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知识梳理_第1页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识梳理_第2页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识梳理_第4页
第3课 古代印度 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古代印度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学习要点: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学习提示: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学习延伸: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知识点0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国家)。2.文明发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3.早期文明遗址(1)代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2)时间:。(3)概况: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4.国家的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5.鼎盛时期(1)时期:(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2)表现: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6.文化成就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微点拨】雅利安人他们原是中亚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支南下进入古代印度,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他们在进入古代印度之前,是原始社会部落,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为辅。当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把他们变成奴隶的时候,实际上雅利安人已经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知识拓展】大河流域较早地孕育古代文明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的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更是如此。既然江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即学即练1】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属于古印度文明的有()①孔雀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印度②修筑空中花园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④根据月亮盈亏制定阴历⑤创造阿拉伯数字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知识点02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时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2.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3.内容(1)四大种姓:①第一等级是掌管祭祀。②第二等级是,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③第三等级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④第四等级是,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古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而非第一等级。贱民不在四大种姓之列。)(2)最卑贱的阶层: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4.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微点拨】种姓制度《婆罗门法典》中,印度人分为四级:一曰祭司,即婆罗门;二曰武士,即刹帝利;三曰工人阶级,即吠舍,包括农民、工人及商人;四曰奴隶阶级,即首陀罗。换言之,这四级的人,即祈祷者、打仗者、生产及买卖者,供他人驱使者是也。婆罗门法典对这四级人的本务及其相互关系有着严格规定。……首陀罗的任务就是规规矩矩侍候其他三个阶级的人。——据周谷城《世界通史》整理解读: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仍然有很大影响。【知识拓展】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其消极性更突出,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公平,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即学即练2】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A.种族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种姓制度知识点03释迦摩尼创立佛教1.创立时间:。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3.地点:。4.主张(1)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2)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5.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6.传播(1)时间:,佛教开始向外传播。(2)路线:①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人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②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知识拓展】佛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一方面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精神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借此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2)影响: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并推动了所传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即学即练3】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下列成语“味同嚼腊、空中楼阁、前因后果、醒醐灌顶”来源于()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印度教 D.佛教考法0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典例】印度的种姓制度又名为“瓦尔纳制度”,它起源于印度著名的宗教“印度教”,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共分有4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A.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B.刹帝利、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C.婆罗门、吠舍、刹帝利和首陀罗 D.首陀罗、刹帝利、吠舍和婆罗门考法02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公元前565年4月8日,在印度半岛北部的一个小国里,出生了一位王子叫悉达多。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下他第七天就死了。所以,悉达多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悉达多非常热衷权势,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人世间的种种不平:为什么全印度要把人分成四等?人世间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后来,悉达多知道了,就是权力再大的国王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决心放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修道,去寻找解除人类苦难的方法。悉达多奔波了6年,连澡也不洗,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人间痛苦的办法。这天,悉达多走到一条河边,决心下去洗一个澡,把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他洗完澡上岸后,疲倦极了,一动都不能动。河边牧牛的姑娘看到这种情景,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在地上铺了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膝而坐,对天发誓:“如果我不能彻底觉悟,宁可粉身碎骨,也决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就这样,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着解脱人间痛苦的答案。在悉达多35岁那年的2月8日夜间,当一颗明亮的星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突然想通了这个道理,创立了佛教。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典例】如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A.基督教 B.爱琴文明 C.佛教 D.伊斯兰教

第3课古代印度(解析版)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学习要点: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学习提示: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深远影响。学习延伸: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知识点0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一个国家)。2.文明发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3.早期文明遗址(1)代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2)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3)概况: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4.国家的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5.鼎盛时期(1)时期: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2)表现: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6.文化成就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微点拨】雅利安人他们原是中亚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支南下进入古代印度,这就是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他们在进入古代印度之前,是原始社会部落,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为辅。当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把他们变成奴隶的时候,实际上雅利安人已经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知识拓展】大河流域较早地孕育古代文明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的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更是如此。既然江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即学即练1】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属于古印度文明的有()①孔雀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印度②修筑空中花园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④根据月亮盈亏制定阴历⑤创造阿拉伯数字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①正确;修筑空中花园的是古巴比伦,②不符合题意;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③正确;根据月亮盈亏制定阴历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④不符合题意;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⑤属于古印度文明,故选D。知识点02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时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2.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3.内容(1)四大种姓:①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②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③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④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古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而非第一等级。贱民不在四大种姓之列。)(2)最卑贱的阶层: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4.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微点拨】种姓制度《婆罗门法典》中,印度人分为四级:一曰祭司,即婆罗门;二曰武士,即刹帝利;三曰工人阶级,即吠舍,包括农民、工人及商人;四曰奴隶阶级,即首陀罗。换言之,这四级的人,即祈祷者、打仗者、生产及买卖者,供他人驱使者是也。婆罗门法典对这四级人的本务及其相互关系有着严格规定。……首陀罗的任务就是规规矩矩侍候其他三个阶级的人。——据周谷城《世界通史》整理解读: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印度独立后,虽然种姓制度在名义上被废除,但仍然有很大影响。【知识拓展】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其消极性更突出,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公平,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即学即练2】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A.种族制度 B.津贴制度 C.封建制度 D.种姓制度【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印度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故D项正确;种族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古代希腊雅典时伯里克利建立了津贴制度,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在中国商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出现的政治制度,是以贵族统治阶层层层分封,占有土地和农民(或农奴)等财富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故选D项。知识点03释迦摩尼创立佛教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3.地点:古代印度。4.主张(1)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2)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5.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6.传播(1)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2)路线:①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人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②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今斯里兰卡),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知识拓展】佛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一方面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精神得到慰藉,另一方面有利于统治者借此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2)影响: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并推动了所传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即学即练3】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下列成语“味同嚼腊、空中楼阁、前因后果、醒醐灌顶”来源于()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印度教 D.佛教【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味同嚼蜡”,表面意思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出自《楞严经》,与佛教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选项D符合题意;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A排除;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B排除;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C排除。故选D。考法0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典例】印度的种姓制度又名为“瓦尔纳制度”,它起源于印度著名的宗教“印度教”,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共分有4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A.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B.刹帝利、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C.婆罗门、吠舍、刹帝利和首陀罗 D.首陀罗、刹帝利、吠舍和婆罗门【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