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法律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中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WTO法律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中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WTO法律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中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WTO法律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中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WTO法律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中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TO法律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中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目录TOC\o"1-2"\h\u32645绪论 124365一、国民待遇原则的发展 215833二、GATT1994各个环节对国民待遇的要求 431962(一)指导性条款 429437(二)GATT1994中国民待遇原则在国内税费方面的规定 527281(三)GATT1994中国民待遇原则在国内管理措施方面的规定 923436(四)GATT1994中国民待遇原则在产品加工方面的规定 104199三、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 1128067(一)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中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 1126866(二)我国运用国民待遇原则的能力不足 1227307四、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的对策 1417535(一)完善争议概念的认定标准 1411321(二)提高我国运用国民待遇原则的能力 157903结语 1627932参考文献 16绪论关于WTO法律框架下国民待遇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们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紧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极为重要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以来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十四五”规划已启幕,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为共建创新包容的世界经济贡献力量、展现大国担当。当然,在中国与世界经济往来日趋紧密、贸易领域涉及更为广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发生一些贸易纠纷。其中,2006年“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以下简称汽车零部件案),其作为我国第一个以被诉方身份出现的被提请成立专家小组的案件而成为热点。本文将通过这一案例,对GATT1994领域国民待遇原则进行探析,为进一步深入熟练掌握运用WTO规则、促进我国发展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一、国民待遇原则的发展国民待遇的概念,定义为:“一个国家在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在其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和商船与其国内国民、企业、商船一样享有的同等待遇,国民待遇专指外国自然人、法人、商船等在民商事方面而非政治方面的待遇。”国民待遇是随着近代社会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但其思想和萌芽在较早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展现。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外国人的地位普遍被世界各国所忽视,并实行一定程度的歧视待遇,甚至有的国家还对本国不同领域内的国民实行不同程度的歧视待遇。据了解,当时古罗马《市民法》已经就罗马市民享有特定权利,作出了保护性规定,对遥远省份的居民进行约束,提出一些拒绝和排斥条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对外国人不公平待遇逐步暴露出其弊端,影响了国家间政治、经济的交往与合作。于是,一些经济较发达、政治较开明的国家开始正视这种弊端,有了破冰之举,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外国人的地位。从12世纪起,随着国家及地区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造船和海上航行技术开始兴起,促进了西欧、北非地区与亚洲地区间的贸易交往。在著名贸易城市威尼斯,出台了外商可以像本土商人一样在本国自由经商的相关规定,从而成为古代意义上国民待遇的最初萌芽。进入17世纪,国民待遇理念的影响力也在扩大,例如:丹麦和荷兰两国,在1688年7月就平等贸易,协商达成了初步协议,其协议的第5条约定:“丹麦不得对荷兰出口的货物征收比本国国民更高的国内费用。”其被认为是有关国民待遇最早的双边协定。近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主要是通过国际条约或国内法的形式,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将其作为一项制度予以明确规定的。1804年,《拿破仑法典》中第11条规定:“与法国签订了条约的外国人,可以在法国享受与法国公民同样的公民权利。”这一条款是法国正式对外宣告:外国人可以以互惠为条件享有与法国公民同样的基本民事权利。这也是把国民待遇原则规定到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法中的最早体现。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第2条规定:“在保护工业产权方面,本联盟任何国家的国民,应在本联盟所有其他国家享有该国法律可能给予或已经给予其国民的一切同等权利;本公约明文规定的权利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受损害。”由此可见,《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体现了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宗旨,确保成员国国民在保护工业产权方面享有与其他成员国同等的待遇,并且当成员国国民拥有的工业产权在一国受到损害时,应获得与本国国民相同的法律救济。