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反转。古人yù”第1页/共37页。“”壑虽有限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第2页/共37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思路】【答案】B【详细解析】强加因果,原句是说“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第3页/共37页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可以在中国绘画中与天地相往来,自由地遨游在绘画的世界里,而西方绘画与之相比则存在差异。【并列关系】B.我们能走进中国绘画构筑的诗意栖居的世界,体察万物,得益于中国画中的“戏墨”笔法。【条件关系】C.独立于中唐前后的中国山水画,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娱悦亲切以及牧歌式的宁静,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并列关系】D.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有道而不艺”等句更是表现了他对道艺结合的重视。【递进关系】【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答题思路】【答案】C【详细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是“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其次,“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于文无据。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记录了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B.“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绘的《四景山水图》,分春、夏、秋、冬四时景象,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C.《枯木怪石图》中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D.北宋范宽创作的《溪山行旅图》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第4页/共37页山林增添了生气。【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答题思路】【答案】A【详细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山水画有一种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山水眼光”。A选项只是说张择端的“艺”,没有涉及“山水眼光”。4.古人提及画卷的时候,通常会说“观”。“观”是一种“谛视”,是指凝视、审视,不是写生意义上的透视,而是包含了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自古诗画同源,请结合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说此词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观”的。(4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用文内的观点分析教材内材料的能力。【知识链接】《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①【答题思路】先解释文内的观点;②用观点分析文外材料。第5页/共37页【参考答案】①“观”是包含内心体悟的凝视和洞察。(1分)②《声声慢》中提及的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都饱含着清冷、哀婉、愁绪,这其实是词人当时内心愁怨、凄苦的真实写照。(3分)【解析】结合材料一中“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解读出《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意象所包含的内心体悟即可。【4题阅卷反馈】试题分析及答题情况:本题是考查议论文本阅读中对文本理论的理解及迁移运用。类点是以修辞手法为切大部分考生未读懂题目。将该题等同于鉴赏诗歌语言,所以在答题中,置理论(观)不顾,只去分析《声声慢》是如何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情的。所以,如果严格按答要求计分的话,得分肯定很低。只是,我们评卷时,稍微放宽了计分标准。另外,本人认为,参考答案第二个要点太过笼统。建议,具体答出《声声慢》如何提现“观”,要抓住词中的几个主要意象进行分析。个别考生对“为什么不看对教学建议:一轮复习实用类、议论类文本阅读时,重点训练这个体型:实际上是明论点、找论据,真正架起论点论据之间的桥梁。5.某博物馆拟拍摄一期宋代山水美学科普短片,由你拟写视频文案。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请你列出脚本拟写要点。(6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知识链接】脚本,是指表演戏剧、拍摄电影等所依据的底本又或者书稿的底本。脚本可以说是故事的发展大纲,用以确定故事的发展方向。【答题思路】第6页/共37页【参考答案】①宋代山水美学是什么: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宋代山水美学意义: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③如何发展宋代山水美学: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评分细则】①②每点2分,③④任选一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茅盾第7页/共37页①“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②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④”呢!今年茧厂不开秤!”?。。,往收第8页/共37页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通过描写四大娘的动作和心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春蚕的丰收给老通宝一家带来了希望。第9页/共37页B.②处由点及面,展现了江南农村养蚕丰收的景象,忧愁的农人们一时兴奋起来,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C.③处写茧厂大门“关得紧洞洞”,暗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全村的蚕茧都会没有销路,农村经济凋敝。D.