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题组1:真题闯关

(2023上•江西吉安•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口:“撒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②。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

事扶风③班彪④,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

家之言。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注】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②焉:于之,到这里。③扶风:古地名。④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俄阿雪骤

②撒盐空中萃可拟

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3.谢道塘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1.(1)不久,一会儿;(2)大体;(3)喜欢,喜爱。2.(1)不如比作柳絮乘(趁)风而起。

(2)于是(最终)(他)精通众多学派的学说(观点、言论、知识)。3.成才的重要因素:①良好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②勤奋刻苦的精神;③博览群书的习惯。

【解析】L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俄而:不久,一会。

②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③句意为: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记硬背。好:喜欢,喜好。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若:比得上;因:趁着。

②遂:于是;之:的;言:学说、言论。

3.本题考查主题分析。

【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家里面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而兄子、兄女的精

彩表达看出才华都比较出众,可见,良好地家庭教育对于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乙】文“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中看出博览群书对成才的重要,从“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

众流百家之言”中,王充勤奋看书并看过一次后就背诵,后来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从中可以

看出勤奋刻苦对成才的重要。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

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镒,左将军王凝之的

妻子。

【乙】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

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

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

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

(2023上•辽宁葫芦岛•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目:“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②,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算③,

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俯④?”元方、季方长跪目:“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算算,饭今成

糜⑤。"太丘日:“尔颇有所识⑥不?”对目:“仿御志⑦之。”二子俱说更桓易夺®宜无遗失。太丘日: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注释】①诣:至八②进火:烧火。③著算【历】:放置竹算(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④储:

蒸饭。⑤糜:粥。⑥识:记住。⑦志:记住。⑧更相易夺:互相修整失误和遗漏。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去后乃至乃俱窃听

B.待君久不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C.相委地去委加窃听

D.保今成糜保疏食,饮水(《论语》)

5.请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7.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陈元方什么性格特点?

【答案】4.C5.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6.①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

亲就是没有礼貌。②太丘说:“这样喝粥就可以了,不必做饭了!”7.甲重在表现元方的品性正直,乙

重在表现元方季方的好学聪慧。

【解析】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才/副词,就;

B.代词,您/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C.连词,表顺承;

D.名词,米饭/动词,吃;

故选C。

5.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

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更相易夺”点明“二子俱说”的状态;“言无遗失”点明“二子俱说”

的结果,应在“更相易夺”前后各停顿一处;故断为: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至:至!1;信:守信用。句意: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有:但,只要;何:为什么。句意:像这样,只要有粥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饭呢!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见[甲]文重在表现元方的守

信重礼,品性正直;结合[乙]文“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饭今成糜”可见[乙]文重在表现元方季方的刻苦

学习,勤奋努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

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

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

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有客人到陈太丘家住宿,太丘叫儿子元方、季方兄弟二人去烧饭。客人与陈太丘谈论玄理,兄弟

二人把火点着后,都丢下不管,(屈身蹲在那里)偷听,蒸饭忘了放上竹算,米落到锅中。陈太丘问:“为

什么不蒸饭?”元方、季方直身跪着说:“您与客人说话,我们都在偷听,蒸饭忘了放竹算,饭如今成了粥。”

太丘说:“你们记住什么了吗?”两人回答:“好像记得。”两人一块说,又相互改正补充,所说的话没有一

点遗漏之处。陈太丘说:“像这样,只要有粥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饭呢!”

(2023上•河南信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那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目:“童子何泣?"原日:“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

书者,凡得②学者,有亲也。一则③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④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日:“欲书

可耳!"原目:“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⑥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

诵《孝经》《论语》。

(节选自李贽《那原泣学》)

【注释】①少孤:从小失去父亲。②得:能够。③一则:一方面。④中心:内心。⑤资:钱财。此处指学

费。⑥苟:如果。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疏食,饮水水:冷水B.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C.博学而筝志笃:坚定D.为人谋而不学乎忠:忠诚

9.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甲文段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谈谈自己的体会。

11.甲乙文段分别表现了颜回和邮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8.D9.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

为快乐的人。10.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

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主导,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就

会疑惑。11.①颜回:安贫乐道;②那原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启发:在当今美好的时

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为了理想不断奋斗。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忠:尽心竭力。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

点词语有:知,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

10.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运用能力。可选择一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

可。

示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知

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

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

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

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

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

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

得。

1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及表达。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意思是:颜回的品

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

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此句话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

文中的那原为自己无法读书而哭泣,并“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可见他对读书求学的渴望;在书

塾先生的帮助下,他“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学习,并能勤奋努力的人。

这些都是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以上内容谈启示即可。

启发:贫不丧志,励志求学,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

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

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

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

了。”

【乙】那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

泣?”那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

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

书吗?”那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只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

那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2023上•云南昆明•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

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

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稿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

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

度光阴,则国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

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

注释:①稼嵇:指农业劳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掌远()(2)非学无以广才()

(3)年与时期()(4)儿自去国至今()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则不能治性。

(2)余前曾致击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14.请说说甲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15.两封书信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请概括两位父亲都从哪些方面劝诫儿子呢?