[4]这是国民待遇第一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被明确规定。随后,《荷兰民法典》《葡萄牙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等均有了类似规定。现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成为了国际贸易交往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国际间政治、经贸、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国民待遇的内容和含义在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中逐渐丰富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动参与并发起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共有44个主要参与成员国,共同审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自此,打破贸易中的歧视性政策、遏制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各国间经济贸易发展中日益迫切的共同要求。1947年4月,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等23个国家通过加强双边谈判,在双边关税减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最终签署著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1月1日至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在这一长达47年的发展时间里,GATT成功主持了8轮关税贸易多边谈判。其中,长达7年的第八轮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促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诞生,并将国民待遇原则在内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扩展到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5]随后,WTO让国民待遇原则在其框架的发展完善下实现了多边化、普遍化、稳定性、长期性地发展,WTO将国民待遇原则作为一项支柱性原则,适用于WTO所有缔约方,其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国民待遇的发展,其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科学发展规律。总而言之,国民待遇原则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间交往增多、国际经贸不断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二、GATT1994各个环节对国民待遇的要求GATT1994国民待遇所要解决的是,各缔约成员的国内税收、其他国内费用和国内规定,不能影响其他缔约成员方产品在本国内的销售、许诺销售、采购、运输、分销、混合、加工或使用。也就是说,不得对其他缔约成员方的产品在以上几个方面有任何形式上和事实上的歧视待遇,要与本国同类产品一视同仁。(一)指导性条款GATT1994第3条第1款是该条的指导条款,对该条其它各款具有指导意义。赵维田教授评价:“这一原则既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广阔的概括力,可以用来弥补国民待遇容易发生的漏洞。”第3条第1款中,从国内税收和国内章程两个方面阐明了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各缔结方认识到,不能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而在国内税收和其他国内费用方面影响到进口产品在国内的销售、要约销售、采购、运输、分销,或者对进口产品使用的法律、规章以及要求产品的混合、加工,或者使用的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数量法规时进行适用。”由此可见,GATT1994在对一缔约方的行为是否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进行评判时,运用的是“目的评判法”,即通过审查该缔约方的具体措施是否“为国内生产提供保护的目的”,来判别该法律、法规是否违背国民待遇的义务。在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中,我国对具有整车特征的进口零部件征收一定关税的措施,是为了规范大量汽车生产企业以较低税率进口汽车零部件,以规避较高整车税率的避税行为。因此,我国并不是出于对国内汽车零部件提供保护的目的,没有违反GATT1994中关于国民待遇的原则性规定。(二)GATT1994中国民待遇原则在国内税费方面的规定GATT1994第3条第2款规定,进口产品一旦经由关税进入国内市场,进口方就认为应当给予进口产品与本国同类产品以相同的待遇。这里具体包含三种情况:第一,国内税或其他国内费用只对进口产品征收,而不对国内同类产品征收;第二,对进口产品和国内同类产品同时征税,但对进口产品的征税高于对国内同类产品的征税;第三,对购买国内同类产品的消费者给予退税或免税待遇,但对购买同类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却不给以退免税待遇或较低待遇。GATT1994的第3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任一缔约国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向进口产品征收国内税或其他国内费用,从而违反第1款所列原则。”关于这一句的内涵,关贸总协定附件9——《关于第3条的注释和补充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首先要符合第2款第1句所规定的税收,但例外是被征税产品与未按同样方式征税的产品互为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竞争关系时,才被视为与第2句的规定不符。因此说,GATT第3条第2款的价值就在于维护进口产品在交纳关税以后,与同类的国内竞争产品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不得通过税收或其他手段增加进口产品的负担,从而对进口产品造成歧视。就汽车零部件案而言,欧盟、美国和加拿大一致认为,中国的这一征税行为违反了中国的入世承诺,其本案中所涉及的税收性质是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第3条第2款中的国内税,指责中国的相关措施导致了其他成员国出口到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在中国境内享受到低于中国同类零部件的差别待遇,因此认定中国在事实上违反了GATT关于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面对这样的指控,我方认为中国对具有整车特征部分的进口零部件征收的不是国内税而是关税,这根本谈不上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且一系列规定主要是针对非法拼装进行打击,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这符合WTO规则。