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四单元第15课一、选择题1.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解并描述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D.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答案】C【解析】变法后期,慈禧发动政变,重新掌权,下旨捕杀维新派,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故C项符合题意。2.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安排太轻率了,太危急了,每一个步骤都须要一位强者的志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阅历,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A.顺应民情,实行政体改革B.加强中心集权C.救亡图存,变法图强D.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百日维新时期,光绪帝发布的法令中没有涉及政体变革,光绪帝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不行能主见发展资本主义,解除A、D项;结合当时民族危机加重的背景可知,B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项。3.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答案】B4.史学探讨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探讨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探讨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探讨专题论文数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探讨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明显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C项。5.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相识到变法的困难性【答案】D【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B项与史实相反,解除;C项说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错误,当时还没有变法,解除;题干中康有为上书中强调“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庶政尽举”其实不符合以后的历史史实,维新派没有相识到变法的困难性,故选D项。6.“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袤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胜利之处。”这里的“胜利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阻挡了民族危机的接着加深B.试图改革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极大地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百日维新失败了,故A、B项错误;D项应当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而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为变法供应理论依据,所以D项错误。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7.(2024·江西赣州调研)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事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学问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确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须要(社会须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化有主动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行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看法,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丢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领头羊。——摘编自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探讨,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说明几乎始终没有看到。——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你的理由。(2)依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探讨应留意什么?【答案】(1)观点:保守;近代化不行或缺的一环;激进。同意“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同意“近代化不行或缺的一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