【答案】12.达到增长迅速逝去离开13.(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

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我之情曾经写信告诫过你,学习必须努力用功,怎么就能忘记呢?14.“静”是“学”的前提和必要

条件,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专心于学业,才能学有所成。15.两文的作者都告诫儿子要节俭,要努力学

习,要珍惜时间,要有远大的目标。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②句意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③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④句意为: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去:离开。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险,轻薄,躁,浮躁,治,修养。

②重点词:余,我;函,书信;戒,告诫;何,怎么。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排除外来干

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

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从“学须静也”可以看出,“静”是“学”的必要前提,只有做到“静”才能

保障“学”的专心致志,这样才能够学有所成,也正符合“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点。

1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文根据文中信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根据“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可知,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有所建树。乙文根据文中信息“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

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可知,作者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儿子珍惜时间,花钱要节俭,学习要刻

苦,要有所得。可据此概括总结。

【点睛】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

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

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

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确实很让人奇怪!

你这次去,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不必去在乎交友应酬的事。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

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假如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

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像这样的。何况这样的浪费,必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

费的。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先让他的内心受苦,让他的身体受饿受累,内心

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会有所作为。你倚仗有父亲我的保护,不需要这样,但是你应当知道劳动的

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可

能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是小事,但因为钱而荒费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

信告诫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

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2023上•辽宁葫芦岛•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

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束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鹄亦尾其

后。群鹳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兄“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

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③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节选自李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

【注】①鹳(guan);一种凶猛的鸟。②匝,圈。③庆,庆祝。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狼胭其中(2)悲鸣不弓_______________

(3)乃悟前狼假减(4)于古木上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巧的一项是()

A.久之,目似瞑

B.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C.集古木本上

D.宋书丁氏(《穿井得一人》)

18.选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专试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D.(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19.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20.【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故事中鹊的行为具体说一说。

【答案】16.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已,停。寐,睡觉。于,介词,

在。17.A18.A19.(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添笑料罢了。

(2)喜鹊们欢呼飞舞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表示感谢。20.示例:鹊:讲究情义,机智。如喜

鹊看到自己同伴的孩子遭到赤练蛇的侵犯,从而“悲鸣不已”,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由鹳“俯

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帮它们除掉敌患。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句意: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已,停。

(3)句意: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寐,睡觉。

(4)句意:在古树上。于,介词,在。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充音节,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B.助词,的;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A。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A.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其一”是主语,指其中一只狼;“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是谓语;“于前”是状语,指“在屠户的

前面

因此应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

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

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

整。重点词语:

(1)之,结构助词,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

“啊”;止,只、仅仅。

(2)喧,喧闹、欢呼;若,好像;庆,庆祝;且,并且;谢,致谢。

20.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描写鹊行为表现的句子,理解其形象

特点。

由“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可知,鹊疼爱自己的孩子,有爱心;

由“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可知,鹊有同情心,团结;

由“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可知,鹊聪明有

智慧,能够借助外力解决困难;

由“群鹤喧舞,若庆且谢也”可知,鹊知恩图报。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

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

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

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

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

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

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一会儿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

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就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

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

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023上•重庆江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

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I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有虎,王信之乎?”日:“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

信之乎?”目:“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

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注】做人质,庞恭和太子是魏国人,将被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溉返:(2)国人道之:

(3)言由有虎:(4)邯郸寺魏:

22.请谈谈【甲】文中“闻之于宋君”一句在翻译时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点?

23.请用|为【乙】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

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2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流言”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从两文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生活中的流言?

【答案】21.(1)从井里取水;(2)讲述;(3)市集,市场;(4)距离。22.该句翻译时要译为“使

宋国的国君知道”;该句中“之”指代的内容要翻译出来,翻译为“这件事”。23.示例:今邯郸去魏也远

于市I议臣者过于三人I愿王察之。24.要探寻流言的源头;面对流言,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坚持自己

的判断。

【解析】2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家无井而出溉汲”的句意是: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国人道之”的句意是: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讲述。

(3)“言市有虎”的句意是:说市集上有老虎。市:市集,市场。

(4)“邯郸去魏”的句意是:邯郸距离魏国。去:距离。

2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语句“闻之于宋君”的“闻”是使动用法,“使……听到",“之”是指传闻的

这件事。句子的翻译是:使宋国的国君听闻到这件事。

2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的意思是:如今邯郸距离魏国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

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分别叙写的是三个情况。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今邯郸去魏也远于市I议臣者过于三人I愿王察之。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语句作答即可。

宋君听到传闻后“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谣言是半信半疑,体现他的实事求是精神。魏王听到传言

的态度由开始的“否”“寡人疑之矣”再到“寡人信之矣”,可以看出立场不够坚定,面对传言没有保持清醒,

没明辨真伪。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们应该成为宋君那样的人,不要成为魏王那样的人。因此,我们面对

“流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多做调查,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不信谣,不传谣,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

让传言止于真相。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

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

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

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

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

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

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题组2:易错易混

(2021上•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目:“天,积气

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目:“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

坠耶?”晓之者目:“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目:“奈地坏

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②兴叹不已。友拽之归,.日夜

忧念不置,…曰:一“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二自此悒悒®成疾。一家人因劝出游,一以纾④其意。一忽见负竹入

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类⑤此也

(选自明代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蹙然:紧皱眉头的样子。③悒悒yi:闷闷不乐。④纾:解除。⑤类:类

似。

25.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

26.解释加点字。

(1)因往曜之()(2)奈何忧基坏()(3)不能有所中伤()

(4)友拽之归()(5)竹本甚锐()(6)归忧应重()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忽见负竹入市者.