由此可见,本案的核心法律问题在于对“关税”与“国内税”这对具有争议的概念进行界定,这也是最终导致我国在本案中失利的首因,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问题。1.“关税”的定义借助各种权威辞书发现,2006年《国际海关术语目录》将“关税”定义为:“货物以此进入或离开该关税领土的海关关税支付义务。”《布莱克法律词典》(第7版)的解释是:“对于进口或者出口施加的税收;收取这类税收的机构或者程序。”2003年《贸易政策术语辞典》的定义则是:“在边境对进出国境的货物征收的税”。[6]上述定义无一例外地将“关税”这个概念与“进(出)口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进口行为”中,在《布莱克法律词典》将“进口”一词定义为:“把一个国家的货物运到另一国的境内”。同时对于“进口”有另一种表述形式是“import”其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基本意思是“将一国货物运入另一国境内的过程”,另一个基本意思是“从外国运进某一个产品”。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均承认“进口行为”也就是“将货物从一国关境运进另一国关境”。因此,“关税”的定义为:给付义务基于货物由一国进入另一国关境之时的进口行为而产生的税收。2.“国内税”的定义“国内税”的概念与“关税”的概念是相对应的。在解决“智利——价格区间系统案”中,上诉机构的报告显示:“‘捐税’通常是由于‘法定原因或程序’所强加的义务、税负、费用或其他的责任。”但对于“国内税”的界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案”中的专家组提出“国内因素”将会成为界定“国内税”的重点。“国内因素”对于“国内税”的意义,和“进口行为”对于“关税”的意义相似。而所谓“国内因素”,是指产品从一国进入另一国关境之后,进口产品在其国内销售或使用时即进口产品在进口国国国内流通时所产生的因素。综上所述,“国内税”的具体定义为:给付义务基于货物由一国进入另一国关境之后的国内因素而产生的税收。[7]3.“进口行为”与“国内因素”的界定总结上述定义后能够清楚地看到,“关税”与“国内税”两者所产生给付义务的因素不同。“关税”的给付义务,是直接产生于进口过程中的“进口行为”,而“国内税”的给付义务则是产生于进口过程之后的“国内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进口行为”发生在货物进入一国关境之时,而“国内因素”是发生在货物进入一国关境后的产品销售流通过程中。从而,界定“进口行为”与“国内因素”的关键就在于“关税”和“国内税”产生给付义务因素的所在时间点。我们要正确理解“产生税收给付义务因素的所在时间点”概念,就必须把它与“课税时间点”区分开来。实践中,这两个时间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重合,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实体法上的概念,是实体性税收权利义务产生的时间点。而后者则是程序法上的概念,是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让这一实体性税收权利义务关系得以实现的时间。通常来讲,征税单据的复核发生在海关结关放行之前,但有时关税是在货物入关后征收,而一部分国内税也会在入关过程中征收,如海关代扣代缴的国内税。[7]4.汽车零部件案中专家组报告对涉案税赋性质的判定通过考察中国对涉案税赋的相关规定专家组指出:一是,由于汽车制造商是将进口汽车零部件组装成整车后才进行纳税申报的,所以产生税收给付义务的因素是,发生在进口过程之后的国内组装行为。二是,汽车制造商才是本案的纳税主体,而非供应配件的进口商。三是,考虑到同一批次进口的零件,可能基于是否组装成整车的不同结果,按不同税率标准进行征税。因此,涉案赋税符合GATT1994第3条第2款中“国内税”的特征,理应受到“国民待遇原则”的约束。由于涉案措施只对进口零部件征收相关税收,但不向国产配件征收。因此,专家组认定中方涉案措施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中“不得对外国进口产品征收国内税而超过本国同类产品”的规定。上诉机构认可了专家组总结的这些涉案税赋属于“国内税”的若干特征:一是税收给付义务的因素产生于进入关境后的国内组装行为。二是税赋的征收对象是制造整车的企业,而非供应配件的进口商。三是基于配件的用途来征税,而非基于配件本身。四是同批相同配件会因是否组装成整车而去向不同,以至于同批次的同一种配件可能要缴纳不同的税率。五是最终决定征税的因素不是零部件进口时的报关申请,而是整车组装后的纳税申请。5.本案中我国的辩解对于本案我方认为,125号文件中第13条第2款所规定的“备案登记”与“一般纳税担保程序”就意味着开始征税。我国使用的是海关实行先保税监管,后征税清关的征税方式,打破了传统关税征收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汽车零部件的税收实质上是关税的推迟或延续,并不是因国内因素而引起的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所征收的国内税和其他国内费用。并且我国主要针对的征税对象是那些没有完成报关手续、没有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的进口汽车零部件。因此,涉案措施下税赋的性质应当是“关税”。但是,专家组却认为文件中规定的“备案登记”与“一般纳税担保程序”并非征税的起始,因为这两项政策措施并非以当时进口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状况为主要依据,而是以进口汽车零部件的装配情况估算作为主要依据。另外,这两项措施并不是决定税率性质的决定性措施,且不可否认的是最终纳税是在其进入国内的组装行为之后。由此,专家组认为即使实行全额纳税担保,也只是一种财产担保措施,不能视为纳税。所以,专家组认为中国的辩护是站不住脚的。上诉机构听取中方辩解的同时也注意到涉案税赋可能是“关税”的特征,包括:一是本案涉及的税收在字面上表述为“关税”。二是本案的政策目的是加强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征收的管理。三是由汽车生产企业直接进口的零部件在组装成整车之前,始终要接受海关的保税监管。四是涉案税收的征收是由中国海关总署直接负责的。五是涉案税赋针对的征税对象是那些没有完成报关手续、没有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汽车零部件。最终,上诉机构认定中方辩解中体现涉案税赋是“关税”的特征,是均无法构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此,能客观地认定本案所涉税款性质的主要概念是“产生给付义务因素的所在时间点”。上诉机承认了专家组的结论,即本案所涉税款是GATT1994第3条第2款约束下的“国内税”,从而判定本案中我国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三)GATT1994中国民待遇原则在国内管理措施方面的规定为了保护进口产品在分销过程中不受歧视,防止由于其国内行政法规而使进口产品处于不利的竞争状态,GATT1994在第3条第4款中进行了如下规定:“如果一种产品从一缔约国领土进口到另一缔约国领土,在影响其国内销售、按价销售、购买、运输、分销或使用的所有法律、法规和规定方面,应享受不低于相同的国产品的待遇。”