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同步新导练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精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提能|再巩固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广东深圳期中)“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干脆缘由是明代()A.废宰相权分六部 B.官员晋升相对简单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心集权不断强化解析:结合所学学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干脆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心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A项正确;官员晋升难易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干脆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严格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干脆关系,故C项错误;中心集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不能反映明朝调整官吏级别的特别性,故D项错误。答案:A2.(2024·江苏南京、盐城市一模)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极权统治得到强化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这一信息可知,丞相被废除了,而不是“丞相权力受限更多”,故可解除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心官制的改变,没有涉及“政令畅通得到保证”的问题,故可解除B;依据“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可知,六部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故可解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初废除丞相等中心官制的改变,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D。答案:D3.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协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逼到皇权 B.拥有了独断之权C.具有了宰相之实 D.正式统领了六部解析:内阁首辅张居正制订了考成法,建立了一套从中心到地方监察系统,说明内阁拥有了宰相般的权力,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对皇权的威逼,不选A。材料没能体现“独断之权”,不选B。内阁没有正式统领六部,不选D。答案:C4.(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下图中的③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发生在此处的历史事务是()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唐太宗改革三省六部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解析:图中的③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北京,所以在此处发生的历史事务应当是清朝设置军机处,故选D;明太祖的时候,都城在南京,故解除C;唐太宗时,都城在长安,故解除B;嬴政创立皇帝制度是在陕西咸阳,故解除A。答案:D5.清代著作《啸亭杂录》记载:“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为克服这一状况,清王朝()A.废除宰相制度 B.强化行省制C.增加内阁权力 D.设立军机处解析:废除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错误;行省制得到强化是在元朝,故B项错误;内阁权力增加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克服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不谙世务、办事拖拉的弊端,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正确。答案:D6.(2024·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其次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复原,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心集权遭到减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行能权力得到加强,解除A。清朝中心集权遭到减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解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解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复原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答案:D7.(2024·河北承德二中月考)清顺治帝曾说:“尔等(高校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按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推断清初()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尔等(高校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按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的特点,因此选C项。A项过于肯定,B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解除。答案:C8.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接着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依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干脆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A.秦汉 B.隋唐C.宋元 D.明清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由幕僚依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皇帝干脆支配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解除。所以选D。答案:D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心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B.强化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解析:依据所学学问,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这个过程体现了相权不断减弱,最终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的发展趋势。故我国古代中心机构的官制改革中体现了强化君主集权的理念,故选B;题干材料无法体现C.D两项;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答案:B10.(2024·湖南湘南联盟期末)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某机构比方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汉朝刺史 B.宋朝三司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解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因此选择D。A负责监察地方高官;B负责财政;C有肯定的票拟权。答案:D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加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加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解析: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可以参加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C项正确;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不是法定的中心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故A项解除;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项解除;各地的军政事务,不属于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职责,故D项解除。答案:C12.(2024·广西桂林十八中期中)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像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隐私,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明代的内阁不是官方正式机构,其职能只是供皇帝在决策时进行询问,因此内阁制不是宰相制的继承,故A项错误;清代设立军机处,一切大事均由皇帝独断,大臣不得参加决策,因此成为“私下的隐私”,但这并不是说军机处是私密行政,它的机构设置是公开的,故B项错误;从“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进一步。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军机处设置之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帝驾驭决策权和行政权,这是古代政治的一大变革,故C项正确;从“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像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在加强君主专制的程度上比内阁制更深,D项说法无误,但是并非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8分)(2)依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缘由。(8分)(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10分)答案:(1)作用: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削减皇帝的决策失误。(2)缘由: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3)发展趋势:从宰相对皇权有肯定的制约作用,到相权逐步减弱最终被废除,君主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顶峰。14.(26分)(2024·甘肃四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心机构实行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8分)(2)依据材料二,明朝事实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揣惧者”?(6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改变?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是什么?(6分)(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其设置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解析:(1)措施:依据“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得出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由材料信息得出“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2)机构:依据“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得出内阁。缘由:依据“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得出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生怕不符帝意。(3)改变:依据“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概括得出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本缘由:依据所学可知,皇权不断加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缘由。(4)缘由:依据“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