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必修部分重点知识_第1页
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必修部分重点知识_第2页
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必修部分重点知识_第3页
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必修部分重点知识_第4页
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必修部分重点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必修部分重点知识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一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新时代要坚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2.如何解决:

①遵循了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及其解决方式),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中

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第一阶段由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

发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由理论变为实践(十月革命的意

义);由一国到多国(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

近代“双半”性质一一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使命一一旧民主主义革命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新中国成立意义)一一社

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意义)一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

立(改革开放的意义)一一发展一一完善(四个自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

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

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仇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的强大精神力量。

4.如何实现中国梦?

①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

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

福。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

②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青年

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

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

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

要锤炼品德修为。

6.聚焦中国成就、点赞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

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我国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8.重点考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重

点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中国成立意

义、三大改造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中国梦和四

个伟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等。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L要解决问题是一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矛盾亦

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解决方式一一让市场调节更有效、让宏观调控

更有力、让微观主体更有活力);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解决方式一一实现高质量发展、

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需要三个制度支撑-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三条实现路径一一新发

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研判: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需

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内生动力还

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中央对策:①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大关键:科技自立自强、新能

源汽车、人工智能;)②扩大需求重点: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以及

民间投资;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帮助企业恢复元气(民营企业)、

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④深化改革开放: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

革方案,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⑤防范化解风险:金融、

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2.如何解决:

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

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

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

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搞好社会公平,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更有效、宏观调

控更有力、微观主体更有活力);

④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解决好企业尤其小微企业

的融资问题,积极发挥财政作用(优化营商环境)

⑤落实新发展理念(尤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

化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动力、绿

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

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

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

统产业升级。)

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

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实行高水平的

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3.企业成功经营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综合

运用价格、质量、服务和品牌效应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正当竞争,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结合材料拓展(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企业产品

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提

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和推广;建立现代

的企业制度;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满足消费者需求。)

4.产业转型升级: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新模

式、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2)产业集聚,发挥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专业化,提

高产业链水平。

(3)发挥产业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5.重点考点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举措;新发展理念具体内涵;非

公经济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如何搞好社会公平、实现共同

富裕(巩固脱贫攻坚结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市场调节

与宏观调控;(选必一中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经济意义常用术语

(1)描述对国内经济意义:

①劳动者(消费者):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调动积极性;

提高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满足消费需求。②市场:有利于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结构: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④产业: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⑤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风险意识,促进企业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科学技术,诚信经营,扩大优势企业

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

提高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品牌。

⑥国家(宏观经济):有利于国家坚持科学宏观调控(更好

发挥政府的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制(智)

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⑦公平:有利于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体现社会主

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

⑧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培

育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⑨环境资源:有利于节约能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能源保

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中国坚持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②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

向发展。

③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共商共建共

享原则;(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④有利于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对外贸易,

增强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的

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

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

⑦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⑧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

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部分

一、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本质与核心一人民当

家作主(实现全程人民民主);总要求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制度保障一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

制度;实现形式一两会(国家层面)一人代会和政协会、两委(基层

层面)一党委会和村(居)委会

二、重点考点

第一部分: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先进性:(1)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宗旨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为人

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

(2)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创新理论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

务实是党的法宝。

(3)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领导:

(1)党是执政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

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

(2)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4)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宪

执政

(5)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

纯洁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

政理念。

3.【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

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

协商等。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

本政治制度。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社

会联系和人才优势,与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我国的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

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

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第二部分:人民当家作主

L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一一参与村(居)民自治。机构一一

村(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非基层国家政权);内容―-

-参与村(居)委会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意义一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人民直接当家自

主的有效途径等。

基层民主自治:两个机构一一村委会、居委会(这是组织形式不

能创新,但实践形式、管理形式可以创新)、三治相结合一一自治、

德治和法治,三统一一一坚持党的领导、村(居)民当家做主、依法

治国相结合,四共一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五民一一参

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法治政府:①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

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②要求:政府工作一一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一一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履行职责一一确保行政权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

员一一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

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一一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

力度。

③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一一推进行政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一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

行)一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督)一一全面提高政府工

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对工作人员要求)。

④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

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一一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一一坚持

公正执法一一坚持文明执法。

3.人大:两主体,一原则:人大代表一人大一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

【人大代表】职权:①提案权②审议权③质询权④表决权;

义务、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帮

助政府推进工作;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一一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组

织和活动原则一一民主集中制,表现在

①人大和人民②人大与“一府、两院、一委”(横向国家机关

关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监察委

都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纵向国家

机关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

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民族关系: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四关系(平

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部分: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

中国实际出发)

2.法治国家: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

宪执政的国家)一具体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

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一一要求(需要加强推进

宪法实施与监督、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要坚持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法治政府:参见上面内容

4.法治社会: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

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一一具体表现(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

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

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一一要求(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

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立法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

高法律的质量)一一标准(①体现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适合中

国的良法。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

法工作规律)一一具体做法(要依法立法一一发扬民主一一合理设定

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第二:严格执法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一

一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一一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

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②完善执法程序、

坚持规范执法。③坚持公正执法。④坚持文明执法。)

第三:公正司法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

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

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一一要求

(①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

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

案程序公正。③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

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第四:全民守法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

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一一具体要求(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一一

依法履行义务一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一一如何推进(增强全

民法治观念一一投身依法治国实践一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

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

(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

共9条原理)(第2课)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

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

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

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2)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

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人能够能动

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

动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前提条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怎样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

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尊重、一发挥、两结合、两反对)

(二)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联系5+发展5+矛盾6+综合

1,共17条原理)(第3课)

第一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观点)——【唯

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

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强调整体作用】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整

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

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2)【强调部分作用】部分服从和服务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

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

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

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

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

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观点)——【唯

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L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

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敢于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发展的状态(形式)【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强调状态】事物的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

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强调量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强调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4)【强调反复】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

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发展的趋势【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

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

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

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成长壮大;又要克服困难,勇敢

面对挫折与考验。

5.发展的环节【辩证否认】: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

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

节,其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要勇于创新。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

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对立统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

问题。(或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

矛盾。)①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

极解决矛盾。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即用全面的观点看问

题)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

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

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矛盾、同一矛盾

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

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强调二者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办

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

处理好次要矛盾)。

【强调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着重解决主要

矛盾。

【强调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恰当

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强调二者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相统一,(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

要方面)。

【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双方中处于

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

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

【强调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事物的性质。

看问题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实践观+认识观+真

理观,共5条原理)(第4课)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科学理论

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理性认识史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

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实践的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

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

性。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

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

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

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5、6课)

(一)社会历史观(共9条原理)(第5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

具有阻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基础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