专家组认为在汽车零部件案中,构成整车特性的进口汽车零部件与国产汽车零部件属于同类产品,《办法》属于一切影响其国内销售、定价销售、采购、运输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本《办法》规定了汽车企业在使用进口零部件时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以及针对具有整车特征零部件的税务审查程序。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形成了使汽车企业积极利用国产零部件替代进口零部件的激励效应。因此,《办法》违反了GATT1994第3条第4款的规定。而中方则认为,《办法》中的相关措施是关税管理措施,并且征收的是关税,在关税归类中将具有整车特性的零部件与整车归类为“同类产品”是合法的。本案中《办法》主要的制定依据是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及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对具有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行分类、征税。而以上两部法律中的相关征税政策,是依据世界海关组织(WCO)出台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这一归类规则中规定的进口管理政策来制定的,该国际公约的总规则明确指出,“当某一进口商品具备该项产品的基本功能或特征时,则应按照适用于该商品完整产品的税率进行分类,即构成整车特征的产品应按照整车的计税方式进行归类”。[8]因而,对具有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进行分类并征收关税是我国的权利,并没有违反GATT1994第3条第4款的规定。(四)GATT1994中国民待遇原则在产品加工方面的规定GATT1994在第3条第5款和第7款中,分别规定了产品加工方面的国民待遇。其中,第5款规定“缔约成员国不得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在任何有关的国内数量法规方面进行制定或维持,并且此类法规不能对国内来源供应的特定数量或比例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强制要求。此外,缔约成员国在适用其他国内数量法规时不得违反第1款所列的原则。”本规定对任何一缔约方制定的数量限制法律都具有约束力,国内法规不得强制要求在产品的混合、加工中使用一定数量或者比例的本国国内产品。为避免实践中一些缔约方逃避违责任,在GATT1994在第3条第5款中,对缔约方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即无论其他缔约方的生产者使用一定数量或者比例的本国产品是否公平、合理,只要该缔约方采取了强制性的措施,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措施,那么该法律规章就是对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的违背。随后,第7款对第5款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国内对产品混合、加工、使用的特定数量或者比例的规定,不得通过在外部货源之间分配数量或者比例的方式进行”。在汽车零部件案中,专家组认为我国的相关措施会使汽车生产企业在使用进口零部件的数量和成分达到一定比例时,会增加汽车生产企业的国内税费和管理负担,这些措施涉及“在混合、加工或使用产品时存在具体数量或比例要求”,从而违反了GATT第3条第5款。专家组的指控是对我国相关措施制定的初衷和目的的误解。我国设定60%的标准,其目的是防止关税损失和打击偷税漏税行为。而且《办法》和《核定规则》中没有关于汽车生产企业增加当地含量的任何强制性规定。我国以汽车零部件的用途作为确定商品分类的依据,将整车和零部件分成两个不同的税率标准,《办法》和《核定规则》只是为了方便海关归类,对于进口零部件和国产零部件在整车中的比例没有硬性规定。因此我方没有违反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三、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一)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中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中对“同类产品”、“国内税”“关税”的届分等概念界定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每一案都要从新考虑认定标准、从新参考以往案例的相同点。这样不仅会增加案件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还会产生“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对于“关税”与“国内税”的界定问题来说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从“比利时——家庭津贴案”中“税收”概念认定,到“加拿大——金币案”中对“营业税”的界定,再到“阿根廷影响牛皮出口和皮革进口措施案”中对“增值税”的认定。对这些概念的认定上,专家组基本都是在参考以往案例后,通过分析征收的目的这一主观因素、征收时间这一模糊因素,以及征收手段这一以不同国家而有不同规定的多变因素来认定的。这样就体现出,这组概念存在很多争议和不确定性,难以界定清楚。对于“同类产品”的认定标准来说缺乏统一性。无论是在美国麦芽酒一案适用“目的与效果标准”来认定,还是欧盟石棉案中用“边境税标准”来认定,争议的双方总是各执一词,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选择不同的认定标准,即使选择同一认定标准,也选择了不同的考察要素,最终的结果就是完全由专家组、上诉机构来决定。这就很容易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一案多果”、“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二)我国运用国民待遇原则的能力不足1.我国外贸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首先,缺乏精准识别权利受损的能力。在缔约国中,有的是英美法系国家,有的是大陆法系国家,虽然缔约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条约的约束和制约,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规则具体体系模式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机构和外贸经营者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知悉国民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领域的表现形式,能够敏锐地识别他国对我国出口货物隐藏的不公正待遇,从而防止我国的利益受损并提高我国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地位。其次,缺乏贸易救济的维权意识。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我国入世到2020年末,全球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是我国对全球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的4.5倍,并且都以反倾销案件为主。这不仅说明我国对于他国的隐藏侵权难以发现,更说明我国缺乏行使自己权利、维护我国的利益的主动性和能动性。