28.甲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晓之者忧;乙文中沈屯子忧和o

29.甲乙两段都紧扣“忧”字来写,你如何评价两文中几个人的“忧”?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5.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26.告知、开导代词,它,它们伤害

代词,代沈屯子末端更加27.(1)天是气的积聚,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

(2)忽然见到一个背着竹子进入集市的人。28.杞人所忧杨文广不能解围困竹末端

会伤人29.一类是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忧,如杞人忧天地崩坠,沈屯子忧故事中杨文广被围困,此

种不可取。一类是有忧患意识,替他人解困或防患于未然的担忧,如晓之者替杞人解忧,沈屯子担心竹子

会刺伤人,此类可取。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内乏粮”“外阻救”是对“至杨文广被围柳

城”的详细阐述。

故断句为: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

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2)句意: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其:代词,它,它们;

(3)句意:不会伤害什么。中伤:伤害;

(4)句意: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之:代词,代沈屯子;

(5)句意:竹竿梢头非常锐利。末:末端;

(6)句意:回到家后,他更加忧郁了。益:更加。

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积气:气体的积聚;耳:罢了;亡:通“无”。

(2)负:背着;市:集市。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可知,

杞国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晓之者忧杞人所忧。

第二、三空,结合【乙】“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

者,,等内容可知,沈屯子忧杨文广不能解围困和竹末端会伤人。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等内容可知,【甲】文中

的杞人担心天塌地陷,这种思想是一种无知的烦忧,是可笑的举动,应该加以批评;

结合【乙】文“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等内容

可知,沈屯子忧杨文广不能解围困和竹末端会伤人。这是一种合理的担忧,强调人们要居安思危,告诫人

们在安逸的生活中要有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一种正确的观点,值得支持。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

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

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

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

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

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

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沈屯子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

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

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

散散心。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

多,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副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更忧郁了,世界上多忧虑的人像这样的吧。

(2023上•河南濮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

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币页。

3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以明志深明大义正大光明

B.无以蒙远言行一季兴筑盎然

C.与人期行遥遥无期不期而遇

D.太丘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

31.把【甲】【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2.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本的内容理解专课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是勉励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淡泊宁静,不要怠惰险躁。

B.甲文中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C.乙文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批评了“友人”的无信、无礼、知错不改。

D.乙文中“元方入门不顾”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元方性格直率的特点。

33.请从【甲】文中选择一两个词语或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并简述理由。

【答案】30.D31.①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②(元方父亲的)朋友很惭愧,从车上下来用手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扭头进屋里去了。32.C

33.选出甲文中一句,能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我们治学做人要静心节俭的道理。

【解析】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明确,表明/懂得,了解/光明;

B.致:到达/样子,情趣/兴致;

C.期:约定/时间/约定;

D.都是“舍弃,放弃,丢下”的意思。

故选D。

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

(1)非:如果不;无以:没有什么可拿来,没办法;广:增长;志:立志;成学:成就学业。

(2)惭:惭愧;引:牵、拉;顾:回头看。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有误,友人不是“知错不改”,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知,他还是知错能改的。

故选Co

3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作答时需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告诉我们成才成学的条件是:淡泊、立志、惜时。我们在今后

的学习生活中要树立志向,努力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

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

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

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

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

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

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

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023上•云南楚雄•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生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学。”

子日:“知之者不如甘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

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说:

(2)思而不学则迫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4)长而异俗异: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6.请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

37.【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4.同“悦”,愉快疑惑喜爱,爱好不同35.(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

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36.示例:这句话包含了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

长书法,我们多学习别人的优点,一定会获益匪浅。37.【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

论述学习。【乙】文则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

(3)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

(4)句意: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同。异:不同。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2)临:面对。

3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该句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这句话实际上是教导人们要懂得去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认真学习对方的优点,而同时也要注意对方

的缺点,如果觉得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改正。

3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

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

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第二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

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第三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第四章体现了

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第五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据此可知,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

乙文中从“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可知,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

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

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同,

这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

&/题组3:重点必刷

(2023上•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缓传

李侍郎①缓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赞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

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

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级(fu):李级,人名。③宽(zD:通“资”,钱财。④衢(qii):四通八达的

道路,大路。

3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39.把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时家贫,无费买书,乃借贷于邻人。

40.请结合原文说说李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38.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39.小时候家里很

穷,没有钱买书,就向邻居借钱买书。40.李级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