④处可以看出老通宝常年与茧厂做生意,且对茧厂充满信任,他相信茧厂绝不会因经济凋敝而关门。【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案】D【详细解析】“对茧厂充满信任”理解错误,从前文“‘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这一说法可以看出当地茧厂之多,因此老通宝认为茧厂不可能全部关门。这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判断,与“信任”无关。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B.“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答案】C【详细解析】“运用双关手法”错误,“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这句话没有使用双关手法,“远征军”属于大词小用。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答题思路】第10页/共37页【参考答案】①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老通宝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②快乐: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转而快乐起来。③忧愁、失望: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老通宝忧愁、失望起来。④燃起了希望: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⑤气得生了病: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评卷细则】写出三点得2分,写出四点得3分,写出五点得4分。【第08小题阅卷反馈】一、基本情况:本小题总分4分,平均分3.15分,难度系数0.79,整体得分情况较好。满分卷3871份,0分卷142份(0份卷基本为空白卷)。二:答题情况分析:1、基本能答出老通宝心理变化过程中4点,部分同学漏写了第4点“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第11页/共37页2、少数同学未结合文中具体事例或人物言行来分析其当时的心理活动特点,文本意识不强。3、少数同学没有分点答题,答题内容混乱,书写潦草。三、教学建议:1、小说阅读鉴赏需有文本意识,赏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因扣文本中的具体事例情节入手进行赏析。2、规范答题,要分点进行答题方能条理清晰。9.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分析小说的文本特征的能力。【知识链接】【答题思路】先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再从文本中找论据。【参考答案】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反映时代,本文是现实主义文学,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①细节真实: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②典型性: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社会现实;③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第12页/共37页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④客观描写: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评分细则】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第9题阅卷反馈】本题为小说类阅读第2道简答题,满分6分,学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研读题干意识不强,导致审题不仔细而答非所问。题干的指向是“基本特征”,很多同学的答题方向是“本文体现了哪些时代性”,误把内容当特征;盲目套用答题模板,部分同学直接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文章特色,误将文本内容把握与主旨探究题当万精油小说要素赏析题。特别是答“语言乡土气息浓厚、朴实”的考生尤其多。2.知识储备欠缺,少角度词或乱用角度词,导致要点欠缺逻辑性。部分同学的答案或是前后重复,或是前后杂糅,答题没有明晰的角度,虽然答了3点,但是就一个角度看问题。3.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专业。如混淆“人物形象生动”和“人物形象典型”两个概念。4.思路模糊,分析笼统。部分同学写出一长串文本内容分析后,没有观点的落脚点或是一概而论。如“本文情节真实,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没有写明“社会黑暗”的具体表现。5.读文浅显,导致要点不全。几乎很少有学生能从文本中联系时代特征回答出参考答案的第三点。6.书写潦草。连笔太多,无法辨认;或者意识到答错后涂改太多,卷容欠美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2A.子由不曾向文与可学画竹,但他能领悟文与可在画竹方面所蕴含的高深修养,而子瞻还能学得文与可的绘画方法。第13页/共37页材料一:/?//之/然/所以/者/有?样做。既然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仍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但却运用得不熟练的人,平时自己觉得很清楚,事到临头忽然之间就忘了的,难道只有画竹才这样吗?子由作了一篇子12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厌第14页/共37页”/////“笋?!”12D.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12C.《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焉,//////第15页/共37页()?”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ABCDEE不G【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题思路】第16页/共37页【答案】CDF【详细解析】结合句意:既然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仍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心手不一,心里认识了,手上却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好好学习的过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字用法不同。