2.我国的相关机制不完善首先,部分国内法律和政策存在漏洞。有的违反国民待遇规则,妨碍了货物贸易中非歧视原则的实施;有的存在管理漏洞和内容漏洞,容易被他国利用来冲击国内货物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的相关概念模糊,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例如:在《反倾销条例》中,对一些诸如“合理期限”和“同类产品”名词的法律释义界限不清晰,没有给定明确的标准,这使得“同类产品”的认定范围会被任意扩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9]因此,我国应成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审查部门,审核国内相关法规是否与国际规则相适应,建立具有国际贸易谈判和争议解决专责、反应迅速的交涉机构和行业组织,来协调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利益。其次,我国应对贸易争端的经验不足。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尽管一直都积极的以第三方主体身份活跃在DSB这一平台上,但在WTO争端案件的总参与数中位居第四。从WTO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中总结出如下表格:表1:中国自入世以来参与案件数量作为申诉方作为被诉方作为第三方中国内地2145188中国台北70129中国香港2022表2:WTO争端解决活跃度排行前十名的成员国排序国家作为申诉方作为被诉方作为第三方总计1美国1241561634432欧盟104882094013日本27162182614中国(内地)21451882545加拿大40231622256印度24321682247巴西33171562068韩国21191341649墨西哥251510614610澳大利亚1016112138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作为第三方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高,但是与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作为申诉方的案件较少,受到我国长久以来“以和为贵”的传统交往思想的制约。而且根据WTO官网的最新的数据显示,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中国在WTO争端案件中的主要起诉方和被诉方。另外,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与中国的WTO争端案件较少,但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积极性,和维护本国利益的能力和水平。再次,我国的专业知识人才匮乏。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中存在很多界定不清的概念,需要专业知识的解释和分析,而且WTO争端解决机制十分复杂,它依赖于专业、权威的报告,涉及复杂的法律逻辑、法律解释和正确适用GATT规则、国民待遇原等专业性极强的国际法知识。我国这方面的法律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样也缺乏培养这类专业人才的机制和政策。我国的对外经贸部门、企业和单位不仅需要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司法系统也需要熟悉WTO规则的专门人才。[10]四、适用GATT1994国民待遇的对策(一)完善争议概念的认定标准要构建新的认定标准并在特定区域内统一适用。构建新的概念认定标准要放大以往案例中认定标准的优势,重新组合出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普适性、更易操作的新标准。一是,从客观方面统一比较两个模糊概念基本属性的标准;二是,加强认定,将认定标准套用各国法律规定,是否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三是,主观验证,看统一标准的概念是否客观公正,是否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四是,灵活运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被诉国有责任证明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国内产业。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才能规范好模糊概念的认定标准。虽然,统一的概念认定标准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是可以以条约、协定的方式让各国政府自愿主动加入、群策群力,既节约了争议案件中模糊概念的认定成本,又保障了各成员国在处理同类问题上的自主性、灵活性,也维护了WTO处理相关问题的权威性,更促使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健康发展。(二)提高我国运用国民待遇原则的能力1.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我国外贸经营者的国民待遇法律意识。[11]提高国内企业、生产厂商、出口商、进口商的国际规则意识和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让外贸从业者在国际货物贸易市场上知悉贸易壁垒、货物贸易侵权行为、国民待遇的权利义务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利用国民待遇原则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从业者对于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的认识和应用程度。2.完善我国的相关机制首先,严格审查国内法律草案,避免与GATT1994国民待遇原则相冲突。要继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对外货物贸易法律制度。所有这些涉外的法律规范,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又要与国际上通行的国际经济法有关规范以及国际商务惯例基本上保持一致或互相“接轨”。无论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是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委,在制定与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文件时,一定要仔细审查法律草案是否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等规定,尤其要注意一些法律定义和用语是否恰当,是否明确,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与其他法律规定相协调,是否与国际规则相适应。[13]只有严格遵守了国际货物贸易规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其次,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维护我国合法权益。在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