿子便和

黄小贝“捉迷藏”。儿子先在室内慢慢走着,黄小贝在后面慢慢跟着;儿子跑起来,黄

小贝照样跟在后面跑,儿子拐一个弯,躲了起来。黄小贝急得“叽叽叽”大叫,不停地

转着小脑袋,四下张望。一一虽然歌里成天唱着“小小鸭子嘎嘎叫”,但真正的小鸭子

叫起来却是“叽叽叽”的,像小鸡一样。每个晚上,儿子的笑声与黄小贝的叫声,让家

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幸福。

没有人料到,如此幸福的日子,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那天早晨,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后,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

了。”过去一看,发觉黄小贝拉肚子了。“不要紧的。"我安慰儿子,人都有生病的时

候,更何况小鸭子呢?

儿子上学去了,我忽然听到有动静,跑过来一看,只见黄小贝的脖子严重扭曲,双

腿不断乱蹬……我心知不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两三分钟后,黄小贝一动不动了。看

来,黄小贝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食物中毒了。

儿子中午放学回家,立刻趴到床上大哭不止。面对痛哭的儿子,我什么也没有说。

是啊,除了眼泪,还有什么能够渲泄他内心的悲伤?对他来说,黄小贝不是普通的宠物,

而是陪他玩陪他笑的小伙伴。黄小贝的死,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滋

味;黄小贝的死,更让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那一天,从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里,我知道儿子承受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痛苦;而痛

苦,总能让生命成长。我相信,从这场痛苦走出来后,儿子将会懂得尊重并珍惜世间的

每一个生命。

1.通读全文,说说全家人对黄小贝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起先反对儿子买鸭子,后来接纳了它,进而开始喜欢这只可爱的鸭子,最后为

鸭子的死而悲伤。

2.对黄小贝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什么?

答:带来了儿子可喜的变化,变得勤劳,会照顾小动物,更有爱心;带来了欢笑,

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笑容。

3.品味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或标点的作用。

A.“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答:一个感叹号,表现出儿子的爽快劲,表现出他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欣喜,也预示

着他照顾小鸭子的积极态度。

B.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

答:“担忧”刻画了儿子忧愁的神态,表现了他的细心和对小鸭子的关心,也为下

文小鸭子的死做了铺垫。

4.联系上下文,说说最后一段的划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结构上点题,与开头呼应;内容上点明主题,凸显经历痛苦对成长的意义。

(六)三轮车夫

【本阅读考察知识点:关键词句理解、伏笔、人物性格】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

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

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

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

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

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

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

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

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

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

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

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

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

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

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

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

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

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1.文章首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⑴“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断红截卷地说。

“斩钉截铁”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

⑵她担心:横:“20就20。”

“把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

示例:“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

的真急死人了”“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

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等。

4.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热心,不贪图利益的人。

(七)锁

【考察知识点:主要内容概括、写作顺序及作用、人物心理描写、标题含

义理解】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一一“没门

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

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

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

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

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

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

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

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

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

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

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

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

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

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

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

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

由于老张出门倒水无意间锁上房门,随后在大姑的搓动下找来了曾因盗窃入狱的

李小川开锁,开锁后,大姑和老张同换双保险锁的故事。

2.文中的第四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

作用:补充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3.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

唉当着众人的面,我是开还是不开呢?要是开了,别人会怎么想我?要是不开,又

显得自己缺乏热心,况且这么多人都在求我帮忙。算了,豁出去了……

4.小说以“锁”为题有何意义?

答:“锁”是全文的线索,不但是现实的锁,更是内心的锁,锁有双关意义。

(八)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考察知识点丰富,可做练习使用】

①摇曳的光影里。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

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

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

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

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

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再次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

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

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

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

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

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

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

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

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

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

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

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

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

“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

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

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

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

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

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

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

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一一选自《时文选粹》

1.通读全文,概括出“我”让母亲“牵挂和愁苦”的两件事。

①我得急性肠炎,母亲夜里冒雨步行十多里,跪求老中医为我治病;

②我考上大学时,母亲连夜给我的棉被添新棉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患病住院,母亲赶赴医院照顾我;

⑷我双目失明,母亲细心照顾我,安慰我好好地活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而写“我”流泪,仅在第⑦自然段结尾一处。请分析“我”

此时流泪的原因。

答:①我的不幸给母亲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不理解母亲的付出而愧疚流泪;②为母

亲默默照顾我,独自承担一切痛苦而感激流泪;③为我曾经的迷茫和自私而懊悔流泪;

④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而欣慰、激动流泪。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6分)

(1)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跟跆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

了我的脸。(品析加点词)

答:“踉跄”、“扑”、“抱”,三个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在获悉孩子病重后

焦急、牵挂、心疼的样子,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深地爱。

(2)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从修辞

的角度进行品析)

答: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生命比作点燃的蜡烛,生动形象地病,母亲

绝不放弃,不被我的病灾击垮,可见母亲的执着和坚强。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答:一方面写出母亲的泪水伴随我的成长,我给母亲带来不尽的痛苦;另一方面也

写出了每当我遭遇挫折、磨难,母亲总是坚定地守护我,安慰、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勇

气;表达了我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5.你觉得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①考上大学时,母亲为我增添一层新棉絮,连夜为我缝制棉被;大学毕业后我患重

病,母亲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给我生活的信心,可见母亲的慈爱。

②每次重病,母亲细心照顾,从不要求我为她做任何事,可见母亲的无私。

③我失明后想抽烟,“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忙把烟放到我手

上,还找来火柴,可见母亲的细心。

(九)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考察知识点丰富,可做练习使用】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

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

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

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见母亲了,并不

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肘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

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