B.“而有万尺之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相同。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赤壁赋》三篇文章写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D.“姿婵娟以闲媚”中“婵娟”一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意思相同。【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一般实词的能力。【答案】B【详细解析】相同,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B.C.表转折,可是、却。/表修饰,可不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写作时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写作时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D.不同。(姿态)美好,古时多形容女子。/指月亮。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由不曾向文与可学画竹,但他能领悟文与可在画竹方面所蕴含的高深修养,而子瞻还能学得文与可的绘画方法。第17页/共37页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C.《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D.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B【详细解析】“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理解错误,文与可说要把素绢用来做袜子,只是一句厌烦时说的戏语,并未付诸行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答题思路】(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参考译文】(1)现在有些画家在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砌添加,(这样画下去,)哪里还能有竹(的神韵)呢?【得分点】(1)乃,却,1分;累,堆砌,1分;岂,哪里,难道,1分;句意1分。【13(1)阅卷反馈】本道题是文言翻译,总分4分,均分2.33,难度系数0.58。学生主要存在的翻译问题有:1.忽视文言虚词的翻译。很多同学没有翻译第一句中的“乃”;或错译为“于是,就”。2.不能从整体上去理解文意,无法根据前后语境推断词句含义。如把“累”错译为“辛苦,劳第18页/共37页累”;最后一句错译为“哪里能复制竹呢?”等。3.个别学生试卷扫描有问题,看不到答案。只能标注为“异常”卷,做零分处理。如下图。教学建议:1.备考复习中认真扎实地做好18个文言虚词的复习。2.培养学生答题时的采分点意识,养成翻译前用笔划出采分点的习惯。3.提醒学生要整体理解段意后再翻译,翻译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推断。(2)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参考译文】(2)庖丁,是个宰牛的人,可善于养生的文惠君却从他解牛的经验中懂得了如何养生的道理。【得分点】(2)“判断句,1分;而:表转折,可是,1分;取:采纳,懂得,1分;句意1分。【13题(2)阅卷反馈】本题为翻译第2小问,总分4分,均分1.79,难度系数0.45。考查的重点为判断句式、虚词“而”以及实词“取”。判断句式得分率高,虚词“而”一小部分同学易翻译成“并且”,实词“取”得分率低,学生主要误区在“养生者”这个词,相当一部分同学翻译成“养牲畜的人”,暴露出来不熟悉教材,学过就忘等问题。建议一轮复习文言文兼顾教材重点,落实基础,背记过关。14.请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材料一中蕴含的绘画理论,并用成语概括材料二中文与可所画之竹的艺术效果。(3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思路】压缩语段,然后用成语概括。【参考答案】示例:第一问:胸有成竹(成语)、知行合一(短语)。(各1分)第二问:栩栩如生。(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胸有成竹:画竹子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由“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可知,画竹必第19页/共37页须先作细致观察,先成竹在胸,然后根据捕捉到的形象一气画成,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由“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可知,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心手相应,既“得其意而又“得其法”,必须勤学苦练才有可能达到。(认识和行动要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要一致,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材料二,客评价文与可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14题阅卷反馈】本题为文言文的简答题,满分3分,平均分1.27,难度系数0.42,学生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题目指出用成语或四字词语概括材料一蕴含的绘画理论和材料二显示出的艺术效果,学生没有抓住绘画理论和艺术效果这两个关键词。反而在第一个成语中答出了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等答案。第二空出现很多忽视艺术效果的高频词:出神入化、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等。2.概括能力不强,文本理解不到位。很多同学会尝试在文本中现摘成语,但却发现摘出来的成语无法概括效果,便罗列了多个不恰当的四字词。3.成语积累不够胸有成竹这样基本的成语无法呼之欲出,成语的含义不清晰,错别字较多,栩栩如生的“栩”出现不少别字(浒、诩、许),成语积累迫在眉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官舍竹第20页/共37页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词句注释】①官舍:即官府。②萧萧:象声词,草木摇落声。③闲官: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④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⑤量(liàng)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白话译文】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陪伴我清闲地读书吟诗作官。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创作背景】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因徐铉雪诬,抗疏论道来为其辩解,结果受到小人的讥谤,被贬为商州任团练副使。诗人第一次遭贬,十分郁闷,于是便咏竹以言志,写下这篇文章来排解内心的忧愁。【作品赏析】这首诗采用了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二两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耸立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第一、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清冷的郡斋,难挨的时光,迁客的意绪,使诗人感到凄凉。他忽推北窗,一阵可餐的翠色迎面扑来。四两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春日,桃李东园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第二、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诗人仿佛不期遇见了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绿透明的溪流里,这里诗人有形象上的暗示与精神上的契合,是以竹自况,暗寓了自己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六两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拂”和“侵”两个传神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第五、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八两句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结为岁第六、第21页/共37页寒之友。既具骚人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第二年四月,诗人果真“量移”至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设问开篇:是谁种下这数百竿竹?诗人自问自答:正是被贬到此地任虚职、整日以竹为伴的“我”。B.颔联既有对竹形象上的暗示,又表达了诗人与竹在精神上的契合。此联是咏竹,更是自喻。C.颈联的“拂”“侵”二字极传神,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竹声的美妙和竹影的姿态,营造出物我为友的意境。D.尾联“雪里看”是“看雪里翠竹”的意思,此既具骚人风致,又照应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思路】【答案】A【详细解析】A首联的意思是:是谁种下这数百竿翠竹?如今与我这个担任虚职的闲官为伴,终日苦吟,多么相称。此处不是设问。16.王禹偁爱竹写竹,从这首《官舍竹》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王禹偁?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思路】第22页/共37页【参考答案】①孤独寂寞但矢志不渝。本诗托物言志,诗人以竹自喻,即使孤独寂寞,仍不争春色,独守严寒,坚贞不渝。②身处逆境但豁达自适。本诗不仅写了诗人被贬后以竹为友,抚琴下棋,物我同趣,更道出即使明年贬至更荒芜之地,今冬仍可看雪里翠竹之语,可见其自我宽解之意。【评分细则】每点3分,共6分。答孤独寂寞但矢志不渝,身处逆境豁达自适,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每点给3分,只答要点没分1.析酌情扣分;不要求要点表达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如答:"清高不俗,贞洁不渝"〝不愿随世就俗〞都可以给2.分;有学生答〝怀才不遇〞〝乐观豁达〞都可以酌情给分,我认为主要看学生有要点结合诗句分析言3.之有理都可以酌情各分。4.这首的翻译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那是谁种下了萧萧修篁一片?萧萧竹叶伴我吟诗,偏偏提醒我为闲官。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出我棋局中的清欢。到明年即使被贬到更远地方,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第23页/共37页【答题思路】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对于水面的雾气常有不同的表达,如《赤壁赋》“白露横江”中的“露”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水澹澹兮生烟”中的“烟”都指水汽。(2)姚鼎《登泰山记》描写叙事简洁明快,善于取舍,例如写泰山松树,“生石罅,皆平顶”,短短两句就写出其特异之处,很是凝练。(3)唐诗中,作者常借“飞鸟”来传情达意,读来意趣横生。诸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答案】(1)白露横江水澹澹兮生烟(2)生石罅皆平顶(3)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7题阅卷反馈】本题为理解性默写,满分6分,平均分:2.29分,学生答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审读题干意识淡薄,没有注意朝代的要求。第(3)题开头三个字“唐诗中”相当同学看不到,写成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部分写成宋朝黄庭坚的“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等。部分学生的审题能力较为薄弱,常常默成同文章中相近的句子。2、错字,尤其是诗歌中的难写字错误率高,如澹、罅两字。3、《登泰山记》中的两句相当多的同学直接放弃,没有写,出现空题。4、卷面有待改善,字迹有待规范。默写尽量少连笔,写正楷。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第24页/共37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牛弹琴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18.)【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思路】【参考答案】示例:有的放矢【阅卷标准】每空1分【详细解析】对牛弹琴①处,前文提到“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故填“有的放矢”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做事有明确目的。②处,后文提到“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故填“对牛弹琴”第25页/共37页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18题阅卷反馈】本题满分是2分,难度系数0.44,应该是全卷最容易的题目,但从看卷情况看,平均分只有0.87,学生存在的问题有:1、教材不熟悉(题目内容来自教材)2、错别字较多,不少学生把"有的放矢”写成“有地放矢”把“对牛弹琴”成“对牛谈琴”或把"琴”字下的“今”字写成“令”3、对书上出现过的成语或常见成语积累不够,这个题根据题目语境应该百分百得分。备考建议:1、一轮复习应兼顾教材,熟悉教材内容。2、书上出现过的成语熟语应整理出来背诵。3、夯实基础知识,加强积累。19.)【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多个问句的特征及效果的能力。【知识链接】第26页/共37页【答题思路】【参考答案】①特征:这些问句都是反问句,明知故问,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可分为用否定表肯定和用肯定表否定两种。(1分)②效果:A.反问本身效果:赋予文段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2分)B.内容上:先强调党八股他人不会懂,然后再论证要根据对象写文章,最后论证如果写文章不根据对象需求会出现什么问题;(2分)C.观点上:使文段层次清晰,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论证了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评分细则】特征1分,效果共4分,本身效果2分,内容观点效果2分。19作是192.44.9。(313)①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第27页/共37页②第二是话语微观使用环境,)【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思路】【参考答案】示例: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都会受到这三类语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解析】①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改为:“无论是……还是……都……”或删去“无论是……还是……”将“就会”改为“都会”;②搭配不当,言说者应该是对语言的组织和使用,接受者应该是对语言的理解。【评分细则】改对一处1分,两处3分。第28页/共37页【20题阅卷反馈】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满分3分,百分之七十多的学生获得了满分,平均分2.47,难度系数0.891、关联词使用不当:大多学生都修改对了2、搭配不当:部分学生不能辨析“言语者”和“接受者”两组搭配不当的错误,少数学生能辨析错误但修改不当,如将“言说者”和“接受者”调换了顺序。3、部分学生多修改了一处语病,如将“不同程度”放在了“受到”之前。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考查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答题思路】【参考答案】示例:①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阅卷标准】②第二是话语微观使用环境21题阅卷打分细则注意要点:第一小题答案: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给分点建议:一是根据下一句“才”,关联词衔接前文需要有“只有”一词(1分);二是根据后两句可知关键词“语境”,因此本句内容是强调语境的重要性(1分)。第二小题答案:第二是话语微观使用环境给分点建议:一是根据此句为总分结构分句的第二句,上下文统一“第二”一词要明确;二是根据“第一是局部”可知剩下两点为一大类即“整体”,第三句是“宏观”使用环境,那么第二句则为“整体”中的“微观”使用环境。第29页/共37页400。语境对人物语言产生的影响。(6分))!!!)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第30页/共37页【考点定位】考查学生运用文内的观点分析文外的材料的能力。①【答题思路】先解释文内的观点;②用观点分析文外材料。【参考答案】观点:话语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都会受到语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①第一幕话语宏观使用环境:戊戌变法失败,政治黑暗,国贫民弱。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所以他的语言体现出他的精明而风趣圆滑;(2分)②第二幕话语宏观使用环境: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所以他的语言体现出他的苦闷彷徨而满腹牢骚;(2分)③第三幕话语宏观使用环境: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面临被霸占的危险。所以王利发的语言体现出他的绝望而愤世嫉俗。(2分)【22题阅卷打分细则建议】回答本题不仅需要了解三个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还需要结合说话者的个人际遇分析其语用目的,难度很大。老师们可酌情给分。1、没有扣住宏观语境分析的不给分。2、能往社会历史背景方向做答,分析不够细致的酌情分条给1分。2、能详细分析每一幕的社会背景,大致分析出王利发表达目的和风格的可每条给2分。【第22小题阅卷反馈】一、基本情况:本小题总分6分,平均分2.39分,难度系数0.4,整体得分情况较低。二:失分原因分析:1、审题不清。部分同学没有准确理解材料中三类语境的含义,未能扣住题干中“宏观使用环境”这一角度去分析戏剧台词。第31页/共37页2、教材文本不熟悉。不了解三幕戏剧各自的时代背景,只能以笼统的“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等论断来做答。3、逻辑混乱。有部分考生颠倒因果,从台词中去总结社会历史背景,而不是从宏观语境出发去揣摩人物的交际目的。4、迁移能力不强。在熟悉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准确领会试题材料的含义,并加以迁移分析课内文本,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个难点。5、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清晰。三、教学建议:语言文字板块的题目常考常变,这道题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建议在教学中,淡化题型意识,重视根本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四、写作(60分)【材料语】材料一:在校园中,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